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_氮的影响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然而,农业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氮磷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氮和磷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无机氮通常由土壤中的氨、硝酸盐等形式存在。

而有机氮则由可分解的生物体和其他有机物质中产生。

磷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磷酸盐形式存在。

然而,在现代农业模式下,农民经常大量施用化肥,这些化肥中的氮磷会大量输入到农田土壤中,导致土壤中氮磷含量过高,从而造成氮磷污染。

过多的氮磷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淡水湖泊的水质、降低土壤肥力、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

因此,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平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氮磷平衡有着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复杂的调控机理,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研究。

农田土壤中氮磷的循环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在化肥被施用到土壤中后,一部分会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分解后的氮磷物质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这些影响。

土壤水分条件是影响氮磷元素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土壤水分饱和或缺水的情况下,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氮磷的释放都会受到影响,因而需要优化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pH值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农作物对pH值的适应范围是不同的,合理调节pH值可以优化氮磷物质在土壤中的循环效率。

此外,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合理调节pH值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代谢效率。

此外,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节机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土壤中的枯枝落叶可以作为有机物来为土壤提供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够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促进土壤中的代谢与释放过程。

还有一些生物体,例如蚯蚓和昆虫等,能够促进土壤中的通气、水分调节与有机物分解等过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磷平衡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黑土磷肥不同用量对无机磷形态及玉米苗期生物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黑土磷肥不同用量对无机磷形态及玉米苗期生物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黑土磷肥不同用量对无机磷形态及玉米苗期生物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磷肥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磷是植物所需元素之一,但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较低,限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耕地类型之一,黑土的磷素含量较高,但大部分都是与土壤微生物有关的有机磷,植物难以直接吸收利用,需要磷肥的施用。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黑土区的主要作物之一,对磷肥的需求量较大。

因此,在黑土地区进行磷肥的研究,对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将采用施用黑土磷肥的方式,研究黑土磷肥不同用量对无机磷形态及玉米苗期生物量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磷肥的施用量的设置、土壤中无机磷形态的测定、玉米苗期的生物量测定。

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黑土磷肥不同施用量对土壤中无机磷形态及玉米苗期生物量的影响规律,为黑土地区的磷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与样品采集研究地点为黑龙江省南岗区的黑土地,选取一块土地进行试验。

测定土壤中的无机磷含量和无机磷形态以及玉米苗期的生物量。

采集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

2.施肥方案将黑土磷肥按不同用量进行施肥,设立不同的处理组,如施用0、50、100、150、200kg/hm²等。

对照组不施加磷肥。

3.主要指标测定(1)土壤中无机磷含量的测定。

采用NaHCO3法测定土壤中的无机磷(Olsen-P)含量。

(2)土壤无机磷形态的测定。

采用酶解-分级分离法,测定土壤中的无机磷形态。

(3)玉米苗期生物量的测定。

测定玉米苗期时的株高、地径、叶面积等的生物量指标。

四、预期结果和结论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黑土磷肥对土壤中无机磷含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其促进作用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黑土磷肥的施用量对土壤中无机磷形态分布的影响较大,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

3.黑土磷肥的施用能够显著提高玉米苗期的生长发育,其中,磷肥的施用量越大,玉米苗期的生物量增加越多。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土壤中碳氮磷元素的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概述了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中的碳、氮、磷元素是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即它们的相对含量比例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土壤中的碳氮磷比例通常用C:N:P的比值来表示。

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种类、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的C:N:P比例差异很大。

例如,在温带草原区,C:N:P比例通常为250:12:1左右;在热带雨林区,C:N:P比例则为330:14:1左右。

土壤中的C、N、P元素的相对含量比例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土壤中,这个比例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土壤氮磷限制和碳固定。

在总碳量不变的情况下,C:N:P比例越低,说明土壤中氮磷含量越低,土壤生态系统受到氮磷限制的程度越高,亚洲多数受氮限制,北美和欧洲变化较大;反之,则代表土壤中含有充足的氮磷,土壤生态系统趋于不被限制。

同时,不同C:N:P比例下,土壤中有机碳资料的汇存速率也不同,因此相关元素比例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壤碳汇的能力。

影响因素土壤中的C:N:P比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气候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物种组成、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以及人类活动等。

1.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会影响土壤中的C:N:P比例。

例如,沙质土壤通常C:N:P比例较高,而黏土质和腐殖质土壤中的C:N:P比例较低。

2.气候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土壤中C:N:P比例。

例如,高海拔、寒冷的地区,常年冻融交替和大量雨水的沼泽、湿地等区域,C:N:P比例较低。

3.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中C:N:P比例,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的C:N:P比例差异较大。

长期磷肥施用引发农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长期磷肥施用引发农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长期磷肥施用引发农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长期磷肥施用引发农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引言:磷肥是农田中重要的养分之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大规模化的推进,过量的磷肥施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长期以来,这种过度施用的磷肥已经给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以及地下水质量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长期磷肥施用引发农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变化:1. 有机物分解减少:过量的磷肥施用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抑制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起到了分解有机物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施用过多的磷肥,微生物活性下降,进而导致有机物分解速度减慢。

长期以来,这种情况会逐渐积累,并导致农田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下降。

2. 土壤质量下降:有机物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它不仅含有大量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然而,长期以来,过量的磷肥施用导致土壤中有机物的流失和降解,进而引起土壤质量的下降。

这包括土壤的持水能力降低、排水性变差以及容易发生腐蚀性土壤等。

地下水质量的影响:1. 磷肥渗漏:过量的磷肥施用会造成农田土壤中的磷肥残留。

在降雨过程中,这些残留的磷肥很容易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层。

磷肥中的磷元素在地下水中容易形成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从而对地下水质量造成污染。

2. 水质富营养化:长期以来,过量的磷肥施用导致地下水中磷含量的升高,从而引起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

高含量的磷元素会刺激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生长,形成大量的藻类藻华。

这些藻类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进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并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对策:1. 合理调整施肥量:农田中磷肥的施用量应该根据作物对磷肥的需求以及土壤的磷素供应能力来确定,避免过量施用磷肥。

通过科学监测和调查,掌握土壤的养分含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肥管理,以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化肥使用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

化肥使用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

化肥使用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人们开始关注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对土壤中有机氮含量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化肥使用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并提供几种可行的改善方案。

1. 化肥使用与土壤有机氮含量之间的关系化肥中的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

化肥的使用可以提供更多的氮素供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过量的化肥使用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有机氮含量下降。

首先,化肥中的氮素往往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形式存在,这些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会在土壤中迅速被植物吸收利用。

因此,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壤中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速率增加,导致土壤有机氮含量下降。

其次,化肥的使用还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组成,从而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氮的转化。

有机氮主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质转化为无机氮。

然而,过量的化肥使用会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降低有机氮的分解速率,从而导致土壤中有机氮含量的下降。

2. 改善化肥使用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的可行方案尽管化肥使用对土壤有机氮含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减少其不利影响,并改善土壤质量。

首先,合理施肥是关键。

需要根据农作物的需氮量和土壤的氮素供应能力来确定合理的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化肥。

合理的施肥量可以减少化肥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积累,降低对土壤中有机氮的转化速率。

其次,应采取有机肥料与化肥的混合施用。

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以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促进土壤中有机氮的转化。

将有机肥料与化肥混合使用,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土壤有机氮的稳定水平。

另外,关注土壤保护也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避免土壤侵蚀和有机物质的流失,可以降低有机氮的损失。

例如,合理选择轮作制度和绿肥种植,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机氮含量。

《2024年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范文

《2024年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范文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施肥作为农田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施肥过程也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田土壤N2O(一氧化二氮)排放。

N2O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因此研究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二、施肥与N2O排放的关系施肥是农田生态系统中N素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N2O 排放的重要因素。

施肥过程中,肥料中的氮素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进而产生N2O。

不同种类的肥料、施肥量、施肥方式等都会影响N2O的排放量。

三、不同类型施肥对N2O排放的影响1. 有机肥与化肥:相较于化肥,有机肥在施用过程中对N2O 的排放影响较小。

这主要是因为有机肥中的氮素在分解过程中较为缓慢,同时有机肥中的微生物活动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碳氮比,从而减少N2O的产生。

2. 氮肥:氮肥的施用是农田N2O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不同种类的氮肥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N2O量有所不同,其中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分解过程最易产生N2O。

四、施肥量与N2O排放的关系施肥量对N2O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2O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当施肥量超过作物需求时,多余的氮素会以N2O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五、施肥方式与N2O排放的关系不同的施肥方式也会影响N2O的排放。

例如,表面撒施和灌溉施肥等传统施肥方式容易导致氮素的流失和挥发,从而增加N2O的排放。

而深施和根际施肥等新型施肥方式则能减少氮素的流失和挥发,降低N2O的排放。

六、降低施肥对N2O排放影响的措施1. 合理施用肥料: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方式,避免过量施肥。

2. 优化施肥方式:采用新型的深施、根际施肥等方式,减少氮素的流失和挥发。

氮磷钾在玉米的作用与用途

氮磷钾在玉米的作用与用途

氮磷钾在玉米的作用与用途氮磷钾是玉米生长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

它们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氮磷钾在玉米中的作用和用途。

首先,氮是构成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重要元素,对于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叶片面积和叶绿素含量都起着重要作用。

氮素的充足供应可以增加玉米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能的吸收和转化,增加光合产物的合成,进而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在玉米苗期和大苗期对氮素的需求较大,适量追施尿素等氮肥,可以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的发育,增加茎秆的粗壮程度,形成强健的株型,提高玉米产量。

其次,磷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结构和代谢物质,对于促进玉米的根系发育、提高耐病虫害能力和增加空穗率都具有重要作用。

磷是构成DNA、RNA等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植物的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适量的磷肥施用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增强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能力,提高玉米株高和茎秆的粗壮程度,增加玉米的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对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苗期和抽雄期。

适量追施磷肥可以增加玉米的穗位数和穗粒数,提高空穗率,进而增加玉米的产量和籽粒质量。

最后,钾是玉米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对于调节渗透压、促进养分吸收和转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钾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元素之一,对于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壁稳定性、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转运等生理过程有着重要作用。

适量的钾肥施用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增加养分的吸收面积,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加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对钾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在幼苗期和抽穗期。

适量追施钾肥有助于提高玉米的灌浆期和籽粒充实性,增加玉米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综上所述,氮磷钾对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给玉米施磷肥有什么作用?

-给玉米施磷肥有什么作用?

>给玉米施磷肥有什么作用?
磷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起什么作用?玉米缺磷有什么症状?玉米施磷肥过量会怎么样?种植玉米需要施多少磷肥?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磷肥对玉米生长起的作用玉米对磷的需要量较氮、钾要少。

磷是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

磷进入根系后很快转化成磷脂、核酸和某些辅酶等,对根尖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幼嫩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助于苗期根系的生长。

同时,磷还可提高细胞原生质的黏滞性、耐热性和保水能力,降低玉米在高温下的蒸腾强度,从而可以增加玉米的抗旱能力。

磷能使玉米植株对干旱有较强的忍受能力和恢复能力。

磷素直接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过程均有促进作用。

因此,磷素充足不仅能促进玉米幼苗生长,而且能增加后期的子粒数,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磷还能促进茎、叶中糖和淀粉的合成及糖向子粒中的转移,从而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二、玉米缺磷症与磷过量玉米缺磷的典型症状是: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生长缓慢,叶片不舒展,茎秆细小,茎和叶带有红紫的暗绿色,先从老叶尖端部分沿着叶缘处变成深绿而带紫色,严重时变黄枯死,然后逐渐向幼嫩叶片发展。

幼苗对磷十分敏感,苗期缺磷,根系发育受阻,不能充分吸收磷,即使后期供给充足的磷也难以补救前期造成的损失。

穗期缺磷,幼穗发育不良,花丝抽出延迟,易产生秃顶、缺粒,果穗粒行不整齐,甚至出现空秆。

后期缺磷会影响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再分配和再利用,导致成熟期延迟,产量和品质均下降。

因此,生产上施用磷肥,作基肥或种肥效果最好,最迟也应作为早期追肥施用,这样才能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1期2004年2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V o l.18N o.1Feb.,2004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Ξ王继红1,2,刘景双1,于君宝1,王金达1(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21;2.吉林农业大学,长春130118)摘要:通过田间氮磷肥配施试验研究了氮磷配施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微生物量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表明,氮磷肥对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影响并不同步,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均是授粉期,但此时微生物量碳是最低的谷值,而微生物量氮是最高的峰值。

不同氮磷配比对微生物量碳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氮肥是影响微生物量碳的主导因素,无论是适量施用还是过量施用都是氮肥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较大。

不同氮磷配比对微生物量氮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过量氮肥的施用减少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

磷肥无论高量和低量均能增加微生物量氮的含量,但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对微生物量氮的正效应减小。

氮磷配合施用可增加土壤的微生物量氮,由此可见无论单施氮肥还是单施磷肥,过量施用对微生物量氮的增加都是不利的,只有氮磷配合施用才是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玉米; 黑土; 农田生态系统; 氮磷肥; 土壤微生物量中图分类号:S154.3;S143.1;S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4)0120035204Effect of Fertil iz i ng N and P on So il M icrob i a l B ioma ss Carbon and N itrogenof Black So il Corn AgroecosystemW AN G J i2hong1,2,L I U J ing2shuang1,YU Jun2bao1,W AN G J in2da1(1.Institu te of N ortheast Geog rap hy and A g ricu ltu re E cology,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Chang chun130021;2.J ilin A g ricu ltu ral U niversity,Chang chun130118)Abstract:A field experi m en t w 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by m atch fertilizer N and P on m icrob ial b i om ass C and N of b lack so il agroeco system.T he resu lt of the variati on of m icrob ial b i om ass in differen t grow th p eri ods show s that the effects of fertilizer N and P on m icrob ial b i om ass C is no t sam e as on m icrob ial b i om ass N,incubati on peri od is the m o st obvi ou sly varied peri od of m icrob ial b i om ass C and N,the m icrob ial b i om ass C is at its low est bu t m icrob ial b i om ass N is at its h ighest.T he regressi 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r2 tilizer N is the m ain facto r in affecting the m icrob ial b i om ass C,It show ed that the excessive u se of fertilizer N decrease the con ten t of m icrob ial b i om ass N,and fertilizer P can increase the con ten t of m icrob ial b i om ass N though it w as app lied p rop erty o r excessive,the effect decrease fo llow the increase of u se the fertilizer P. T he m atch of fertilize N and P can increase the m icrob ial b i om ass N,so w e can say that it is no t a effective w ay in increase the quan tity of m icrob ial b i om ass N by app lying fertilizer N o r fertilizer P singly,the effec2 tive w ay to increase so il m icrob ial b i om ass N is by m atch app lying of N and PKey words:co rn; b lack so il; agroeco system; fertilizer N and P; so il m icrob ial b i om ass 土壤施入化学肥料后,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微生物不但能把有机养分矿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无机养分,还可通过同化作用保存一部分养分。

与此同时微生物不仅在矿化同化过程中造成养分的损失,有时还存在着与植物争夺有效的无机养分。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的动力,而土壤微生物量C、N是土壤碳素和氮素养分转化和循环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它们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状况。

因此土壤微生物量对了解土壤养分转化、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1]。

同时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最适温度、湿度及养分条件与植物相似,故可以综合反映土壤的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2]。

因此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养分循环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研究的热点[3~6]。

本文研究了不同氮磷配比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微生物量C、N的变化,了解氮磷肥向农田生态系统的输入对碳、氮循环以及环境后果的作用,为寻求适合的氮磷肥配比和用量,使作物既有较高的产量又能保持较好的土壤环境质量。

Ξ收稿日期:2003211220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规划项目(1999011804-05)和吉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20666)作者简介:王继红,女,生于1966年,副教授,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土壤环境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

表1 氮、磷2次D -饱合最优设计方案处理号N P 2O 5码值用量(kg hm 2) 码值用量(kg hm 2) 1-10-1021225-103-101103.54-0.131597.710.131544.94512250.394572.1660.3945156.881103.51 材料和方法(1)供试土壤及肥料。

田间试验在吉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场进行,供试土壤为黑土,其全氮含量1560m g kg ,全磷560m g kg ,pH 值7.08,有机质含量为22.3g kg 。

氮素肥料采用尿素,磷肥采用三料过磷酸钙为供试肥料。

(2)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二因素四水平D 饱合最优设计方案,试验设计的编码值与施肥量见表1,共设6组氮、磷不同配比的处理。

5月8日播种,磷肥作基肥,尿素作追肥于7月2日施入。

分别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用土钻采集0~20c m 土壤样品。

(3)分析方法。

取新鲜土样20g (相当于干土)于100m l 烧杯,并放入能抽气的真空干燥器内,再放入一只盛有无醇氯仿的小烧杯,灭菌24h [7],然后加入0.5m o l L 的K 2SO 4(土∶水为1∶4)于灭菌后的土样中,振荡0.5h ,过滤。

不灭菌土样做同样处理。

微生物C 的测定采用V ance 的FE 法[7],微生物量氮的测定参见文献[4]。

图1 玉米不同生育期微生物量C 动态变化2 结果与分析2.1 氮磷配合施用对土壤微生物量C 的影响2.1.1 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微生物量C 的动态变化 土壤微生物量C 的消长反映微生物利用土壤C 源进行自身细胞建成并大量繁殖和微生物细胞解体使有机碳矿化的过程[8]。

由图1可知,玉米整个生育期微生物量C 的变化表现出拔节期较高,拔节、授粉期逐渐降低,成熟期又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是由于玉米拔节授粉期处于夏季气温较高时期,微生物生命活动旺盛,消耗土壤中大量的C 源,同时作物生长正处旺盛季节对C 源需求较多,使构成微生物体的C 源减少。

玉米成熟期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微生物活动减弱,作物也过了旺盛生长季节,土壤中多余的C 源又重新被固定在微生物体内,使微生物量增加。

从不同施肥处理来看,玉米从拔节期到开花期由于只施了P 肥,因此拔节期到开花期的生物量C 变化,表现出施用不同量磷肥对土壤生物量C 的影响,拔节期不同施肥量微生物量C 没有明显变化,开花期不同施肥量间微生物量碳大小顺序为5>3(6)>1(2)>4,即其生物量C 的大小与施肥量大小并不呈现线性相关性,而是中等施P 量微生物量C 最高,其次是最高施P 量,而较低施P 量甚至低于对照微生物量C 。

说明在玉米生育初期适量加入P 肥能够增加微生物量C ,而这一加入量需超过某一临界值,低于这一值反而会降低微生物量C ,施入较高量的P 肥虽然也能增加微生物量C ,但其增加幅度不如中等施P 量,这又进一步说明维持较高量的微生物量C 水平,P 肥的施用量有一个最适值,这一值即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最适的环境P 量。

其原因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由于从开花期开始加入了不同量的N 肥,各处理随施N 量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微生物量C 变化,从开花期到授粉期不同施肥处理间微生物量碳出现分异,到成熟期不同施肥处理间微生物量C 出现明显分异,表现出单施高量氮肥、磷肥的处理2、3生物量C 低于未施肥对照,而氮磷配合施用的处理4、5、6均高于未施肥对照,处理4、5、6间的比较则表现出4>6>5的顺序。

这说明过量单施氮肥和磷肥都使土壤微生物量C 降低,而低量氮肥和低量磷肥配合(氮磷比为2∶1)施用微生物量碳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