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遗产五篇论文

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摘要: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
由于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商品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世界遗产正因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错位开发而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等多方面受到破坏。
为此,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地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订相应法律,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得以永续利用。
关键字:世界遗产保护思考一、世界遗产再保护的基本情况1、错误的认识观念世界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但随着近年来一些世界遗产地申报成功之后知名度大增,游客蜂拥而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地方和领导对遗产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将遗产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而且是无成本的经济资源,以旅游价值完全取代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于是世界遗产被当作了地方的“金字招牌”和开发商的“摇钱树”,有的地方政府公然要求遗产地几年内要成长为当地财政的“顶梁柱”,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更有甚者将世界遗产当作地方或私有商品捆绑上市,发行股票,导致世界遗产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
如泰山的3条游览索道对泰山景观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敦煌莫高窟由于游客过多,游人呼出的CO2和光线的影响造成壁画变色剥落,20年间的人为损坏超过过去几百年来的自然侵蚀。
2、片面的经济效益世界遗产被利用后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这种价值是全面的、综合的,空间上决不仅限于遗产地景区内,产业上更不只限于旅游业本身。
然而,我们目前一方面过分追求遗产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却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这种价值,结果是超载利用,低效收益。
主要表现,一是过分追求景区内的直接收益,忽视区域的整体效益;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失衡,食宿交通比例过大,而弹性大、效益高的购、娱比例小;三是过分倚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科学文化效益,打着所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旗号,盲目崇拜市场作用,将自然文化遗产市场化;四是低效益的观光游览为主而缺乏参与性强的休闲、科普等利用方式。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精选52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精选52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篇1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
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
长城的总长度为8842351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4239.662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42342.265米。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32万米以上。
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篇2我心目中的长城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
暑假里,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
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
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
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制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来文明文明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在我国进行碰撞,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2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
的重视,而我们传统的元宵节呢?据报道某超市举行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居然没有一人报名参加。其实在有些中学生的概念里,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别无其他文化内涵。据海南省海口网调查:海口超八成学生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就连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年轻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保护传统文化,并非排斥外来文化。对于那些优秀的、先进的外来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要借鉴,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为学习其他民族制造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进展,有利于民族的振兴。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也并非责怨西方节日,关键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优良传统,保护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2005年令国人不爽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正是我国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众所周知,端午节原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纪念屈原,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却被强势的韩国人换了个名称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恐怕得知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论文(3)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论文(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论文篇三遗产保护世界文化论文1庐山文化遗产资源庐山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物质文化遗产。
无形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表达、民间科技、社会习俗、认识记录几个方面。
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中又包括:遗址遗迹、建筑物、纪念性景观、地方土特产品、文献与遗物几方面,具体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下:庐山遗址遗迹中包括古人类生活遗址(如亭子墩新石器晚期村落遗址)、军事遗址、古战场(如庐山植物园内的日军轰炸弹坑)等。
建筑物有宗教庙堂(如东林寺、罗汉寺、白龙坛、广佛寺、天王庙、太乙宫等一百多个)、佛塔(如舍利塔、天池塔、普超塔等十几个)、碑林(如白鹿洞碑刻等六处)、历史建筑小品(如琵琶亭、静观亭等几十处)、传统建筑(如匡庐诗社等)、桥梁(华封桥等十多处)、近现代建筑(如波黎公馆等十多处)等。
纪念性景观包括洞穴(如莲花洞等十多处)、泉(如墨仙泉等十多处)、水井(如金井、修井炼丹井)、岩石(如刘仙石等)、潭池(如出木池等十多处)等。
地方土特产品包括菜品饮食(如石鱼、云雾茶、石鸡、石耳)、手工艺品(如星子金星砚)等。
文献与遗物包括古旧图书资料(《庐山志》等)、宗教典籍(《华严经》等)、书画(五百罗汉图、唐伯虎《庐山图》等)。
2庐山文化遗产保护2.1庐山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2.1.1法律不健全。
虽然200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说明了我国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可是仍然没有达到法律高度。
另外关于江西省下达的关于文物保护的文件,没有制定详细的符合当地现状和地方特点的措施,《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内也没有具体指出文化遗产的损坏惩罚及处理办法。
2.1.2管理体制混乱。
从古至今,庐山在直属管辖范围方面一直比较混乱,近代以来,前前后后调整多达20次。
“一山多治”的尴尬局面,把庐山从一个整体变得支离破碎,导致资源浪费,并且损害了人们对庐山的地理认知。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精选10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精选10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精选范文一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详细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____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
宏伟壮观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匍匐于崇山峻岭之中,横跨在辽阔的戈壁草原之上,好似一条巨龙,奔腾飞舞于广阔无疆的中华土地上,绵长万里。
啊!长城,你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啊!长城,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啊!长城,你是中华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中华。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没错,你坚强的臂膀抚慰着所有中华儿女;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是啊!“我们伟大的万里长城永不倒。
”有很多诗句都说明了长城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内涵:“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
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
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锦绣。
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精选范文二大家好!我是郁郁葱葱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闫,请大家叫我闫导。
今天,就由我来带着大家游览皇家园林——颐和园。
这座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自从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百万人,1998年,颐和园被结合国教科文组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先带大家去长廊玩耍。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一样的。
其中人物故事画最引人注目。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请游客们细细欣赏吧!~穿过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山上建有佛香阁排云殿等建立。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7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7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数不胜数的,那么你知道关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有哪些呢,对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又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7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1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
故宫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周围有十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
故宫有大小院落九十多座,房屋九百八十间。
故宫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
故宫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而故宫的正门就是午门。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
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灭火的主要水源。
它的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这就是内金水桥了。
穿过内金水桥往前走就来到了太和门,每逢皇帝出宫,都要在太和门换车,并且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也要从太和门进入皇宫。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三万多平方米。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面积有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通高三十五点五米。
那里还有中和殿和保和殿,中和殿是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稍作休息,理解官员朝贺的地方;保和殿是皇帝更衣之处,年底时在此宴请文武百官。
过了前三殿,就来到了后寝区的正门——乾清门。
在后寝区中共有十五宫。
“乾清”二字意思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
乾清宫的后边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
在殿中央放有二十五颗宝玺,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御书、乾隆临摹的“无为”匾额。
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里头还保存了很多珍贵文物,是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库,是中国古文化的颗璀璨明珠。
故宫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2我国的世界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文化遗产作文8篇

世界的文化遗产作文8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世界的文化遗产作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世界的文化遗产作文1你们都去过故宫吗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位于北京的正中心,因此被称为北京的“心脏”。
故宫富丽堂皇,既雄伟又壮观,真让人赞叹不已!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
1420年基本完工。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统称三大股)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座。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着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太和殿装饰十分华丽虽然时光的印迹斑斑,但仍可以看出那里的富丽堂皇。
故宫里不仅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还有一个悠久的传说呢!相传当初刘伯温修建故宫时,向皇帝诉说他梦见玉皇大帝说天宫宝殿有一千间,凡人间宫殿数量万不可以超过天官,还要请天上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原来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
而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如今北京城中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中国建筑无一可以媲美。
我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肃然起敬,一种民族自豪油然而生!世界的文化遗产作文2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做工细致,轰动了全世界。
长城历史悠久,拥有约两千年的历史,长城的建造是个奇迹;在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那时的皇帝是秦始皇,他为了修筑长城以防匈奴的攻击,发派八十万民工修筑长城,去官府抓民工,不知道多少民工被活活累死,姜母女哭长城就是因为他的丈夫万喜良被抓去建筑长城被累死,尸骨埋在了长城底下,姜母女过度悲伤而‘哭倒’长城。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免费参考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免费参考在世界的文化长廊中,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世界文化遗产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世界文化遗产论文篇1浅谈潜在的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摘要:中东铁路作为一条线性文化遗产,从19世纪末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见证了中、俄、日城市和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沿线附属地城市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城市规划格局,附属地建筑也成为东北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东铁路具有作为文化线路所需要的突出普遍价值,如何保护和发展这条文化线路成为新时期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东铁路;申遗;文化线路;文化遗产保护1.1对于中东铁路申遗的重新认识从我国已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年头里,我国申报的大部分世界文化遗产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下来文物或者蕴含了传统文化的风景名胜,它们成为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遗产的价值取向逐步向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与自然的交流、人造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不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交流等方面倾斜。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作为响应新的遗产价值观的遗产形式应运而生。
1.2世界遗产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动受到世界一体化危机的影响、受到多重世界多元文化趋势的影响,世界遗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是在不断的改变着,要想申遗成功首先就要在思想上与国际接轨。
从我国已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年头里,我们大部分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大都是基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物或者风景名胜,(陈述性的)总是用这些的做为衡量文化遗产的标准。
然而当今世界对于世界遗产价值的定义,已经着重于其突出的普遍价值。
这里“突出的普遍价值”是指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全人类都认可的价值。
当今国际的大趋势是“和平与发展”,所以遗产的价值取向会向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与自然的交流、人造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不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交流等方面倾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的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土木工程学院09级给排水班刘杨【概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它以规模宏大、科学布局、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久不衰而举世闻名。
都江堰的发展与时代和科技进步紧密相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有利于都江堰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是都江堰发展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正文】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岷江上游出山口,地处成都冲积平原扇面的顶端,高屋建瓴控制着整个成都平原的水利资源,工程顺江而筑,依山而凿,主要由互为依托的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
据史料记载,工程最早始建于公元前 256 年的战国后期,为秦蜀守李冰率。
得川西民众,历经 25 载修筑而成,史称“川西第一奇功”益于都江堰灌溉之利,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地区,从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 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4 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1. 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 2260 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古为今用” 硕果仅存的奇观。
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1.2.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
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3. 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
2、文化遗产保护与都江堰的发展关系都江堰的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二者是同属一个主体,而又不同层面的两个问题,既相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矛盾又相互促进,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首先应研究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2.1. 灌区社会发展对都江堰的要求。
进入 21 世纪都江堰灌溉面积已突破1100 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特大型灌区,另一方面灌区水资源紧张且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随着灌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灌区农业供水、工业供水和环保用水,对都江堰的水量、水质和用水保证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灌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都江堰提供更为安全卫生、可靠的用水环境和尽可能多的水源保障。
2.2. 都江堰最大承载能力问题。
随着灌面的不断拓展和延伸,随着灌区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三大问题同样困扰着都江堰灌区,而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水资源的短缺。
目前,都江堰从岷江引水已达到极限,据春灌用水时段的不完全统计,80 年代内江引水占岷江来水量的 50。
90 年代平均引水达 70,2000年后内江分水已达 80以上,已接近饱和。
灌区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岷江多年平均来水值计算,都江堰平 3原灌区年平均缺水3.10 亿 m ,丘陵灌区年平均缺水 3.41 亿 3 3 3 两项合计6.51 亿 m 在 P90干旱年平均缺水 7.10 亿 m m, 3丘陵灌区年均缺水 6.42 亿m 。
如果没有新的补充水源,都江堰将面临发展停滞的状态。
2.3. 都江堰的发展与延伸问题。
从都江堰的承载能力和灌区发展对都江堰的要求分析,目前都江堰的水资源已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如何发展已是迫在眉睫的选择。
当然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科学的节水技术,是减少水资源浪费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如何增加水资源的总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发展需要,关键在拦蓄岷江的洪水资源。
人为控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建设紫坪铺水库很有必要。
兴建杨柳湖反调节水库势在必行。
仅此两个水库的库容调节就可多利用岷 3江水资源 20 亿 m 左右,彻底解决 P90时灌区的缺水问题。
同时由于两个水库有效拦截洪峰流量,岷江百年一遇的洪水,将被减弱为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从而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运行安全,拓展都江堰无坝式引水的内涵,外延到紫坪铺和杨柳湖两个有坝水库上,使紫坪铺水库和杨柳湖水库真正成为都江堰的延伸工程。
2.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遗产保护问题。
都江堰作为一个蕴含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活化石”,不仅具有丰富而突出的文物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它相沿两千多年而不衰的使用价值,因而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更应放在它的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不违都江堰的真正内涵。
其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兴建安全可靠的延伸工程,即紫坪铺水库和杨柳湖水库,其理由前面已谈到。
二是在紫坪铺水库、杨柳湖水库充分控制岷江来水量的基础上,拆除外江闸,工业用水闸等现代机械设施和建筑物,还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位一体的自然景观和功能,将工业用水闸和沙黑河进水闸前移自杨柳湖水库坝内,外江闸的作用由具有一定杩槎功能的橡胶坝取代,根据需要橡胶坝可设计为复式结构。
使都江堰三大工程成为极具文物保护价值,且保留古代运行功能的实物演示模型和实物景点,同时在鱼嘴和飞沙堰之间兴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博物馆,可分设具有川西民间特色的水碾、水车和田间提水的龙骨水车动态模型,以及杩槎工艺、竹笼工艺、羊圈工艺、束水冲沙,飞沙堰排沙的演示模型,收集其他有关水利工程的实物或模型,如新疆的坎儿井等。
三是取消现在都江堰市的称谓,还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的专属称谓。
一个城市名若与某个工程或山脉同名,必然导致管理体制的混乱和内涵外延概念的混淆。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若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挂钩,就有点不伦不类,易产生歧义,极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属性和一致性。
人们谈论都江堰应是指古为今用的水利工程,而不是灌县这个行政区划的地名,应立即制止都江堰市的侵权行为。
3、与时俱进是都江堰发展的永恒主题都江堰历经 2260 年而不衰,源远流长巍然屹立,长期为国兴利,为民造福,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
3.1. 都江堰的灌溉面积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 256 年,其初始灌面为“灌田畴之渠以万计,。
然莫足数也” 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公元 1949 年已发展到 280多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建国初期恢复调整,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灌面扩大到 678 万亩,成都平原得到了全部灌溉。
70 年代都江堰灌区向龙泉山脉的丘陵地区延伸, 80灌面扩大到 858 万亩。
年代对渠系工程进行了扩建和改造,使灌区的工程标准和引、输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1993 年都江堰灌区灌面突破了一千万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2. 都江堰的功能随历史的需要而发展。
2260 年前蜀郡守李冰开凿都江堰的初始功能是航运,是为秦国统一中国《华阳志蜀志》提供水运木材和航运之利。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过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史记河渠志》记载“蜀郡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其后“百姓食其利,至于所过,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
往往引其水益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江堰的灌溉`世纪末期,随着灌区工业用水,城乡生活用水,环保用水的增加,综合利用已上升为都江堰的主要功能。
3.3. 都江堰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公元前256 年李冰是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巧夺天工的合理布局堪称无坝式引水枢纽的典范。
无坝引水最大优点是减少闸坝设施,减少日常管理,费省效宏,但引水无法保证是最致命的弱点。
李冰修筑都江堰为无坝式引水是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吻合的。
在都江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元代的吉当普铸铁龟以镇其源,明代的施千祥铸铁牛以当堰口,清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甃以大石锭联扣,贯以灰油代替竹笼卵石等,张沅用卵石混凝土修复鱼嘴,以及建国后大规模用钢筋混凝土修复鱼嘴,及其工程新建外江闸取代杩槎工艺,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效益,这一切都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无坝式引水是启闭手段、筑堤工艺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无奈选择。
在当前水资源相当紧缺的时期,一味地遵守古训,坚持无坝引水,实乃迂腐和违背发展规律的不明智之举。
3.4. 都江堰的发展将会因全社会对水资源的更高需求而发扬光大。
纵观都江堰的发展历史,都江堰的第一次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灌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对都江堰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江堰也也不失为是一个优秀方案,都江堰今后的发展,将以其延伸工程的形式,发挥更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
4、结语综上分析,都江堰的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而并非相互制约,相互对立。
与时俱进是都江堰的发展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永恒主题。
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面对都江堰灌区日益尖锐的水资源紧缺矛盾,修建紫坪铺水库很有必要,兴建杨柳湖反调节水库势在必行,按照遗产保护公约的规定,拆除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所有的现代和机械设施,修复如旧,保持都江堰无坝引水、自流分水的历史原貌,其调节功能由杨柳湖反调节水库来完成。
以都江堰原貌为基础修建中国最大的水利博物馆,以期达到最佳的文化遗产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1、严钦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