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污染回收率及检测记录
初始污染菌检验方法验证方案

初始污染菌检验方法适用性验证方案文件编号: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XXXX有限公司1.验证目的---------------------------------------------------------32.范围-------------------------------------------------------------33.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34.参考资料---------------------------------------------------------35.检验仪器及器具---------------------------------------------------36.菌种信息---------------------------------------------------------47.试验环境---------------------------------------------------------48.产品选择---------------------------------------------------------49.方法适用性验证---------------------------------------------------410.修正系数(校正因子)--------------------------------------------611.测试结果--------------------------------------------------------712.再验证周期------------------------------------------------------713.结论------------------------------------------------------------714.附表------------------------------------------------------------81.验证目的证明本公司医疗器械产品初始污染菌洗脱培养计数检验方法的适宜性和准确性。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文件编号:版本: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受控状态:8批准实施1 目的为了规范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编制本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
3 职责3.1 检验室负责对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的取样和化验,并填写检验报告;3.2 品管部经理负责签发检查报告。
4 工作程序(《中国药典》2020年版)4.1 供试品数量成品:灭菌前产品至少取3个单位以上。
4.2 供试液制备和接种4.2.1 取样品至少10个,以无菌操作方法移入灭菌的50ml 0.9%NaCl震摇洗脱备用。
4.2.2 用无菌吸管取上述样品洗脱液混合物2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
另取1ml 注入到9ml灭菌洗脱液中,用手振荡80次充分混匀,使成1:100稀释液,另取一支吸管吸取2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
4.2.3 将熔化并冷却至45℃左右的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TSA)倾注于平皿内,每平皿约15ml,另倾注一个不加样品的灭菌空平皿,作空白对照。
随即转动平皿,使样品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在37±1℃恒温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4.3结果观察4.3.1 先用肉眼观察计数菌落,然后再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记下各平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一稀释度各平皿生长的平均菌落数。
若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苔生长时,则不应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苔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若片状菌苔的大小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菌落分布又很均匀时,则可将此一半的菌落数乘2以代表全平板的菌落数,然后再计算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4.3.2 首先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的范围。
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即以该平皿菌落数乘其稀释倍数。
4.3.3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应求出两者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
ISO13485体系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1.目的:制订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对从事检测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按检测规程操作。
2.范围:本方法适用于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灭菌前染菌量的检测。
3.术语和定义:无4.职责:质量部负责实施。
5.内容:5.1仪器电子天平、电热恒温干燥箱、净化工作台、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水浴锅、恒温培养箱、电炉。
5.2器具烧杯、量筒、三角瓶(带硅胶塞)、试管(带硅胶塞)、酒精灯、手术剪刀、培养皿、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5.3 培养基、试剂: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5.4 试验前的准备5.4.1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按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灭菌,供细菌培养记数用。
5.4.2 无菌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的制备:a.配制:称取9.0g氯化钠加入蒸馏水溶解使成1000ml。
b. 分装:分装于试管中,装量不得超过试管容量的2/3,盖上硅胶塞,包好。
c.灭菌:121℃20分钟高压灭菌。
5.5 取样方式a)灭菌前随机抽取样品;b)抽取不适于销售的产品,如废料或不合格品(即已经过各关键工序的生产过程阶段(包括清洗和包装过程)的产品);c)初包装材料可用无菌手续取样随即取10套/件(卷料无菌手续取100cm2)。
注:以上方式可根据产品具体情况择其一操作;5.6 取样频率当月生产各产品至少抽取一批次;每批来料初包装材料最少抽取一次。
5.7 试验步骤5.7.1 消毒:将待检的产品外包装用酒精棉擦拭后,放于经擦拭的垂直式超净工作台面,紫外灯照射0.5小时以上。
5.7.2 供试液的制备:按无菌操作法制备供试液,制备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检测;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5.7.3用无菌注射器吸取10~10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入样品管内往返振荡5次;外部用无菌注射器吸取10~100ml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管壁;内外壁如此各重复二到三次。
分别将供试液注入无菌容器中,分别检测。
5.7.4 以上制备的供试液直接或稀释后采用薄膜过滤法、平板计数(平皿法)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分析检查。
医疗器械产品辐照灭菌剂量验证方案与报告

XXXXX公司建立医用产品灭菌剂量验证报告送检单位:公司日期:年月日目录序言 (2)试验前准备工作 (2)方法 (4)实施内容 (4)结果 (5)结论 (6)附注 (6)参考资料 (6)初始污染菌检测规范 (6)确定灭菌剂量 (8)无菌检查 (9)序言本实验是对医用产品公司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了辐射灭菌剂量设定和验证.实验原理是基于ISO11137—2:2006的方法,即先对辐照前产品的初始污染菌进行测定,然后选择验证剂量.再用验证剂量对产品进行辐照,并测定辐照后存活微生物的样品件数,以此来确定所确定的验证剂量能够满足10—6的灭菌保证水平。
本实验从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结束.试验前准备工作一、样品1样品:医用产品,三个批号:生产企业:公司。
2器具及试剂2。
1器材试管容量瓶三角烧瓶酒精灯灭菌剪刀、镊子灭菌平皿(9cm)75%乙醇棉灭菌刻度吸管(1ml、5ml)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鼓风干燥箱酸度计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浴锅生化培养箱电热恒温干燥箱2。
2培养基及试剂:a)流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b)改良马丁培养基c)营养琼脂培养基2。
3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a)质量浓度为9g/L的无菌氯化钠溶液b)0。
1%蛋白胨水溶液取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调节pH值至7。
1±0.2,分装,灭菌。
c)pH7。
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3.56g、磷酸氢二钠7.23g、氯化钠4。
30g、蛋白胨1。
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灭菌。
二、实验前准备2.1培养基要求:用于培养需(厌)气菌和真菌的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其他各项要求应符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培养基使用按中国药典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
制备后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制备好的培养基保存在2~25℃、避光的环境.2。
2器具灭菌: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应采用可靠方法灭菌,置压力蒸气灭菌器内121℃30min,或置电热干燥箱内160℃2h。
校正因子检验规程

1 目的
建立校正因子的检验规程,为初始污染菌的检测做前期准备,周期性评估对应初始污染菌测试的校正因子。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司所有需要检测初始污染菌的产品,同时包括需要检验初始污染菌的原材料的校正因子测试。
3 职责
质量部微生物实验员负责按此规程进行校正因子测试。
4 定义
4.1初始污染菌:一件产品和/包装上存活的微生物总数。
通常以初始污染菌估计值计。
4.2 初始污染菌估计值:通过对活菌计数或灭菌前活菌计数加上一个回收效率校正因子,得出的总值。
4.3 校正因子:用于对活菌计数或灭菌前活菌计数进行修正的数值,以补偿产品上无法完全洗脱的微生物,
以便算出初始污染菌的估计值。
4.4回收率:对某一特定的技术从产品上获取微生物的能力的测定值。
5 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生化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恒温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旋涡混合仪、洗脱液(0.9%无菌生理盐水)、普通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皿、电动吸引器、冰箱、移液器/移液管
6 抽样要求及频次
6.1抽样要求
6.1.1产品:随机抽取5件同一批号中的产品样品进行检测。
6.1.2原材料的供试液制备
采用无菌手法取10 1g,放入2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放到混合仪上,开始振荡,直至充分混匀。
注意:如果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液量可按照每次50mL递增,直到能吸出足够的测试用样液,在计算细菌总数和霉菌及酵母菌总数时应调整稀释度。
6.2频次
6.2.1在产品、生产环境及各道生产工序未发生变化的状态下,每年对对应的的初始污染菌的校正因子重新。
初始污染菌 检测讲诉

梯度稀释
1ml
1ml
1:10 供试液
1ml
1ml
1:100 9mlNacl
1:1000 9mlNacl
1ml 1ml
1ml 1ml
2020/7/17
8
转至培养基
膜过滤法—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低的悬 液
平板倾注—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高的悬 液
平板涂布—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高的悬 液
螺旋涂布
2020/7/17
菌落特征: ⑴ 形态特征:常为白色、灰白色或灰色,亦有淡褐色、
淡黄色(如果培养基中加入0.1%TTC(氯化三苯基四 氮唑试剂),菌落为红色) ⑵ 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表面有光滑、粗糙,皱褶、突起 或扁平。 ⑶ 大小差异很大。
2020/7/17
12
计数方法的验证—回收率
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 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
1)如只有1个稀释级平均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则将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 稀 释倍数报告。
2)如有两个相邻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先计算两稀释级 菌落数的比值。 高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比值=———————————————————— 低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当比值≤2时,则以2个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值报告;当比值>2但不 超过5时,则以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当比值大于5, 或高稀释级的菌落数大于或等于低稀释级的菌落数等异常情况时,应查 明原因再进行检查,必要时,应进行方法的重新验证。
初始污染菌检测
2020/7/17
1
参考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 附录 微生物限度检 查法
ISO 11737-1:2006 Steriliz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 Part 1: Determin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microorganisms on products
初始污染菌、回收率试验

初始污染菌、回收率试验
近日,科学家们通过试验证实,将初始污染菌与回收率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初始污染菌可以提高水源的回收率,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
因此,使用初始污染菌作为水源的污染物减少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
水源的回收率,还有利于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初始污染菌的使用,可以在短期内显著地降低水源中的污染物。
其次,回收率可以更好地帮助水源减少流失,促进水源的可持续
利用。
因此,试验表明,将初始污染菌和回收率综合起来,可以更好
地促进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初始污染菌的应用,水源的回收率可
以显著提高,有利于将水源的流失降至最低。
最后,科学家们建议,要想促进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将初始
污染菌和回收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特性。
联合使
用两者,给水源带来更好的可持续利用前景,有助于减少污染物,达
到更高回收率,促进水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将初始污染菌与回收率通过试验结合起来,将使水源
的可持续利用受到更大的鼓励。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特性,
就能够促进水源的更好发展,净化我们周围的环境。
加标回收实验的实施及回收率计算的研究

(3)实验操作:根据设计方案,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回收实验。具体操作 过程包括加入标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分离和富集等。
(4)数据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加入标准物质的量、 反应时间、温度等。
3、实验结果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回收率、测定目标物质的含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 析和讨论。
实验实施
1、实验设计
在进行回收实验前,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状况,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具体包括:确定目标物质、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处理方式、设定对照组等。
2、实验过程
(1)样品采集:根据实验目的和设计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采 集。
(2)样品处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如过滤、浓缩、萃取等,以使 目标物质得到充分的分离和富集。
回收率计算
回收率是指实验过程中目标物质的回收比例,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回收率 = (测定值-空白值) /加入标准物质的量 × 100%
其中,测定值是指实验后目标物质的测定值,空白值是指未进行回收实验的 空白样品的测定值,加入标准物质的量是指回收实验中加入的标准物质的质量。
1、回收率过低
如果回收率过低,说明实验过程中目标物质损失较大,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 不够优化、样品处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 差,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对加标回收实验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和分析。例如,加标 回收实验能够有效地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可能会受到基质干扰等因素 的影响。此外,实验中使用的标准物质和待测样本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 可重复性。
结论
总结加标回收实验方案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提出改进意见。例如,选择 稳定性更高的标准物质和待测样本,优化基质干扰的消除方法等。通过改进加标 回收实验方案,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为环境监测、 生物分析以及化学分析等领域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始污染回收率测定记录
生产批号:型号规格:样品数量:培养皿
个数样品号
培养皿编号
空白
对照
阴性
对照
平均菌落数
(cfu/ml)
初始污染菌
(cfu/件)
(平均菌落
数÷SIP)
回收率1 2 3 4 5
1-1 1-2 1-3 1-4 1-5 2-1 2-2 2-3 2-4 2-5 3-1 3-2 3-3 3-4 3-5
4-1
4-2
4-3
4-4
4-5
5-1
5-2
5-3
5-4
5-5
平均回收率修正系数
初始污染菌检测原始记录
生产批号:型号规格:样品数量:培养皿
个数样品号
培养皿编号
阴性
对照
空白
对照
平均菌落数
(cfu/SIP)
初始污染菌
(cfu/件)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平均初始污染菌
各样品平均菌落
——————数总和÷样品
数
校正后初始污染
菌
————(平均初始污染
菌*校正因子)
注:1、在对照的平板中,“+”表示长菌,“-”表示不长菌,“±”表示可疑长菌
2、阳性对照管应生长良好,阴性对照管不得有菌生长。
否则,试验无效。
初始污染检测记录
文件编号:
样品名称:
生产批号:型号规格:样品数量:培养皿
个数样品号空白
对照
阳性
对照
培养皿编号
平均菌落数
(cfu/SIP)
初始污染菌
(cfu/件)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初始污染菌
(cfu/件)
校正后初始污染
菌
注:1、在对照的平板中,“+”表示长菌,“-”表示不长菌,“±”表示可疑长菌
2、阳性对照管应生长良好,阴性对照管不得有菌生长。
否则,试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