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之散文阅读教案
初二语文现代散文学习教案

初二语文现代散文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
2. 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
3. 现代散文的鉴赏技巧
三、教学重点
1. 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
2. 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现代散文的鉴赏技巧
2. 深入理解现代散文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经典现代散文作品,激发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现代散文作品,讲解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现代散文的鉴赏技巧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散文的思想内涵。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效果。
八、课后作业
1. 阅读一篇现代散文作品,并撰写阅读心得。
2.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篇自己喜欢的现代散文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九、教学资源
1. 经典现代散文作品集
2.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
3. 互联网资源
十、教学时间
1课时
十一、教学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阅读方法,培养对现代散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散文阅读与解析教案

现代散文阅读与解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背景。
2. 学习阅读现代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现代散文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4. 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教学的现代散文作品。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现代散文的概念和发展背景,解释现代散文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二、讲解(30分钟)1. 教师结合选定的现代散文作品,讲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如散文性质、多样化的写作风格、注重独特的艺术表达等,引导学生了解并明确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
2. 教师介绍现代散文的发展背景,重点解析现代社会对散文创作的影响和现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阅读与解析(4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现代散文作品,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疑惑。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3. 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和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散文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学习方法与技巧(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传授阅读现代散文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了解作者背景、注重细节描写、构建情感共鸣等。
2. 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阅读经验,互相交流并探讨有效的阅读策略。
五、作品鉴赏(30分钟)1. 教师选择一到两篇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品进行鉴赏,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2. 学生们展开思考,发表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六、课堂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现代散文,培养对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现代散文作品和阅读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现代散文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提升。
他们学会了如何阅读现代散文作品,并分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同时,通过课堂鉴赏和讨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江海:现代文阅读(散文)教案(2)综述

筛选整理,品味鉴赏——中考阅读之散文欣赏信丰县大桥中学江海教学目标1、解读中考考试说明,回顾中考真题;2、理清中考散文考点设置,把握中考散文阅读命题趋势。
3、引导学生梳理和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1、真题回顾,把握考点和命题趋势;2、探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一般方法;3、探讨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一、新课导入:1、导语:多年来,散文已经成为中考必考体裁。
它可以考查的点实在太多,题型可变化多样。
既可注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的考查,又可注重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深入品析能力的考查;既可重视知识的考查,又可重视能力的考查;既考查思维的结果,也考查思维的过程,还可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然而不管散文题型怎样变化,只要我们把握命题考点,掌握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板书课题。
2、检查学生散文知识的储备什么是散文?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学体裁。
初中阶段我们所学过的有叙事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散步》、《风筝》、《背影》等20篇;抒情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春酒》、《谈生命》等14篇;哲理散文《我的信念》、《敬畏自然》、《人生》等5篇。
散文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往往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读后能给人教育、启迪。
二、2013考试说明考点内容解读能阅读一般的说明类文章、论述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能力层级:理解 B)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分析综合 C)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分析综合 C)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分析综合 C)5.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分析综合 C)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分析综合 C)7.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鉴赏评价 E)今天,我们结合实例来探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
散文阅读 教案

散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散文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学生能够从散文中获取信息、理解主题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散文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定义,并讨论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 导入话题,如“你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什么?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体:3. 解释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
提供示例散文段落,并让学生分析其结构。
4. 解释散文的语言运用,如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等。
提供示例散文段落,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语言特点。
5. 给学生分发一篇适合阅读的散文,并要求他们独立阅读。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要信息、理解主题和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小组成员分享,并讨论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7.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回答关于散文的问题,如作者意图、观点和文中的隐含信息等。
拓展活动:8. 分发多篇散文作品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篇,并撰写一篇评论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散文作品。
总结:9. 总结散文阅读的重点和要点,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散文作品。
评估:10. 给学生一个小测验,测试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资源:- 散文作品的选集- 小组讨论问题的清单- 学生练习册或笔记本- 小测验题目教案评价:教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引入、主体和拓展活动,学生将逐步掌握散文的定义、结构、语言运用以及信息获取、主题理解和情感表达。
教案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思维发展。
拓展活动和评估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提供了机会。
现代散文阅读教案

现代散文阅读教案一、引言现代散文是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
为了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现代散文的特点、阅读方法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现代散文的特点1. 真实感强:现代散文常以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为写作素材,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作者的真实感受。
2. 叙述灵活:现代散文可灵活运用叙述、描写、夸张、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3. 主题多元:现代散文的主题涉及社会生活、人情世故、家庭关系等各个领域,丰富多样。
4. 语言简洁:现代散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注重言简意赅,避免冗长和繁琐的叙述。
三、现代散文的阅读方法1. 全文阅读:初次接触一篇现代散文时,应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2. 放慢阅读速度:在第二次阅读时,重点关注文章细节,捕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义深远的句子。
3. 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散文的开头、结尾,以及文章的主要段落,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结构设计。
4. 品味语言表达:关注散文的语言风格和形象描写,体味作者的用词之妙和意境之美。
5. 思考主题内涵:思考散文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四、相关教学活动1. 阅读散文稿件:教师选择一篇精选的现代散文稿件,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提供阅读指导和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散文的内涵。
2. 分组分享讨论:将学生分小组,让他们就自己阅读的散文互相交流分享,探讨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3. 写作反馈: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已阅读散文的读后感,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提高写作和思辨能力。
4. 现场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散文朗读比赛,展示个人的朗读技巧和对散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5. 散文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散文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散文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学才华和创造力。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教案——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策略。
2. 提高学生对散文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2. 散文的阅读策略3. 散文主题的提炼和分析4. 散文结构的把握5. 散文表达技巧的鉴赏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难点:对散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阅读策略、主题提炼、结构把握、表达技巧鉴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包括把握主题、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散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散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挑选风格迥异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
2. 散文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散文阅读训练1. 选用不同题材的散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
2. 设置阅读题目,检验学生对散文内容、手法、主旨的理解。
八、散文阅读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散文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散文阅读效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九、高考散文阅读策略1. 分析高考散文阅读题型,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2. 结合实际高考真题,讲解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第一章:散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阅读的意义:提高语文素养、拓宽知识面、培养审美情趣。
2. 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细腻、意蕴丰富。
3. 散文阅读的技巧:捕捉关键信息、理解作者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分析散文的特点。
3. 分享散文阅读的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第二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技巧深入理解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捕捉关键信息:关注、开头、结尾、过渡句段。
2. 理解作者情感:通过细节描写、抒情议论句理解作者情感。
3. 感悟人生哲理:从散文中提炼出的人生道理和哲理。
三、教学活动:1. 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分析具体散文作品,示范运用技巧。
3.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深入理解。
2. 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运用技巧的过程和收获。
第三章:散文阅读的实践与提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进行阅读。
2. 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
3. 欣赏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精彩段落。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散文阅读实践。
2. 分析不同散文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3. 欣赏散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精彩段落。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
2. 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第四章:散文阅读的拓展与深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拓展散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第一章:散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阅读的意义:提升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优美、有节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阅读的意义和散文的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散文阅读的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谈对散文阅读的认识。
2. 讲解:讲解散文阅读的意义和散文的特点。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及阅读感悟。
4. 总结:强调散文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推荐散文作品给同学,互相分享阅读心得。
第二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抓住散文的主题: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
2. 品味散文的语言: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3. 感受散文的情感: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4.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散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主题。
2. 讲解:讲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阅读一篇散文作品。
4. 总结:强调掌握散文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散文作品,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2. 写一篇关于散文阅读技巧的心得体会。
第三章:散文阅读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策略。
2. 培养学生高效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快速浏览:把握散文的大意。
2. 精细阅读:深入理解散文的细节。
3. 批判性思维:分析散文的优缺点。
4. 联想与想象:丰富阅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散文阅读的难点------归纳散文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归纳能力学生把握散文的主题思想教学课时:二课时考纲考点解析【考点透析】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
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分析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二、寻找“文眼”《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
“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三、概括主题《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
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
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
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
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四、分析手法《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五、品味语言《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注:相关习题见所发资料第二课时:归纳散文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例题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亲亲麦子张佐香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
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
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
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
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
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
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
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
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
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
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
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
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
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
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
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
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
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
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
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
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
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
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
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
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
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
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
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
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
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
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
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
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
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
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
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选自《诗意的栖居》)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⑤段,他吃下鲜嫩的麦子就能判断麦子的长势。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语言,表达了对麦子的情感。
2.作者在第②段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答:。
3.本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4.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
答:1.解析:B项,主要手法不是叙议结合,而是描写;文中没有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D项,该项说法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