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鱼类生态学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f974f9f524ccbff0218445.png)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鱼类生态学教案授课教师:唐文乔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一(。
教学目的: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二(教学内容和重点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
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五(教学过程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6(介绍参考书目(1)殷名称,1995。
鱼类生态学

如石首魚、鯰魚在繁殖季節發音以吸引異性。 索餌期魚群集結時所發出的聲音可引來同種魚之集結且具
有保護作用。 鯰魚利用發出聲響以嚇跑對敵保護魚窩之安全。 深海魚利用發出之音響辨別方位。
漁撈可利用這些特性,模仿某些魚類所好之音響誘 捕群魚,或也可藉以測之漁場位置。
魚類與無生環境之關係
放射性物質以鍶90 (Sr 90 )影響生物體最深。 鍶經由魚類之小腸、鰓或皮膚吸收,累積於骨骼
(50~65%)、內臟(10~25%)、鰓(8~ 25%)和肌肉 (10~25%) 。 魚體內放射性物質積蓄程度與其代謝作用有關,活 動性高之魚(如鮪、鰆等)排泄放射性物質之能力較 活動性弱之魚(如吳郭魚)為大。
種內群集(intraspecific grouping) 種內捕食現象(intraspecific predation) 種內寄生(intraspecific parasitism)
魚類與有生環境之關係魚類之種內關係
種內群集(intraspecific grouping)
群(shoal) 小群(school) 基本個體群(elementary population) 種族(race) 集群(cluster) 族集(colony)
魚類與有生環境之關係魚類之種內關係
種內群集(intraspecific grouping)
群(shoal)
群是持續性的魚類集團,由很多能互相辨識,具近似之特 徵、年齡及行為之個體所結合而成的團體。
群內組成分子之所以能夠集結端賴觸覺(側線)及視覺以辨 識其他群內個體之方位而靠攏。
魚類之成群具有防衛之意義。(擾亂掠食者;互報警訊,俾 作集體逃亡。)
0.27~38‰ ,有些魚類甚至可高達70‰ 。 狹鹽性魚類(stenohaline)- 珊瑚礁魚類只能適
鱼类介绍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
亚里士多德:《动物史》。描述了鱼类的构造、洄 游、繁殖,记录了115种鱼类。
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林奈的《自然系统》,记录了鱼类2600种。并提出
“双名法”。
6
我国鱼类学的发展成就
1、古代: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养鱼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2、近代:朱元鼎、方炳文、伍献文、张春霖等。
纲。
4
二、鱼类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是鱼类学(Ichthy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
造、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等。 2、鱼类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1)鱼类形态学(系统解剖学) (2)鱼类分类学(系统鱼类学) (3)鱼类生态学(环境生物学) (4)经济鱼类学 (5)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
3、建国以后的成就:
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的研究成就
在鱼类分类方面的研究成就
鱼类形态学的研究
鱼类生态学和资源调查方面
7
(一)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
各海区: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东海鱼类志》、 《东海深海鱼类》
各江河: 《长江鱼类》、 《珠江鱼类志》 《图们江鱼类》、《黑龙江鱼类》
硬骨鱼纲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辐鳍亚纲包括软骨硬鳞类、硬骨硬鳞类(全骨类)和真骨鱼 类。真骨鱼类可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
20
各省区: 《新疆鱼类志》、《广西淡水鱼类志》、《福建鱼类 志》、《云南鱼类志》、《广东淡水鱼类志》等。
8
(二 )鱼类分类方面
朱元鼎《中国软骨鱼类志》(1960) 朱元鼎《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
鱼类学讲义-生态学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生物学)第11章鱼类与环境重点和难点: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及各生态因子对鱼类的影响掌握鱼类种内、种间及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深入认识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鱼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11.1 水环境-水的性质一、水的性质1.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相当粘稠→流线型体型;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压强:深度↑→压强↑,每加深10 m,约增加1atm;深海鱼类:肌肉强度、骨骼中钙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透明度: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5m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15m深处;绿光、黄光:可达20m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优良溶剂:溶解→O2、N2、CO2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二、水环境的类型1.淡水环境:流水环境+静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
2.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200m上陆坡带→深至约1000m下陆坡带→可达3000m深海底带→可深达约6000m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200m,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1000m,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超深渊海层带→ 6000m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11000m三、水环境对鱼类的影响★种群与环境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水环境具有多样性1.淡水环境1.1 流水环境◇上游→水流急、基质岩石性、DO高、温度低具吸盘(如平鳍鳅)或特殊的呼吸机制(如双孔鱼类);体流线型、运动力强(如红鳟、红点鲑);一般独居性和有较高的代谢率;生活在水底或接近水底的种类无鳔或鳔退化或鳔包藏于骨囊中;卵沉性或具粘性。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
鱼类生态学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鱼类生态学概述
鱼类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鱼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鱼类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鱼类与环境的关系
鱼类对环境的适应: 介绍各种鱼类如何适
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环境对鱼类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何影 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鱼类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鱼类如何影响其 生存环境,如食物链、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 资料,深入了解鱼类生态学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 关注学生的参 与度和互动情
况
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检查学 生的作业完成 质量和按时提
交情况
考试成绩评价: 通过考试评估 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程度
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 的学习情况进 行自我评价, 以提高自我认 识和改进能力
能力目标
掌握鱼类生态学 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学会观察和分析 鱼类的行为和生 态特征
提高实验操作能 力和数据分析能 力
培养团队合作和 沟通能力,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鱼类 生态学的兴趣和 热爱
增强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 然,尊重生命
培养学生的团队 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反馈机制
学生反馈:通过 问卷调查、访谈 等方式收集学生 对教学的反馈意 见
教师反馈:教师 根据学生的反馈 意见进行自我反 思和改进
同行评价:邀请 其他教师或专家 对教学进行评价 和建议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作业 等方式评估学生 的学习效果,从 而反馈给教师进 行改进
改进措施
《鱼类生态学》 生长2学时

10/1/2010 11:24 PM
2
第一节 生长的基本概念和式型
一、生长的基本概念
1、生长指体长和体重随时间的增加: G=L2-L1 ; G=(L2-L1)/△t; G=W2-W1 G=(W2-W1) /△t
3
10/1/2010 11:24 PM
2、生长是鱼类摄取营养物质和能量,合 成新组织的结果。 G=C-(E+M)
10/1/2010 11:24 PM
24
(二)温度 控制因子 1、直接作用:温度——酶的活性——代谢反应速 度。 在适温范围内,鱼类的代谢强度与温度成正相关, 即温度升高,生长率上升。
25
10/1/2010 11:24 PM
2、间接作用 温度——水体中的饵料及其它因子—— 生长 。
10/1/2010 11:24 PM
10/1/2010 11:24 PM
51
练习
1、概念: 年轮、副轮、幼轮、肥满度、生长率(3种) 2、思考 1)试分析鱼类的生长的共有特性及其实践意义。 2)试述食物、温度、溶氧对鱼类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 3)建立鱼类体长和鳞长关系式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10/1/2010 11:24 PM
20
3、食物的质量 主要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 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的含量、比例。
10/1/2010 鱼类对食物的 喜好程度都影响鱼类的生长,在鱼类发 育早期还影响鱼类的存活。
10/1/2010 11:24 PM
16
一、外源因子
(一) 食物 食物是鱼类生长的能量和物质来源。
10/1/2010 11:24 PM
17
食物的数量(食量)、质量(营养)、食 物颗粒的大小均能明显影响鱼类的生长。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与生态位分析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与生态位分析在自然界中,鱼类作为一类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体,具备丰富多样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
了解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以及进行生态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鱼类种群,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围绕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和生态位分析展开探讨。
一、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对于鱼类而言,行为是其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方式,也是其适应和生存的关键因素。
1. 交配行为鱼类的交配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环境条件等。
不同鱼类的交配系统也存在差异,有的采用配对制,而有的采用群交配形式。
交配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鱼类种群的繁殖策略和适应性。
2. 洄游行为洄游是鱼类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其能够帮助鱼类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繁殖场所。
洄游行为受到季节、水温、食物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的洄游路线和方式也存在差异。
3. 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作用。
捕食行为受到鱼类的视觉、嗅觉以及机械感受等感官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
二、生态位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占据的生态位空间。
通过生态位分析,可以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1. 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的宽度范围,也反映了其对于资源的竞争能力。
鱼类的生态位宽度受到食物资源、生境条件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在生态位宽度上存在差异。
2. 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交互关系。
当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小时,它们的生存条件较为稳定;而当生态位重叠较大时,则可能引发竞争和资源争夺。
3.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差异化,从而减少竞争压力。
生态位分化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促进物种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使血红蛋白氧饱和张力比正常的要高,因而
尽管吸入多量的氧气,但血液还是充氧不足。
13
硫化氢(H2S)
是在溶氧不足时,含硫的有机物经嫌气性细菌分 解产生,或者是富含硫酸盐的水质,经硫酸盐细菌的 还原作用而生成。
9
pH对鱼类的影响
(1)在酸性水体内,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 降,使一部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完全受阻,因而减 低其载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水中含氧量较高, 鱼类也会缺氧。 (2)当 pH值超出极限范围时,破坏皮肤粘膜和 鳃组织。 (3)间接危害,如在酸性环境中细菌、藻类和 各种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均受到抑制;硝化过程滞 缓、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降低,导致水体内物质循环速 度减慢。
10
四、溶解氧
大多数鱼类适应于用鳃来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 少数鱼类尚具有辅助呼吸器官。 溶氧不仅对鱼类有直接影响,而且亦产生间接影 响: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天然饵料的繁生,为养殖鱼 类提供更多的食料。溶解氧不足,可能引起嫌气性细 菌的滋生,对鱼类和天然饵料起到毒害作用或不良影 响。
鱼类以提高呼吸活动来应付溶氧之不足。当严重 缺氧时,则产生“浮头”现象。若水体含氧量继续锐 减,鱼类将陷入麻痹状态,最后窒息而死。
16
很多鱼类对于光线有明显的趋光性,这一原理目 前已被应用到灯光捕鱼,如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 鳀鱼、银汉鱼等均有显著趋光性。 鱼类的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与鱼类 体色的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17
七、声音
鱼类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
鱼类对声音的感受器主要是测线器官、内耳下
部的球状囊和瓶状囊。
4
热带性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高,适宜于在较高的水温 中生活。常见热带鱼类有罗非鱼、遮目鱼、金枪鱼、鲣鱼、鲭 鱼及珊瑚礁中的一些鱼类。 温水性鱼类:要求在温带水域条件下生活,属于这种类 型的鱼类很多,我国大多数淡水鱼类和近海的许多经济鱼类, 如鲻、鮻鱼、小黄鱼、斑鰶、小沙丁鱼等均属这种类型。 冷水性鱼类:要求在较低水温条件下才能正常生活的种 类,如大麻哈鱼、虹鳟、太平洋鲱鱼、江鳕等。 广温性鱼类:包括大部分温水性鱼类,适应于水温多变 的环境。如在炎热夏季的浅水池塘和稻田内或在低达零度水域 中的鲤、鲫都能安然无恙。 狭温性鱼类:适温范围窄,经受不住温度的剧变,如前 述的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冷水性鱼类都属于狭温鱼类,它们 都生活在水温变化幅度很小的环境中,如果温度变化过大,将 有导致死亡的危险。
34
二、鱼类的种间关系
鱼类的种间关系是在“种”形成过程中作为 对环境的适应而产生的。种间关系就其性质来说, 是极不相同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营养关系 共生 共栖
寄生
食物竞争
35
1. 营养关系
(1)残食关系
凶猛鱼类在依靠牺牲者为食的基础上,产生了一 系列在形态、生理方面的适应(消化道、消化酶、消 化机制)。 作为被凶猛鱼类猎食对象的温和鱼类,在长期生 存竞争中亦随之形成了各种相适应的防御方式(如产 生毒素、放电、具有相当发达的甲片或棘刺)。 (2)食性分化的适应关系
5
二、盐度
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渗透压影响鱼
体。
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因种而异。 各种鱼类能够在不同盐度的水域中正常生活,与 其具有完善的生理调节机制有关。 很多鱼类对于盐度的缓慢变化,表现出很大的忍 耐性,这一特点在生产上颇多利用。 盐度变动对于鱼类的影响常表现在鱼类的繁殖方 面:胚胎发育、浮性卵在水层中的垂直分布。
21
十一、水域污染
水域污染的来源主要为工业废水。主要有 害成分为硫化物、氰化物、各种重金属离子 (汞、铜、锌、镉、铅、铬等)、酚、醛、砷、 硒及有机氯农药制品等。此外有机物和各种营 养盐类大量进入水域也可造成局部水域污染。
22
污染对鱼类生活的影响
1.破坏食物链。
2.影响水生生物的幼体、成体的正常生长。 3.危害鱼类的呼吸,甚至使鱼类窒息死亡。 4.有机物和大量营养盐类污染的水域,对水生 生物的危害性很重要是表现在“赤潮”现象。
6
根据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情况,可将鱼类分为四大 类群: 海水鱼类 淡水鱼类 洄游性鱼类 河口性鱼类(又称半洄游鱼类) 按鱼类耐受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小,又可将鱼 类分为: 广盐性鱼类 狭盐性鱼类
7
1、海水鱼类:只适应生活于盐度较高的水域, 终身生活在海洋内。 2、淡水鱼类:只能适应极低的盐度,终身生 活在淡水中。 3、洄游性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有阶段性,有 的鱼类大部分时间适应于低盐度的淡水生活,而只 有在短期内(生殖时期)才进入海水中生活,如鳗 鲡。有些在海中生活的鱼,如大麻哈鱼、鲥等,到 了生殖时期即上溯至江河中产卵。 4、河口性鱼类(又称半洄游鱼类):大部时 间生活于盐度界于淡水和海水之间的河口附近海区 生活,有些在生殖季节溯河作产卵洄游,如刀鲚、 凤鲚及银鱼中的部分种类。
溶解氧的来源及消耗
来源:大气中溶入和浮游植物或其他水生植物 的光合作用。大气中氧的溶入速度一般与水温成反比, 与大气压力成正比,亦与水的机械运动如波浪、潮汐
等有关。
消耗:水生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分解耗氧。
12
五、二氧化碳、硫化氢、氨
二氧化碳
来源于各种水生生物的呼吸及有机物质的氧化
分解。除了以游离状态存在外,还有以碳酸盐和重
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窒息死亡。
20
十、压力与深度
水的压力大小与深度有关,水 域的深度差别限制鱼类的分布。 深海鱼类长期栖息在很大水压 下,骨胳和肌肉等都有特殊的适应: 骨胳薄而疏松,且富有弹性,连接 骨与骨之间的腱亦比较疏松而易于 分离,身体两侧的肌肉松弛不发达, 口极大,胃的伸缩力强,肠内和血 液内溶解气体很多。
当增加水中溶氧时,硫化氢即可被氧化而消失。 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很强,易与血红蛋白中 的铁化合而失去载氧能力。虹鳟幼鱼的阈值致死浓度 为0.0087mgH2S/L。
14
氨(NH3)
在缺氧或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含氮有机物分解而 成,或含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成。氨亦是水 生生物代谢的最终产物,一般以氨的形式排出体外, 与水接触后,即生成铵离子而建立了化学平衡,平衡 时氨及铵离子总量决定于水的pH值和温度,pH值越 小,温度越低,氨的比率也越小,反之则大。
31
3.食物竞争
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种内的食物竞争尤 其严重。
32
4. 通过非生物条件相互影响
例如,如果池塘中放养的鱼类过密,就会 因耗氧过多而发生缺氧现象,相互影响彼此的
生活和生存。
33
5. 寄
生
角鮟康科鱼类中的一些种类,雄鱼远远小于雌 鱼,并连附在雌体身上,以吸取雌鱼的体液为生, 这种寄生现象对本种的生存起有利的作用。
第三篇 鱼类生态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鱼类的摄食 鱼类的繁殖 鱼类的早期发育
1
第一章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第一节
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温度、盐度、酸碱度 溶解氧、二氧化碳、硫化氢、氨
光、声、电
底质、悬浮物
水流、水压
污染物
2
一、水 温
鱼类不但能感受声音,而且许多种类还能发出 声音。许多鱼类的发声器官是具有特殊肌肉组织的鳔。 在产卵繁殖季节,鱼类的发声对于吸引异性和 集群活动均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18
八、电流
鱼类对电流反应灵敏,同时有许多鱼类能用发 电器官放电,在其身体周围形成电磁场。 鱼类所进行的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用于攻 击或自卫的强放电和具有信号作用的弱放电。 现代渔业已进行电流捕鱼,或利用电流将鱼引 向集鱼工具,或使鱼类发生暂时性休克麻痹以利捕捞。 此外电流还可用于电拦鱼装置,使鱼类不能接近水电 站的涡轮机或进入灌溉渠道,或将鱼类引入鱼道进口 等等。
23
赤 潮
当营养丰富的城市污水大量污染水域时,导致 赤潮浮游生物(夜光虫,中筋骨条硅藻等)的大量 繁生而形成赤潮。 在赤潮出现的地区,大量赤潮生物的耗氧和大 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过程的耗氧,可使水体溶氧 耗尽,导致赤潮水域内经济鱼虾类和其他生物窒息 死亡。 赤潮生物中的不少种类,在其代谢过程中能排 出毒素,增加了赤潮的危害性。
24
第二节 鱼类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鱼类与其他水生生物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有
些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为鱼类的饵料,有些可 以使鱼类患有各种疾病,有些直接吞食鱼类。 鱼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
鱼类的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与其它生物间的关系。
25
1、集
集群还有助于鱼类逃离移动中的网具。当鱼群只 有一部分被网具围住时,往往全部都可逃脱。
(3 )鱼群在游动时,还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 水力学条件,比单独行动时减低了阻力,游泳的效力 最高。
28
鱼类集群的机理
鱼群在行动中的高度协调一致,是由于存在着 一种“结群感官”,一般都认为是由视觉传导的。许 多鱼在夜间是不集群的。这也说明视觉在结群方面的 作用。 有人观察到北海南部的鲱鱼,小鱼群在夜间会 消失,而大鱼群则更为扩大,并认为只有大鱼群可产 生一种足量的化学物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在夜间 也不分散。 鱼类的侧线系统可能对夜间集群也起一定的作 用。
群 2、残 食 3、食物竞争 4、通过非生物条件相互影响 5、寄 生
26
1. 集群
集群是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不是所有的鱼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集群。许多 鱼类在幼小时形成鱼群,成长后就分散活动,特别是 淡水凶猛鱼类,分散便于觅捕食物。
鱼类在其生命周期中,常常形成临时性的群体, 如产卵群体和索饵群体。
8
三、酸碱度(pH值)
即指水中氢离子浓度,一般以pH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