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导学案1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导学案1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2课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主备课人:吕玲英【目标叙写】1、说出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2、知道浓硝酸的强氧化性3、学会区分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知识回顾区】1、写出常见的酸的名称及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2、酸的通性①与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遇无色酚酞色。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如: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④与碱反应,如:⑤与某些盐反应,如:3、实验室里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可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学习探究区】探究点一:浓硫酸的特性【实验探究1】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现象:反应:结论:【归纳总结】①浓硫酸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区别②与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反应碳与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在这个反应中浓硫酸表现出来的性质③浓硫酸的特性有【实验探究2】浓硫酸能和铜反应现象:结论:【归纳总结】金属单质反应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并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在这个反应中浓硫酸表现出来的性质【小组讨论】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氧化性有何差别?稀硫酸:氧化性,由元素体现,可与反应,生成,稀硫酸是非氧化性酸。

浓硫酸:氧化性,由元素体现,可与反应,通常被还原成,浓硫酸是氧化性酸。

探究点二:硝酸的特质1、硝酸和浓硫酸类似,也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表现在+5价的N上,比如硝酸可以和铜反应:浓硝酸和铜反应:离子方程式:稀硝酸和铜反应:离子方程式:【归纳总结】①在这两个反应中硝酸表现出了什么性质?②硝酸与非金属:③硝酸与金属:浓硝酸:稀硝酸:④金属的钝化:常温下,金属、遇到浓硫酸和浓硝酸表面被氧化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2、硝酸的不稳定性:3、浓硝酸保存的注意事项:①,②,③【活学活用】1.下列变化中,能证明硫酸是强酸的事实是()A.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B.能跟磷酸钙反应制磷酸C.能跟氯化钠反应制氯化氢D.能跟锌反应产生氢气2. 将下列溶液置于敞口容器中,溶液质量会增加的是()A.浓硫酸 B.稀硫酸 C.浓盐酸 D.浓硝酸3.浓硫酸能与C、S等非金属反应,因为浓硫酸是()A.强碱 B.脱水剂 C.强氧化剂 D.不挥发性酸4. 下列各组气体中,在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有()A.SO2、O2、N2 B.HCl、Cl2、CO2 C.CH4、H2、CO D.SO2、Cl2、O2继续阅读。

教学设计6:4.4.2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设计6:4.4.2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第2课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复习稀硫酸的酸性。

2.学习并掌握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比学习浓、稀硫酸的性质,加深对自然辨证法的认识。

教学重点浓H2SO4的特性教学难点浓H2SO4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知识回顾:写出硫酸、硝酸和盐酸的电离方程式,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解释什么是酸?学生书写分析,回答。

归纳整理:电离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称之为酸。

酸的通性就是H+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与交流:你学过的酸都能和哪些物质反应?写出它们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书写,交流答案,整理回答。

二、新课教学归纳整理并板书:(二)硫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与碱反应1.稀硫酸的性质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酸的通性)与Na2CO3、Na2SiO3等弱酸盐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过渡: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是否具有和稀硫酸相同的性质呢?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实验探究:展示一瓶浓硫酸,学生观察,说出它的物理性质,体会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区别。

归纳整理:2.浓硫酸的性质(1)物理性质: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高沸点,难挥发,密度大,极易溶于水。

过渡:浓硫酸与稀硫酸中溶质都是H2SO4,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呢?实验探究:(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硫酸和稀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2)向两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铜晶体,然后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和稀硫酸。

(3)用两个小烧杯分别盛取少量蔗糖,然后分别加入浓硫酸和稀硫酸,用玻璃棒搅拌。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解释这种现象体现了浓硫酸何种特性?归纳整理:(1)滴有稀硫酸的试纸变红色,而滴有浓硫酸的试纸先变红后变黑。

试纸变黑和蔗糖变黑,是因为它们被浓硫酸“炭化”变成了炭,表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2)滴入稀硫酸的固体不变色。

而滴入浓硫酸的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是因为晶体中的结晶水被浓硫酸吸收,表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1《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1《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名师教学设计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并对现象做出客观解释的科学探究素养,以及重视实验尾气处理,提倡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教材分析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

在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氧化物和含氧酸。

硫酸、硝酸既有酸的一些通性,又有它们自己的特性。

本节主干知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浓硫酸和硝酸的相关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浓硫酸和硝酸作为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本节课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新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根据现象推测实验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知识的建构能力的,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2)重视实验尾气处理,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过程设计【提问】硫酸和硝酸都具有酸的通性,具体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1、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与碱发生中和反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与盐反应5、与活泼金属反应【思考】实验室里用金属和酸的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性质决定用途,可能是具有某些性质使它们不能制取氨气【新课】浓硫酸的氧化性教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就知道了,首先来复习浓硫酸的两个特性。

1、吸水性实验室常用做干燥剂。

2、脱水性【演示实验】观看浓硫酸与蔗糖实验视频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生成了黑色的碳,而产生了气体使它变得疏松多孔(辨析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提问】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是什么呢?稀硫酸可以和活泼金属反应制取氢气,而浓硫酸不能制取氢气,下面我们以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导学案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导学案

命制人丁玲审核人【学习目标】1.掌握浓硫酸的特性2.掌握浓硝酸的强氧化性3.学会通过现象分析反应的产物【学习重点】浓硫酸、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学习难点】浓硫酸、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课前延伸学案【知识回顾】酸的通性1.与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遇无色酚酞色。

2.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如: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4.与碱反应,如:5.与某些盐反应,如:【新课预习】1.浓硫酸能和不活泼金属发生反应吗?若能反应,会生成H2吗?2.浓硫酸能和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吗?3.铁、铝制容器能用来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吗?【问题反馈】通过你的自主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课内探究学案【思考与交流】阅读教材100页思考与交流,然后小组讨论回答一、浓硫酸【自主梳理】1.物理性质纯硫酸是一种色体,沸点,挥发,密度比水,溶于水,并大量的热。

【自我检测】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如何稀释浓硫酸呢?2.浓硫酸的特殊性质(1)吸水性[小组讨论]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可以干燥哪些气体不能干燥等碱性气体和等还原性气体。

浓硫酸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换成浓盐酸呢?【实验探究】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现象:结论:(2)脱水性【小组讨论】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只有一字只差,有什么区别呢?【启发诱导】根据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现象,推测产物是什么?(3)强氧化性a.与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反应碳与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在这个反应中浓硫酸表现出来的性质:b.与金属反应【实验探究】浓硫酸能和铜反应吗?【引导讨论】(1)本实验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反应前后溶液及铜片有哪些变化?(3)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有何变化?说明什么?(4)盛品红溶液试管口的棉花起什么作用?【探讨】根据反应的现象,你能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并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反应方程式:【小组讨论】1.浓硫酸表现出了什么性质?2.1molCu 和2molH2SO4(浓)共热能否得到1molSO2?C.与某些还原性物质反应比如浓硫酸可以和等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于干燥这些气体。

【教育资料】《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说课稿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说课稿学习专用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说课稿下一页 1 2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硝酸硫酸和氨》。

新课标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第二课时:氨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谈一谈关于《硝酸硫酸和氨》第一课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的设计:一:说教材1.地位和功能:氨、硝酸、硫酸是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教材把这一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硫酸、硝酸的酸性以及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

(2)、掌握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3)、了解硝酸与金属或非金属反应时,随着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不同,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蔗糖与浓硫酸脱水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2)、通过浓、稀硫酸性质的对比,浓、稀硝酸性质的对比,了解对比这一重要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浓、稀硫酸性质的对比,浓、稀硝酸性质的对比,体会内因与外因、量变引起质变、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关系(2)、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讨,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二、说教法本节内容无论从本章还是从整个教材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知识点多,难点多,同时又是考试热点。

对于硫酸的通性,在初中学生已学过,难度并不大,教学时以预习学案的方式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在初中学生虽有了解,但比较浅显,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也未做过,二者的区别学生并不是太清楚,因此,必须做好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实验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且浓硫酸、硝酸与铜、碳的反应不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逻辑,为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增加了困难。

“硝酸、硫酸氧化性”教学设计

“硝酸、硫酸氧化性”教学设计

“硝酸、硫酸氧化性”教学设计摘要:为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硝酸、硫酸氧化性”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化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氧化性;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设计的4个特点为:重视知识构建。

通过实验构建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强氧化性;(2)重视环境教育。

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实验重点改进是减少浓硫酸、硝酸的反应时对环境的污染;(3)加强思想方法教育。

强调分类观和氧化还原理论在分析物质性质和反应特点上的运用,通过内外因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深化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4)比较归纳法的运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元素化合物、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及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知识承前启后方面,本节课强化了如下两个设计:(1)先运用分类法,从物质类别、化合价等角度预测硫酸和硝酸的性质;(2)实验探究之后,对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全面小结。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硝酸、浓硫酸的氧化性,对全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

2.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比较研究法;(2)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兴趣;(3)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就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也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氮的氧化物。

四、教学方法本文采用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对比研究及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堂的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实用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实用教案设计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教材重点介绍了三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氨、硝酸、硫酸,这些知识虽然在课标中都是了解的内容,但仍然需要3节课来完成。

教科书所介绍的学习内容主要有:⑴氮的固定;⑵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氨水的成份;⑶氨盐的性质,氨的合成、实验室制法和氨的用途;⑷硝酸的工业制法及强化性;⑸浓硫酸的氧化性及用途。

虽然这些内容仅仅被安排为一节,但其知识点基本上包络了原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氨、硝酸及硫酸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把握其要求在了解层次,还要注意相关知识又是中学生所必备的学科知识,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将理论、应用与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在内容编排上,既重视了知识的构建,又重视了环境教育。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对氮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受热易分解,遇碱性物质放出氨气,但对于氨气的性质缺乏系统性掌握。

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而且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

情感方面:通过半年的化学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不足。

(三) 课题分析氨、硫酸和硝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

掌握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因此,本节教科书选择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氨气的性质和制法,以及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为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

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

在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氧化物和含氧酸。

教学设计7:4.4.2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设计7:4.4.2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第四节氨硫酸硝酸第2课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1、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2、重视环境教育,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问题引课]:学生思考回答课本P.100的【思考与交流1、2、3】。

(1)它们都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硫酸和硝酸是含氧酸,盐酸是无氧酸;硫酸是二元强酸,硝酸和盐酸是一元强酸……(2)在水溶液中都电离出氢离子。

(3)从盐酸、稀硫酸是非氧化性酸,浓硫酸或硝酸是氧化性酸的角度加以讨论。

一、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激趣]:结合教科书图4-27,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实验中经常做干燥剂)。

[实验演示]:演示【实验4-8】并投影下列思考题:(1)反应的条件是什么?(2)反应前后溶液及铜片有哪些变化?(3)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有何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盛品红溶液试管口的棉花起什么作用?(该实验只有在持续加热时,才有稳定的SO2气流。

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讨论释疑]:浓硫酸、稀硫酸中溶质都是H2SO4,为什么与Cu反应的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实质。

指出:浓硫酸、浓硝酸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但都没有氢气生成;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铝等发生钝化。

指出:浓硫酸不仅能够氧化大多数金属,还能够氧化非金属:如C 、S、P等。

C+2H2SO4(浓)≜CO2↑+2SO2↑+2H2O补充例题:现欲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红热的炭与浓硫酸发生反应所生成的各种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第二部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本节知识用时一课时。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上普通班的学生。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硫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将它放在了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

初中学生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已从物质分类角度了解了酸的通性。

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

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硫酸及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而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深化和完善。

不仅巩固《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必修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

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教学重点:硫酸及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硫酸及硝酸的氧化性。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浓硫酸与硝酸的物理性质,在这儿只需让学生在课前复习即可。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稀硫酸,但是本节所介绍的浓硫酸的一些性质与稀硫酸还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价的硫元素上,可与铜,碳单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稀硫酸的氧化性表现在氢离子上,与活泼的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因此,在此应慢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并予以区别。

高一学生,在学这节时已经具备了一些鉴别物质的能力,所以对于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鉴别产物。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其实验能力。

对于硝酸在这节要讲的氧化性,学生是陌生的。

做好相关实验以及与硫酸的对比学习,还有浓稀硝酸的对比学习是突破的重点。

二、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巩固稀硫酸的性质,探究硫酸及硝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2、知道硫酸及硝酸的工业用途,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硫酸与硝酸性质的对比学习,学到类比学习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不同浓度酸的反应,让学生形成“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3、通过硝酸的用途和学以致用,关注化学的运用及科技的发展,建立对化学的认同感。

2、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法指导教学。

3、教学过程
【教师总结】吸水性是指浓硫酸直接与水分子结合。

(吸收现成的水)脱水性是指浓硫酸将许多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例脱去。

(反应生成水)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蔗糖炭化【教师总结】体现了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氧化性。

【教师启发】解释现象:①浓H2SO4与蔗糖(C12H22O11)作用,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蔗糖分子中的H、O,生成C和H2O;②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后,又吸水放热,使C继续被浓H2SO4氧化。

【板书】4、氧化性
①与非金属反应,如C,S,P等
2H2SO4(浓)+C = CO2↑+2H2O+2SO2↑【提问】怎样证明反应产生气体种类?根据SO2、SO3、H2S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这个留作课后作业。

【提问】你觉得硫酸还会氧化哪些物质?
【讲解】今天我们用铜来验证硫酸的强氧化性。

【演示实验】在一个带导管的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

在试管里加入2mL 的浓硫酸,盖好胶塞,使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加热。

把放出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观察现象。

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冷却后。

把试管里的液体慢慢倒入称有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里,观察溶液颜色。

【教师总结】总结现象:加热能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显酸性);溶液稀释后呈蓝色(Cu 观察现象,得出结
论。

认真倾听。

认真听讲,记笔记。

课后完成。

认真思考。

观察实验现象,并
能通过想象及反应
物猜测出生成物种
类。

通过实验现象宏观
感受到物质性质微
观理解,全面认识反
应原理。

体会实验研究,自觉
地根据科学探究程
序进行化学实验,并
学会用科学探究的
方式来分析处理化
学实验问题,培养学
生实验操作能力,观
察能力,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被氧化为Cu2+)。

【板书】②与金属反应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讲解】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 是H之后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

实验证明,浓硫酸能把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除Pt,Au)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浓硫酸本身被还原生成SO2。

在这个反应里,浓硫酸氧化了铜(铜从0价升高到+2价),它本身被还原称二氧化硫(硫从+6价降低到+4价)。

浓硫酸是氧化剂,铜是还原剂。

请同学们用单线桥标出电子的转移方向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板书】三、硝酸的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溶时放热,易挥发,密度比水大。

[讲解]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浓硝酸由于挥发的蒸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硝酸而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

【板书】2、硝酸的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4HNO3 2H2O+ 4NO2↑+
O2↑
【讲解】浓硝酸一般呈黄色,是因为硝酸分解生成的NO2溶于硝酸的缘故。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板书】②与非金属反应,如C,S,P等
4HNO3(浓)+ C = CO2↑+ 4NO2↑+
2H2O
【讲解】此反应与浓硫酸与非金属单质碳反应类似,产物生成原理相同。

硝酸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氧化性:浓HNO3 > 稀HNO3
【板书】③与金属反应
Cu+4HNO3(浓) =Cu(NO3)2+2NO2↑
+2H2O 记笔记,用双线桥
法标出电子的转移
方向数目,指出氧
化剂、还原剂。

认真听讲,记笔记。

认真听讲,记笔记。

认真思考,回答问
题。

通过标出标出电子
的转移方向数目,指
出氧化剂、还原剂。

复习巩固氧化还原
反应相关知识。

扩展知识,照顾不同
程度的学生。

潜移默化中培养学
生迁移运用知识的
能力。

通过与浓硫酸氧化
性进行类比学习,将
物质种类、物质性
质、生成产物种类进
行总结,便于学生形
成系统模块的记忆。

4、板书设计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一、稀硫酸及硝酸的通性
二、浓硫酸的性质
1.难挥发性——制挥发性酸
2.吸水性
3. 腐蚀性
4.氧化性
①与非金属反应,如C,S,P等
2H2SO4(浓)+C = CO2↑+2H2O+2SO2↑
②与金属反应
Cu +2 H2SO4(浓)= CuSO4 + SO2↑+ 2H2O
三、硝酸的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2.硝酸的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
4HNO3 = 2H2O+ 4NO2↑+ O2↑
②与非金属反应,如C,S,P等
4HNO3(浓)+ C = CO2↑+ 4NO2↑+ 2H2O
③与金属反应
Cu+4HNO3(浓) = Cu(NO3)2+2NO2↑ +2H2O
3Cu+8HNO3(稀) =3Cu(NO3)2+2NO↑ +4H2O
王水:浓硝酸与浓硫酸体积比为3:1
四、浓硝酸、浓硫酸的钝化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