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

谈到诗歌,我们就会想到诗歌的分析和理解,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和理解诗歌呢?我从付老师讲的《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以及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出诗歌分析理解的几个方面,简单地说,要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意境、风格以及格律等方面研究。诗歌与诗歌之间的比较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这篇文章主要分析李杜诗歌。

说到比较就能想到有同有异,但是由于李杜诗歌的相同之处甚少,这里就省略而过了,重要的是分析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李杜诗歌的不同“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飘逸和沉郁是相对的,这也是李杜诗风的不同,诗风的不同取决于李杜两个人的性格、愿望、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题材的差异。首先,我们来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号称“青莲居士”。他五岁好剑术,游神仙,观奇书能作赋,李白喜出游,游遍了大江南北。就算被“赐金放还”但他还保留着这种爱好。而杜甫则一直心在长安,担心着国家的安危。他一生颠沛流离,坎坷波折。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不同,李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诗歌多以自我为中心。而杜甫却为国担忧,身处战乱,忧国忧民,更多的是国家之思。

正是因为遭遇不同,导致了他们诗歌语言的差异。下面让我们来看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开始描述了友人为其践行而设宴款待,但是自己却不能食,内心茫然,前六句的语言稍微有些低沉,可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感情基调开始改变,语言开始变得潇洒豁达,那种酝酿已久的感情冲了出来,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下面再来看杜甫的一首诗——《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藩镇割据,战争仍然不断,诗人独身一人漂泊沧江且疾病缠身。从诗人的语言中,可见这时的杜甫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他日泪”包含了诗人多少辛酸痛楚,一个“系”字,传达出自己对故园(家乡长安)的无尽思念。诗歌语言细腻,感情基调沉郁,无形当中透着一种伤感,意味深长。

所以综上两首诗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杜的诗歌,一个高昂,一个低沉;一个飘逸洒脱,一个沉郁顿挫。

李杜诗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意象的选择上。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李杜的个性不同,也就使得两个人在意象的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李白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是“月”,他的许多诗句都离不开月。从他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可以看出“月”这个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除了“月”这个意象外,李白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还有“黄河”“长江”“山峰”“剑”等等,这些意象深远阔达,令人感觉豪爽不羁,这正是李白独立个性和自由精神的展现。

杜甫在意象的选择方面却与李白不同,杜甫诗中的意象往往展示给人一种“病态”,比如“玉露凋伤”的枫树林,“流下他日泪”的丛菊,“萧萧而下”的落木等等。

“燕”这个意象也常在杜甫的诗中出现。“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其三》。“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燕子”是一种迁居的动物,它能从别处搬回自己的家中。“燕子”又是一种自由的生灵,它们自由自在。杜甫借助对燕子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这样的意象枚不胜举,总体能看出杜诗意象的细小自然的特点。

李杜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迥然不同,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他的诗主要以气夺人,语言纵横驰骋。但是杜甫的诗多善于采用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也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平常细事,却从中可以悟出一个深邃的道理,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这方面的不同可以赏析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三吏”“三别”。

李白善于游历,喜游仙。他的诗中往往受其影响,运用了奇特的想象且变幻莫测,令人感叹,他从何想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而且,他奇特的想象还会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跳跃性特别强。李诗中还常用移情、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更显示出他的放荡不羁。杜诗则偏重于炼字炼句,刻画细微,神情韵味在一字一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感情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使诗的格调更加的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起来更加亲切。

诗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李杜虽然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是他们的诗在形式方面却表现出差异。

李白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人,他的诗歌充分体现了盛唐的气象。他主要继承汉魏乐府诗歌的传统,大力拟作古乐府诗,但是他的拟作不乏创新:一方面他借古体诗写现在的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一方面,他借用古体诗写己怀,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加真挚。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到乐府诗的创作,便形成了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同时又给人以动感。李白还擅长另一种歌行体,他的歌行体创作远远大于古乐府诗创作。适中的想象丰富、虚实相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李白的诗歌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的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杜甫则善于写律诗,最成功的是七律诗的创作,如《秋兴八首》,用极其简短的八句话把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杜甫的律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对仗工整又看不出对仗得的痕迹,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诗的语言精密且十分到位,每一字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可谓做到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格律的分析,只简单地说了皮毛,其实他们的不同之处还是需要我去学习和研究的。

李金秋

汉语言文学(1)班 20100101052

《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 ——李白、杜甫诗风比较

《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李白、杜甫诗风比较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人情感; 2、感受李白、杜甫诗风,并探究诗风形成原因。一、导入叶嘉莹先生说:“我们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诗是诗人自己的生命、生活、品格、思想的体现,你读诗的时候,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不死的心灵。”的确,诗歌,滋养我们的心灵,温润我们表情达意。李白、杜甫的诗歌你知多少?当你感慨青春流逝时,你可以高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你人生自信时,你可以高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你送友人远行时,你可以低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当你坚信梦想定会实现,你可以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天,让我们走近一条蜀道,一位蜀相,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探究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探寻诗意人生。 【展示学习目标】 二、任务一:朗诵,感知。 【过渡】韩愈这样评价李白、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意思是说,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他对于李白和杜甫给予如此之高的赞誉,李杜二人在文坛诗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虽然后人经常把李杜并称,但是,此二人的诗作风格却有着很多的差异。我们通过赏析《蜀道难》《蜀相》,探究两人的诗作风格。 1、首先,我们邀请朗诵小组的同学,为大家朗诵《蜀道难》《蜀相》。欣赏的过程中,请注意勾画圈点关键字词,结合具体字词,思考:《蜀道难》:李白写了一条________(特点)的蜀道,抒发了什么情感?《蜀相》:杜甫写了一位

_______(特点)的蜀相?表达对诸葛亮的_______情感? 2、学生点评。提示:从节奏、轻重缓急、语调、语气、情感等方面点评。 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往往越是夸张,表现的越是深刻、真实。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④扪参历井仰胁息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⑦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⑧万壑雷B想象丰富、瑰丽奇特。(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以现实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都是想象的媒介;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虚实结合。《增订唐诗摘钞》: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但是,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①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时间跨越——从“四万八千岁前”的古蜀国与世隔绝的历史到今剑阁的惨烈战祸,写出环境艰险、开辟之难以及战祸惨烈。空间跨越:从上(六龙回日处)到下(悬崖底部的回旋急流) ②奇特、新奇:用神话“五丁开山”来写蜀道来历的传奇色彩。

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

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同是盛唐诗坛的两颗巨星,但是两人的个性和作诗的风格却又完全不同。杜甫《赠李白》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的《戏赠杜甫》诗则写道:“饭颗庄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两位诗人的相互评价,体现出了两人各自不同的个性与风貌。 宋人严羽《沧浪诗论·诗评》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又说:“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人们大都以“豪放清新”和“沉郁顿挫”分别概括李杜诗歌风格主要特征。现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所谓“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是反映一个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李杜诗歌主导风格的不同如在语言方面。太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子美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一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天高云淡,雁阵远上,意境开阔,使人“对此可以酣高楼”。于是诗人暂时忘却生活里的种种不快,开怀畅饮,显得自然,不加修饰。也就有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脱口而出且毫无遮掩的豪放情绪。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吸取古人的长处,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高境界。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就是他能通过语言把民族矛盾以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出来,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也体现出了国破山河在的爱国情绪。 二、诗歌形象不同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往往从大处落墨,作总体勾勒,犹如泼墨写意;杜甫诗歌的形象多来自生活,真实具体,且善作精雕细琢,颇多工笔彩绘。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荒,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运用想象的彩笔,点化事物、渲染意境。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全诗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接下来,“蓬莱”二句,切题面的权位关系,说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朓,诗文清新秀发,由此,两人相俱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搅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这逸兴来去皆匆匆,诗人的愁思又猛然袭来,他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起兴,来抒写自己“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因而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诗人自自然然地发出了解冠泛舟,归隐江湖的宣叹。全诗虽跳荡不羁,却起伏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咼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 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和杜甫是中 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 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 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 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 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 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 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 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 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 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 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 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

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以前的人对于考证作品时代,原有两种方法:鉴赏与考据。在《沧浪诗话考证》中严羽较少用的是考据,而多用鉴赏。鉴赏重在直觉感悟,“感悟”又是以“辨家数如辨苍白”为基础,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各家的风格体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各家诗的“兴趣”、“气象”有一个全面把握。在《诗辨》、《诗法》中严羽阐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而《考证》中又运用这些主张对前人诗歌作一种考证。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又说“不遇盘根,安别利器”(《沧浪诗话校释》)。那么我们就把严羽考证对象当作盘根,而把严羽重鉴赏的考证方法当作利器,看看究竟利器是否锋利。 严羽曾在《诗评》中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而对于唐人诗,他最推崇的莫过于李杜,他说:“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而对于李白的评价则是:“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又说“李杜诸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沧浪诗话校释》)所以在《考证》中严羽不惜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考证李杜的诗。第一条是推翻前人对李杜的庸俗之见,另外有五条是考证李白的诗,六条是论证杜甫的诗歌。 严羽的时代是苏、黄齐名,当时的人认为那些苏黄互相称赞的话隐含着讥讽之意。由后代推论前代,就认为李杜不可能不互相嫉妒。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说,杜甫集子中说李白诗的地方很多,如“李白斗酒诗百篇”,如“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之句,好像是讥讽他写得太快、太俊美。李白诗中有“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好像是讥讽杜甫作诗太愁苦。再加上杜甫称赞李白的诗居多,李白称赞杜甫的诗少。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李杜“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考证》),严羽认为这是凭借庸俗的见解来猜测圣贤的心理。李白、杜甫为布衣时曾经同时游粱宋,作诗饮酒会好友。以杜甫的诗集考察,他写到太白以及怀念赠别的地方很多,因此他俩的感情之好是可以想见的。假若两人果真是相妒的话,杜甫诗集中不可能出现十四处称赞李白的诗句。 《太白集》(第十七条)有《少年行》三首,一首为五言四韵,一首为七绝,还有一首《少年行》,严羽认为只有数句像太白,其他皆浅近浮俗,决不是李白的作品。即“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住。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严羽认为这几句浅近浮俗。这里的俗当有三种意思:俗意、俗句、俗字。毫无超逸之志的意思,毫无新意,风云月露的字眼,句子则是一付世俗言语。严羽曾说“观太白诗,要识真太白处”,那么就要具正法眼,识其骨髓。要品其用意处,而不被常言,皮毛所缚住。李白的诗是“优游不迫”的,那么《少年行》这几句所反映出来的气象绝不是李白之作,这一点也为许多后人所认同,如赵翼《瓯北诗话》中就说《少年行》末几句村气太重,不是李白作品。

最新李杜诗歌的比较上课讲义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 一、总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裴斐观点) 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

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

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 谈到诗歌,我们就会想到诗歌的分析和理解,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和理解诗歌呢?我从付老师讲的《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以及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出诗歌分析理解的几个方面,简单地说,要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意境、风格以及格律等方面研究。诗歌与诗歌之间的比较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这篇文章主要分析李杜诗歌。 说到比较就能想到有同有异,但是由于李杜诗歌的相同之处甚少,这里就省略而过了,重要的是分析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李杜诗歌的不同“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飘逸和沉郁是相对的,这也是李杜诗风的不同,诗风的不同取决于李杜两个人的性格、愿望、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题材的差异。首先,我们来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号称“青莲居士”。他五岁好剑术,游神仙,观奇书能作赋,李白喜出游,游遍了大江南北。就算被“赐金放还”但他还保留着这种爱好。而杜甫则一直心在长安,担心着国家的安危。他一生颠沛流离,坎坷波折。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不同,李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诗歌多以自我为中心。而杜甫却为国担忧,身处战乱,忧国忧民,更多的是国家之思。 正是因为遭遇不同,导致了他们诗歌语言的差异。下面让我们来看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开始描述了友人为其践行而设宴款待,但是自己却不能食,内心茫然,前六句的语言稍微有些低沉,可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感情基调开始改变,语言开始变得潇洒豁达,那种酝酿已久的感情冲了出来,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下面再来看杜甫的一首诗——《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藩镇割据,战争仍然不断,诗人独身一人漂泊沧江且疾病缠身。从诗人的语言中,可见这时的杜甫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他日泪”包含了诗人多少辛酸痛楚,一个“系”字,传达出自己对故园(家乡长安)的无尽思念。诗歌语言细腻,感情基调沉郁,无形当中透着一种伤感,意味深长。 所以综上两首诗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杜的诗歌,一个高昂,一个低沉;一个飘逸洒脱,一个沉郁顿挫。

李杜诗歌异同

一.从风格上来看,两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一)不同的创作道路。主要和他们的生活年代有关。 李白诗歌创作重在唐朝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李白身平影响他的创作道路主要是从开元十二年,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政治非常不满,诗歌是他抨击黑暗政治的发泄地。 杜甫诗歌创作重在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 (二)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白善用虚,“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杜甫善写实,1,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2,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濛濛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3,常常用描写与叙述,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当然李白也有写实的诗,只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同样杜甫也有时用写虚的方法。他们只是各有侧重,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三)不同的艺术风格 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界何等壮美!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

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专科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姓名:史韫慧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0809 层次:高起专 学习中心:马鞍山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10年10 月19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中国诗歌的历史绵长悠远,在这多如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无论老幼,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和杜甫。他们俩一个是翩然出尘的“诗仙”,一个是忧国忧民的“诗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审视视角,不同的人生经历,书写出一篇篇传诵千古的优秀作品。

它们或浪漫奔放,或深沉凝重,或奇异瑰丽,或悲天悯人,或热烈,或愁苦,或清丽,或含蓄…… 生活的时代背景造就风格。李白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的大唐帝国除了经济的高度繁荣,文化也是多元的,文化的氛围空前自由,这就给李白的诗歌创作充分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好的土壤,少年李白出蜀,游历名山大川,无论是峨眉的峰峦叠翠还是庐山的雄奇险峻,大自然的神奇瑰丽给了李白宽广开阔的胸怀,他的笔下,恣意狂放,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夸张幻想,想像之奇,让人感觉有如神来之笔。李白一生自恃才高,对于权贵不屑一顾,因此在政治上也经受不少打击,然而在他的诗中看不到颓废与落寞,看到的是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后的超脱,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虽然也在盛唐时期度过了青年时代,然而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的观念熏陶以及中年仕途上的屡受打击和生活上的艰难困苦,使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劳苦大众,同时他也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有许多深邃的思考。这一切一切使得杜甫的诗中随处可见深沉的忧郁和思索,如果说李白的诗是奔流三千的瀑布,那么杜甫的诗就是百转千回的暗涌。杜甫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这使他的诗中有不少“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仁民爱物之感,而到了晚年,亲身经历“安史之乱”,饱受流离之苦的杜甫也成了曾经让自己深刻同情的底层人民中的一员,诗人作品中此时反映出的沉郁顿挫和自身的命运多舛以及国家的深重灾难是紧密联系的。老年的杜甫,居无定所,百病缠身,诗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也有忧国忧民感怀身世的悲天悯人,虽然穷困潦倒,心中所愿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个人性格的不同造就风格。虽说李白一生都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然而他天性乐观豁达,对于自己饱受权贵排挤和仕途的不顺利,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超脱,流露于笔端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洒脱豪情,而杜甫由于个性使然,再加上一生仕途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坎坷,深重的忧虑感和悲悯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基调。 题材的不同选择造就风格。纵观李白的诗歌,大多是大自然雄奇瑰丽风光,有庐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滚滚长江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诸如此类的诗句比比皆是,因为自然的世界,无论是一花一木的妩媚,还是山水的奇绝,无论是四季的变化,还是田园的闲适,都能让人心胸开阔放松,乐观超脱,当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也有落寞时,也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哀叹。李白的诗很多是观景有感,直抒胸臆,以抒情为主,即便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难得叙事的诗歌,仍然有许多抒情之句,主观色彩是非常浓厚的。杜甫的视角却总是在观察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亲身经历都城长安遭到安禄山叛军的洗劫后,城池家园的残破与春天的到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把诗人面对国破时心中无穷的悲愤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是写出了诗人当时的痛苦与无奈。在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中老妇人娓娓道来,字字血泪,如泣如诉,没有诗人的评价,没有诗人的控诉与批判,然而读者在叙事中却处处皆能找到诗人心中的愤慨。杜甫是诗多为叙事,在叙事中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览无余,即使是被后世誉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轻快狂放也是在叙事中得以体现的。 创作意象造就的风格不同。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既然李杜诗歌的成就我们比不了,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诗歌的艺术手法等。 要说李杜的诗歌就先从他们的人生经历说起。李白,生于701年,见证了大唐的盛世辉煌。杜甫,生于712年,洞悉大唐的繁荣和衰败的原因。李白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起时,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大落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甫的一生几乎都很潦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李杜的人生经历对他们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 (1).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 1.李白他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才的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 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很虚的诗句。 2.杜甫他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 活。所以他用大笔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 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如写大棚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中有诗人的幻想,也有诗人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借酒来忘我,借酒来行乐。 2.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仁爱善良,关心国运,悯时伤乱、深沉忧郁,不顾个人安危。所以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凤凰·病橘枯楠·秋枫瘦马·急流高峡等。如《朱凤行》中“愿分朱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如《凤凰台》中“心以当竹实”“血以当醴泉”“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如《秋兴》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意象组合方式上: 1.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约束,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夸张却不显做作,华丽却不显庸俗。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2.杜甫推崇“形神兼备”境界,强调炼字,炼句,苦思,苦学。意象精练紧凑,语意凝重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 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 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 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 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摘要: 李、杜有如双子星座高悬于盛唐诗坛之上,他们分别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他们面对同一社会,却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诗作,李诗豪气薄发、感情昂扬强烈,语言清新明快;杜诗则感情沉郁,语言峻峭惊人,浸透着忧国忧民之情怀。他们的诗歌艺术对后人及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诗歌艺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沉郁顿挫丰满昂扬 李白、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可称之为中国古你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创作特色。从他们的创作风格、抒情方式、审美语言、写作体裁来比较:李白的诗歌创作体裁上长于七绝,追求的是浪漫主义,语言夸张大胆,直率自然,清新明快,想象奇特,天然浑成;杜甫的诗歌创作体裁尤善七律,追求的是现实主义,善选典型的人和事运用毫发无遗憾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李诗的“浪漫主义”与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从小受道家及道教思想的影响,少年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先后在岷山、嵩山、隋州、齐州等地修过道。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而其核心与本质是在对生命及自由的热爱,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这是形成他自由豪放、浪漫诗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李白还仗剑任侠,对游侠的豪纵、复仇、重然诺、轻生死,十分倾慕并身体力行。他“十五好剑术,遍于诸候”。李白的任侠思想表现在生活上就是“轻财重施”“存交重义”,“纵酒携妓、及时行乐”。他喜欢豪放,曾豪爽地唱道:“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百年三方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他的这种任侠思想表现在性格上,就形成了豪爽、自信、纯真、追求平等民主的特点,再加上他广有游历。这就直接形成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试论韩愈诗歌奇崛的艺术风格

试论韩愈诗歌奇崛的艺术风格 指导教师作者 摘要:韩愈诗歌以其奇崛不群的诗风,独树中唐诗歌一派大纛。他的诗作中虽偶有佶屈聱牙之瑕,但瑕不掩瑜,韩诗正越来越以它奇崛的特质,放射出其奇诡绚丽的光彩。毋庸置疑,韩愈以不因循前人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奇崛雄豪的意境创设和超异寻常的奇异想象,为自己的诗歌创造铺就了一条通天大道。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奇崛风格诙谐戏谑浪漫 韩愈,字退之,中唐诗人,南阳(今河南孟县),韩氏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比韩愈晚半个世纪的晚唐诗人司空图形容韩愈诗歌艺术风格说:“韩吏部诗歌累百篇,而驱驾气势,如掀雷扶电,撑扶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一言蔽之,奇崛,就是韩诗艺术上突出的表现,或突出的风格。韩愈以他的奇崛,独树唐诗一派大纛,和元白诗派及其它诗派一起,大大活跃了中唐诗坛,造就了唐诗至盛唐以后又一个鼎盛局面。 一、韩愈奇崛风格的形成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论到韩愈诗歌时说:“韩昌黎生平的心慕力追者,唯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之注意所在也。”按此说法韩诗奇崛风格的形成原因是:一是韩平生心慕力追者唯李杜二人,他的奇崛诗风的形成,和学习李杜关系很大。二是韩才大学博不甘居人后,但李杜在前,诗歌发展已备极壮观,难乎为继,欲辟新径,唯李杜奇崛处“尚有可推扩”。这个说法很有道理,韩诗中提到李杜的诗句很多,而且他总是李杜并举,持平的态度也很突出。在《调张籍》一诗中,他曾对自己的心慕力追李杜的心情和感受亦有极形象的描写。另外,韩愈不但在政治上极有抱负,在文学上也是很自负的。“屠龙破千金,为艺亦云亢”“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他学习李杜,是自李杜始,希图有所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模拟李杜。他在李杜之中寻求的是个人发展的途径,扩而充之,从而超出李杜,另树一帜。一个诗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定型,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具体到韩诗的奇崛诗风的形成,至少还应在赵翼总结的以外再补充四条: (一)韩愈在文学上好奇的个性于诗歌的影响。好奇、标新立异是他在文学上的美学理想,凡异于常者,则认为是好。他在答到刘正夫书中说:“百物朝夕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其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足下家中之物,皆赖而用也,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为文,岂异于是乎?……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它,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其好奇,喜标新立异的文学个性由此可见一斑。凡古籍中之奇奥处,对他也特别具有吸引力,他在《上兵部李侍郎》中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大之为江海,高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能达。”大约天地、人物、江海……之中,他喜的是扬沙走石,危峰峭壁,戈矛叱咤,浊浪排空。“尔雅注虫鱼,定非磊磊人。”他似乎不屑于在细支末节上汲汲追求,这就是他的美学理想,其势必影响他的诗歌。 (二)韩文的尚奇于韩诗的联系。韩愈是诗文皆擅的,韩文的突出特点也是尚奇,唐人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奇诡于韩愈。”宋人苏洵《上欧阳内翰书》也有一段形容韩文风格的:“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以此而论,韩诗奇崛的文风必然影响到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三)摧陷廓清充斥中唐诗坛的大历柔靡诗风的不良影响的需要。 (四)以文为诗创作手法的大胆使用。

盛唐诗歌鉴赏

浅析盛唐(时期)诗歌的文化融合精神 (中文)摘要: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唐朝的兴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益繁荣的唐代诗歌,逐步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时代风貌。这种诗歌风貌,尤以被誉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表现得特别充分。盛唐时期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更为特别和重要之处在于,在越来越多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盛唐的诗歌在其多姿多彩的外形包装下,深藏了一股扑面而来、为后人所心仪神往的盛唐人精神气息。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田园山水诗 一、盛唐边塞诗(中)的时代精神(文化融合性)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肇始于《诗经》。至开疆拓上的汉代,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降及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诚如南宋严羽所言:“唐人

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为什么边塞诗不兴盛于汉代,不成就于元代、清代,而在唐代结出硕果呢?笔者以为,这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占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一)、强盛的唐朝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上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至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还有了很大发展。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己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凛俱丰实”【2】。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3】 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像元镇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4】。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5】。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屹立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