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杂诗十二首》ppt课件全面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21张PPT)

• 找出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句来?哪个词最 能集中概括诗人的情感?
• (质疑)诗人为什么“悲戚”? • (生成)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
• (质疑) 分析“风来入房 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 字用得妙?为什么?
• (生成)冷,表面上写枕 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 冷。这是一种移情的手法。
再读诗歌,合作探究景与情
•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欣赏本诗,找出 本文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如何抒 情? (分学习小组完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 什么景 (意象:白日、西河、素月、东岭、万 里辉、空中景、寒风、冷席枕)
• 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 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 基调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 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象,,诗人的心被感动了。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 “席冷”衬托出“心冷”,刻画了自己“不眠” 的凄寒心境。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 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 有志未骋的悲凄,意境空旷,慨叹时光流逝、 壮志难酬的情怀。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 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完成下列与陶渊明 的对话。(分学习小组完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 年轻时候也想要有一番作为的陶渊明,后 “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他的诗歌 只有可以分为三大类:饮酒诗、咏怀诗、田 园诗。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再读诗歌,品味深意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 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 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 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 为什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内心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志士
生死之悲 士不遇之悲 羁旅、离别之悲 孤苦之悲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提示:掷、骋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杂诗十二首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

杂诗十二首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使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整理大量的有关陶渊明的图片资源直观的展现陶渊明的情神人格由浅入深,层层设问。
. 上传者:s00430 邮箱:*******************)下载课件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按照诗歌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 上传者:hxy012 邮箱:****************「下载次数:738」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七年级上册语文版_25课_诗五首.ppt. 上传者:huangama 邮箱:*******************「下载次数:782」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课件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制作而成,具有动感的开场,以及交互性强等特点,课件内容设计美观。
请大家观摩指导,先谢谢了. 上传者:cmq8886 邮箱:***************「下载次数:741」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课件是由本人上网查询找到的,改变了一些不足之处,是十首古诗中的前五首。
. 上传者:tjl8787 邮箱:*****************「下载次数:460」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诗文原句与图片相配合,便于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上传者:yuguofu 邮箱:*****************「下载次数:502」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初二语文下册的课件,分享给大家看看,要用的就下载看看. 上传者:chenqiaozhen 邮箱:*****************「下载次数:682」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上传者:yzy620 邮箱:********************「下载次数:543」上传者:yzy620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26张PPT)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 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 得到伸展。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掷,抛开。骋,驰骋。这里是指大展宏图。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 种感情?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6张PPT)
• 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轼《与苏辙书》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水龙吟》
我 眼中的陶渊明
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 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 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 一个坚守自己精神家园的倔强老人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 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 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 绪。
阅读前四句,概括诗歌中的意象及环境特点。
•意象:白日 西河
•
素月 东岭
•环境特点:廓大(荡荡)光明
这四句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 作为铺垫,展现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 情基调。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6张PPT)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6张PPT)
《杂诗十二首》课件19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17
拓展延伸
合作探讨: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18
课堂小结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 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 “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 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 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 于世,陶渊明寂 寞,对此我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 情。
19
7
5.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
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 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 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 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 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作者介绍
2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 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 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 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 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 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1.居家读书时期: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41至62岁
4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第一单元 推荐作品 篇目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优秀课件

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颂祖国山 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 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
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他们在隐居生活中,
常常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 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 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
说作者
(一)简介: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 元亮,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 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 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
出,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 迹,读之自然亲切真挚,不知不觉走进诗人营造的悠然恬 淡的意境中去。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
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
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 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 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起笔四句,展现出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
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览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知文意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全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 志难酬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抒发了时光流 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赏技巧 1.景、情、理交融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时光的流逝引 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清冷的夜气,无垠的宇宙,短暂的 人生,流逝的光阴,未酬的宏志,这些都非常和谐地交 融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诗歌的主旨
•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 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 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 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 “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 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 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 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 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 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 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 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 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 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 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 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 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 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 作业
• 收集陶渊明的诗歌,找出他常用的诗歌意 象,看看有什么特点。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 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 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 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 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 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 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体会整首诗歌独特的艺术构思
•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 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 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 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 冲淡的出一种深刻 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 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 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 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 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 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 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 意象的深层结构。
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 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 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
• 1.生死之悲; • 2.士不遇之悲; • 3.羁旅、离别之悲; • 4.孤苦之悲。 •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
•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 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 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 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 中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 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 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 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 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 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 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 寞,皆意在言外。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 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 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
一 、课前导入:
•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 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 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 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 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 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 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赏析
• 1、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 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 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 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 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 “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 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 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 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 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 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 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 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 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 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 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 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