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污染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成品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1

成品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1

成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操作规程1、目的:对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的方法做出指导,正确操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检验依据:GB/T 19973.1 EN ISO 11737-12、试用范围:用于检测产品的成品、半成品、部件、原材料、及其内包装袋上的活菌数。

3、职责:实验室操作人员负责操作。

4、试验前准备4.1 按包装说明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4.2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及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一并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115℃持续30min,待灭菌器冷却后连同抽取的供试品一并放入无菌室内,启动工作台风机,开紫外线灯30min.5.供试液制备及接种5.1内腔供试液制备:气管插管、喉罩气道导管、鼻氧管、呼吸回路管等管路:在无菌条件下向每套管路的内腔注入浸提介质各20ml,作为供试液,反复荡洗5次,然后将每套管路内腔内的供试液汇集到一无菌具塞试剂瓶内,待混匀后在从瓶内各抽取1ml供试液分别加入10个无菌的空平皿内,最后在将灭了菌凉至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于已加入供试液的平皿中,每平皿中加入培养基量为15-20ml。

作为1:1的供试液。

注气筒:每支注射器抽取灭菌生理盐水至公称容量,振摇5次,汇集到一无菌具塞试剂瓶内,待混匀后在从瓶内各抽取1ml供试液分别加入10个无菌的空平皿内,最后在将灭了菌凉至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于已加入供试液的平皿中,每平皿中加入培养基量为15-20ml。

作为1:1的供试液。

5.2外部供试液制备:按产品外表面积每10cm2用1mL的灭菌生理盐水冲洗,作为1:1的供试液。

用棉拭子在待检产品表面往返涂抹10次后,将棉试子放入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将试管震打80次混匀作为供试液,然后再分别取1ml供试液放入2个无菌的空平皿内,最后在将灭了菌凉至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于已加入供试液的平皿中,每平皿中加入培养基量为15-20ml.将所取10套供试品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供试液制备及接种。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1、准备工作1)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应采用可靠方法灭菌,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30min。

2)采样数量:每批产品随机抽取10件样品.3)检测标准《GB 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100cfu/件次。

4)洗脱液、稀释液采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

2、试验步骤:1)用无菌手续取出10个样品,分别放入10支装有10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将每个采样管震打80次,混匀,分别吸取1ml放入灭菌平皿,用普通琼脂培养基作倾注培养,置37℃温箱培养48±2h观察结果。

2)用肉眼直接计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

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辩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3)计算公式为:菌数/件次=平均菌数×稀释倍数/件次。

阴性对照试验:将使用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吸取1ml放入无菌平皿中,注入培养基,凝固,倒置培养。

制备2个平板均不得有菌生长。

3、注意事项:1)在无菌操作台上做试验,防止环境对样品的再次污染,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

2)由于细菌种类繁多,差别甚大,计数时一般用透射光于培养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不要漏计培养皿边缘生长的菌落,并须注意细菌菌落与培养基沉淀的区别,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别。

编制:审核:批准:ZC-14-8初始污染菌监测操作规程1范围适用于对刚包装好的外科手套和检查手套的初始污染菌的监测和对新购进的小包装(接触手套的小包装)的监测。

第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如果监测结果是稳定的以后每个月监测一次,如果3个月都稳定,监测周期改为每季度一次。

2职责质管部负责取样、按ISO 11737进行试验、如试验结果初始污染菌超过6 cfu/cm2,要及时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包括工艺中产品防护和进行环境消毒。

3生物负载测定方法A.1概要A.1.1生物负载测定,可使用不同的方法内容。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文件编号:版本: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受控状态:8批准实施1 目的为了规范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编制本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

3 职责3.1 检验室负责对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的取样和化验,并填写检验报告;3.2 品管部经理负责签发检查报告。

4 工作程序(《中国药典》2020年版)4.1 供试品数量成品:灭菌前产品至少取3个单位以上。

4.2 供试液制备和接种4.2.1 取样品至少10个,以无菌操作方法移入灭菌的50ml 0.9%NaCl震摇洗脱备用。

4.2.2 用无菌吸管取上述样品洗脱液混合物2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

另取1ml 注入到9ml灭菌洗脱液中,用手振荡80次充分混匀,使成1:100稀释液,另取一支吸管吸取2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

4.2.3 将熔化并冷却至45℃左右的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TSA)倾注于平皿内,每平皿约15ml,另倾注一个不加样品的灭菌空平皿,作空白对照。

随即转动平皿,使样品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在37±1℃恒温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4.3结果观察4.3.1 先用肉眼观察计数菌落,然后再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记下各平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一稀释度各平皿生长的平均菌落数。

若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苔生长时,则不应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苔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若片状菌苔的大小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菌落分布又很均匀时,则可将此一半的菌落数乘2以代表全平板的菌落数,然后再计算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4.3.2 首先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的范围。

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即以该平皿菌落数乘其稀释倍数。

4.3.3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应求出两者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

ISO13485体系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ISO13485体系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1.目的:制订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对从事检测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按检测规程操作。

2.范围:本方法适用于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灭菌前染菌量的检测。

3.术语和定义:无4.职责:质量部负责实施。

5.内容:5.1仪器电子天平、电热恒温干燥箱、净化工作台、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水浴锅、恒温培养箱、电炉。

5.2器具烧杯、量筒、三角瓶(带硅胶塞)、试管(带硅胶塞)、酒精灯、手术剪刀、培养皿、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5.3 培养基、试剂: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5.4 试验前的准备5.4.1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按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灭菌,供细菌培养记数用。

5.4.2 无菌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的制备:a.配制:称取9.0g氯化钠加入蒸馏水溶解使成1000ml。

b. 分装:分装于试管中,装量不得超过试管容量的2/3,盖上硅胶塞,包好。

c.灭菌:121℃20分钟高压灭菌。

5.5 取样方式a)灭菌前随机抽取样品;b)抽取不适于销售的产品,如废料或不合格品(即已经过各关键工序的生产过程阶段(包括清洗和包装过程)的产品);c)初包装材料可用无菌手续取样随即取10套/件(卷料无菌手续取100cm2)。

注:以上方式可根据产品具体情况择其一操作;5.6 取样频率当月生产各产品至少抽取一批次;每批来料初包装材料最少抽取一次。

5.7 试验步骤5.7.1 消毒:将待检的产品外包装用酒精棉擦拭后,放于经擦拭的垂直式超净工作台面,紫外灯照射0.5小时以上。

5.7.2 供试液的制备:按无菌操作法制备供试液,制备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检测;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5.7.3用无菌注射器吸取10~10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入样品管内往返振荡5次;外部用无菌注射器吸取10~100ml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管壁;内外壁如此各重复二到三次。

分别将供试液注入无菌容器中,分别检测。

5.7.4 以上制备的供试液直接或稀释后采用薄膜过滤法、平板计数(平皿法)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分析检查。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背景介绍:
在实验室实验过程中,初始污染菌检验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初始污染菌指的是
空气、水、试剂或其他材料中存在的微生物。

检验规程的制定能够帮助实验室准确检测和控制初始污染菌的存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标准:
初始污染菌检验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例如《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范》中
对于实验室环境洁净度的规定。

检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严格按照检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步骤:
1.准备工作:检验前应检查所需试剂、工具和设备是否齐全,确保实
验室环境干净整洁。

2.取样:根据检验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取样方法,避免外界污染
的介入。

3.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如过滤、稀释等,以便得到合适
的实验样品。

4.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5.检测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或进行生物学、生化
等相关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初始污染菌。

6.记录结果:将检验结果详细记录,包括检测方法、结果数据、存在
问题等,便于回顾和分析。

结论与建议:
初始污染菌检验是确保实验室环境洁净度和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在检
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持实验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初始污染菌的监测和控制,不断优化检验方法,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确保实验室的质量与信誉。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A.3非洗提方法
A.3.1接触板
A.3.1.1接触板或玻璃片可用于将凝固的培养基放在样品表面上,使存活微生物能附着在培养基表面,然后再培养接触板或玻璃片,至形成可以计数的菌落。
A.3.1.2该系统的优点在于易于使用,结果与凝固的培养基的接触表面直接相关。
A.3.1.3表面上天然集聚的细胞群、菌落在琼脂介面散布、琼脂干燥、可能存在的厌氧菌等都是潜在的不利因素。
A.2.1.6有些处理方法可能会分解待测产品(例如碎解、袋蠕动和涡旋)。分解的材料会给微生物计数造成困难,这时则需要进行其他处理,如将分解的材料从洗提液中分离出来。应注意保证所得到的计数具有代表性。
A.2.1.7应尽力尽快将试验样品移至试验室。如果必须要推迟转送,试验样品的保存条件应能避免微生物的丢失或改变。应规定贮存的最长时间。干燥可能是微生物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选择贮存条件和贮存时间时应加以考虑
A.4.2.2通常需要一真空或正压(有些情况下)源。应注意避免负压过大,这会引起滤膜变形或损坏。
A.4.2.3进行培养时,滤膜可以放在琼脂表面或放在浸泡了营养媒介的吸水纱布垫上。滤膜表面上形成的菌落可以计数,也可从滤器上分离出来进行定性。A.4.2.4膜过滤尤其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低的悬液。
A.4.2.5从洗提液中取出微生物时,当怀疑液体基质中含有杀灭或抑制微生物时,膜过滤特别适用,先将洗提液中的微生物过滤出来,并可在培养前对滤膜上的微生物进行冲洗。但是有些类型的膜滤器可以吸收或释放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所以只使用那些适于给微生物计数的滤膜是很重要的。滤膜和洗提液应相容。
0,1%蛋白胨peptone通用
林格氏溶液
Balgon Ringer1/4强度溶解藻酸钙棉拭
Dissolution of BalBium alginate swaAs

成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操作规程

成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操作规程

成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操作规程1、目的:对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的方法做出指导,正确操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试用范围:用于检测产品的成品、半成品、部件、原材料、及其内包装袋上的活菌数。

3、职责:实验室操作人员负责操作。

4、试验前准备4.1 按包装说明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4.2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及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一并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115℃持续30min,待灭菌器冷却后连同抽取的供试品一并放入无菌室内,启动工作台风机,开紫外线灯30min.4.3环境及人员要求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 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隔离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无菌检查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过无菌技术的培训。

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检验方法55 1胨10g 氯化钠5g 琼脂15-20g 肉浸液1000ml5 2取牛肉浸膏3 g加水1000 ml调节PH为7。

29 mm的细菌培养皿中15-20ml/每个平皿于4。

C保存备用。

5 3从每个清洗批次的产品中随机抽样。

同一批次产品数<503批次产品数为50~1005>10010件。

5 3取样1ml5提液。

5 4接种皿表面在超净止放置至培养皿表面浸液十后进入下一步操作。

5 5培养接37。

C培养48暗时后观察结果。

56结果判定依据GB15980-1995<10cfu/。

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1.目的测定样品细菌总数可用来判明样品细菌污染的程度,以及生产单位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人员的卫生状况,是对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的综合依据,确定灭菌前产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性质,为下一步灭菌提供参考依据。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消毒灭菌前的产品、洁净车间3.作业条件:3.1无菌检测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2超净台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4.作业方法与步骤4.1制作营养琼脂培养基(参见《培养基制作作业指导书》),培养基需按要求培养16-18H 后,检查无菌生长方可使用。

4.2无菌室洁净度验证4.2.1取3只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平均位置打开上盖,暴露30min后盖好置30~35℃培养48h后检查,3只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个4.3产品采集与样品处理(制备供试液)4.3.1用无菌手续称取10g可以破坏性类供试品,放入1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振荡,保温于45℃水浴中5~10min,不时振摇。

作为1:10供试液。

4.3.2对供试品不能采用破坏性取样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拭子涂抹采样,被采表面积100cm2.加入灭菌生理盐水100ml。

保温于45℃水浴中5~10min,不时振摇。

作为1:10的供试液。

4.3.3采样数量:各类产品每批随机抽取10件样品。

4.3.4供试液10倍递减稀释4.3.5待上述供试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1ml,加入9ml生理盐水,制备1:100的供试液。

制备过程中尽量避免碎片等杂物的混入。

4.4接种检验4.4.1取上述供试液上清液作初始污染菌数检测,取4个培养皿,每个稀释级各吸取1ml至每个灭菌平皿,每个稀释级注2个平皿。

4.4.2经灭菌完毕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冷却至45-50 ℃时,倾注上述各个平皿15ml,另倾注一个不加样品灭菌空平皿作空白对照。

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快速转动平皿,使供试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建立产品初始污染菌数检验及分析标准操作规程。

2 责任:质量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此规程。

3 范围:适用于未灭菌产品初始污染菌数验证试验的检测分析。

4 内容:
4.1 初始污染菌检测
4.1.1 器材与试剂
4.1.1.1 器材
(1)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
(2)立式灭菌柜
(3)超净工作台
(4)无菌过滤装置
(5)无菌镊子、无菌剪子
(6)电子天平
(7)移液器
(8)接种环
4.1.1.2 稀释液、冲洗液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4.1.1.3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按说明书方法保存配制。

4.1.2 检验方法:平皿法
4.1.2.1 供试液的制备
供试品是纱布可用无菌手续称取10g,放入100ml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充分振荡后取样。

作为1:10的供试液。

供试液10倍递减稀释。

供试品是液体取样10ml加至100ml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充分振荡后取样。

作为1:10的供试液。

供试液10倍递减稀释。

4.1.2.2 供试液操作方法
每个稀释级各吸取1ml至直径90mm的无菌平皿中,注入15~20ml温度不超过45℃的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倒置培养。

每个稀释级注2个平皿。

4.1.2.3 阴性对照
取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ml,置无菌平皿中,注入培养基,凝固,倒置培养。

每种计数用的培养基各制备2个平板,均不得有菌生长。

4.1.2.6 培养条件
将已经凝固的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一般培养48±2h。

4.1.2.7 计数
将平板置菌落计数器或从平板的背面直接以肉眼用标记笔点计,以投射光衬以暗色背景,仔细观察,计数。

必要时可以借助于放大镜、菌落计数器。

4.1.2.7.1 菌落计数基本规则
①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级作为报告菌落数测定范围。

如只有1个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将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②如有两个相邻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先计算两稀释级菌落数的比值。

高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比值=————————————————————
低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当比值≤2时,则以2个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值报告。

当比值>2时,则以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③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在300以上,则按最高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在30以下,则按最低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④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接近30或300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⑤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无菌落生长或最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小于1时,应报告菌数为<10个/g或ml。

⑥如有3个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以后2级计算级间比值报告。

⑦菌落计数的报告,菌落数在10以内时,按实有数值报告。

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两位有效数值后面,应以四舍五入法计算。

在报告菌落数为“不可计”时,应表明样品的稀释度。

4.1.3 清场
检验完毕,将使用的试剂归位,清理台面,并将用过的工具进行清洗。

检测人员应及时填写《初始污染菌数检测记录》,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

4.1.4 注意事项
4.1.4.1 产品取样应在完成整个灌装或包装过程以后,而又在灭菌前取样;
4.1.4.2 本操作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无菌操作台内进行。

操作过程应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使结果发生偏差的污染。

4.1.4.3 无菌操作台必需定期进行洁净度检测,试验前提前开紫外灯15min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

4.1.4.4 过滤器、滤膜、镊子以及无菌设备使用前应进行灭菌,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

5 依据标准及相关文件
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附录Ⅺ 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GB/T19973.1-2005《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估计》
GB15980-200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