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优劣论
李杜优劣论发微

李杜优劣论发微李白、杜甫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两颗明珠,自唐代就有了“李杜优劣”的论争,迄今各诗论大家仍然各执己见。
其实李白与杜甫孰优孰劣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争论,关键只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各不相同,以及审美对象的艺术特色各不相同。
李白与杜甫本来就是两个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他们在属于各自的诗歌领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
一、李杜论争不同的审美趣味从审美主体上说,大部分情况下,由于读者一方面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想的流向和审美思潮的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到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的影响,由此观点来看历代读者对李杜诗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我们才会感到,不论是抑李扬杜,或是抑杜扬李,并不是李杜诗的客观成就和价值产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历史上的文学思潮在变化,审美取向在变化,且读者个体在思想倾向、个性嗜好和审美趣味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李杜的争论下各有看法。
在李杜生前,并不存在抑此扬彼的现象。
从实际情况看,李白在世的时候早已名动天下当时李白结交甚广,当世才学之士多与李白惺惺相敬,名僧名道更是与李白多有交往。
贺知章见了李白的诗作则击节称叹,赞之为“谪仙人”。
而杜甫泽没有李白那样多那样大的盛名,他的作品之流传也远比李白为晚。
只是到了中唐以后,经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崇和鼓吹,杜甫的诗名才开始与李白相齐。
元稹、白居易二人出于个人的审美观,主要是出于他们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现实的诗歌主张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推崇杜甫的新题乐府,因而不惜贬低李白,这可以看做是他们抬高杜甫地位的一种手段,来达到他们宣传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目的,但也是由于中唐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高涨所致。
中唐之后的诗坛是沿着李杜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韩愈、李贺、卢仝、杜牧等诗人显然是对李白富有激情与充满奇幻色彩的浪漫风情更感兴趣;而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的新乐府诗派等诗人对杜甫深刻反映现实和民生疾苦的“史诗”般的深沉诗风更为钟情。
四库馆臣对“李杜优劣论”的研判

四库馆臣对“李杜优劣论”的研判
唐海韵
【期刊名称】《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
【摘要】“李杜优劣论”是中国诗学史上的经典论题,激发了历代学人的探讨热情。
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这一论题也有精深思考。
他们看似持守对二人不分轩轾的态度,实际上还是尊杜抑李。
究其缘由,是因为杜甫在诗学渊源、诗作内容、性格、才学、品德等方面更契合他们的趣味。
清代虽然掀起过一阵“非杜”的风气,但《四库全书总目》对这些异议丝毫不予采纳,依旧迎合政治需求和绝大多数人的
评判,将杜甫打造成近乎完美的状态,展现出其批评思想的正统性和主流性。
【总页数】7页(P71-76)
【作者】唐海韵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李杜优劣新论--圣者情怀:李杜优劣的根本原因
2.民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李杜优
劣论”——以曾毅《中国文学史》中“李杜优劣论”为中心3.走出李杜优劣论的
怪圈——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4.论四库馆臣对浦起龙《读杜心解》之评价5.四
库馆臣与杜诗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杜优劣论

唐人对李、杜的评价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调张籍》)
• 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李 商隐《漫成五章》)
宋人对李、杜的评价
• 子美之诗凡千四百三十余篇,其忠义节气、羁旅 艰难、悲愤无聊,一见于诗,句法理致,老而益 精。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 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 语之妙也。(李纲《重校杜子美集序》)
•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 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孟棨《本事诗》)
唐人对李白的评价
•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 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 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 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 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 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 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 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 造化欤!(李阳冰《草堂集》序言)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 望》)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 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 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 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 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不见》)
李白笔下的杜甫
朝鲜诗家对“李杜优劣论”的解读——以南龙翼、金万重的诗论为据

要 的学术 价值 和 历 史 地 位 。考 察 诗 家南 龙 翼 、 万 金 重 对 “ 杜优 劣论 ” 李 的解 读 , 进 一 步研 究 李 杜诗 歌 为 提供 了域 外 的诗评 视 角 。
化语境 , 即由中唐诗人元稹率先亮 出了李杜到底谁 优秀谁低劣这一论题 。元稹《 唐校工部员外 郎杜君 墓 系铭 并 序 》 盛 赞 杜 甫 “ 薄 风 骚 , 该 沈 宋 , 在 上 下 言 夺 苏李 , 吞 曹刘 , 气 掩颜 谢之 孤 高 , 徐庾 之流 丽 , 杂 尽 得古今之体势 ,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 之后 , 为李 白 认 “ 诚亦差 肩于子美 ”_ 。韩愈对元稹进行 了反驳 , l J 认为李杜无优 劣之分。中国诗话史上一 场 旷 日持
李白杜甫优劣论之我见

来 , 白、 甫 的优 劣 在 元稹 、 李 杜 自居 易 看 来 当然 是 杜甫 略胜 一 筹 。但 他们 还 不 知 道有 别 的 标 准可 用 , 于是 不
似 乎 觉 得 已把 李 白 比 下 去 了 。 元 白 二 家 合 力 抑 李 . 后 一 千 多 年 . 白屈 从 杜 甫 的 时 候 就 多 于 高 居 于 其 上 的 以 李
判 断 一样 。
既然 各 家 用来 衡 量李 白杜 甫 的度 量 街都 不统 一 , 即叉想 量 出李 白杜 甫 的 确 定 无 误 的 身高 体 长 , 岂不 是 笑
话 ?其 实 中国 诗史 上 李 白、 甫 的优 劣 论从 根 本 上说 是 一个 诗 歌 鉴赏标 准 问题 。 杜
李 杜优 劣 论 的早 期重 要 鼓 吹者 。 当推 中唐 的 元稹 。照他 的 意 思 。 杜甫 远 远 高 于 李 白 余 观其 ( 指 李 白 ) “ 按 壮 浪纵 恣 。 去 拘束 , 写物 象 及乐府 歌 诗 , 宜 差 肩 于子 美 矣 。 至若 铺 陈终 始 、 比声 韵 、 或 千 盲 , 犹 数 摆 模 诚 排 大 次 百 , 气 豪 迈而 风 调清 碌 . 对律 切而 脱 离 凡 近 , 李 尚不 角 历 其 藩 翰 , 堂 奥乎 ! 《 柱 校 工 部员 外 朗杜 君 辞 属 则 况 ( 唐 墓 索铭 序 》 这 里 元 稹 主要是 以 纯审 美标 准 衡 量 的 照他 的 尺子 衡 量 , 白在 铺 睬 、 对 、 比 、 韵 方 面 比牡 ) 李 律 排 声 甫 差得 远 。就 纯 审美 的角度 看 , 稹 的看 法 本有 些 道 理 , 元 只是 夸 张 有余 。按 理说 , 只 用 了一 个标 准 , 只 能 他 便 量 出 二者 的 一个 方 面 . 以偏 概全 , 却 谬分 优 劣 , 足见 其 眼 光的狭 隘 。元稹 的朋 友 白居 易也 是 抑 李扬 杜者 他 使
“李杜优劣”论争平议

“李杜优劣”论争平议
崔际银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3)4
【摘要】李白与杜甫,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伟大诗人,在其生活的时代,即以“李杜”并称于世,而后引发了“优劣”之争。
“李杜优劣”论争,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李杜并尊、崇李抑杜、崇杜抑李。
这些观点的形成,与评论者的个人性情之好尚、创作定位、所属诗歌派别,以及社会政治需要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待李白与杜甫的正确态度是:不可硬性区分“优劣”,而应正确体认李杜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其各自优长、深入品味其独具特色、学习掌握其表达技法,以求创作出形神赅备的优秀作品。
【总页数】8页(P13-20)
【作者】崔际银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李杜优劣论”平议
2.“李杜优劣论”平议
3.民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李杜优劣论”——以曾毅《中国文学史》中“李杜优劣论”为中心
4.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李杜优劣论”——以曾毅《中国文学史》中“李杜优劣论”为中心

民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李杜优劣论”——以曾毅《中国文学史》中“李杜优劣论”为中心罗晨【摘要】民国时期的文学史著作对“李杜优劣论”这一公案进行了书写.一些文学史著作在继承古人的相关论述中偶有新见.曾毅《中国文学史》中的李杜“比较论”因其独创性与合理性,成为本时期文学史著作中关于李杜优劣最具价值、影响最为深远的论述.此外,胡适的内容价值论,顾实的审美批评论,郑宾于、郭绍虞的复古与开新之辨,苏雪林、陈子展的“造境”与“写境”之辨,都可圈可点,独具价值.【期刊名称】《杜甫研究学刊》【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10页(P75-84)【关键词】民国;文学史;杜甫;李杜优劣【作者】罗晨【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401120【正文语种】中文“李杜优劣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公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韩愈此诗嘲讽妄论李杜优劣之人,可见早在唐代便开始了对李杜创作优劣的比较,而在韩愈之前影响最大的当属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和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论述。
元、白二人崇杜抑李之论正式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名公案,由于他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论影响甚广。
谢思炜先生更指出韩愈《调张籍》中讽刺的“群儿”,所指正是元稹与白居易。
①在元、白与韩愈的论争之后的千余年中,李杜优劣论始终为批评家们津津乐道。
葛景春先生曾经指出:“历代读者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政治观点、审美思潮及读者个人审美趣味、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对李杜有不同的评价。
正是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李杜的不同理解和误解,才使得人们不断地创造着、生发着对他们作品意义的新的阐释。
李杜诗歌正是在读者这种不断理解和误解的过程中,其作品意义在不断地产生‘层累’式的迭加。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的作品才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得到了永生。
”②近有莫道才、张超《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一文提出:“李杜研究不应该在前人优劣比较的固有思维中选边站,而是应该思考文学史现象和潜藏在背后的文学史意义。
唐人说李杜

第2 6卷 第 4期
2 00 6年 8 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o . 71 26, O 4 N .
J u n lo a nn l g o r a fXin i g Col e e
Au . 0 6 g20
文章编 号 :0 6— 3 2 2 0 0 0 5 0 10 5 4 ( 0 6)4— 0 7— 2
们放在一起 。
斗诗百篇 , 长安市上酒 家眠 , 天子 呼来 不上 船 , 自称 臣是
酒 中仙 ”( 饮 中八 仙 歌》 , 笔落 惊 风雨 , 成 泣 鬼 神 ” 《 )“ 诗 ( 寄李十二 白二十韵》 , 《 ) 这些都有 力地挑 战 了接受者 庸常
的思维 和阅读 习惯 , 从而也就具有摄魂惊 心的艺术感染力 。
一
点 质 疑
贞元 以后 , 人们开始 以李杜并称 。2 首 先想对 此说 【( 】 法提 出疑 问。从现存 资料来 看 , 最早将 李杜 置于一 起进 行 比较 的, 当数元稹 。元稹 于元和八 年 ( 1 ) 作 了《 故 83年 , 唐 工部员 外郎杜君墓 系铭并 序 》 其 中有 云 : 是 时 山东人 李 , “ 白, 亦以奇 文 取 称 , 人谓 之 ‘ 时 李杜 ’” 处 “ 时 ” “ 。此 是 、 时 人” 指向哪个时代 、 哪些人?笔者认 为元稹在此 只是客观地 作了历 史性的陈述 , 就是说早在 贞元 以前 , 也 关注诗 歌 的人 ( 甚至可 以说追 溯至 李杜生 活 的年代 ) 就已经 有 意识 将他
唐 人 说 李 杜
鲍晓东
( 中南 民族 大 学 , 北 武 汉 湖 40 0 3 00)
摘
要: 李杜优 劣论是 中国诗 史上聚讼千年 的问题 , 从盛唐 时起就起 争议 。无论是扬 李抑 杜、 杜抑 李或 者李杜 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 门送别》)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其三)
杜甫诗风:沉郁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 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 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 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 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 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 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 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唐人对李白的评价
•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 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 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 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 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 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 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 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 造化欤!(李阳冰《草堂集》序言)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 望》)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 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 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 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佳处在不着纸;杜浣花之诗, 佳处在力透纸背。(洪亮吉 《北江诗话》)
•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 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 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 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 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 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 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 •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 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不见》)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 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 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 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 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 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 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 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第四讲 “李杜优劣论”及其历史还原
杜甫笔下的李白
•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 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 白同寻范十隐居》)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 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 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遣怀》)
李白笔下的杜甫
• 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 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 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 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孟棨《本事诗》)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 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 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 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 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 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 酒》)
•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 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 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 子美之沉郁。(严羽《沧浪诗话》)
李白诗风:飘逸
•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 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 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殷璠 《河岳英灵集》评李白) •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 白始也。(龚自珍《最录李白集》) • 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三) • 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王世贞《艺苑卮言》)
唐人对杜甫的评价
•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 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 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 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 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 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 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 况堂奥乎!(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 系铭》)
唐人对李、杜的评价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调张籍》) • 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李 商隐《漫成五章》)
宋人对李、杜的评价
• 子美之诗凡千四百三十余篇,其忠义节气、羁旅 艰难、悲愤无聊,一见于诗,句法理致,老而益 精。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 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 语之妙也。(李纲《重校杜子美集序》) • 太白诗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见污下,诗词 十句九句言妇人耳。(惠洪《冷斋夜话》卷五 引 王安石语) • 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诗歌, 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 曾不系其心膂,其视杜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 语哉!(罗大经《鹤林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