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怀念母亲(1)

合集下载

6、《怀念母亲》市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

6、《怀念母亲》市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
这里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 后难过、痛苦和悔恨,文章经过这 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深情。
8/14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 亲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因为作 者长久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时候不多,必 定对母亲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思念更多 是一个含糊影子,所以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 亲容颜,但无奈含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思念, 不停地回想。
• 心潮腾涌: 心情跳跃、涌动。
词 语 积 累
4/14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感情?
朗诵课文,思索问题
5/14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一样高尚 敬意和一样真挚喜爱。”
6/14
对“生身母亲” 感情
7/14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 随母亲于地下。我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 没有母亲孤儿。一个缺乏母爱孩子,是灵魂不全 人。我怀着不全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2/14
13/14
14/14
1/14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 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 翻译家,梵文、巴利文教授。山 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 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硕 士,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 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 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 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 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 教授、系主任。
11/14
更多全套免费课件下载地址: 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 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不过 在远离故乡日子里,能时常思念起在 故国生活情景,不停回想起故国亲朋 挚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抚慰、一 些宽心、一点甜蜜。

怀念母亲的作文

怀念母亲的作文

怀念母亲的作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以下是橙子整理的关于怀念母亲的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怀念母亲的作文【1】今天,我怀着崇高的心情,再一次阅览了季羡林老爷爷的文章——《怀念母亲》,在这篇文章中我体会到了季羡林老爷爷,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让我回忆起了我对母亲的思念。

那一年我还小,妈妈因为是党员,所以参加了村里的九寨沟旅行。

而我和我爸爸依然在家里过着安逸的生活,第一天我并没有因为妈妈的离开而敢到难过,依然与邻居家的孩子玩耍嬉戏,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身体里变,似乎我的身体里面有什么东西失去似地,在后面几天里我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两眼都冒出黑眼圈身体瘦了整整一大圈,爸爸这下可被吓坏了。

甚至给我去医院检查,知道妈妈回来的那个晚上,我的状况才恢复了正常。

不过,我心中充满了疑问:是什么东西让我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在我绞尽脑汁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母亲的离去。

母亲!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是你展开翅膀保护着我,是你在失败的时候给予我帮助,没有你,我犹如一只无头苍蝇,在迷失中醉落。

这个故事,一直在我脑海中留着,永远永远。

怀念母亲的作文【2】“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这首《我的中国心》表达了作者黄霑的爱国之情。

季羡林爷爷爱国之情同样很令我敬佩,尤其是那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讲得是季羡林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去世,后来他去了德国,在那儿,他不仅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起了自己的祖国母亲。

作者还引用了几段日记加以说明,构思新颖独特,写作手法很有创意,表达了作者季羡林的爱国之情。

这也正照应了前文中的“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两样真挚的爱慕”这句话。

最初看到“怀念母亲”这个题目上,我还以为是写作者怀念生母,没想到还写怀念祖国母亲,表现作者爱国之情。

是呀,作者对生母有如此崇高的敬意,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同样如此。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继承人,如果心中没有祖国,怎么当好祖国的接班人?生身母亲在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如果祖国的地位和生母的地位一样,我们就能以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治理好祖国。

6.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

6.怀念母亲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身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3、找出写怀念祖国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4、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5、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6、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五)、课后拓展1、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2、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终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身的祖国,不忘自身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6、怀念母亲高尚的敬意真挚倾慕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课后反思: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

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6回忆我的母亲

6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母亲的诗词1.怀念母亲棘人远在异乡客,诀别娘系已五期。

淮岸濮山空缱绻,巴陵湘水共伤悲。

西风回转相愁绝,血雨冰心同泪飞。

今跪地门三叩首,连天春草也凄凄。

2.清明节人在清明远故土,巴陵湘水共凄楚。

天公有泪满瑶池,化作飘飘万里雨。

3.西江月风送金幡银练,云乘仙鹤神騋。

清明时节向天开,雨漫边庭湘岱。

游子一心伤别,相思千里成灾。

惟将飨酒岳阳台,北向娘亲叩拜。

4.怀念母亲夜雨潇湘灯火昏,清明时节鹒(gēng) 声闻。

伤魂最是家千里,泪看高堂少一人。

5.虞美人·端午节忆母去年端午全家悦,做妹家中客。

玉盘锦食对瑶醇,午赏端阳夜赏月临门。

而今又把菖蒲贴,少个人来也。

独把离觞到黄昏,梦到南山深处见娘亲。

6.浣溪沙·端午节南山祭母诀别娘亲一百天,几回梦里泪流干。

今携粽子祭南山。

一处新居三尺内,数莺低泣短阶前。

端阳幽晦楚云盘。

7.南山祭母连天秋雨骤,世路鸦声瘦。

人在短松冈,寸心冰冷透。

8.南山祭母秋雨连绵近月半,四城八镇水成泛。

南来迁客行难通,北往骚人眉不展。

我去南山飨酒来,竹鸣孤冢把娘喊。

风鸦知意同相悲,恨满长天肠寸断。

9.七歌之二(悼母) 吴嘉纪尝见里人称母寿,抆泪即思我慈母.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我昔抱疴母在时,千里就医不相离.谓儿形容一何瘦?涕洟落入手中糜.只今灾荒生计拙,茅檐卧病对风雪.昔日食中母泪多,今日病里晨炊绝.呜呼!二歌兮歌辛酸,孤身无倚海天宽.10.七歌之二(悼母) 郑燮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

2月14日六年级上(人教版)《6怀念母亲》季羡林

2月14日六年级上(人教版)《6怀念母亲》季羡林

6、怀念母亲(A案)教学分析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怀念母亲》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这篇课文是季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深地的怀念,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亲自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沉的爱。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相互映衬。

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文季老先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流露于文章朴实的字里行间,所以,课文表达语文人文性一面的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工具性一面则是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的表达作用。

3、引导学生置身文本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蕴的思母、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资源准备:1、相关作者的资料;2、自制教学课件;3、歌曲《我的中国心》4、作者的相关著作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以生为主,以读位本,以导促学。

重点体会文本语言、感悟语言情韵。

通过亲近和品读语言文字,去体会文字含蕴的意韵,带着这种体会反过来又去亲近和品味语言,感受朴实的语言之妙,积淀语言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这样一位老人——(课件:播放颁奖现场视频),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

以前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读好课题(从节奏和情感两个方面去指导)。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珍惜家庭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怀念母亲》2. 生字词卡片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母亲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母亲的了解和认识,引出今天的课文《怀念母亲》。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或生字词做上记号,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 讲解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讲解生字词的意思,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字词,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理解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怀念母亲?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是如何怀念母亲的,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表达感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可以朗读课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情。

7. 课堂小结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家庭的美好。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怀念母亲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借鉴课文中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6预习单.怀念母亲(季羡林) (1)

6预习单.怀念母亲(季羡林) (1)

6.怀念母亲学习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感情朗读。

学习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学法提示: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永久的悔》,课堂上采用多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习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一、预习达标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比一比,组成词语。

挚()侵()班()遍()执()寝()斑()篇()○3联系句子,理解词意。

●在我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弃养”是指●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指,说明”我”。

学法盘点:联系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围绕题目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自我挑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4、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5. 有感情地朗读怀念生母的句子,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作者的思母之情。

6、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联系上下文尝试回答问题。

(1)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2)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从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3、这篇课文的中间部分都用当年的日记来叙述,你觉得这这种写法的好处在哪里?二、练一练:1、看拼音写词语。

怀念母亲的作文600字

怀念母亲的作文600字

怀念母亲的作文600字导读:作文一:怀念母亲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

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

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

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

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

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

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

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

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

”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

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作文二:怀念母亲“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这首《我的中国心》表达了作者黄霑的爱国之情。

季羡林爷爷爱国之情同样很令我敬佩,尤其是那篇《怀念母亲》话题作文怀念母亲作文600字话题作文怀念母亲作文600字。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讲得是季羡林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去世,后来他去了德国,在那儿,他不仅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起了自己的祖国母亲。

作者还引用了几段日记加以说明,构思新颖独特,写作手法很有创意,表达了作者季羡林的爱国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季羡林的相关资料;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引入新课
1.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此时,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 )的母亲( )的母亲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两位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那些比较难读或者难懂的字词,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你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母”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1.找同学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这仅仅是因为母亲的逝世吗?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

)”“终天之恨”。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高粱饼——编者注)。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1.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

本课训练重点是让学生紧密联系课文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2.让学生搜集季羡林的资料和图片,为学生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3.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回顾“生母”,感受爱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作者对生母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作者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母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三研读重点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者能时常回忆起在祖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祖国的亲朋好友,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这样,在凄凉孤独的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

(2)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3.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呢?(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有感情地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的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1.一个是生母,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都是如此伟大,地位都是如此重要。

2.齐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3.这样的体验,你能理解吗?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请大家互相交流。

4.摘录文中好句,感悟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读一读。

1.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

2.课堂容量过大会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3.课后可让学生作个小练笔表达感恩之情。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冒:①透出;往上升。

②顶着;不顾。

③鲁莽;轻率。

④假充。

(1)妈妈常说我做事冒.冒失失的。

(③) (2)大量树木随着房顶冒.出的浓烟消失在空中。

(①) (3)如果他冒.犯了你,请你原谅。

(③)(4)爸爸冒.雪上班去了。

(②)
(5)这一定是冒.牌货。

(④)
2.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国母亲。

这位母亲总是频来入梦。

因为……所以……
3.读故事,猜谜语。

小霞和贝贝做完家庭作业,就开始玩猜字谜的游戏。

小霞出了谜语:“听有,看无;古有,今无;叶有,花无。


贝贝想了一会儿,说:“我也加几句吧!跳有,走无;高有,低无;后有,前无;凉有,热无;哭有,笑无;哑有,聋无。


小霞听后,笑着说:“行了,你猜中了!”
你猜到了吗?(口)
4.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而有些明星大腕虽身在中国,却早已加入别国国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季羡林(1911~2009) 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

字希逋、齐奘,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北京大学副校长。

精通梵、巴利、吐火罗等多种古文字。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季羡林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
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