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隋唐时期出土胡俑国别考

合集下载

(练习)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原卷版)

(练习)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原卷版)

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目录【考点过关练】考点0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点0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考点03 盛唐气象考点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考点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真题实战练】【重难创新练】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01 隋朝统一与灭亡1.(2021下·广东惠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C.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2.(2023·广东·统考一模)杨坚“代周立隋”后,“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与百姓共之”,设立官仓,贮存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其中“除入市之税”措施有利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改革官员选拔方式D.打击门阀士族势力3.(2023下·广东中山·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

江都郡的设置()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4.(2023·辽宁盘锦·统考模拟预测)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说明科举制度创立的主要目的是()A.禁锢思想B.统一文化C.选拔人才D.发展儒学5.(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三模)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

62020年02月第53卷第1期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朱悦童(量施镇陶去大学,景德镇333000)摘要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表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手工业商业发达,各民族接触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

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在唐代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本文就唐代仕女俑为研究对象,从仕女俑的起源与发展、艺术形象与特征来浅析唐人开放包容的艺术审美情趣。

关键词唐代;雕塑;仕女俑1俑的起源与发展纵观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史,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是古代殉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早在远古社会,人类就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烧制成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殉制度的衰落,陶俑陪葬兴起,陶俑造型简洁生动。

秦代时期的陶俑写实艺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以秦朝兵马俑最为著名,兵马俑造型生动,艺术手法崇尚写实,从秦俑的身形、五官、神态、服饰、造型等入手,将各个秦俑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身临其境、肃然起敬。

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都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看,汉代陶俑擅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神情刻画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个时代,陶俑的艺术造诣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官、仕女、骑射俑、胡俑等都成了这一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由于唐代继周隋厚葬风气,在前代彩绘陶俑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三彩俑。

初唐时期,造型简洁生动、釉色朴素,及至盛唐,随着丰腴饱满的审美情趣的发展,陶俑的风格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它们丰肌秀骨、腆腹颔首,体态含蓄而优雅,雍容华贵之中又见飘逸之感。

这些女俑造型洗练、语言含蓄,代表着盛唐时期的陶俑典型风格。

到了宋、辽、金、元、明时代,俑的殉葬日渐衰落,到了清代已经绝迹。

湖湘地域出土唐代胡俑的艺术特色

湖湘地域出土唐代胡俑的艺术特色

湖湘地域出⼟唐代胡俑的艺术特⾊唐代胡⼈在湖湘地域的活动,史书记载往往阙失,在中古外来⽂明的链条中缺少⼀环。

⼀⽅⾯是湖湘地区胡⼈数量不如北⽅多,另⼀⽅⾯在传统⽂献偏见下并不记⼊史册。

但是湖湘地区出⼟胡俑却⾃成体系、风格独特,并迥别于北⽅的胡⼈俑,有着鲜明的地域特⾊。

⾃中唐起始湖湘各个窑⼝的产品外销于南亚和西亚各国,其独树⼀帜的胡风艺术以及陶瓷上独有的外来装饰⼿法,充分体现了中古外来⽂化的兼容并蓄精神。

⼀早在汉代,湖湘汉墓中就有胡⼈奴婢俑的出⼟,尽管数量不多,但造型令⼈瞩⽬。

例如湖南衡阳县道⼦坪东汉墓出⼟有两个牵马俑(图1),从“俑的形象和装束来看都是胡⼈”。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记载:“胡骑⼆匹匹⼀⼈”、“胡⼈⼀⼈操⼸⽮”,说明墓主⼈有三个胡⼈。

1958年长沙⾦盆岭出⼟西晋永宁⼆年胡⼈对坐奏乐俑,两⼈跪坐毡毯上,皆头戴西域传统的⾼尖帽,⼀个抚筝弹拨,另⼀个⼝吹筚篥状乐器(图2),说明当时胡⼈演伎乐已经在豪门⼤族家中演出。

进⼊中国的胡⼈⼀般会保持⾃⼰的信仰,湖湘地区出现过有关胡⼈祆教流⾏的遗痕,见于唐代笔记⼩说《柳毅传》,这篇传奇为贞元年间(785—805)所撰,其中有记载洞庭湖主“与太阳道⼠讲⽕经”的故事。

陈寅恪先⽣⾮常敏感地抓住这⼀线索,他在阅读《柳毅传》时批注“⽕祆教”三字。

⽽祆教恰恰是波斯以及西域胡⼈崇拜的宗教,胡商们做⽣意四处游⾛,⽆论是从北⽅陆路南下或是⼴州海路北上,都有条件到达岳阳⾄长沙⼀线或者延伸到江西洪州⼀带。

⽽长沙是南北商贸交汇地域,更是胡商趋之若骛的地区。

胡⼈信奉“三夷教”中的拜⽕教即⽕祆教,是中唐以后流⾏的⼀⼤宗教,“⽕之传异、神之传形”,很有可能祆教神职⼈员“穆护”以“讲⽕经”之名曾在湖湘地区传播⽕祆教经典。

蔡鸿⽣先⽣根据唐⼤历三年(768)杜甫⼊湘《清明》诗有“胡童结束还难有,楚⼥腰肢亦可怜”句,指出胡童在当地玩耍,离不开⽗母赡养,说明当地有胡⼈聚落存在,有助于证明⽕祆教在湖湘地区的传播。

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

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

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作者:张志忠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11期2000年夏秋之季,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

的发掘是继司马金龙墓、方山永固陵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陶俑,尤为重要的是一批胡俑的发现,人物特征鲜明,衣着新颖华丽,对于研究北魏平城时期丝绸之路和东西方贸易、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M10,出土了3件相同胡俑。

近年来,随着太原隋代虞弘墓、西安北周安伽墓。

的发现和科学发掘,展现出一幅幅人物形象生动,体貌特征鲜明的中亚粟特人风俗画卷,为认识和研究粟特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提供了实物资料,通过比较研究对于了解和认识北魏平城时期墓葬出土的胡俑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

本文通过以上胡俑材料的对比研究,似有所得,略陈管见。

一、相貌与服饰上的粟特人象征北魏平城时期墓葬出土胡俑的数量较少,因此对于其体形、面貌和服饰特征一直不甚清楚。

以至有人把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镇墓武士俑,凶猛霸悍的造型,深目高鼻的形象作为胡俑的象征。

其实,这只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形象,被人为夸张丑化的结果,不是我们要描述的中亚或西亚人的形象。

真正的胡人俑司马金龙墓曾有出土,众多的伎乐杂技胡俑出土于雁北师院北魏墓和云波路北魏墓地M10。

雁北师院胡人俑出土于宋绍祖墓。

和规模较大的M2中,宋绍祖墓出土4件胡人俑,位于墓室回廊东部出行仪仗的两侧,似呐喊或鼓吹为出行队伍助威。

人物体貌特征却极为一致,高额颐窄,浓眉深目,鼻梁高挺,头戴黑色圆形小帽,身着华美艳丽的紧身圆领窄袖对襟长袍,彩绘不同花纹图案,领、袖、前襟和下摆着不同颜色镶边,装饰不同花卉纹样,腰系黑带,足登黑靴,大部分袍面胯下开衩,前部小肚突出略现下坠,与此相对,后面臀部明显上翘,仅神态和手势略有差异(图1、图2)。

M2胡俑位于墓室前部,外围是8个跽坐式乐俑,手持不同乐器,姿态各异作表演状,中央为长袖甩动的舞俑,从体貌特征看,额颐宽广,细美慈目,鼻梁适中,头戴黑色鲜卑帽,身着左衽交领长袍,均系汉人、鲜卑人或北方少数民族。

初论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

初论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

考古与文物 2004年第5期初论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任 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粟特,即索格底亚那(S ogdiana),位于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

自公元前5、6世纪起,先后为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以及康居人、月氏人、贵霜人、口厌哒人和突厥人统治。

公元6至8世纪初形成以康国为首的“昭武九姓”城邦国家。

粟特地处亚洲腹地,与波斯、印度、中国几大文明古国毗邻,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

粟特人善于经商,沿着丝绸之路远走他乡兴贩致利,向东深入中国内地,向西则远涉西亚、欧洲。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的新疆、河西、中原等地区渐次出现为数众多的粟特人聚落。

粟特人在唐代政治、经济生活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西安地区的唐代墓葬进行了科学的发掘,获取了一大批丰富多样的随葬品。

其中深目高鼻、须髯浓密、发式服饰各异的胡俑尤为引人注目。

它们是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直接的实物形象。

唐代坊肆间的制俑工匠是否以粟特人的形象作为塑造某些胡俑的原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拟就西安地区唐墓出土的部分胡俑,参考文献与实物资料,初步论证它们与粟特人的关系,以求教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尖帽胡俑与粟特人西安地区唐墓出土的尖帽胡俑,多着圆领窄袖胡服,作扬鞭呦驼状或持 控驼状。

按照尖帽的形制,胡俑的尖帽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尖帽形如尖锥,顶尖圆突,见于董僧利墓(652年)(图一,1)①。

第二种,尖帽尖顶高挺,顶尖向前方或两侧虚倒,有的帽沿向上卷起,见于杨氏墓(684年)(图一,2)、独孤思敬墓(709年)、唐安公主墓(784年)②。

第三种,尖帽紧裹头部,正中竖立小尖顶,见于金乡县主墓(724年)(图一,3)、宝鸡谭家村M1、红旗电机厂唐墓、西郊热电厂唐墓等墓葬③。

中亚塔吉克斯坦的片治肯特古城遗址,西距撒马尔罕约70公里。

片治肯特古城始建于公元5世纪,8世纪初达到繁荣的顶点。

北朝胡俑类型研究

北朝胡俑类型研究

泓先生将北朝墓俑分为四类 : 镇墓俑 、 出行仪
● l ● - _ l歉
古 日 士 日 』
开 l 1 l
, ) n 1 1
其余则归为侍仆形象 。 此外要说 明的是 , 按照
现行的历史年表 ,北朝起讫年代为公元 3 8 6 年至 5 8 1 年 ,即起于拓跋鲜卑建国并改 国号 为魏 ,止于杨坚代北周建隋。但 由于大批隋 人 曾生活于前朝 ,隋代尤其是隋代前期的墓 葬艺术品 ,其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前朝
1 1 . 安 阳北 齐 范 粹 墓 ( 葬于 5 7 5年 ) 出 土
1 O . 太 原 市 北 齐 娄 教墓 ( 葬于 5 7 0年 ) 出 土 胡人 役夫俑 3件 , 高 1 9厘 米 , 黑发 , 圆形 白
脸, 高鼻深 目, 穿窄袖紧身右衽短衫 , 白祷, 右 手握拳 向上高举( 图一 , 5 ) 。该墓还出土陶马 l 0件 、 陶 骆驼 4件 、 陶牛 1 件【 l 3 J 。

朝胡俑分为仪仗 、 侍仆 、 伎乐杂技 、 行旅商人
四大类 。

分 类标 准
需要指出的是 ,仪仗形象与侍仆形象较
难严 格 区分 。综合 南北 朝文献 中关 于 卤簿仪
由于北朝时期的大多数墓葬均遭人为盗 扰或 自 然因素破坏 ,原有的墓葬格局 已难 以 复原 , 对 于随 葬 品 , 尤其 是 陶俑 的分 类 , 历 来
适 当涉及 隋代的胡俑资料。
二 胡俑 形 象
深 目高鼻 。 该墓还出土了数件女胡俑 , 样式与
该墓 出土 陶马 6
北朝墓葬中的胡人仪仗俑 ,主要有以下 这些资料 : 1 . 大 同北 魏 司马金 龙 墓 ( 葬于 4 8 4年 , 其 妻葬于 4 7 4 年) 出土的 8 件胡俑 , 高2 7 . 3 厘 米, 戴风帽 , 双手前平举或左手上屈 。同时该 墓还出土陶马 1 2 件、 陶牛 4 件、 陶车 6 件、 陶 驼1 件 。

北朝胡俑类型研究

北朝胡俑类型研究

北朝时期,大批胡人来华经商、定居,甚至埋骨中土。

在这种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现了各种不同材质、具有深目高鼻面貌特征、样貌迥异的人物形象。

一般认为,这些墓葬形象即是来华胡人面貌的写照。

其中,陶俑作为我国丧葬传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物质表现形式之一,作为胡人形象的载体,在北朝时期的墓葬中有大量发现。

本文对目前所见的北朝胡俑考古资料加以梳理,并对其进行类型研究。

一、分类标准由于北朝时期的大多数墓葬均遭人为盗扰或自然因素破坏,原有的墓葬格局已难以复原,对于随葬品,尤其是陶俑的分类,历来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相对而言,笔者认为,杨泓先生将北朝墓俑分为四类:镇墓俑、出行仪仗、侍仆舞乐、庖厨操作[1]簿制度来说,还是考虑墓俑的功能,都较符合实际情况。

此外,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的《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一书中,面对该墓出土的多达1800多件陶俑,撰写者高屋建瓴地将其分为镇墓俑、仪仗俑和侍仆俑三大类[2],也佐证了这种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因此,本文以这种分类方法为基础,结合胡人形象的特殊性,将北朝胡俑分为仪仗、侍仆、伎乐杂技、行旅商人四大类。

需要指出的是,仪仗形象与侍仆形象较难严格区分。

综合南北朝文献中关于卤簿仪仗的记载,当时的仪仗组成主要包括羽葆、伞扇、曲盖,鞍马、属车,以及戟、刀、盾等武器[3]。

因此,本文将主要根据胡人形象的手形,把双手中空握拳、似作持物状的划分为仪仗形象,俑1件,高17厘米,头戴小毡帽,身着对襟长衣,腰束带,带上附4枚环状物,嘴勒一细带,似衔状,下颌有须,双臂及腿部残。

此外该墓还出土牛车1件、陶马2件及陶驼1件[5]。

3.洛阳北魏郭定兴墓(葬于522年)出土胡俑1件,高18厘米,双臂残,头戴带棱风帽,身穿圆领长袍,腰系带,脚穿高筒圆头靴,深目高鼻,右臂上屈,左臂微抬,脚下有长方形底板(图一,1)。

该墓还出土陶牛车1件、鞍马1件、陶驼1件[6]。

考古所见六朝胡人武士俑研究

考古所见六朝胡人武士俑研究

考古所见六朝胡人武士俑研究作者:崔贻彤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4期摘要:胡人武士俑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墓葬中出现的一类特殊随葬品,以胡兵形象为原型并经过艺术创作而成。

考古发现的六朝胡人武士俑或执刀、执盾,或持戟、握剑,有的身披铠甲,根据帽式的差异可细分为六类。

六朝胡人武士俑与以往胡汉战争图中的胡人形象明显不同,是作为正面形象参与拱卫六朝政权的,其形象演变主要可分为吴晋和南朝两个阶段。

胡兵在六朝军事、政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既是民族大融合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也是南北对峙局面下南朝军事发展的必然需求。

关键词:胡人武士俑;六朝;正面形象;民族融合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

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这是南宋康与之的一首怀古伤今词。

正如词人咏叹的那样,金陵(南京)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六朝政权虽然面临南北对峙的严峻形势,又缺乏北方深厚的军事基础,但仍有与北方抗衡的气魄胆识,借以讽刺南宋小朝廷妥协偏安的怯懦不堪。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胡人武士俑是这一时期墓葬中出现的一类特殊随葬品,以胡兵形象为原型并经过艺术创作而成。

与同时代的北方相比,六朝时期的胡人武士俑发现数量并不多,仅见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陕西、广西等地,材质有陶、瓷两类。

从考古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胡兵在六朝政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风貌引人深思。

1 考古发现的六朝胡人武士俑考古发现的六朝胡人武士俑或执刀、执盾,或持戟、握剑,有的身披铠甲,根据帽式的差异可细分为如下几类:①尖顶帽,略呈圆锥体状。

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墓所出青瓷胡俑(M1:69),着深衣长裤,脚穿尖头履。

右腿前迈,左腿稍后,左手自然下垂贴至衣服下摆,右手上举,推测原应握有武器,残高16.2厘米(图1)[1]。

南京江宁鳄儿岗晋墓M1所出胡人执盾俑,“深目尖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隋唐时期出土胡俑国别考
【摘要】胡俑是在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思想下,以随葬品的形制出现在墓葬之中,同时其也是北朝隋唐时期中西交流最直接的实物形象。

本文通过史籍中对胡人国别的记载和墓葬中的图像的对比来反映此时期出土胡俑的国别。

【关键词】北朝;胡俑;国别
一、概述
北朝末年,中国史籍上开始大量记载来自中亚的康、安、米、石、何等姓氏的商胡史迹。

北魏一朝自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粟特商胡的地位大为改善。

其实早在北魏末年,洛阳便一时间商胡云集。

一般来说,这些人多源出索格底亚那地区的粟特城邦国家,他们大多以国为姓,流寓中国后,在所经过的地区建立一些聚落。

盛唐时期,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居住着大量文化、人种背景各异的域外来客。

据《唐六典》载:唐王朝初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者、商人和僧人汇集两京及丝路沿线重镇,从事政治、商贸、宗教和文化活动。

正是因为北朝隋唐时期有这么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原王朝建交,而墓葬中又有出土了大量形象鲜明的胡人俑,所以就为我们探讨胡人的族属国别提供了可能。

本文对胡人俑的
国别分析,主要参照出土胡人葬具上的图像,根据其体貌、服饰特征,参辑实物、壁画等资料,并与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分析结果。

另外,南朝梁萧绎《职贡图》中除百济和倭国使臣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外,余均具有胡人形象特点,也是本文主要参考的对象。

二、对考古出土胡俑的国别考察
北朝时期出土的一些入华粟特人的墓志明确记载其国籍,如康业墓志记载康业字元基,先祖为康居国王族。

史君墓虽没有发现墓志,但石堂正面中间门楣有阴刻粟特文和汉文题铭,记载史君祖父阿史监陀,担任过史国萨保。

安伽墓志记载其曾任同州萨保、大都督职衔。

除墓志外,这些粟特人的围屏石榻上也记录有墓主人的生前活动,更为我们呈现出墓主人以及中亚人的形象,这些也是我们推测国别的依据。

1.突厥
《北史・突厥传》记载:其俗被发左衽,穹庐�帐,……身衣裘褐。

”《周书・异域传》记载:“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犹古之匈奴也。

”《隋书・突厥传》记载:“……穹庐�帐,被发左衽,食肉饮酪,身衣裘褐,贱老贵壮。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可汗身著绿续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

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编发,围绕左右。

”从史籍中看,突
厥主要的形象为披发,服饰为左衽。

而从考古发掘的一些围屏石榻上也可见这样的形象,如下表所示:
根据刘文锁先生对西部草原上突厥石像的考察,认为“突厥的墓上石像具有模式化的特征,这是草原男士的标准像:站立的姿势,蒙古人种的面庞,披发,威严的“八”字形上髭。

通过上述文献和图像的印证,我们可以推知,突厥的形象是有八字须,披发或辫发,即长头发披在背后,有的梳成一股,有的梳成多条发辫,披发中多有中分发迹线。

而在出土的胡人俑中,太原北齐贺拔昌墓和徐显秀墓中均有辫发骑马俑,从其发式上推断可能为突厥人,只是这两俑都是先辫发后披于肩部,并不同于单纯的披发和辫发,而是二者的结合,应是发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环。

2.波斯
《魏书》中载“波斯国,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厢近下开之,亦有巾帔,缘以织成……”。

《北史・西域》:“波斯国,其王……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袍、�成帔,�以真珠�物。

其俗:丈夫翦�,戴白皮帽,��衫……”《旧唐书》:“波斯国,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衣不开襟,并有巾帔,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


从以上记载和图像来看,虞弘墓中波斯人形象更像文献中对波斯国王的描述,而《职贡图》中的波斯使形象与文献中的记载有点出入,反而是娄睿墓、安伽墓中的形象更接近
于文献记载。

体质人类学家认为阿拉伯人眉棱骨和颧骨特高,下颚骨方而突,从出土胡俑来看,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西壁第二层一组有女性出行图中就有波斯人形象,其面貌为深目高鼻、浓眉毛,大胡须,鼻长而略带鹰钩,头戴帽。

昭陵陵园内兴隆村第一号唐墓出土的骑驼胡俑从其面貌来看,似为波斯人。

3.粟特
粟特虽在《北史》中这样描述,“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

……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但在北朝到隋唐时期内,笔者推测早期粟特是一个独立国家,之后更像是由多个小国组成的联邦政府,小国的数目及地理范围在不同时期有多寡的变化。

《北史》:“康国,丈夫翦�,�袍。

……人皆深目、高鼻、多髯。

”《隋书》:“康国,康居之后。

迁徙无常,不恒故地。

……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

善於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

”《旧唐书》:“康国,……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

丈夫剪发或辫发。

其王冠�帽,饰以金宝。

”慧超《五天竺国传》云:“从大食以东,并是胡国,即安国、曹国、史国、石国、米国、康国……中虽各有王,并属大食所管……衣著叠衫、裤带及皮裘……康国……并剪须发,爱戴白毡帽子。

”《北史》:“安�,��安息�也。

王姓昭武氏,�康�王同族……王坐金�座,高七八尺,每�政,�妻相�,大臣三
人,�理�事。

�俗同於康居……”
在这些围屏石榻上的中亚人,而辨别这些人的族属就是通过其发式和服饰来完成的。

在粟特人墓葬中短发比较常见,这与史籍中所载“丈夫剪发”相符合。

从表1可以看到这些粟特人有的前额齐平,耳后稍长;有的两边或末端略卷曲;还有些剪发露耳。

结合文献记载,中亚人除“深目高鼻”这一显著特征外,还有“多须髯”,此外还善于经商。

大同北魏墓葬出土胡人俑,头戴圆形黑色小帽,罩住短发,深目高鼻,身着圆领窄袖对襟长袍,领口、袖口和下摆饰不同的色彩,与安伽墓石榻围屏刻画的粟特人服饰相同。

通过资料对比结合文献分析,初步认为大同北魏墓葬出土的胡人俑,具有中亚地区粟特人的特征。

在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东壁一胡人牵马者与史君墓粟特人的发式相像,此牵马者可能是粟特人;而在墓道西壁第二层出行图最后一组的马后站立人物,从其发式看与康业墓1号粟特人形象,也极有可能是粟特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