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合集下载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都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首先,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9世纪末通过政治改革和现代化措施快速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而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日本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则以失败告终。

其次,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治天皇的领导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明治天皇的坚决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

其次,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政治和军事的变革。

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新法律,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改革。

军事上,明治政府进行了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并通过明治维新战争巩固了政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却很复杂。

首先,外部压力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争夺中心,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割地,对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导致了政治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此外,由于政府内外的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戊戌变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被推翻。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主要来自于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力和政治决策的正确,以及积极的现代化措施和开放政策。

而戊戌变法失败则是因为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导致的政治动乱和腐败,以及对改革的阻力。

这两个事件的经验教训,对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佟平
1868年的明治维新把一个封建、落后、分裂的日本迅速改造成了一个文明、科学、发达、统一的日本,1898年的戊戌变法不但没有能有效扭转每况愈下的中国,甚至连变法者自己的生命都不保。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有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经验借鉴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反而失败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科书的回答是: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变法 。”也有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改革激进造成的,就像苏联激进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一样。同时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因为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是中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对。个人觉得,上述观点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观点的形成和流行,我想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对明治维新的真相缺乏足够的了解。我注意到,在中国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绝大多数资料中,都看不到对明治维新的成功起着绝对重要作用的灵魂人物坂本龙马的名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明治维新的了解是多么不足。
戊戌变法不但在变法前时间极短,在变法后更是只维持了103天。戊戌变法这一如此鲜明的“不可持续性”本身,就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由此可见, 戊戌变法的实际价值是被中国人过分夸大了,其真正的价值我只能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戊戌变法的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在今天,当这两次社会变革都走入历史之后,我们来分析比较其利害得失,不是为了褒贬谁,而是希望能为我们今天的改革提供一个参考。个人觉得,中国改革真正可以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提并论的,不是戊戌变法,而应该是邓小平所领导的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日本的明治维新用了5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那么中国的这次改革需要用多少年才能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0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呢?这是我们可以观察的一个要点。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概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和胁迫之下,以天皇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此运动具有全面西化和资本主义的色彩。

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三权分立、学习技术、新兴产业、文明开化、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与威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一场改革。

因其共历时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发展农工商等。

当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发生之前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而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商人、武士、诸侯和反对幕府的农民组成了“倒幕派”。

自“黑船事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间倒幕派呼声更加强烈。

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许多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控制,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

各地武装倒幕运动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中国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由于朝廷的镇压,各地武装革命处于低谷状态。

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内忧外患之下,由“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宗旨目的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腐败的德川幕府统治,将王权奉还与天皇。

再以天皇为中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控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良封建社会,学习日式发展富国道路。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

3.支持与阻力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天皇的表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日本人愿意吸纳西方文化,以西方人为师。

主要阻力是幕府。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
1.发生的背景不同:戊戌变法发生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治政府已经建立,封建势力处于弱势时期。

2.领导者的实力不同:明治维新掌握实权,戊戌变法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维新符合日本国情,从各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变法,戊戌变法太过急躁,脱离基本国情,变法大刀阔斧。

4.目的不同:前者为了维护大清统治,后者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滋长了日本的对外殖民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两个时期的改革都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年),当时日本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衰退,民族危机加剧。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动力不同。

明治维新得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精英统治集团,他们热衷于西方近代化的思想和制度,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

而戊戌变法则主要受到中国的理学、保守主义和守旧思想的约束,改革的动力较为薄弱。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提升国家实力。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上,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平等和进步的价值观。

而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尽力保持朝廷的权威和地位,以及推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改革。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未能实现。

第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执行和实施方面也存在差异。

明治维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中的权力,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强。

明治维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们有强烈的决心和才华,能够推动变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府无力有效执行改革政策,各种内外因素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当时中国的政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也使改革难以推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也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列强争霸的背景下,日本意识到不进行改革就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

明治维新得到了一些列强的支持,包括美国和英国。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六大不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六大不同

1、对政权的态度不同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都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企图在保留封建地主阶级特权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戊戌维新提倡君民共主,改革封建官僚机构,利用南学会变相推行地方自治制度;经济上要求“以工定国”;科学文化方面力主废除八股科举,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教育、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培养资本主义所需人才。

至于路线,戊戌维新领导人早期寄望于达官贵人,尤其是圣上光绪的一声谕旨。

政变后仍抱定“唯有一策,尊皇而已”。

明治维新的施政大纲同样是皇权专制与西方议会政治的结合。

早在政变前,维新派有名的《船中八策》就明言:“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应出自朝廷”,“设上下议政局……万机应决于公议。

”这是明治政府的五条誓文的基石。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日本维新派在改革路线上死死抓住的也是个政变前并无实权的傀儡天皇。

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日本大约在公元4—5世纪由大和朝廷完成了统一,经过7世纪中叶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树立了武士政权,它代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利益。

这个政权的中央机构为幕府,把持全部朝政。

天皇大权旁落,只是日本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精神象征。

1603年,德川家族在江户建立幕府,明令将日本分为士(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掌权的武士阶级,又细分为许多阶层,上下尊卑,等级森严。

以幕府将军为首,下有诸侯(大名),其领地称藩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成行政系统。

所以德川幕府统治制度又称“幕藩体制”。

19世纪30—40年代,一些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影响较大的强藩,如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成功地进行了“藩政改革”。

他们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和军事技术,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藩内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

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

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
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

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

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

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

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

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

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

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

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

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

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

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历史背景宗旨
同目的领导阶级列强态度革命大势文化差异社会基
异础领导能力变法阻力推进方法改革
侧戊戌变法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坚
船利炮打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
盾,xx人民面临双重革命任务。

明治维新
美国培里叩关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使日本面临民族和民主革命双重任务。

走日本式道路,通过改良手段,在维
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
义。

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后,维护天皇的统治进行
资本主义改革。

xx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
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维新三杰”等领导人大都是出生在幕府时代,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
分子。

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
持和帮助。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倒幕派有扶植和
援助。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
社会相对稳定诸藩割据,革命处于高潮,社会相对动荡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
之邦,鄙夷其文化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仅在xx
xx沿海和xx,而xx国土面积
大,占全国比重小。

xx都自幼成长在书斋。

参加社会
实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
力较差。

维新派大都参加了倒幕派,斗争经验丰富,
能力较强。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在京畿地区,而
日本面积狭小,故占全国比重大。

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受社会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扰
主要阻力来源与幕府
操之过急,急功冒进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
涉及面广。

主要是政权建设。

重斗争策略依靠皇帝,疏远群众,缺乏与其他阶
级的联系。

暂时联系了人民群众,利用了人民群众的革
命决心和力量。

三.戊戌变法的影响及意义
变法的影响: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

除了光绪帝帝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
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四.明治维新的积极面及消极面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面主要是:
(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虽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

因此,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

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却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综上所述,简要的说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是在封建国家实行资本主义的改革,都为使自己的国家摆脱目前的衰弱,走上富强之路。

结果当然已经知道了,日本明治维新是成功了,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而中国戊戌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