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背景。

2.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运用比较法和文献研究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诗意和修辞手法。

3.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

3.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3.4 比较法: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5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1. 讲解诗歌的诗意和主题。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3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

2.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和默写。

4.4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5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琵琶行(并序)》的背诵和默写。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背诵、默写和写作能力。

5.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5.4 读后感或分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基本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音乐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意和音乐美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引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体会音乐美。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2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5.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音乐素材等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授详细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6.2 诗词解析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3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演奏家的琵琶曲版本,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6.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6.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加强语言记忆和诗词美感。

7.2 论文写作7.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古诗词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

朗读并解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琵琶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琵琶行》诗文解析2.1 教学目的: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和评论。

第三章:《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3.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了解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分析《琵琶行》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邀请音乐教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结合诗文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琵琶行》的影视改编4.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的影视改编及其对原诗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观看《琵琶行》的影视改编作品片段。

分析影视改编对原诗的忠实度及其对情感和主题的处理。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看影视改编作品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改编的亮点和不足。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5.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表达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提供指导和反馈。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内容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诗歌学习。

2.1.2 朗读与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1.3 内容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1.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评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和技巧。

2.2.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3.1 教学评价3.1.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1.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对方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进行评价。

3.1.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2 教学反思3.2.1 教师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3.2.2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等。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琵琶行》(并序)文本和相关注释。

4.1.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4.2 辅助工具4.2.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琵琶曲和展示相关图片。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运用讨论法,探讨《琵琶行(并序)》在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引导学生从《琵琶行(并序)》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琵琶行(并序)》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2)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角度,探讨《琵琶行(并序)》的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练笔。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3.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和比喻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及《琵琶行(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典故。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琵琶行(并序)》的译文和解析。

2. 学生用书:《琵琶行(并序)》原文及注释。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琵琶演奏、诗歌朗诵等。

4.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参考教案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 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1、注意读音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2、听配乐朗读3、自由散读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明年——(第二年)年长色衰——(女性面容)遂命酒——(摆上酒宴)使快弹数曲——(畅快)感斯人言——(被感动)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歌以赠之——(作歌)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第二课时一、把握梳理课文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二、细节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商妇怨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凄凉落魄)京官谪官恨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

写白居易离开时,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3、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4、谁解青衫泪[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

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明确]篇首的“浔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附板书设计: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第三课时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容: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