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隋唐时期独孤氏与洛阳的渊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独孤信墓志》(北周刻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独孤信墓志》(北周刻石)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11期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法帖的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
现前三辑已介绍完毕,从2020年第八期开始,本刊继续刊登该书系第四辑和第五辑的内容,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国博馆藏《独孤信墓志》及其概况墓志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早期形制各异,至北魏时期墓志的形制逐渐固定为方形。
墓志是中国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砖质和石质两种材料制成。
秦汉以来,低等级墓葬多在墓中放置砖志,中高等级墓葬多在墓中放置石志。
石质墓志多以“合”的形式出现,上合为志盖,下合为志身。
通常情况下,墓志盖上篆刻墓主的祖籍、官职、姓氏等基本信息,志身主要为描写墓主人生平事迹的墓志铭。
墓志铭分为“志文”与“铭文”两部分:前者主要刻有墓主生前的名号、桑梓、官爵、言行以及生平事跡,通常为散文;后者则重在总括全篇,起悼念、赞颂之作用,为死者盖棺定论,以韵文撰写。
1953年《独孤信墓志》出土于陕西省成阳市底张湾,出土时已无志盖。
1959年,《独孤信墓志》由陕西省博物馆划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
墓志志石长41厘米,宽41厘米,厚7.4厘米。
志文凡16行,共计220字。
墓志中具体记述了独孤信的名号、家世、籍贯、生卒年、下葬时间、下葬地点、夫人及三个儿子的名号等。
《周书》卷十六、《北史》卷六十一均有独孤信传记。
按传世文献所载,他历仕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为北周太祖宇文泰、北周闵帝宇文觉立过赫赫功勋,先后担任过秦州刺史、尚书令、太保、大宗伯等要职,获封为卫国公,食邑万户。
北周闵帝元年( 577)二月,“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的“楚国公”赵贵谋杀权臣宇文护不成,反被诛杀。
此事株连到独孤信,因其为宿望老臣,宇文护并未立即将其杀害,而是在不久后逼其在府中自尽。
隋朝二圣,解读历史上真正的独孤伽罗

隋朝二圣,解读历史上真正的独孤伽罗本文导读:文献皇后,独孤迦罗,河南洛阳人,汉化鲜卑人,北周卫国公、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的嫡女,母清河崔氏。
十四岁的时候,独孤迦罗嫁给了大将军杨忠之嫡长子杨坚。
同年,父亲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家道中落,丈夫杨坚也遭到权臣的猜忌。
独孤迦罗保持低调谦恭的作风,以期替丈夫消除灾祸;在周隋交替之际,亲自劝勉杨坚,定下立隋大计;之后拜为隋王妃、隋王后,隋朝开国乃为皇后。
独孤迦罗深度参与朝政,终身对隋文帝杨坚保持了强烈的影响力,对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宫中并尊帝后为“二圣”。
名门之女,文武双全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在北魏六镇起义时,以自身军功登上政治舞台,曾协助宇文泰开创霸业,位列西魏八柱国、大司马。
北周时进太保、卫国公。
母亲崔氏,为北魏永昌太守崔稚长子崔彦珍之女。
清河崔氏,是中古时期首屈一指的汉族政治文化门阀,世代重视德业儒教和文化传承,人才辈出,家族成员曾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立下过汗马功劳。
独孤迦罗,就是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逐渐长大的。
独孤迦罗身上既有父亲游牧民族之独立英气,也有母系汉文化之博雅谦和,本身便是民族大融合之时代产物,是汉化了的鲜卑人。
独孤迦罗生长的年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政权之间战争频繁爆发,社会长期得不到安定。
处于掌握核心政权的顶级权贵家族,让独孤迦罗的视线超出了一般的名门之女,锻炼出了不一般的勇气和胆识,让他开始关注这个特殊时代的天下局势与命运。
家道中落,夫妻同心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看中了老友杨忠的嫡长子杨坚,于是便把十四岁岁的独孤迦罗嫁给了杨坚。
当时杨坚只有十七岁,小名“那罗延”,意为金刚力士。
杨坚性格沉稳,外表木讷而内心强大,因从小在寺院长大,又有一股与众不同的威仪风姿,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贵族联姻。
杨坚此时初入仕途,又得配佳人独孤迦罗,踌躇满志,正欲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个玩笑。
在杨坚与独孤迦罗结婚的前夕,西魏、北周的实际缔造者,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宇文泰去世,遗命他的侄子宇文护辅政。
中国历史故事-独孤信简介 独孤信最牛老丈人称号如何得来?

中国历史故事-独孤信简介独孤信最牛老丈人称号如何得来?关于生女儿还是儿子,如今有一种说法,说女孩是招商银行,男孩是建设银行。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嫁女如今基本都要看车房。
而刚工作没几年的男人,许多并不能支付庞大的开销,所以就要看父母了。
其实不仅是现代,古代女孩也能成为招商银行。
就好比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嫁的一个比一个好,维持了独孤家三朝荣耀。
独孤信有史上最牛老丈人的称号,因为他的三个女儿都成为皇后,而且还各自代表不同的朝代,一个比一个牛。
首先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毓成为皇帝之后,独孤氏也被封为皇后。
不过可惜但是,长女早逝,谥号明敬皇后。
四女嫁给唐国公李昞,这样说可能大家没有印象。
其实李昞正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独孤氏嫁给李昞之后,生梁王李澄、蜀王李湛、李洪、唐高祖李渊和同安长公主。
李渊后来代隋称帝,李昞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谥号元皇帝。
而李渊生母独孤氏也被追封为元贞皇后。
最后七女独孤伽罗,应该是独孤信所有女儿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
当初独孤信为了将杨坚拉到自己这边的阵营来,所以就将自己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
哪知道杨坚那么有出息,后来直接就代周建隋,史称隋文帝杨坚。
杨坚对独孤伽罗十分宠爱,后宫只有其一人,是历史上少见的一夫一妻制帝后。
长女嫁北周皇帝,四女为唐高祖李渊生母,七女嫁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
也就是说,独孤家在北周、隋、唐都是外戚,深受皇室看重,门第显赫。
当然独孤信也不是吃素的,正是因为他有权势,才能和宇文家、杨家和李家结亲。
只不过他运气实在太好,看中的女婿居然都成为了皇帝。
历史记载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
年少从军,颇有功勋。
西魏建立,独孤信任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大都督、荆州刺史等职。
独孤信和宇文泰是同乡好友,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他和宇文泰二人联合,一时间叱咤朝堂。
两人联姻,独孤信长女嫁给宇文泰长子宇文毓。
宇文泰后来成为西魏实际掌权者,独孤信也因为多年征战,声望很高,渐渐的宇文泰就对独孤信有所忌惮。
关于洛阳的典故

关于洛阳的典故摘要:一、洛阳简介二、洛阳典故概述1.洛阳牡丹传说2.龙门石窟的起源3.白马寺的传说4.洛阳水席的来历三、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洛阳典故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五、结语正文:【一、洛阳简介】洛阳,位于河南省中部,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公元前1046年周公旦建都洛阳以来,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长达1500多年。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九州之中的交通要地,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二、洛阳典故概述】1.洛阳牡丹传说洛阳牡丹享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曾将牡丹从长安移植到洛阳,从而使洛阳牡丹名声大噪。
每当春天来临,洛阳牡丹盛开,满城飘香,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欣赏。
2.龙门石窟的起源龙门石窟位于洛阳西南部的龙门山上,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据史书记载,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石窟和石刻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繁荣。
3.白马寺的传说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部,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相传东汉明帝时期,西域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骑白马携带佛经来到洛阳,汉明帝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
自此,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4.洛阳水席的来历洛阳水席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唐代。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巡视时,发现当地百姓用流水席款待官员,觉得这种宴席别具一格,便将其引入宫中,成为宫廷宴席的一部分。
后来,洛阳水席逐渐传入民间,成为洛阳最具特色的餐饮文化。
【三、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洛阳典故反映了古代洛阳的繁荣景象和民间智慧,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典故既体现了洛阳作为中国古都的悠久历史,也彰显了洛阳在佛教、花卉、饮食等方面的独特地位。
【四、洛阳典故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洛阳典故依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政府和民间纷纷将这些典故融入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激发人们对洛阳的热爱。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洛阳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10则1、定鼎中原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
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
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
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
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
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
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
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
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
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
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
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后裔繁衍,世居洛阳。
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关于洛阳的传说,本人带你看看吧。
一、神鹿引路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
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
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
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
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
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
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
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
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
”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
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
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
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
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
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
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
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
”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
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
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
独孤及与独孤家族对中原文化的接受研究

独孤及与独孤家族对中原文化的接受研究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使得南北朝以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对抗逐步演变为文化认同和融合,这表明北魏孝文帝的民族文化融合政策彻底巩固下来。
作为北魏“勋臣八姓”之后裔,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独孤及的文化认同行为表现为对独孤家族的家谱建构和血缘追溯、表现为对中原儒学思想的讨论和接受。
独孤及特异的“嗜琴”行为艺术和文学制作以及独孤家族其他成员对汉文化各有所取的文化现象表明,以独孤家族为代表的北朝世族入唐以后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强化。
标签:唐代;独孤及;独孤家族;文化认同一、独孤及对独孤家族的谱系建构和血缘追溯独孤及,河南洛阳人,盛唐和中唐转折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旧唐书·韩愈传》中说“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①。
其门生权德舆、赵璟、梁肃诸人分别成为中唐贞元时期的政治和学术核心人物,其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对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之文学创作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
然而,“作为文章,律度当世”②的独孤及其真正的文化身份却是一位从北方民族文化系统融入中原文化系统的士人。
《新唐书》和《元和姓纂》等著述均有独孤氏民族和世系的记载,而独孤及为其父独孤通理撰写的《唐故朝散大夫颍川郡长史赠秘书监河南独孤公灵表》;同样的世系记述尚见于独孤及为其叔父独孤屿、大姐郑夫人撰写的《唐故大理寺少卿兼侍御史河南独孤府君墓志铭》和《唐故亳州刺史郑公故夫人河南独孤氏墓版文》;再见于梁肃为独孤及二姐李夫人撰写的《衢州司士参军李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铭》和七弟独孤正撰写的《恒州真定县尉独孤君墓志铭》。
上述之材料虽有五种,但都是独孤及和其门生梁肃所作,梁肃的叙述也是根据独孤及的撰述而转引,故而实际的来源仍是《独孤公灵表》。
关于独孤氏的起渊和世系的研究不单是独孤家族的历史变迁研究,也涉及北方族群对中原文化归属和认同的问题。
后宫故事-独孤信三女谁是最大赢家?独孤伽罗为一代妒后?

后宫故事-独孤信三女谁是最大赢家?独孤伽罗为一代妒后?独孤信有三女,只有独孤伽罗有名,其余两位史料都只称“独孤氏”。
若说三人中谁是最大赢家,不管是从政治层面还是私生活方面,都是独孤伽罗。
但若是长远而言,却是李渊的母亲。
毕竟杨坚的隋朝二代而亡,李氏唐朝却辉煌无比。
只能说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随着《独孤天下》的热播,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独孤伽罗以及两人的爱情,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影视剧中的独孤伽罗,最开始的时候显的有些软弱。
他最开始的夫君人选是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父亲),后来被退婚,最后嫁给了杨坚。
一位陪着隋文帝开疆拓土,建立隋朝的女人,真的是不谙世事的小白兔吗?当然不是!说实在话《独孤天下》故事狗血,讲杨坚和独孤伽罗两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真心相知。
但在真实历史上,独孤伽罗一开始就被许配给了杨坚。
两人的成亲带着政治联盟因素,但也过的平和。
另外独孤伽罗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隋文帝为何任独孤伽罗制定宫规,乃至于虚置六宫?对独孤伽罗的敬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独孤伽罗性妒,杨坚只能选择后退一步。
独孤伽罗不仅是杨坚的妻子,更是政治上的辅助。
独孤伽罗嫁给杨坚不久后,其父独孤信受宇文家猜忌被处死,独孤家地位瞬间斗转直下。
因为有独孤伽罗这么一位妻子,杨坚本来就受到猜忌,加之不肯依附宇文护,当时的处境堪忧。
政治黑暗,官位随时不保不说,丢掉性命是常事。
独孤伽罗深知自己的处境,所以平日里行事谨慎低调,以免拖累丈夫。
小夫妻两从艰难的时候,一直到后来杨坚登基建立隋朝,独孤伽罗为杨坚出谋划策,是杨坚的幕后军师。
隋文帝建立隋朝,还是独孤皇后所出计划。
当初周宣帝暴亡,国家陷入动荡之中。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杨坚异军突起,迅速控制周宣帝幸臣,执掌国家大权。
这个时候杨坚面临两个选择,是择一年幼皇子登基,还是自己代周自立。
选皇子他不甘心,自己登基则根基不深,若是失败必定招来杀身之祸。
在左右为难之中,独孤伽罗派心腹宫女进言:“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在妻子的鼓励下,杨坚最终下定决心,建立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隋唐时期独孤氏与洛阳的渊源
作者:王化昆, WANG Hua-kun
作者单位: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0
刊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7,25(6)
1.李昉文苑英华 1966
2.王昶金石萃编 1985
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 1992
4.《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编纂组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1991
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 1991
6.周书 1971
7.赵明诚金石录 1985
8.武志远.郭建邦千唐志斋藏志 198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1990
10.董诰全唐文 1983
11.林宝纂元和姓纂 1994
12.魏书 1974
1.郝伟魏晋至隋唐时期鲜卑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研究[学位论文]2008
2.梅吟雪长孙皇后:史上最贤惠的女人[期刊论文]-各界2008(7)
3.祖双喜唐代独孤氏家族研究[学位论文]2007
4.张泰湘.范忠泽.王世杰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与发展[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2)本文链接:/Periodical_lygxyxb-shkx2007060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