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身边的树》课件
《认识身边的树》说课

《认识身边的树》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身边的树》,本课是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
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回忆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使学生认识身边树木的不同种类、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再分析整理的习惯。
通过欣赏、感受、表现形形色色的树,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绿色”植物,树立环保意识,以及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校园里各种树的有关知识,以及树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
欣赏以树木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加强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2、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搜集有关信息,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比,找出树木的不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的自觉性,养成观察比较的习惯。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了解树木的不同种类、不同作用、不同生长特点以及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树木的认识和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树。
由于二年级学生对于画树不会感觉很难,但会画得过于简单概括和概念化,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树的外形特征来表现不同的树。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预备采用“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以及“示范教学法”。
在整节课中,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
《认识身边的树》说课稿

《认识身边的树》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
树是人类的好朋友。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忆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使学生认识身边树木的不同种类、作用,以及它对我们人类的自下而上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的习惯,以及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看有关介绍树木的录像,使学生认识到,树以其特有的功能保护和改善着我们的环境。
本课的教学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回忆、表现各种树木,使学生认识身边的树的种类、作用、生长特点,以及它与人类自下而上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的习惯,增强观察的自觉性。
由于这是一节“综合.探索”课,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大胆尝试、大胆表现。
二、说目标了解各种树的有关知识,以及树木对人类的自下而上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
欣赏以树木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加强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能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搜集有关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树木的外形对比,找出树的不同特点,并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方法,来表现树的不同特征。
三、说重难点重点:通过了解树木的不同种类、不同作用、不同生长特点以及树木与人类密切的关系,加深对树的认识和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树。
难点:通过树的外形特征来表现不同的树。
四、说教学过程1、谜语导入,揭示课题2、课件出示校园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不同树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数的生长规律。
3、小组探究,认识树的不同和如何用线条的表达,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树木外形特点,利用树干、树枝、树叶等局部放大图片,让学生探究、发现不同树木的外形特点,以及树叶、树皮的纹理的变化。
4、课本图例欣赏,总结表现方法。
突出特点简化外形线条丰富5、欣赏绘画名作和学生作品,带领学生观察、发现画中是怎样表现数的姿态美、线条美……使学生在表现时有意识地选择、运用线条,表现自己对数的美感体验。
《认识身边的树》教案详解

《认识身边的树》教案详解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够熟悉常见的树种及其特征;
2.了解树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功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身边常见的树种。
2.了解树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功能;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让学生把最近见过的大树上的部分描画出来,并尽可能多的记叙性的把自己观察的树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身边的树
以常见的树种的特征为主,介绍熟悉的树种的棚材和树皮、叶子、果实、花等外形,并详细说明其生长习性。
3.了解树的环境功能
将树木对环境给予的保护,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改善微气候,防洪防风,减少水污染,提供生物群落条件以及树木带来的美丽景观等功能作更加深入的讲解并让学生更加感知树的重要性。
4.树的保护
从树的重要性出发,让学生了解保护树木的意义,让学生对树木进行保护,如不乱砍伐树苗,爱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等。
四、教学评价
当学生能够独立记录大树的描述,能够认识身边常见树种,并能了解树木对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义及重要性,以及爱护树木有助保护资源和环境等,则表明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的目标。
第三课《认识身边的树》(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三课《认识身边的树》(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身边的树木,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树木的感受和认识。
课程将包括对树木的结构、生长特点、四季变化等方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树木的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身边常见的树木,掌握树木的基本结构,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树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审美情趣和生态意识。
教学难点1. 树木结构的理解和表现:学生需要掌握树木的基本结构,包括树干、树枝、树叶等,并能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2. 艺术表现技巧的运用: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和材料,如水彩、彩铅、剪纸等,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树木作品。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树木的图片和结构图,供学生观察和学习。
2. 学具:绘画纸张、彩铅、水彩、剪刀、胶水等创作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不同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树木的名称和特点。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树木的基本结构,包括树干、树枝、树叶等,并通过实例示范如何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现树木。
3.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手法和材料,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树木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和鼓励。
板书设计1. 课题:《认识身边的树》2. 教学内容:树木的结构、生长特点、四季变化等3. 教学目标:识别并描述树木、掌握基本结构、学会表现树木4. 教学难点:树木结构的理解和表现、艺术表现技巧的运用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学生选择一种树木,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能准确表现树木的结构和特点。
2. 手工制作作业:学生用剪纸或泥塑等形式,制作出树木的模型,要求能体现树木的基本形态。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树》完整课件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 课文中的生字词。同 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 意思。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读一读
wú tóng zhǎng fēng
sōng bǎi
梧桐 手掌 枫树 松柏
zhuāng huà
nài
shǒu jiāng
绿装 桦树 耐寒 守边疆
yín
shān huà
guì
银杏 水杉 化石 金桂
我会认
wú tóng zhǎng fēng sōng bǎi zhuāng huà
梧桐 掌 枫松 柏装 桦
nài shǒu jiāng yín shān huà guì
耐 守 疆 银杉 化桂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 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是一首儿歌,让我们了解一 些树木的特点。
我会写
yáng
杨
音序:Y 部首:木 结构:左右
组词:杨树 杨柳 造句:街道两侧栽种着一 排排挺拔的白杨树。
书写指导:木字旁的最后一笔 把捺换成撇。右面的第一撇短, 第二撇长。
zhuàng
壮
音序:Z 部首:士 结构:左右
组词:榕树壮 壮士 造句:钱塘江大潮气势 壮观。
书写指导:右边是士,不要写 成土,第一横长,第二横短。
tóng
桐
音序:T 部首:木 结构:左右
组词:梧桐 油桐 造句:这些梧桐树已经长 出叶子了。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口要写 得小些。
fēng
枫
音序:F 部首:木 结构:左右
组词:枫树 枫叶
造句:枫树的叶子像手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风的最 后一笔是点。
人美版二年级美术下册全册课件

西汉玉佩
西汉玉佩
龙凤纹透雕玉佩(西汉)
西汉时期
外国也有怪兽,这只怪兽长得像哪种动
物?
它哪里长的怪?
古罗马时期
这支杯子上的怪兽长得像哪种动
物? 它哪里长的怪?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使用 它?
有什么意义吗?
象牙制角状杯 (公元前 247年 安息帝国)
印第安图腾柱
这些同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制作怪兽, 你想用什么方法做呢?
白天的景色与夜晚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亮色与暗色的对比使画面产生强烈、绚丽的效果!
>> 0 >> 1 >> 2 >> 3 >> 4 >>
大 师 的 画
>>
0
>>
1
>>
2
>>
3
>>
4
>>
小 朋 友 的 画
>>
0
>>
1
>>
2
>>
3
>>
4
>>
1
>> 0 >> 1 >> 2 >> 3 >> 4 >>
>>
1、现在各小组已经做好了自己的笔筒,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一下? 在展示时要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包括作品介绍以及制作中的得与 失。 (自评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评机会, 让学生口头描绘作品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 习惯,以便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作品,形成特色。在这一环节中,就 可以让那些有创新的同学来说说他们的好办法,教师要给与充分的 肯定和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评。 (在自评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互评作品,在互评中教师要力求 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作品,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 促进,共同提高。) 3、颁发创意奖、合作奖、环保奖、装饰奖。
《认识身边的树》教案

《认识身边的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身边的树”。
详细内容为: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树木,了解树木的基本结构,认识不同种类的树,掌握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树木的基本结构,能够识别常见的树木。
2. 培养学生保护树木、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树木的基本结构,树木的分类及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实物(树叶、树皮等)、PPT。
学具:笔记本、彩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校园内的树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树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树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内容:(1)观察树木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描述树叶、树干、树皮、树枝等部分的形状和特点。
(2)讲解不同种类的树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树叶、树皮等特征,识别常见树木。
(3)讨论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树木在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持水土等方面的作用。
3. 实践活动:分组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观察树木,记录树木的特征,并尝试识别树木种类。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树木的基本结构叶片、叶柄、叶鞘树干、树皮、树枝2. 常见树木及其特点榉树:叶子掌状,树皮光滑樱花:花瓣粉红色,树皮灰色银杏:叶子扇形,树皮粗糙3. 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树木,记录其特征,并尝试识别种类。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描述树木的特征,给出树木的种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树木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树木,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关注环境保护。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2.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设计6.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思考性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
第3课认识身边的树(教案)-2020-2021学年美术二年级下册-人美版

-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绘画技巧方面,教师应针对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详细讲解,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逐渐掌握绘画树木的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绘画难点。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四、教学流程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绘画树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4.创意与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树木画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树木的基本组成部分:树干、树枝、树叶的形态和纹理特点。
-学会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树木,提高绘画表现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树木的基本概念,包括树干、树枝、树叶的特点。这些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元素,它们有着丰富的形态和纹理。了解这些对我们描绘自然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树木案例,分析它们的形态、色彩和纹理特点,了解如何将它们表现在画作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如何观察和描绘树木的形态、线条和色彩。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3.通过观察和分析树木的形态、色彩,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4.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树木,创作一幅以树为主题的画作;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与欣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树木的形态、色彩和纹理,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美的感知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