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明治思想
浅析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救国思想

浅析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救国思想前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政治变革,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导。
然而,这次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开始思考如何救国。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救国思想。
康有为救国思想的演变戊戌变法之后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是因为没有在理论上与西方接轨,因此他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康有为主张推翻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采用先进的西方制度。
他认为,改变传统社会观念的思想启蒙是救国的关键,因此提倡人民普及学问,实行教育改革。
维新组织的创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康有为开始明确救国的具体方案。
1897年,他在广州成立了“维新党”,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维新义和团”,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康有为认为,推广普及和智能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因此,维新党长期致力于教育改革。
国家主义与儒家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20世纪初,他开始将救国的重点放到国家主义上。
他主张以国家为中心,注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改革政治和社会,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
同时,他仍然强调儒家思想,主张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
康有为救国思想的影响教育改革康有为在救国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教育改革的关注。
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关键,因此主张全民教育和普及教育。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创建了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河。
民族主义康有为的国家主义思想,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国家为中心,推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的思想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支持。
政治改革康有为的救国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改革政治和社会。
他推动废除科举制度、建立宪政和议会制度等政治改革措施,为新时代的中国政治提供了模板。
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明治思想

康有为的明治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姓名:郭晓哲学号:15366017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康有为的明治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清朝皇帝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为核心的、寻求全面改革的变法派,在张之洞、文廷式等政权内外改革积极派的呼应之下,推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史称“戊戌变法”。
虽然改革只持续了103天,但是变革的力度和深度可谓是中国近代变法运动之最,足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戊戌变法的主导者康有为既是高举帝国主义构造改革大旗,积极主张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等西洋思想和制度的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又和当时清王朝的其他君臣一样,对西洋思想制度和明治日本的了解非常肤浅。
所以康有为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的思想可一定程度上反应戊戌变法前后时期文人志士的思想、社会风貌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一部分: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的人生轨迹及其思想的形成、当时西洋和明治日本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的人生轨迹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曾写道:“吾家自九世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士人十三世矣。
”(康有为,《自编年谱》,神州国光社,1955年,108页)。
从此可见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康有为早期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
乡试的落榜让康有为痛感科举应试的局限性,投身于主张“济人经世”的公羊学者朱次琦的门下。
小野川秀美指出:“跨越汉宋儒学而宣扬孔学,康有为后来这种主张,其思想渊源来自于朱九江,这点恐怕无法否定。
”(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90页)之后康有为游历香港,打开了自己封闭的思想,通过与西方文学许多文化的接触,开始超越之前的封闭的儒学世界,有意识地睁眼看世界。
在那个中体西用论占主流的时代,康有为坦率地承认并称赞西洋文化的优越之处,这种思想具有极大的革新性。
1888年,中法战争战败,中国面临极其紧迫的政治危机,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国家已处于危亡的边缘,批判朝廷内外因循守旧的陋习,呼请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主张。
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那么你了解戊戌变法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戊戌变法又被称为是百日维新,发生在公元1898年的6月11日到9月21日,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是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要求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并大力鼓励发展工农商等行业。
戊戌变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近代以来新思想的迅猛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一步地加深,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怎样来挽救中国,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也是中国学习西方的最早的声音。
第二便是早期的资产阶级开始萌发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都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这些人了解中国的国情,他们的思想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的产生起到先导的作用。
第三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康有为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去宣传变法,梁启超将维新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而严复认为要挽救当时的中国必须要维新,这些爱国人士的先进思想都为戊戌变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思想。
最后是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三个要不要论战对戊戌变法思想的宣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维新派抓住这次的机会使自己的思想迅速且广泛的传播开来。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在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尝试着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并且积极的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
虽然这场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戊戌变法的启示对于中国来说却是意义深远的。
戊戌变法的启示一:在戊戌变法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主导了这一变法行动。
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缺乏必要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革命彻底性,只能是寄希望于改良,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将成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将成功的砝码放在了袁世凯的身上,脱离了广大的群众,这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的联系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的联系康有为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变法的主持者。
康有为是中国晚清时候重要的政治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他变法前在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影响了梁启超等人,并于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上书被拒后他并没有放弃,不久后康有为得中进士,有了机会,他再一次呈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
最终光绪皇帝被说动,戊戌变法得以实施。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开放言路,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呈递谏言。
精减机构,共撤销6个部门。
任用新人,任用一些维新派参与到新政中。
在经济上,认为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局,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教育改革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派留学生,废除八股,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在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裁汰绿营和编练新军。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把中国改造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最终戊戌变法并没有成功。
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并没有成功,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可这次变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使爱国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想得到了解放。
康有为谭嗣同都参加过戊戌变法,而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因为在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海外,而谭嗣同用他年轻的生命祭奠了这次变法。
谭嗣同为变法流了血,他的行为既让人觉得不忍,又让人觉得英勇。
康有为谭嗣同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们为中国的命运做出了努力。
但是迫于现实情况,就整个趋势来看,他们做的只是无谓的挣扎。
但是从历史意义来看,他们也在历史上印上了属于自己的一页。
康有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想用自己所学来拯救当时处于危难时刻的中国。
但是他又缺乏一颗接受现实的心,在旧的王朝灭亡之后,他一直耿耿于怀,不能接受新的变化。
所以他想要复辟,想要恢复清朝的统治。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清朝末期的一次政治改革,发生于公历1898年。
在此之前,清政府的腐败和思想落后已成为局面,国家面临着多重内外压力。
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春天,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教育、文化、军事改革来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
然而,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引起了康有为等人的逃亡。
尽管这次变法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戊戌变法反映了中国思想的转变。
自清朝开始,中国一直与外面的世界相对隔绝,尤其在思想方面,中国保持着传统的儒家思想,知识分子认为唯有依靠自己打破这种思想藩篱,才能振兴国家。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在思想方面试图引进西方思想,特别是对于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可以说,戊戌变法奠定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戊戌变法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斗争。
对于中国传统的观念一直以来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清朝之后。
而戊戌变法的推动者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重新定义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未来。
尽管变法失败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于中国的未来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三,戊戌变法带来了对民主制度的探讨。
作为一次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官员的任用制度和政治体制,以实现官员任用的科举全面改革。
这种改革也涉及到民主体制的观念。
虽然当时中国的民主观念并没有完全成熟,但这次变法确实奠定了中国后来的民主改革基础。
第四,戊戌变法引发了对于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
在此之前,中国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化,而并没有将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进行比较。
但是,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希望通过引入外来文明来打破这种想法。
他们认为,在中华文化之外,人类文明也曾经有过伟大的发展。
从这层意义来看,戊戌变法为中国思想范畴的扩张提供了新的视野。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影响了中国在政治、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层次,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革思想-精选教育文档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思想-精选教育⽂档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思想⼀、教育改⾰思想渊源康有为的⾼祖,康辉。
嘉庆九年举⼈,曾师从冯潜修讲理学。
从钦州冯敏昌学诗⽂词,讲学数⼗年。
祖⽗康赞修是何朴园弟⼦。
道光⼆⼗六年举⼈,钦州学正,曾主讲龙门书院。
同治五年,补连州训导。
康有为⼋岁随祖⽗读经,⼗⼀岁丧⽗,随祖⽗于连州官舍。
康有为幼时聪明,喜读杂书,但不刻苦。
光绪⼆年(1876年)乡试失败,师从岭南⼤儒,朱次琦。
开始“知晓为学门径”,学有“明闻圣贤⼤道之诸”、经、史、掌故。
光绪四年冬,因祖⽗死,⼼智迷失,去朱九江,转⽽⼊西樵⼭“习静”,后来遭遇张⿍华,结束“习静”回乡重新开始读书⽣活。
“得《西国近事汇编》,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及西书数种览之。
”1879年冬,康有为初游⾹港,其逐渐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归途经过上海时睹街市之繁盛“因思其所以⾄此者,必有道德学问以为之本原,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出各书尽读之。
”此时康有为所读西书的范围较⼴,所谓“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游记,皆涉焉”,“并及乐录、韵学、地图学”。
另外,康有为阅读、收集过⼀些⽇⽂新书,或⾄少是收集过⽇⽂书⽬,除此之外还有经学类的书,⽐如《皇清经解》等。
由此可见,康有为⾃⾝学贯中西,这就为他教育改⾰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86年,康有为写成《教学通义》。
他在此书中指出朝野⽆⼈才,导致国势衰弱,认为问题出在“教学”。
他认为“师古”不是“泥古”,必须切合当今的需要。
“⾔教”决不只是谈论师徒相授,训诂词章,⽽是在说经过安民的政治教化。
《教学通义》的主旨在于:“反古复始”为“教学”,“创⽴法制”以便为“王者取法”施⾏于当今之世。
他着重⽐较古今“教学”差异,指出汉代以来“教学”每况愈下,⾄清朝已“国家⽆所籍以为治”⾮变法不⾏了。
⼆、提出新的教育宗旨康有为并不是孤⽴地谈教育改⾰问题,⽽是把教育问题与救亡图存紧密地联系在⼀起,认为教育的落后是中国贫弱受辱的重要原因之⼀。
戊戌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的宪政思想述评

戊戌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的宪政思想述评一、导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涌入中国,瓜分蚕食,大肆掠夺,划分势力范围,导致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救亡图存,自强复兴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如魏源、严复、康有为等关注的首要目标。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旨的洋务运动随之兴起,虽然期间也有严复“体用一体”说,即“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但这种认识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正如“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所揭示的,洋务运动主要关注的是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意图单纯在“坚船利炮”等近代物质科学技术层面迅速赶上西方列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的破产。
甲午战争也成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觉醒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不可否认的是,鸦片战争也催生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观念的萌芽,伴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启蒙思想家宣扬的诸如人权、民主、宪政、自由平等等思想也得以引入并传播,中国传统封闭的、自足的思想文化体系受到西方异质文化的激烈冲击。
守旧还是维新?日益成为摆在关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前的现实课题。
上述为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康有为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也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学家。
综合来说,笔者认为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形成有三大渊源:1、中国传统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经学思想;2、所谓“择法俄日以定国是”,以人权、三权分立、宪法、议会、民主等语汇体系构成的欧美近代政治思想;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尊王攘夷”、“文明开化”等思想。
康有为宪政思想,打着中国传统经学的深深烙印,同时受欧美、日本近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既有中国古代经学的底蕴,也附丽着西方近代文化色彩。
虽然今天有不少学者对康有为其人其学提出尖锐批判,认为康有为宪政思想与原汁原味的西方宪政思想旨趣大异,仍限于“尊人主,对于真正的民主宪政,均不能提出具体而更丰富的内容”1,但谁也不能质疑他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探索中为挽救国家危亡奔走呼号的先驱式人物,也不能否认他为西方近代宪政理论中国化实践所作的悲剧性尝试努力。
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

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欲谋大事而惜身2009年04月02日18:32书摘【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29条康有为太失望了。
他和皇帝兴致勃勃地谈了两个半小时,皇帝完全接受了他的变法建议,但最终,居然没有给他升官。
三年前他就已经是六品的工部主事,皇帝随后的谕旨却只是给自己换了个衙门,让自己去总理衙门实习,做一个同样芝麻大的“总理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
康有为后来在《自编年谱》里说,自己根本就瞧不上眼这种小官,觉得简直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梁启超得知这一结果之后,也愤愤不平地说道(译文):“皇上召见康先生,谈得很投机。
但朝廷大权却把持在西王母的手上,其他的事情已经无从期望。
总署行走这样的官职,真是可笑至极,不如立马卷了铺盖走人。
”显然,康有为认为,自己之所以没能升官,没能得到主持维新的权利,是慈禧太后在背后捣鬼。
确实,慈禧太后在光绪召见康有为前夕收回了二品以上大员的任免权,目的就是防止光绪重用康有为。
一如黄彰健先生所说:“现在看来,四月二十五日(旧历)徐致靖上折保荐康为光绪顾问,光绪极可能采纳徐折,欲重用康,但以四月二十七日(旧历)慈禧有命在先,所补授重要官职须征得太后同意,光绪在二十八日也只好于征询军机大臣的意见之后,权且派康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后世的许多戊戌史著作(包括康有为的著述在内)遂将此事当作慈禧太后顽固守旧,扼杀新政的罪证之一。
问题是:反对康有为必然等同于反对维新,反对戊戌变法吗?不要忘了,变法正式开始前那段时间,光绪皇帝几乎天天来回奔走于皇宫和颐和园之间。
正是因为取得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变法才能正式启动。
不要忘了,当因为废除科举制的问题,满朝大臣争论不休,僵持不下的时候,是慈禧太后最终拍板,做出了废除科举的最终决定。
不要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是:甲午战败,瓜分狂潮,已经将清王朝逼到了悬崖边上,维新已经成为整个朝廷的意志,连徐桐这样之前“门人有讲西学者,即不许入见”的铁杆守旧派,在戊戌年也开始上折子请求变法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的明治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姓名:郭晓哲学号:15366017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康有为的明治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清朝皇帝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为核心的、寻求全面改革的变法派,在张之洞、文廷式等政权内外改革积极派的呼应之下,推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史称“戊戌变法”。
虽然改革只持续了103天,但是变革的力度和深度可谓是中国近代变法运动之最,足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戊戌变法的主导者康有为既是高举帝国主义构造改革大旗,积极主张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等西洋思想和制度的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又和当时清王朝的其他君臣一样,对西洋思想制度和明治日本的了解非常肤浅。
所以康有为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的思想可一定程度上反应戊戌变法前后时期文人志士的思想、社会风貌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一部分: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的人生轨迹及其思想的形成、当时西洋和明治日本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的人生轨迹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曾写道:“吾家自九世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士人十三世矣。
”(康有为,《自编年谱》,神州国光社,1955年,108页)。
从此可见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康有为早期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
乡试的落榜让康有为痛感科举应试的局限性,投身于主张“济人经世”的公羊学者朱次琦的门下。
小野川秀美指出:“跨越汉宋儒学而宣扬孔学,康有为后来这种主张,其思想渊源来自于朱九江,这点恐怕无法否定。
”(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90页)之后康有为游历香港,打开了自己封闭的思想,通过与西方文学许多文化的接触,开始超越之前的封闭的儒学世界,有意识地睁眼看世界。
在那个中体西用论占主流的时代,康有为坦率地承认并称赞西洋文化的优越之处,这种思想具有极大的革新性。
1888年,中法战争战败,中国面临极其紧迫的政治危机,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国家已处于危亡的边缘,批判朝廷内外因循守旧的陋习,呼请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主张。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戊戌变法》,127页)这是康有为初登政治舞台的、迈出政治改革运动的第一步,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康有为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其对正统儒学传统的解体作业及内部告发,强烈冲击当时的文人思想界。
这个思想带来的影响正如梁启超所述:“第一,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
第二,一切古书,皆须从新检查估价。
此实思想界一大飓风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89年,56页)然而康有为的学说的学术性并非客观,更多的是为否定推崇古文经学的正统派的学术而提出的政治主观判断。
马关条约的签署令自古以来一直以俯视的眼光看待日本的中国人十分震惊和愤怒,来自各省参加北京会试的举人发起了公车上书请愿活动。
公车上书建议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由于康有为在上书请愿中积极策划联络,成为了活动的主导者。
康有为一边向皇帝上书,寻求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一边又策划设立保国会等政治活动团体。
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期刊,康有为通过这些途径大造舆论,在士大夫和清王朝官僚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维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清末中国知识分子摄取西洋及明治日本知识的概况鸦片战争之后,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文人和官僚不断强调西方的现实威胁,唤起人们对西洋的关注,然而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囿于传统华夷思想的影响,很难主动地学习西洋语言,亲自翻译外国书籍,并深入了解挖掘西洋近代文明的内涵。
他们只是简单地依赖于传教士数量极少的西洋书的汉译,来把握外部世界的变化。
从整体上而言,这种学习和把握是相当被动的、消极的。
变法运动期间的中国知识阶层,对当时日本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在资料方面,明显欠缺,这也表明其认识也是非常零碎的、肤浅的。
康有为对明治日本的误读君主立宪及议会制的认识变法期间,康有为反复强调民选议会的重要性。
康有为曾言:“此民选议会之良制,泰西各国之成法,而日本维新之始基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38页)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设定的改革目标,从字面上看,像“开设议院”、“制定宪法”等,已经达到了近代国家政治概念的境界。
康有为等戊戌变法的思想领导者,和绝大多数清王朝官僚一样,作为长期深受古典学问熏陶的科举官僚,他们最终仍未能真正把握欧美议会政治背后的公民平等性以及通过民意左右选举动向、实现政权交替等西洋近代政治制度的精髓。
在变法运动时期的康有为看来,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度,并不是要限制君权,而是要以皇帝为中心,并让少数贤明的大臣或议员参与国事,通过这种君民一体的形式,填埋“君主裁断”和“民权提倡”之间的鸿沟,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康有为深信,这就是理想中的君主立宪制度。
因此,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并非没有提出立宪、开设议会等主张,他在这方面实际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的构思,只是由于他的知识结构、西洋政治思想的积蓄等方面的不足,令他无法真正的把握其精髓。
“急变论”“全变论”的认识:康有为高度赞扬了明治政府的“急变论”“全变论”,强调中国要走繁荣之路,必须学习明治维新疾风暴雨式的改革做法,迅速树立近代意义上的各种制度。
康有为曾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上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戊戌变法》,197页)康有为的理论特色,是他不再将这些改革分开来逐个考虑,而是将其统括起来看作是全部改革计划的一部分。
在康有为看来,变法并非仅指法律,而是包含了政治制度等整个的政治结构。
日本明治政府的指导者,在激烈地推进“文明开化”的背面,也非常重视举国一致的“和”。
在改革实施的轻重缓急方面,各方意见可能不一致,但是“举国一致”这一目标在明治政府内是形成高度共识的。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明治新政府的政策设置了一定的缓和措施,确立了改革的阶段性和秩序性,留有充分的可以选择前行道路的回转余地。
然而康有为无视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在各项客观条件没有准备充分之前,便大刀阔斧地推进这项改革,欲速则不达,反而招来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自上而下改革”的认识变法运动之际,康有为强烈主张光绪帝把握全权,设置包括政策设想的直属皇帝的权利机构——制度局,建立近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政府,凭借君权的权威,由制度局推行由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康有为曾说:“是皆在日主发愤之一心,而成今日富强之大业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4页)康有为认为,改革需要有大气魄、大气势,尤其是在守旧势力在朝廷中很昌盛的情况下,朝廷的一切举措,拘文牵例,率由旧章,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之下,更应跳过官僚机构的繁琐程序,由皇帝直接出面,大召百僚,旗帜鲜明地宣布变法。
康有为认为:仅仅通过这种神道仪式,便能实现近代国家中央集权化。
康有为这种明治维新的认识,显然只注意到了明治政府比较顺利推进国家改革的光明一面,而忽略了变革中呈现的复杂多元的艰难摸索过程。
康有为的“自上而下改革”的认识,必然引出两点结论:第一,这种改革是有蓝图的“理想革命”;第二,对改革的前途充满乐观的预见。
可是与明治维新的现实对照,这样的认识其实并不能真正反映明治维新的本质状态。
(朱忆天,《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07页)总而言之,康有为摄取明治日本的改革经验,并不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客观考察,而是在严峻危机状态下一种寻求“救国良方”的主观冲动。
加上当时的中国,有关明治日本的知识储蓄很不充分,在这种背景之下,康有为对明治日本的改革经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部分:日本和中国国内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反应日本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反应日本新闻界:日本民办报纸大多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持悲观消极的态度。
日本政府旗下的报业,对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抱有复杂的情感,既有借助康有为“以日为师”的主张进一步扩张日本影响力的野心,也有害怕过于介入反而损害自身利益的忧虑,归根到底,是对康有为的地位、能力表示怀疑,对变革运动的前景,不抱有乐观态度。
日本政治家和大陆浪人:以近卫笃稆、伊藤博文、盛海舟等为代表的明治政治家,以及以宫崎滔天为代表的大陆浪人,虽然他们的中国观不尽相同,但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评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猛烈批评维新变法的激进型、频发上谕的空头改革,以及对日本的盲目追随等,这均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康有为变法思想的性格和特征。
日本兴亚团体:以东亚同文会、东邦协会为代表的日本兴亚团体,希望依托对日抱有好感的康有为等人进一步渗透中国大陆,参与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他们对康有为的支援,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意向。
另一方面,虽然东亚同文会、东邦协会理解、支持康有为的改革理念,但他们亦看出了康有为政治操作的拙劣、改革的急进性和未掌握实权等问题点,对改革的前景不抱乐观的预见。
由此,他们尽可能避免与康有为进行过分密切的提携。
相反,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他们有意识地与中国其他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沟通和协作。
中国思想界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反应在中国,无论是开明思想界还是政治文化保守派,在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围绕中国的危机状况等问题上,具有共同的认识。
康有为对变法紧迫性的诉求,也是获得中国各阶层的共鸣的。
问题关键是,康有为虽然具有超强的思辨能力,也具备了洞察时代发展的预见能力,但他横空出世,跨越繁琐的官场升迁秩序,空降政治中心舞台,亦在短时期内明显放大了其个人的政治野心和人格问题,加上他缺乏作为变革统帅者应该具有的包容力,由此形成的不知妥协的强行做法和过于激进的变革措施等,引发了开明和保守两派的强烈排斥情绪。
以日本为师,这是康有为主导的变法运动的一大招牌。
对于这一招牌,采取如此回避、不予置评的态度,多少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形成这种局面,主要还是当时的中国知识阶层对明治日本缺乏必要的了解。
开明的思想界虽然赞同康有为以日本为师的主张,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他们也没有能力仔细研究明治日本的改革经验,并通过个案的对吧研究超越康有为的认知水准。
另一方面,保守派也因同样的原因,只能停留于对自由、民主、人权等抽象概念的批判。
结语通过对《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文人思想和国内外社会风貌有具体深入的了解,从康有为思想为代表的戊戌革命思想中感受到了其对明治维新的资料获取不足并且存有极大的误解,除此之外其改革思想的过分激进性并未获得国内外思想界的认同,这也便是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附录参考文献:《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朱忆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自编年谱》,康有为,中国史学汇编,神州国光社,1955年《清末政治思想研究》,小野川秀美,90页《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宏业书局,1976年《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中华书局,1989年《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上清帝第一书》,康有为,《戊戌变法》《日本变政考》,康有为,《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康有为评传》,沈云龙,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郭晓哲2015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