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心血管疾病不要怕运动
体育锻炼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果

体育锻炼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果体育锻炼是一种广泛被认可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升身体素质,促进健康。
而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果方面,体育锻炼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体育锻炼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
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被证实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干预效果。
首先,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研究表明,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人体的心脏和血管系统得到充分锻炼,心脏的泵血能力显著提升,血管弹性得到改善,从而降低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减少体内脂肪堆积,改善体重控制,并增强身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患病的概率。
其次,体育锻炼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也具有积极的效果。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肌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塑也可以加速。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降低心脏病发作后的死亡率,减少复发的风险。
通过适宜的运动训练,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能水平提高,身体逐渐适应疾病的变化,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生活的乐趣。
体育锻炼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果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负荷,从而促进心脏肌肉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一氧化氮的释放,降低血管阻力,从而降低心脏负荷,减少血管硬化的风险。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囤积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提高血管的通透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
当然,体育锻炼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不同人群对体育锻炼的适应能力和训练强度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在进行体育锻炼前,进行全面的体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心脏负担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同时,中高强度的锻炼应该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体育锻炼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果显著,既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又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而运动,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干预手段,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血管疾病的成因。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逐渐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此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那么,运动是如何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呢?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控制体重。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一些有害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导致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通过运动,我们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降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运动能够改善血脂水平。
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运动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的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HDLC 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从血管壁上转运回肝脏进行代谢,从而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通过运动改善血脂水平,有助于减少脂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运动还有助于降低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压,如减轻体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以使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
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育运动是一项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心脏病、高血压还是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改善病情,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从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1 有氧运动的作用有氧运动是通过增加心脏的工作量,促进心率的升高,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这类运动包括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有氧运动可以加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肌的耐力和适应性,从而降低发生心脏病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2 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运动能够帮助我们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堆积,降低体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调节血压,提高血糖控制等,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1.3 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体质和年龄状况,合理安排运动的强度和频率。
过强的运动强度可能造成过度疲劳,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荷;而过高的运动频率也容易导致运动过度,在长期的负荷下反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在运动时保持适度和均衡。
二、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2.1 心肌梗死后的康复运动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运动康复是其康复阶段的重要部分。
康复运动能够促进心肌的功能恢复,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再梗死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该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即康复前期的被动活动,康复中期的适度活动,以及康复后期的有氧运动等。
2.2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疗法高血压患者常常受到运动限制,但适量的运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少并发症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规律、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可以有效帮助高血压患者改善心血管健康。
2.3 运动对血脂异常的调节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运动是调节血脂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推荐

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推荐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首份针对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和体育活动的指南。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对指南总结性提出“十大推荐”:
1、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尽自己所能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每周5天;或75分钟的剧烈运动,每周3天。
2、对于肥胖、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周额外进行三次20分钟的力量训练,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3、通过症状评估、确定的危险因素和系统的冠状动脉风险评估(SCORE)等手段,初步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高危人群。
4、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脏不良事件高风险者,如果要进行高强度运动,则应通过运动负荷试验或功能成像等手段进行风险分层。
5、在给心力衰竭患者开运动处方之前,优化药物治疗、评估功能和风险分层至关重要。
6、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预防普通人群发生房颤的基石;然而,终身耐力锻炼可能会增加一些中老年男性房颤的风险。
7、轻度肥厚型心肌病且5年风险评分较低的无症状者,可参加所有竞技运动,晕厥可能导致潜在致命创伤的除外。
8、患有严重瓣膜性心脏病、左心室功能差、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和活动性心肌炎的患者不应进行高强度运动。
9、接受抗凝治疗和植入ICD的患者,应避免参加可能导致潜在
创伤的活动。
10、对于有可能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希望参加高强度运动或竞技运动的个人,建议采用共同的决策,告知个人运动的影响以及并发症和/或不良事件的潜在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键入文字]
10112140244通信工程杨学斌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对于患有心脏病的病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患有心脏病的病人在选择适合的运动上,应注意心脏病患者的所进行运动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
另外,有研究发现患有心脏病的病人,更加适合进行全身性的体育锻炼,在进行全身性体育锻炼时更不易使心脏病发病,反而某些局部性的运动更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
这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是由于机体的供血方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血压变化决定的。
机体的血液供应有一个“多劳多得”的原则。
某部肌肉活动量越大,该部肌肉血管扩张的程度也越大,获得的血液越多。
体内流动的血量是一定的,为了供应活动肌肉增大的需血量,不活动的肌肉血管就收缩。
全身性肌肉活动时,血压在运动开始后有轻微的升高,随后由于全身肌肉血管舒张而恢复至原来水平。
这样的活动既没有加重心脏负担,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局部性肌肉活动(如上肢或下肢的运动)时,活动部分的肌肉血管舒张,大部分不活动的肌肉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显著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在心脑功能本来弱的情况下,病人极易发生心肌梗死。
研究表明,在同样输出量的情况下,上肢活动时的血压比下肢活动时高,下肢活动时的血压比全身活动时高。
因此,我建议,老年人和心脏病人进行局部肌肉活动必须得到医生的批准。
温馨提示各位患者:对于患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在室内进行体育锻炼时,也应尽量避免选择局部性的体育运动方式,降低心脏病的病发机会。
患有心脏病的病人可选择较为轻松的全身性的体育锻炼方式,如太极拳或全身操等,都非常的适合患有心脏病的病人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身体免疫力。
祝大家早日康复。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科学体育锻炼我们常常认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与自己无关。
其实不然。
由于烟草,酒精,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因素,许多年轻人过早地出现了冠心病心肌梗死,有的还因此而死亡。
如此看来,心血管疾病不容小觑。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首先在于预防。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秘诀在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少吃食盐和心理平衡”等。
如果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不必过于沮丧悲伤。
在按医嘱服药的同时,进行科学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状况也很大的改善。
那么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如何科学的锻炼呢?首先冠心病患者要注意运动强度不能过大,一般中、低强度运动最佳。
下面推荐一些科学简单的运动。
第一,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锻炼方法。
常用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山、滑雪以及气功中的动功。
运动强度应控制在50%-80%最大吸氧量(VO2 max)或60%-90%最大心率(HRmax)范围之内。
每次锻炼的时间至少15分钟,每周3次以上。
力量性练习对患者进行缓慢的肌肉的收缩练习;第二,可以进行娱乐性运动,包括各种棋牌类活动和交谊舞等,但应避免任何有竞争性的活动,以免产生过强的心血管应激;第三,还有放松性运动,包括腹式呼吸锻炼、放松术以及气功(以静功为主)等。
这些运动都比较温和,适合冠心病人的实际身体心理条件,通过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降低血压、甘油三酯和体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糖耐量,以及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压抑和焦虑)等方式起作用。
所有活动中都要精神放松、情绪愉快,动作要有节律,不用力使劲,呼吸要自然,不闭气。
如有弯腰动作,则注意不要长时间使头低于心脏的位置。
运动应与休息交替进行,避免过劳。
此外,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锻炼。
根据国外学者测定,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作最危险的时刻,发病率要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
另外,人体在上午时段交感神经活性较高,随之而来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室颤,引起猝死。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民间自古有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也照章办事。
但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会造成疾病加深。
所以,没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会留下很大的健康风险。
特别是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认为只要定时,定量吃药就可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殊不知这仅仅只是加强了身体的耐药性,对于疾病的治疗基本没有帮助。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引起我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这更应该引发我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关注。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这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便于科学的治疗。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主要常见病种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脂血症、风湿性心脏病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已经患上心血管病的患者,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康复。
这是因为科学的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降低血脂,减少或避免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上,增加脂质的氧化消耗,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产生,改善胰岛素抵抗。
身体过于肥胖的人常常是心血管疾病的携带者,并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这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经医学专家研究证实,每天用敏捷活泼的步伐行走60分钟可使糖尿病的发生概率降低50%。
而且也使各脏器协调功能增强,改善心脏血液灌注,增加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起到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总之,科学有规律的运动对于人体健康是有许多好处的,尤其是心血管系统。
下面说一下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锻炼的注意事项。
第一,应该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又感兴趣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爬坡、练剑、做操、太极拳、气功、游泳等。
第二,运动次数不宜过频,每周以3~5次为宜,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量要循序渐增,不可突然加大运动量。
第三,摸索出自己的最佳运动量。
一般说来,运动时心率应增至100~110次/分,不伴头晕、气短、心绞痛等症状,且在运动停止后5~10分钟内脉搏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为最好。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
然而,通过适当的运动,我们能够为心血管系统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地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血管疾病到底是什么。
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脏和血管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常见的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中风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酗酒、压力过大以及缺乏运动等。
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第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心脏跳动会加快,血液循环也会加速。
这就好比给心血管系统来了一场“大练兵”,使得心肌变得更加强壮,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血管的弹性也会增加,能够更好地适应血压的变化,减少血管硬化和狭窄的风险。
其次,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过多的脂肪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还会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导致血糖、血脂等指标异常。
而通过运动,我们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再者,运动能够调节血脂和血糖水平。
运动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同时,运动还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控制好血糖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另外,运动还有助于降低血压。
长期的运动可以使血管壁变得更加柔韧,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使血压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和正常的水平。
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群,适当的运动也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
不仅如此,运动对于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状态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常常让人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这会导致体内的激素失衡,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感,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为心血管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患了心血管疾病不要怕运动
作者:马子霖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21期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对于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运动健身已逐渐成为大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广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需要知道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否运动
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运动是既想又不敢,顾虑自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担心一旦进行运动容易引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
于是很多患者选择散步,更有甚者只敢待在家中静养,不敢出门工作、旅游、交友,以致生活质量降低。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适当而有效的运动不仅非常安全,而且能够明显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有效延长和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入院的概率;減轻心律失常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减少发病率;等等。
此外,运动还在改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运动不仅是可以的,更是必要的。
如何安全有效运动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想要做到既安全又有效,运动时的强度大小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强度太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强度过大,会过分加重心脏负担,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