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章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复习与习题与答案[1]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复习与习题与答案[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八年级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了解)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Km m dm cm mm um nm3、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认:注意刻度标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②放:测量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看: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④读: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记录时,要包括数字和单位。

4、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测量工具:机械停表、电子停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h min s5、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的精密程度、测量方法、测量时的估读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1.2 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判断运动情况的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和第二章(讲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和第二章(讲义)

第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 纲第一章 总纲第一条 【国家性质】①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条 【人大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③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五条 【依法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一章 总纲第六条 【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

第七条【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④。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一章 总纲第十九条 【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第二十九条 【国家武装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第一章 总纲1.【2019上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是( )。

A.人民协商制度B.民主专政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2.【2021上小学】(书上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D.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3.【2019下幼儿】(书上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权利都不得超越( )。

A.宪法和法规B.宪法和法律C.法律和法规D.政策和法律第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二章(细胞生活的环境+神经调节) 综合复习1. 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 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3. 常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细胞(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淋巴液)4. 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各成分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有较多的蛋白质。

5.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都处于动态平衡。

6.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7. 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8. 交感神经:人体兴奋时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副交感神经:人体安静时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

9.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1)神经元树突: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轴突: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神经元内的信息传递: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神经末梢(2)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神 经 系 统中枢 神经 系统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其中有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跳的基本中枢。

支配躯干、四肢等的传出神经,受意识支配 支配内脏、血管、腺体的传出神经,受意识支配,即自主神经系统。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2、长度单位的换算: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00um ,1um=1000nm.3、长度的测量:使用刻度尺(卷尺、直尺、三角尺)测量。

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分度值:相邻两个最小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使用方法:(1):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2):放,放正并且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3):看,视线要垂直于被测物和刻度尺;(4):读,准确读出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4、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5、时间的测量:使用石英钟、秒表、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测量。

机械停表读数:先读小表盘,看是否过了0.5,在看大表盘,小表盘过了0.5则大表盘读数为30.0-59.9,没有则只读0.0-29.9.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区别,特点: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

误差不是错误,要与错误区分,错误是人粗心造成,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是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为参照物,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定相同。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所经过的路程,路程越长则运动越快,反之则慢;(2)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所以时间越短则越快,反之则慢。

管理学(马工程)——第一章-第二章

管理学(马工程)——第一章-第二章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根据需要,可以把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 分解。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交换。系统在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 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 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 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 和作用。
教育方法
二、管理的基本方法
抽象地看,这些方法或者以理性分析为基 础,或者以直觉判断为依据。
理性分析
直觉判断
管理的基 本方法
三、管理的基本工具
如果说管理的本质是规范和协调人的行为,那么管理 者影响人的行为的手段无非两类:一类与权力有关,另一 类与组织文化有关。
管理者既需要运用权力直接规范被管理者在组织中必 须表现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追踪和控制,也需要借助组织 文化引导组织成员在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不同时空的行为 选择。
5. 创新
组织内外部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内部的活动技术与方法不断变革,组织活动 与人的安排不断优化,甚至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与形式选择也需要不断地 进行调整。这些变革、优化和调整是通过管理的创新职能来实现的。
三、管理的本质
管理是对人或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
三、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依靠人的管理
• 组织被管理者参与管理 • 重视管理的人性化。
为了人的管理
• 管理的目的使组织能够更好 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
• 全体组织成员共享由于管理 而促进的组织成果的改善。
一、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不同的标准,系统可以分成不同类型。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总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高二物理第一章 电场 第二章 恒定电流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物理第一章 电场 第二章 恒定电流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物理第一章 电场 第二章 恒定电流知识精讲 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章《电场》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一章《电场》核心内容分析: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综合分析 a. 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 b. 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情况c. 运动性质确实定,解决方法〔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 2. 静电的防止与利用静电的防止的根本方法,尽快把产生的静电导走,防止越积越多。

静电的利用,依据的物理原理几乎都是让带电的物质微粒在电场力作用下,奔向并吸附到电极上。

实例:静电除尘,装置如图1图1图2第二章《恒定电流》1. 电流a. 形成电流的条件,导体,导体两端存在电压b. A 电流强度:标量I qtc. 直流电、交流电的概念恒定电流,方向和和强弱都不随时间改变的电流 d. 电流的微观本质如图3所示A D图3AD 表示粗细均匀的一段导体长l ,两端加一定的电压,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沿导体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 ,设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的电量为qAD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总数:N=nls 总电量:Q=Nq=nlsq所有这些电荷都通过横截面D所用时间为tl v =IQtmsql vnqsv ===/e. 测量2. 欧姆定律:a.IUR=适用于金属,电解液导电b. 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用图线表示出来,就称为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4UIIII图43. 电阻定律RLS =ρρ材料的电阻率,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ρ的单位:Ω·m对ρ的说明:ρ与L、S无关,由导体的材料和温度决定,ρ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些材料的ρ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有些材料的ρ几乎不受温度影响。

超导现象二. 重点、难点分析:理解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研究方法,能正确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运动规律与选择相应的物理规律解决问题是重点,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是难点,加强对电流强度、电阻的认识与掌握电阻定律是重点,对电阻率概念的理解为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使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界的()所引起
a、径流
b、水循环
c、蒸发
d、降水
2.自然界中,在海陆间的水循环称为()
a、内陆水循环
b、小循环
c、大循环
d、水文循环
3.累积雨量过程线与降雨强度过程线有何联系?
4.流域围湖造田和填湖造田,将使流域蒸发()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肯定
5.流域退田还湖,将使流域蒸发()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肯定
6.土层的包气带是指[ ]
a.土壤的表层
b.地面到地下潜水面之间的土层
c.地面以下的整个土层
d.地下潜水面以下的土层
7.下渗率总是[ ]
a.等于下渗能力
b.大于下渗能力
c.小于下渗能力
d.小于、等于下渗能力
8.田间持水量可以转化为[ ]
a.地下径流
b.地面径流
c.地面和地下径流
d.蒸、散发水量
9.某流域(为闭合流域)上有一场暴雨洪水,其净雨量将()
a.等于其相应的降雨量
b.大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c.等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d.小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10.对于闭合流域来说,为什么径流系数必然小于1?
11.河川径流是由流域降雨形成的,为什么久晴不雨河水仍然川流不息?
12、某闭合流域,流域面积F=1000km2,其中水面面积为F水=100 km2,多年平均流量Q=15 m3/s,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E陆=852mm,多年平均水面蒸=1600mm,求该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多少?
发量E

书上P33,题2-8
11.对于闭合流域来说,为什么径流系数必然小于1?
【答案】因为流域出口的径流过程是相应的降雨扣除损失后的净雨形成的,其径流量必然比相应的降雨量小,所以径流系数必然小于1。

12.河川径流是由流域降雨形成的,为什么久晴不雨河水仍然川流不息?
【答案】河川径流是流域降雨通过产流、汇流过程形成的,汇流包括地面汇流和地下汇流,前者主要受河网、湖泊的调蓄作用,后者主要受地下水库的调蓄作用,使径流过程变的远远比降雨过程平缓和滞后,尤其是地下汇流速度极其缓慢,使河川径流常年不断。

【思考题】
1.如何确定河流某一指定断面控制的流域面积?
(1)搜集指定断面以上河流所在地区的地形图;
(2)在地形图上画出地面集水区的分水线;
(3)用求积仪量出地面分水线包围的面积,即流域面积。

2.实际上,从哪些方面判别一个流域是否为闭合流域?
(1)流域在非岩溶地区,没有暗河、天坑;
(2)径流系数小于1;
(3)出口断面能下切至岩层。

3.毁林开荒为什么会加剧下游的洪水灾害?
(1)毁林开荒使山区的植被受到破坏,暴雨时将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
(2)裸露的坡地,下渗差,暴雨时产生地面径流大,汇流速度快,将使洪峰大大增高。

【思考题】
1.对流层中气温随高程变化的曲线有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二者一致吗?
【答案】层结曲线是因为不同高程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不同,所形成的气温自地面向高空递减的曲线,其递减率约为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 ;状态曲线则为气块上升过程中,因气块膨胀消耗内能,气温随上升高度递减的曲线,坡度较前者陡。

所以,二者不一致。

2.为什么气旋区的气流呈反时针旋转?并为云雨天气。

【答案】气旋为有闭合等压线包围的低压区,空气在向低压中心辐合时,因受地球偏转力的作用,在北半球该力总是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从而使气流呈反时针旋转。

向低压区辐合的暖湿空气,上升过程中,动力冷却作用,导致云雨天气。

3.在高压区,高空气流运动的方向是(d)
a.指向高压一侧;
b.指向低压一侧;
c.与等压线平行,围绕高压中心呈反时针旋转;
d.与等压线平行,围绕高压中心呈顺时针旋转。

4.露点是表示空气状态的一种指标(c)
a.压力;
b.温度;
c.湿度;
d.密度。

5.从大气环流看,在北半球近地面层存在哪4个纬向的气压带?
【答案】有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6.从空气的动力抬升作用看,降水可分为哪4种类型?
【答案】一般可分为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气旋雨4种类型。

7.累积雨量过程线与降雨强度过程线有何联系?
【答案】累积雨量过程线是降雨强度过程线的积分,可由逐时段的雨量累加求得;各时段的雨量可由累积雨量过程线差分得到,除以相应的时段长,得各时段雨强,从而绘出降雨强度过程线。

【思考题】
1.流域围湖造田和填湖造田,将使流域蒸发(b)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肯定
2.流域退田还湖,将使流域蒸发(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肯定
3.同一地区的多年平均雨量山区的往往大于平原的,而多年平均蒸发量则往往相反,为什么?
【答案】山脉对气流有地抬升作用,与平原区相比,更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因此,在同一气候区内,山区的降雨量往往大于平原。

山区地势高,气温比平原低,山坡陡峭,雨水不易滞留,土壤常常不如平原的湿润,故蒸发量往往比平原的小。

4.蒸发对水文循环有何影响?
【答案】文循环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蒸发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水量平衡原理可知,蒸发增大,将使径流减少,因此,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要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蒸发;蒸发增大,将使水汽加大,可能使降水有所增加,但数量甚微。

1.土层的包气带是指[b]
a.土壤的表层
b.地面到地下潜水面之间的土层
c.地面以下的整个土层
d.地下潜水面以下的土层
2.下渗率总是[d]
a.等于下渗能力
b.大于下渗能力
c.小于下渗能力
d.小于、等于下渗能力
3.田间持水量可以转化为[d]
a.地下径流
b.地面径流
c.地面和地下径流
d.蒸、散发水量
【思考题】
1.某流域(为闭合流域)上有一场暴雨洪水,其净雨量将(c)
a.等于其相应的降雨量
b.大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c.等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d.小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2.对于闭合流域来说,为什么径流系数必然小于1?
【答案】因为流域出口的径流过程是相应的降雨扣除损失后的净雨形成的,其径流量必然比相应的降雨量小,所以径流系数必然小于1。

3.河川径流是由流域降雨形成的,为什么久晴不雨河水仍然川流不息?
【答案】河川径流是流域降雨通过产流、汇流过程形成的,汇流包括地面汇流和地下汇流,前者主要受河网、湖泊的调蓄作用,后者主要受地下水库的调蓄作用,使径流过程变的远远比降雨过程平缓和滞后,尤其是地下汇流速度极其缓慢,使河川径流常年不断。

12、某闭合流域,流域面积F=1000km2,其中水面面积为F水=100 km2,多年平均流量Q=15 m3/s,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E陆=852mm,多年平均水面蒸=1600mm,求该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多少?
发量E

解:
(1)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
R=QT/F=15*365*86400*1000/(1000*10002)=473mm (2)计算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E=900*852/1000+100*1600/1000=926.8mm
(3)计算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P = R -E=473+926.8=1339.8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