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1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赏景短文,全文一百五十余字,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另外,作为一篇记游散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志趣。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简练,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西湖的雪后奇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对比手法,在文中通过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鲜明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师生对关键词痴“和独”的解读,自然还会得出世俗所不能理解的情怀”与超脱于尘世万象的情怀”,从而理解文中更丰富的情感。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作为一篇文言自读课文,学生能够把握叙事线索,快速阅读文章,并能围绕文章的叙事线索理清楚文章大意。

学生七八年级已经学过多篇写景抒情类散文,学生基本能掌握品辞绘情”的游记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具备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张岱的性情。

二、说教学目标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描写雪景的句子,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四、说学情《湖心亭看雪》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基本能掌握文中的重要词句。

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学习的经验基础上,学生能关注到文中的景和情。

学习难度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会更强一些。

但是本文的精髓————万籁俱寂、天地苍茫、天人合一的景物描写和文中“痴”的进一步解读,学生还是需要引导体会的。

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老师引导、点拨为主。

五、说教法学法1. 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单元教材分析】1.与其他单元比较:《湖心亭看雪》位于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游目骋怀”,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3篇写景游记散文,1篇诗词组合。

部编版教材在八、九年级进入文本阅读之后,共安排了七个古诗文单元,从“人文主题”看,本单元与八上第三单元的“山川美景”内容相近,都是“游目”自然的写景名篇,但八上第三单元作品所抒之情相比较更单纯一些,通过描写美景,抒发赞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之雅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而本单元的作品则更侧重“骋怀”,让情怀在景物描写中尽情展开,彰显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厚炽热的家国情怀,是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肥沃土壤。

2.本单元分析: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寻找推动自我行动的现实力量——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乐感文化,先忧后乐、进退无惧的家国情怀。

(2022新课标对诗文的学习有明确的循序渐进的规定,通过三年学习,到本单元时,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自主诵读,依据所学知识和课下注释感知文章大意,已经基本掌握文言词语的认知规律,但需升级对文言虚词的认知。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单元教材分析,我制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

3.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课文分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文章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文章表面看似写景,实则下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

作者出身仕宦家庭,却一生未做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观看雪景的美丽景色和心情。

通过对雪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同时,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也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

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悟,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心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6.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上册13《湖心亭看雪》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上册13《湖心亭看雪》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湖心亭看雪》,下面我 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 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 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教学提示】 白描手法: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画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 作手法。
7.写景句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三个“与”字,是否显得重复拖 沓? 明确:三个“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 大景象。去掉的话,好像物与物之间有了界限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 天地苍茫的意境。
《湖心亭看雪》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 看雪的经过,描画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 者的故国之思,也反应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 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全文语言精 练传神,结构精致典雅,笔墨XXX自然,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 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域。
在本次教学中,以朗读穿插全文,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文言 语感,同时通过朗读把握文意,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 能力。探究性问题比较详尽,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整个教学过程由言到文,层层推动,符合学生掌握的规律,并 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重能力训练,缺少对文言基本知识的把握,不利于基础较 差的学生学习。 2、朗读不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品读的时间有些少,部分问题, 老师讲授代替了学生思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清代作家张岱。

本文以作者在湖心亭观雪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静清雅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文章笔调清新,用词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生僻,需要重点讲解。

同时,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文本内涵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背诵,字词句的理解,文本内涵的把握。

2.难点:作者情感的抒发,文本背景的了解,文中意境的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湖心亭看雪》。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尝试翻译。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字词句和语法结构。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雪景的喜爱,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式。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做好课后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一个“痴”字,展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活动与探究 知识讲解
(温馨提示:规范操作、注意安全)
文章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 一体。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描绘了所看到 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 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4.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 草一样的微小)
5.词语释义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是日更定矣: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
完了,结束。
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 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 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 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 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 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 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朗 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解读全文主 题思想和作者的精神世界。
作者介绍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 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 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 事著述,穷困以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12 湖心亭看雪 PPT(附教案、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12  湖心亭看雪    PPT(附教案、说课稿)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 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 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 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 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 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 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 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 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 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点此下载
感谢 倾听
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许多蜜。
教师:文小语
2020年10月9日星期五
到亭上,有 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
来到湖心亭,竟然 看见还有两位游客,铺 着毡席,相对而坐。一 个小仆正在煮酒 ,炉 火正旺,水也正沸。见 到我,他们喜出望外, 说:“这个时候,在湖 上怎么会碰到像你这样 的人!”随即拉我共饮。 我很高兴,硬喝下三大 杯而后告别。打听他们 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 人,现客居这里。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几笔就可 勾勒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 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 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 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 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白描手法写人范例: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 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 的圆规。”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山
望海潮
杨万里
柳永
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 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 三四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 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 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湖心亭看雪》。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和能力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 朗读和背诵全文。

2.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确定为: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品读,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做到理解成诵,感悟文章的内容。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鉴于此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些学法的设置重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学会自主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上七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师: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被誉为“人间天堂”,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你记得的描写西湖的作品有哪些?
今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欣赏冬天的西湖,肯定另有一番滋味。

(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明亡后,他不忘故国,参加反清斗争,后入山隐居,著书以终。

他在回忆录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其作品多缅怀往日繁华生活,寄寓故国之思,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

本文出自《陶庵梦忆》)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注意停顿及红色字词的读音。

(先标注
在书上然后伴着优美的音乐来自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2.小组合作,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解释红色词语,疏通
文意。

(老师已经给出了本课的重点字词请同学们注重注意,并标注在书上)
(1)一:上下一白(全)惟长堤一痕(一道)
(2)是:是日更定(这)是金陵人(是)
(3)白:上下一白(白色)强饮三大白(酒杯)
小结: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段写作者到湖心亭看雪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
第二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3.迅速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状况,并简要说说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记叙张岱晚上到湖心亭看雪及湖上奇遇。

)(三)品读赏析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字吗。

(他是个“痴”人。

)哪些方面可看出张岱很“痴”?
1、为痴行。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

这么冷的天。

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超凡脱俗、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2.品痴景。

1)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这雪景有何特色?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雪景吗?
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3)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用词形象有特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
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西湖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

正是在这种满世界白茫茫一片的雪
景的衬托下,眼前的具体景物都显得很渺小。

白描原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

3.悟痴心。

背诵景物描写部分,说说这样的雪景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忧郁、惆怅、孤独。

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找出文中体现出作者游湖看雪心境的词语,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独——与众不同喜——知己之乐痴——醉情山水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六)小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