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1.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部分。
2.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3.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被纳入央行的职责,被作为新的最终目标。
4.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5.根据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的不同,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区分为数量型(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目标)与价格型(以政策利率为操作目标)。
6.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分为三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直接调控方式;1996-2015.10,数量型间接调控;2015.10-至今,价格型间接调控(转轨期)。
为什么现在要从数量型转到价格型?请参见马骏的书。
7.直接调控阶段,信贷总量既是中介目标也是操作目标。
8.数量型间接调控阶段,中国央行从未公开讨论和正式确立过操作目标,但在日常操作中会监测两项指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或债券回购利率。
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目标。
9.价格型间接调控阶段,常见的中介目标有中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汇率、资产价格等,但中介目标将逐渐退出(因为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关联性降低)。
如美联储的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都是联邦基金利率。
操作目标是短期银行间市场利率。
06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点梳理第1章-6

第三节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本节知识点】【知识点】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与创新【知识点】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与完善【知识点】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与创新总述:一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应当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近年来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转型和创新。
货币政策框架是指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货币创造机制、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原因1.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告别高增长模式→→进入中高速增长;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
(备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随着我国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
2.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化(1)在基础货币创造层面,由释放基础货币转为回笼基础货币,货币信用体系日趋复杂化。
(2)全球经济形势分化。
未来美联储降息或削减资产负债表将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缩,加速国际资本回流。
(3)未来我国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将极大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传统的通过结售汇和发行央行票据来投放基础货币的路径面临巨大挑战。
二、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创新的实践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包括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货币政策机制的完善、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增强等。
1.调整货币政策目标,由数量调控逐步转为价格调控(1)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盯住广义货币量、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贷款等数量型中介目标。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型转变。
原因:经济结构复杂、中国人民银行跟踪监测、准确调控货币信贷数量的难度日渐增大,货币信贷数量与经济增速、通货膨胀、金融稳定之间的相关性也被弱化。
(3)中央银行建立以7天期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为上限、7 天期逆回购利率为隐性下限,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显性下限的“利率走廊”,更加重视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期质押回购利率的中介作用。
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

一
19 92年开 始的新一轮经济 周期 中 ,我 国 G P增长率 除 D 1. 20 年有所 回落 , 01 %。 0 5 但仍处 于 98 .%的高水平。 财政 状况方 面 , 我国 自 19 9 4年财税 体制改革后 , 彻底遏制 了
以前财政收入 占 G P的比重持续 下跌 的不利局面 , 本 D 基
摘 要 : 通货膨胀 目标制作 为一个新兴的货 币政策框 架 , 已经被越来越 多的 国家和地 区所采纳。 结合通货膨胀 目 标制的基本前提及我 国现 实条件得 出: 国 目前 实行通货膨胀 目标制是可行 的。 我 鉴于通货膨胀预 测能力、 币政策传 货
导效率等方面的一 些困难 , 可以首先 实行宽松 的通货膨胀 目标制模式 , 并适 宜将通货膨胀 目标设定在 1 5 %一 %这一 区
定汇率作 为中介 目标遭 到失败 的背景 下 , 一些 国家 开始
成果 , 笔者将 实行通货膨胀 目标制 的基本条 件分为体制 的中央银行 ; 明度 、 透 可信度 与责任追究制 ; 央行没有 维
寻求一种新 的替代 目标 , 通货膨 胀 目标制应运而生 了。[ 条件和经济条 件 。其 中体制条 件主要包括 : 1 】 具有 独立性 自 18 99年新 西 兰率 先 倡导 并 实 施通 货 膨 胀 目标 制 以 来, 已经有加 拿大 、 国 、 英 瑞典 、 兰等工业 国家和 以色 持其他 变量尤 其是 汇率 目标 的义务 。经济 条件主 要包 芬 良好 的财 政状况 ; 融体系 的稳定 与发 展 ; 金 货币政策 列、 捷克共 和 国、 波兰 等新兴市 场 国家 的中央 银行宣 布 括 : 并实质性地 采纳 了通货 膨胀 目标制 。[ 2 1 通货膨胀 目标制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货币政策框架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有哪些特点和制度的机制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来探讨这个话题。
宏观审慎政策在货币政策框架中,宏观审慎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通过市场监管,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
因此,在中国,央行扮演了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通过央行的风险监测系统,来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指标,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
汇率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也增加了。
因此,汇率政策也成为了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这意味着,央行会通过一定的政策来控制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动,以适应市场需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俗地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货币政策如何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转化为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化。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实现。
例如,央行通过调节短期市场利率,以影响长期市场利率,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量化工具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量化工具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方面,央行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制度等。
利率政策主要是指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利率、贷款利率等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的量。
而公开市场操作则是指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金融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
准备金制度则是指央行通过规定金融机构需要持有的准备金比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比较完整的。
它不仅包括了宏观审慎政策、汇率政策等重要组成部分,还有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
同时,央行也采用了多种量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
这一切都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是,也要注意到,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实施,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只有不断改进和健全化,才能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
我国的货币政策、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基于DSGE框架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偏好
Times Finance
123
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以名义货币供给作为工具不同,新凯恩 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名义利率是更好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短 期的名义价格刚性下,名义利率的变化可以立竿见影地影响实际 利率,从而影响产出和通胀。相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具有更 加复杂的传导机制,其产生的效果不仅存在时滞,甚至有可能同 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大相径庭。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 化过程当中的发展中国家,上述命题又有了不同的内涵。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在我国,利率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央行对于商业银行的存 贷款利率具有刚性的限制。按照惯例,国内学者进行研究时常采 用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我国的基准名义利率,因为该利率较好地 反映了资金的借贷成本。在此背景下,央行对于该利率的调整, 将会立刻对货币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 但与此同时,广义货币供给(M2)的政策效果传导就更为 复杂了。有学者指出,由于我国的货币化进程,大量超发的货币 会被吸引到用于满足新产生的货币化需求上。因此,与传统的 IS-LM 模型中货币供给通过影响货币市场的供给改变利率,进而 影响实际产出不同,我国的 M2 工按照对传统货币数量 论模型的扩展,有:
2012年第4期下旬刊 (总第478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4,2012 (CumulativetyNO.478)
我国的货币政策、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
——基于 DSGE 框架
羊振雪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工具选择和规则制定。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央 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函数对于产出具有较大的偏向性,与西方国家主要针对通胀管理的目标不同。我国的货币供给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与 名义利率一起发挥独立的作用。在特殊的政策目标下,我国央行很难采用单一规则做出承诺,相反更加偏好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 DSGE 产出增长 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 在世界范围,如何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一直是一个让经济学 家们热切关注的问题。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 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 政策的选择会对一国的产出、就业和物价等经济变量产生持久而 深刻的影响。因此,结合我国实际,选择恰当的货币政策目标、 工具和规则,是实现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调整产业结构的 重要保证。 率超过警戒线,数以亿万计的失业大军将成为社会稳定的巨大威 胁。此外,我国正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大量农村人口正在 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向城市转移。农村的耕地大量转变为工业用 地,如果产出的增长放缓而无法在城市中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农民工群体将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因此,在我国,产出的持续 增长是缓和社会矛盾、保障政治稳定的基本前提。 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高度发达的社 会保障体系已然建立。即使失业率相对较高,仍然很难威胁到社 会的根本稳定。所以经济的增长率问题并非西方国家最为关切的 问题。相反,通货膨胀则会导致民怨沸腾,可能造成更大的矛盾 和冲突。 (二)通货膨胀造成的危害 学界目前对可接受的通胀率的共识为 1%-3%。当实际通胀率 超出这一范围时,即认为通货膨胀已经偏离目标,需要通过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使其回落。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高涨的物价会产生再分配效应,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不利。 而政府作为国债的债务人,将从通货膨胀中攫取财富。因此,通 货膨胀往往又被形象的称为“通货膨胀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 开动印钞机使民间财富缩水贬值。当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民众 将对政府彻底失去信心,引发骚乱甚至革命。 通货膨胀意味着实际利率走低。当实际利率为负时,银行存 款将不断缩水。对于下层百姓,较强的预防性动机使其无法将存 款用于其他投资途径,从而财富的贬值更加迅速。长此以往,通 货膨胀将导致全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破坏社会公平公正,威胁 社会稳定。 通货膨胀还具有自我实现效应。当通胀水平较高时,人们对 通胀的预期也会提高,从而疯狂采购,套现消费。这一需求的正 向冲击又会进一步抬高物价,使已有的通胀加剧。因此,管理通 胀预期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我国央行事实上一直把“保增长、 控通胀”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然而,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前者 应是我国央行更为基本的政策原则。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的:通货膨胀虽然也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但只要控制在一个相对 合理的范围内(如 10%),则其对社会的根本稳定并不构成威胁; 产出不足则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口,进而破坏社会的安定甚至引 发动乱。换言之,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具有 相对较大的 值。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b.第二种主张是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持这种主张的学 者大多数认为,冃前以利率为中介冃标的条件还不 是很成熟,但是,应该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及其他 相关改革,为中介目标顺利地转向利率创造条件。 也有学者认为现在就可以试着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实际上,利率充其量只能作为操作目标,而不能 作为中介目标(名义锚)。
I
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的存在为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双 重目标选择提供了基础(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013-7-8
向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的不确定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 是双重目标选择基于以上必要条件上的一个充分条件O
目标制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我国存在:
1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在我国存在
2总供给曲线不稳定,也有测量上的不确定性 大量文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 系,但协整方程不唯一。这说明我国总供给曲 线不稳定或者有测量上的不确定性。
大部分学者和专家都认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这种界定 “在本质上是坚持维护币值稳定单一目标的”.但 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有双目标的性质.
实际上操作中,我国货币政策受到了 “多目标约 束”-
2013-7-8
1.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
①
理论依据:货币政策“中性理论”、动态不一致性 问題,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难以协调.
优点,
a.限制了央行机会主义行为
b.提供了稳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好机制
C.汇率作为名义锚,简单清晰,便于公众理解不足之处:
导致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散失 使本国货币易受到投机攻击
消除了外汇市场所能提供的关于货币政策相对其 基准位置的状态的信息
2013-7-8
士货币目标制(货币盯住制)
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

现 行 的 以 M 和 M 为 代 表 的货 币供 应 量 为 中 介 目标 的 货 币 政 策 框 架 正 式 起 用 于 19 年 。 96
19 9 8年 中央银 行放 弃 信贷 规模 控制 后 , 币 供应 货
量 作 为 中介 目标 的地 位更 是 无 可 争 议 。
衡 量 某 一 指 标 是 否 适 宜 作 为 货 币政 策 的 中介
单 , 者 既 可 以 同 向运 动 , 可 以逆 向 而行 。利 率 两 也 并 不 是 货 币政 策 中介 目标 的最 佳 选 择 。 按 照 选择 的 中 介 目标 , 国 的 货 币 政 策 体 系 各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四 个 基 本 类 型 : 率 型 、 币 供 应 量 汇 货 增 长 率 型 、 货 膨 胀 率 型 和 隐 含 中 介 目标 型 。汇 通 率 型 货 币 政 策 框 架 , 要 适 宜 开 放 经 济 条 件 下 的 主 小 国 , 不 适 宜 于 我 国 。货 币供 应 量 增 长 率 型 则 并
弃货 币供应 量 法 , 为 采 用 通货 膨 胀 目标法 或 其 改
它 的货 币政 策 框 架 。 而 以货 币 当 局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方 面 , 着 理 论 的发 展 , 们 越 来 越 认 识 到 影 响 经 随 人
经 济学家则认 为尽 管货 币供 应量 指标法 在 目前 出
法 作 为 货 币政 策 的 中 介 目标 ( 宇 ,0 1 。另 一 王 20 )
周骏 ( 00 、 斌 、 20 )夏 廖强 (0 1 、 20 ) 徐涛 ( 0 1 等认 20 )
为 现 行 货 币 供 应 量 指 标 的 可 控 性 、 测 性 和 与 国 可 民经 济 的 相 关 性 均 已 出 现 明显 问 题 , 张 应 当 放 主
OECD国家货币政策框架分析以及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启示

对投资和 G D P的影 响
(二 ) 利 率 变 化 对 微 观 层 面 的 影 响 显 著
是 国有商 业 银行 常 常被 迫 向 国有 企 业 贷 款 , 因 而 其 预算 约束 力 不 强 , 加 之 可 能 随 之 而 来 的 债 务 豁
前 中 国 国 有 企 业 融 资 利 率 已 接 近 市 场 水 平 ,同 时 私 营 部 门 的 快 速 发 展 也 提 高 了 总 投 资 对 于 用 户 资 本 成 本 的 敏 感 度 。 近 年 来 ,中 国 的 上 市 公 司 x l , - 于
(一 ) 利 率 对 宏 观 经 济 稳 定 具 有 重 大 影 响
明显 。这种 结果 往往 归 因于 同时 性偏 差— —投 资
活动 随商 业 周期 呈 亲 周 期 性 变 化 , 而 这 又 与利 率
42 一
的变 化正 相关 。
二 、 通 货 膨 胀 的 影 响 因 素 (一 )产 出 缺 口 、汇 率 及 通 胀 预 期 影 响 通 胀 走 势
收稿 日期 :2 0 1 2— 1 2— 2 0
一
免 , 因而 国有 商 业 银 行 对 信 贷 价 格 的 变 化 不 敏 感 。
但 是 , 对 OE C D 国 家 货 币 政 策 传 导 机 制 的 研 究 显
示 , 其 利 率 变 化 对 投 资 的 影 响 在 宏 观 层 面 上 也 不
看 , 经合 组织 ( OE C D) 对 中 国 产 出 缺 口预 算 结 果 显
示 , 2 0 0 7年 中 国 显 著 的 需 求 过 剩 在 紧 缩 货 币 政 策 的 调 整 和 全 球 经 济 衰 退 的 双 重 影 响 T ,目 前 已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