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与工艺介绍

合集下载

【干货】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正极材料介绍

【干货】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正极材料介绍

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正极材料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来工作。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本文以钴酸锂为例,全面讲解锂离子电池的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锂电池的性能与测试、生产注意事项和设计原则。

一,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配方和工艺流程;一、工作原理1、正极构造LiCoO2 + 导电剂 + 粘合剂 (PVDF) + 集流体(铝箔)2、负极构造石墨 + 导电剂 + 增稠剂 (CMC) + 粘结剂 (SBR) + 集流体(铜箔)3、工作原理3.1 充电过程一个电源给电池充电,此时正极上的电子e从通过外部电路跑到负极上,正锂离子Li+从正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负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3.2 电池放电过程放电有恒流放电和恒阻放电,恒流放电其实是在外电路加一个可以随电压变化而变化的可变电阻,恒阻放电的实质都是在电池正负极加一个电阻让电子通过。

由此可知,只要负极上的电子不能从负极跑到正极,电池就不会放电。

电子和Li+都是同时行动的,方向相同但路不同,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过电子导体跑到正极,锂离子Li+从负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正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3.3 充放电特性电芯正极采用LiCoO2 、LiNiO2、LiMn2O2,其中LiCoO2本是一种层结构很稳定的晶型,但当从LiCoO2拿走x个Li离子后,其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否发生变化取决于x的大小。

通过研究发现当x >0.5时,Li1-xCoO2的结构表现为极其不稳定,会发生晶型瘫塌,其外部表现为电芯的压倒终结。

所以电芯在使用过程中应通过限制充电电压来控制Li1-xCoO2中的x值,一般充电电压不大于4.2V那么x小于0.5 ,这时Li1-xCoO2的晶型仍是稳定的。

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图

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图

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图1.原材料准备:2.正极材料的制备:正极材料一般由镍、钴和锰的混合物构成。

首先,将原材料加热并与溶剂混合,形成浆料。

然后,在高速搅拌下,将浆料分散成均匀的颗粒。

最后,通过过滤和干燥,制备出正极材料。

3.负极材料的制备:负极材料主要由石墨构成。

首先,将石墨经过研磨和筛选,使其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

然后,将石墨与粘结剂和溶剂混合,并通过特定工艺制备成负极材料浆料。

4.电解液的配制: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

首先,根据产品设计配方,将有机溶剂和锂盐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一个密闭的容器中。

然后,通过搅拌和加热,使其充分混合并达到所需的配方要求。

5.隔膜的制备:隔膜主要由聚合物构成,具有良好的离子通道和电子隔离效果。

在制备过程中,首先将聚合物料片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并通过特定工艺对其进行拉伸和压制,以形成具有一定孔隙结构的隔膜。

6.电极片的制备:电极片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

在制备过程中,首先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隔膜按照特定层次顺序叠放在一起。

然后,通过一定的加压和切割工艺,将它们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形成电极片。

7.组装和封装:在组装过程中,首先将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层叠在一起,并通过特定的机械或手工工艺将它们良好地压实。

然后,在压实后的电极片上涂覆电解液,以确保离子传导。

最后,将电极片组装成电池,然后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封装。

8.充电和放电测试:在生产过程的最后阶段,需要对成品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测试,以检查其性能和质量。

这些测试可以包括容量测试、循环寿命测试和安全性能测试等,以确保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能符合要求。

9.包装和出厂:以上就是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图的一个示例。

实际生产中,根据具体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要求,可能会有不同的工艺流程。

这个示例流程图可以作为参考,帮助人们了解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过程和各个步骤的关系。

锂离子电池工艺配料

锂离子电池工艺配料

锂离子电池工艺配料配料过程实际上是将浆料中的各类构成按标准比例混合在一起,调制成浆料,以利于均匀涂布,保证极片的一致性。

配料大致包含五个过程,即:原料的预处理、掺与、浸湿、分散与絮凝。

1.1正极配方(LiCoO2(钴酸锂)+导电剂(乙炔黑)+粘合剂(PVDF)+集流体(铝箔))LiCoO2(10μm):93.5%;其它:6.5%如Super-P:4.0%;PVDF761:2.5;NMP(增加粘结性):固体物质的重量比约为810:1496a) 正极黏度操纵6000cps(温度25转子3);b) NMP重量须适当调节,达到黏度要求为宜;c) 特别注意温度湿度对黏度的影响●钴酸锂:正极活性物质,锂离子源,为电池提高锂源。

钴酸锂:非极性物质,不规则形状,粒径D50通常为6-8 μm,含水量≤0.2%,通常为碱性,PH值为10-11左右。

锰酸锂:非极性物质,不规则形状,粒径D50通常为5-7 μm,含水量≤0.2%,通常为弱碱性,PH值为8左右。

●导电剂:提高正极片的导电性,补偿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子导电性。

提高正极片的电解液的吸液量,增加反应界面,减少极化。

非极性物质,葡萄链状物,含水量3-6%,吸油值~300,粒径通常为2-5 μm;要紧有普通碳黑、超导碳黑、石墨乳等,在大批量应用时通常选择超导碳黑与石墨乳复配;通常为中性。

●PVDF粘合剂:将钴酸锂、导电剂与铝箔或者铝网粘合在一起。

非极性物质,链状物,分子量从300000到3000000不等;吸水后分子量下降,粘性变差。

●NMP:弱极性液体,用来溶解/溶胀PVDF,同时用来稀释浆料。

●正极引线:由铝箔或者铝带制成。

1.2负极配方(石墨+导电剂(乙炔黑)+增稠剂(CMC)+粘结剂(SBR)+ 集流体(铜箔))负极材料:94.5%;Super-P:1.0%;SBR:2.25%;CMC:2.25%水:固体物质的重量比为1600:1417.5a)负极黏度操纵5000-6000cps(温度25转子3)b)水重量需要适当调节,达到黏度要求为宜;c)特别注意温度湿度对黏度的影响2.正负极混料★石墨:负极活性物质,构成负极反应的要紧物质;要紧分为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

锂离子电池基本工艺介绍

锂离子电池基本工艺介绍

锂离子电池基本工艺介绍一、正负极材料制备1.正极材料制备:常见的正极材料有锂铁磷酸铁、锂钴氧化物和锂镍锰酸等。

制备过程中,先按一定配比混合原料,并加入适量的粘结剂和导电剂,形成混合物。

然后在高温下进行焙烧和研磨,最后得到所需的正极材料。

2.负极材料制备:常见的负极材料是石墨。

制备过程中,石墨粉末和粘结剂混合,形成糊状物。

然后在导电剂的作用下涂布在铜箔上,并经过干燥和压制,最后得到负极片。

二、电池装配1.正负极片处理:正负极片通过一个铜箔或镍箔连接条与锂离子电解液接触。

正极片上涂覆了正极活性物质的混合物,负极片则上涂覆了负极活性物质的混合物。

2.卷绕装配:正负极片按一定规则卷绕在一起,并用隔膜层隔开。

隔膜层起到隔离正负极材料并允许离子传导的作用。

正负极片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压力和接触性,以确保电池性能稳定。

3.外壳封装:卷绕的电池芯片通常会被放置在一个金属壳体中。

壳体可以是铝合金或不锈钢制成的圆筒状结构。

电池芯片和壳体之间应用密封圈封闭,以防止电池内部液体泄漏。

三、电池成熟1.注液注电:将电池芯片与电解液连接,通入适量的电解质。

电解液是锂盐溶液,可以传输锂离子,并完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然后,在适当的电流和电压下对电池进行充电,以使电池活化。

2.射频焊接:使用射频焊接设备将电池芯片和连接条之间进行焊接,以确保连接的牢固性和可靠性。

焊接时需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避免过热损害电池。

3.成品检测:对已组装好的电池进行各项性能测试,包括容量测试、内阻测试、充放电性能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确保电池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这些是锂离子电池制备的基本工艺过程。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进行更加详细和严格的材料筛选、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电芯工艺流程

锂离子电池电芯工艺流程

锂离子电池电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池之一,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自放电率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锂离子电池电芯的生产工艺流程。

一、正极材料的制备1. 原材料采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由氧化物和碳酸盐组成,如锰酸锂、钴酸锂、三元材料等。

生产厂家需要采购高纯度的原材料,确保正极材料的质量。

2. 材料混合:将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少量的添加剂,如碳黑、聚丙烯酸等,以提高正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3. 烧结:将混合后的材料放入烧结炉中,在高温下进行烧结,使得材料形成坚固的晶体结构,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二、负极材料的制备1. 原材料采购: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由石墨和少量的添加剂组成,如聚丙烯酸、聚乙烯醇等。

生产厂家需要采购高纯度的石墨原材料,确保负极材料的质量。

2. 材料混合:将石墨和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以提高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3. 涂布:将混合后的材料涂布在铜箔上,并通过烘干等工艺,使得材料形成坚固的结构。

三、电芯组装1. 正负极材料的切割:将正负极材料按照一定规格切割成片,以便后续的电芯组装。

2. 电芯叠层:将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交替叠放,形成电芯的结构。

3. 分配隔膜:在电芯叠层的每一层之间,放置一层隔膜,以防止正负极材料直接接触,引起短路。

4. 焊接:将电芯的正负极引线与电芯连接板进行焊接,形成电芯的电气连接。

四、电芯测试1. 外观检查:对电芯的外观进行检查,确保电芯没有明显的变形、裂纹等缺陷。

2. 电性能测试:对电芯进行充放电测试,以检测电芯的容量、内阻、循环寿命等电性能指标。

3. 安全性测试:对电芯进行冲击、挤压、高温等安全性测试,以确保电芯在极端情况下也能够安全运行。

以上就是锂离子电池电芯的生产工艺流程。

通过精细的工艺流程控制,可以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电芯,为电动汽车、移动通讯、电动工具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

最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工艺详解(含三元材料)精选全文

最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工艺详解(含三元材料)精选全文

八面体间隙
四面体间隙
0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介
2.3 LiCoO2(层状) O3较O2,Li离子扩散克服能垒低,CO与Li混排需克服较高的能垒。
O3-LiCoO2结构: O原子为立方密堆积结构(ABCABC……)Li 与Co原子沿C轴方向交替占据八面体位置,且 共边( α –NaFeO2),属于六方晶系(三轴等长 ,任意两轴夹角相等),具有 R3m空间群。
0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介
2.3 LiCoO2
大约对应Li0.5CoO2,由于空位有 序化出现,形成扭曲八面体单斜相
恒流充电,当电压达 到4.8V时O3正极几乎所有 的锂离子都能从正极中脱 出,大约80%的锂离子可 以在嵌入正极材料中;可 逆比容量220mA·h·g-1。
图(b)可以看出最 低电压平台O3结构的正极 最高。
(碳酸乙烯脂)
隔膜
在电解液中具有 良好的化学稳定 性及一定的机械
强度
对Li+的移动阻 碍小(内阻), 对孔径和孔隙率
的要求
良好的绝缘体, 并能阻挡从电极 上脱落物质微利
和枝晶的生长
聚乙烯、聚丙烯等聚 烯烃微孔隔膜
目录
CONTENTS
01 锂离子电池原理简介
0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介
03 三元正极材料简介 04 前驱体的制备工艺 05 三元材料成品制备工艺
Li(Nix-Coy-Mnz)O2 ,x+y+z=1
3.2过渡元素对性能的影响
容量-循环性能
随着Ni含量上升,电池比容量上升,循环性能有所下降
03.三元正极材料
2.4 Li(Nix-Coy-Mnz)O2 ,x+y+z=1
3.2过渡元素对性能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原材料

锂离子电池原材料

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一、引言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重要的电池类型,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

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原材料的质量和配比。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及其特点。

二、正文1. 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储存和释放正极离子。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正极材料有三种:钴酸锂、镍钴酸锂和铁磷酸锂。

(1)钴酸锂钴酸锂是最早被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的正极材料之一,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良好的循环寿命等特点。

但是,由于钴资源稀缺且价格昂贵,因此成本较高。

(2)镍钴酸锂镍钴酸锂相对于钴酸锂来说,在成本方面有所降低,并且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

但是,其缺点是在高电流下容易发生极化现象,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3)铁磷酸锂铁磷酸锂是一种新型的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低成本和环保等特点。

但是,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需要通过改进材料结构和工艺来提高性能。

2. 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储存和释放负极离子。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负极材料有两种:石墨和硅。

(1)石墨石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等特点。

但是,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并且其储锂容量相对较低。

(2)硅硅作为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在储锂容量方面远远超过了石墨,并且具有更好的循环寿命。

但是,硅容易膨胀并且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极损失,因此需要通过改进材料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

3. 电解液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传递离子。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解液有两种:有机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

(1)有机电解液有机电解液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电解液,具有良好的传递性能和稳定性等特点。

但是,由于其挥发性较高,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燃烧和爆炸等安全问题。

(2)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是一种新型的电解质材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可以在高温下工作。

锂离子生产工艺流程

锂离子生产工艺流程

锂离子生产工艺流程一、介绍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见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车和储能等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

而其中的正极材料则主要是采用锂离子化合物,如锂铁磷酸盐、锂镍酸盐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锂离子生产的工艺流程。

二、锂离子生产工艺流程锂离子生产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处理、化学合成、制备电极材料、电池组装等环节。

下面将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介绍。

1. 原料处理原料处理是锂离子生产的第一步,它的目的是将原料进行处理和净化,以便后续合成步骤的顺利进行。

常见的原料包括锂硫酸、锂氢氧化物等。

原料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原料粉碎:将原料进行粉碎,使其颗粒尺寸均匀,有利于后续的化学合成。

•原料筛分:通过筛网将不符合要求的颗粒筛掉,保证原料的质量。

•原料干燥:对原料进行干燥处理,去除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杂质。

2. 化学合成化学合成是锂离子生产的核心环节,它主要用于合成锂离子化合物,如锂铁磷酸盐、锂镍酸盐等。

化学合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反应槽装填:将经过原料处理的物质装入反应槽中,并在槽中加入适量的溶剂。

•加热搅拌:启动反应槽的加热搅拌系统,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促进反应的进行。

•过滤分离: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分离,得到合成产物。

•洗涤干燥:对合成产物进行洗涤和干燥处理,去除溶剂和杂质,得到纯净的锂离子化合物。

3. 制备电极材料制备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生产的关键环节,电极材料包括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

制备电极材料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配料混合:将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电剂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并加入适量的粘结剂和溶剂。

•混合搅拌:对配料进行混合搅拌,使其均匀分布,形成电极浆料。

•涂布:将电极浆料涂布在铝箔或铜箔基片上,并通过烘干处理,形成电极片。

•切割压制:对电极片进行切割和压制,获得所需尺寸的电极。

4. 电池组装电池组装是锂离子生产的最后一步,它将制备好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组装成电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性能变差; ③ 离子电导率:可将隔膜浸入电解质中,测试浸泡后电导率; ④ 吸液率:隔膜材料与电解液间润湿性较差,从而影响充放电性能,可通过涂覆改性的方
法来提高隔膜对电解液的吸收率; ⑤ 孔结构和孔径分布: 通过SEM观察隔膜断面形貌分析,孔径大小也可采用压汞法测定; ⑥ 力学性能:包括长度和垂直方向的拉伸强度,厚度方向的穿刺强度 另外,隔膜的热自动关闭性能对电池使用过程也有很大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电解液❖ 电解质锂盐
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盐,需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分子量低,在适当的溶剂中具有 较好的溶解性。能够使锂在正负极材料中的嵌入量高和可逆性好。
LiAsF6,LiClO4,LiBF4,LiPF6几种锂盐中, LiAsF6热稳定性好,但砷具有毒性以及 LiAsF6可能引起环醚聚合反应; LiClO4有很强的氧化性,引起安全问题; LiBF4电导率不 高,不稳定,可能引发环醚的聚合反应生成BF3; LiPF6是目前锂离子电池中使用较多的电 解质盐。
隔膜
❖ 隔膜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隔膜性能的优劣决定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进而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性 能。一般来说,隔膜应具有良好的隔极阻止性、离子穿透性、亲液性、耐氧化性等。其中 ,PP/PE微孔膜,由于具有较高孔隙率,较低的电阻,较高的抗撕裂强度,较好的抗酸碱 能力,良好的弹性及对非质子溶剂的保持能力,在锂离子电池隔膜中被广泛应用。
优势
劣势
常温和低温下循环性 能好
高温下循环性能差
磷酸铁锂(LiFePO4)
优势
劣势
常温和高温下循环性 能好
低温下循环性能差
原材料丰富,制备技 术成熟
高性能材料的制备技 术尚不普及
原材料丰富
制备技术不够成熟且 有专利保护(*)
材料环保,制备电池 安全性能好
未经改性的材料容量 较低
材料环保,制备电池 安全性能好
另外,硼系锂盐双乙二酸硼酸锂(LiBOB)因其在有机溶剂中的高溶解度和电导率,受 到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基于PC的LiBOB电解液对石墨负极稳定,可以形成稳定的SEI膜 ,不存在对石墨负极的腐蚀。LiBOB充放电过程不会产生对正极材料腐蚀的HF。
❖ 溶剂
溶剂主要包括醚类和酯类。
醚类分为环状醚和链状醚。环状醚因其自身结构的原因,电化学稳定性不好,易开环聚 合而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链状醚中常用的是1,2二甲氧乙烷(DME),因 具有较强的对阳离子的螯合能力使得锂盐在其中有较高的溶解度。但DME有较强的化 学反应活性,与锂接触很难形成稳定的SEI膜,因此醚类电解液主要应用在一次锂电池 中。
目前应用的正极材料有LiCoO2、LiNiO2、LiMn2O4、LiFePO4 其中LiCoO2虽容量较高,商品化较早,但因以下两点原因使其推广受到了限制:① Li+反复 嵌入与脱出造成LiCoO2的结构发生由3方晶系到单斜晶系的相变,同时还会导致LiCoO2发生粒间 松动而脱落,使内阻增大,容量减少;② 钴的自然资源有限,价格昂贵。
导电率和振实密度低
(*)LiFePO4两大核心技术专利:包覆碳技术(加拿大Phostech拥有独家使用权,已在中国申请专利);碳热 还原技术(专利权归A123所有,尚未在中国申请专利)
❖ 粘结剂
粘结剂是用来将电极活性物质粘附在集流体上的高分子化合物。对于在充放电过程中体 积会膨胀/收缩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来说,要求粘结剂对此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因此 选择一种合适的粘结剂非常重要。目前,普遍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 PTFE)作锂离子电池粘结剂,以水为分散剂的粘结剂还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丁苯 橡胶(SBR)。 水性黏接剂:欧姆阻抗小,与活性物质润湿度增加,可减少电池内阻和极化,膨胀厚度和 充电态内阻较小
导电率 振实密度(g/cm3) 工作电压平台(V) 工作电压范围(V)
磷酸铁锂和锰酸锂性能一览表
锰酸锂(LiMn2O4)
磷酸铁锂(LiFePO4)
尖晶石结构
橄榄石结构
148
170
100-120
130-140


2.2-2.4
1.0-1.4
3.7
3.3
2.5-4.2
2.8-3.6
锰酸锂(LiMn2O4)
❖ 隔膜的制法:
湿法:高密度聚烯烃用液态石蜡为溶剂熔融→铸成膜片→脱蜡→加温至接近结晶熔点→保 温→洗去残留溶剂 干法:聚烯烃熔融→结晶→吹制成薄膜→高温下拉伸成为多微孔体
❖ 隔膜性能的表征
表征隔膜物性的参数有厚度、孔隙率、电性能、吸液率、孔结构和孔径分布、力学性能等 ① 厚度:一般为25μm 左右,隔膜越薄,可提高能量密度及降低电池阻抗; ② 孔隙率:一般为40%-50%,孔隙率高的隔膜可吸收更多的电解液,降低电池内阻,但
油性粘结剂:循环性能和电压平台较好
粘结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相对分子质量M:
M低,熔点低,较小的粘度,虽然能与活性物质较好地粘附,但粘接力不高;M高,熔 点,粘度都较高,在有机溶剂中难溶解,有较大的粘接力,但没有足够的粘附性能。 2.柔韧性: 与粘结剂分子链上取代基极性有关,极性越大,相互作用力越大,分子链运动越困难 ,柔韧性就差。对非极性取代基来说,柔韧性与基团大小及取代基链的长短有关。 3.分子改性: 对某些具有反应性的非极性粘结剂来说,通过接枝的方式,在大分子侧链引入极性基 团,来改善其亲水性和粘接性。
LiNiO2中镍的储量丰富,自放电低,但LiNiO2的制备条件要求很高。过程中容易产生含镍
量高、非化学计量的LiNi1-xO2,由于镍容易产生位错而影响材料的容量和稳定性。 考虑到安全及循环寿命,用在储能电站及电动汽车上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仅磷酸
铁锂和锰酸锂可以胜任。
性能参数 材料结构 理论容量(mAh/g) 实际容量(mAh/g)
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与工艺介绍
Contents
1
原材料选择
2
工艺路线
锂离子电池原材料的选择
❖ 1.正极复合材料(正极材料、粘结剂、导电剂、溶剂、集流体) ❖ 2.负极材料 ❖ 3.隔膜 ❖ 4.电解液(锂盐、溶剂)
正极复合材料
❖ 正极材料
作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保证锂离子电池的高电压特性; (2)允许大量的锂离子嵌入脱出,保证锂离子电池的高容量特性; (3)嵌入脱出过程的可逆性好,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结构变化较小; (4)锂离子能够快速嵌入和脱出,具有高的电子导电率和离子导电率; (5)在电解液中化学稳定性好; (6)低廉,容易制备,对环境友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