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异同

合集下载

李杜诗歌对比

李杜诗歌对比

二、李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李杜的文学风格: 1、李白的“清雄飘逸”: 2、杜甫的“沉郁顿挫”: 论文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是思想上的承接和发扬者,是时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者,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才性契合的产物,并且散见于他们的创作之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创作风格、七言古诗、清雄飘逸、沉郁顿挫
正文:
李白与杜甫在创作风格上都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表达了自己的述作之志。这种认识显然来自先秦和汉儒的文学理念。两个人也都反对一味地讲求绮丽靡艳。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乔象钟等学者根据李白这首诗而认为李白有复古倾向。李白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主张的影响,指出了“道丧”的现实情况,并且标举风雅汉魏,但是,李白并不是完全否定建安以后的文学。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看,李白明显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诗骚的影响有之,而元嘉永明的影响也有。李白的很多作品都曾对陶谢鲍庾等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杜甫也曾把李白比作“庾开府、鲍参军”。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复古者。据罗

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杜诗歌的比较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一、总的评价:地位和评价。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裴斐观点)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瀚海中,并立着两座光焰万丈的高峰—李白与杜甫。

这两位天才,不仅代表着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的高度艺术成就,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将浪漫主义推向高峰,杜甫则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他们都是充分继承了中国诗歌久远的传统,而登上了诗歌艺术最高境界的诗人。

下面将他们的诗歌从题材、体裁、风格上做一比较。

一、题材从诗歌题材上看,李白注重自我,描绘的多是幻境;杜甫注重社会,记录的多是历史。

李白与杜甫所走的是两条相差甚远的创作道路,李白诗作侧重于表现个人的理想和愿望,杜甫诗作则侧重于冷静地描写客观现实。

李诗善于把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雄奇瑰丽的意境,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诗也用夸张手法,也有想象,但总体来说,偏重于写实。

的确,杜甫的诗歌,现实感太强了。

从诗歌创作题材选择这一角度来看,杜诗的题材显然是比较集中的,稳定的,贴近现实生活的。

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李杜诗歌比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在这里,我试从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略作比较。

一、李杜诗歌内容比较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们一个重在自我,一个重在社会;一个是幻境的描绘,一个是历史的记录。

李白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自我的书写,抒发自我的感情,张扬自我的个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志向的抒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苦闷的倾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他个性的彰显。

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他自我思维的再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是描写的是梦游天姥山所见的幻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的是想象中蜀道的风景。

相反,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

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兵役繁重的痛苦……除此之外,《悲陈陶》讲述陈陶斜大败,《收京三首》记录收复两京的历史,《洗兵马》再现九节度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时的情景,等等这些诗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安史之乱”及乱后十数年的现实生活。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1——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

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一、诗歌风格的不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

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

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论李杜诗风异同及原因

论李杜诗风异同及原因

论李杜诗风异同及原因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唐代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同时,政治比较开明,各种思想也兼容并存。

这些都形成了唐诗发展的基础。

加之唐代以科举取仕,诗赋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

文人学子都以此为进身之阶,求取功名而得登入仕途,因而更加促进诗歌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唐诗创作盛况空前,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唐代诗人辈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

学习唐诗,就不能不深切关注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他们是唐代诗坛上突出的两颗灿烂明星。

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是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文人和诗人景仰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我试图以个人浅陋的理解,对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倾向和作品风格,作不成熟的探讨。

一.创作思想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

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

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究其深层原因,不得不说道两位的出生时间和成长背景。

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

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

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

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

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

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

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

李杜诗歌异同

李杜诗歌异同

一.从风格上来看,两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一)不同的创作道路。

主要和他们的生活年代有关。

李白诗歌创作重在唐朝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李白身平影响他的创作道路主要是从开元十二年,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政治非常不满,诗歌是他抨击黑暗政治的发泄地。

杜甫诗歌创作重在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

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

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

(二)不同的创作方法李白善用虚,“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

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又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

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杜甫善写实,1,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

2,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濛濛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
特点各有千秋。

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充满了自由和浪漫主义的气息。

他的诗
歌风格独具特色,以自然景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为题材,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的诗歌世界。

李白的诗歌语言优美、精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相比之下,杜甫的诗歌则显得沉郁、厚重,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形式的美观,更注重语言的平实、自然,从而表达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有特色,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现
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和魅力。

李白的诗歌像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充满着激情和自由;而杜甫的诗歌则像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两人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但都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风格上来看,两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一)不同的创作道路。

主要和他们的生活年代有关。

李白诗歌创作重在唐朝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李白身平影响他的创作道路主要是从开元十二年,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政治非常不满,诗歌是他抨击黑暗政治的发泄地。

杜甫诗歌创作重在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

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

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

(二)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白善用虚,“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

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又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

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杜甫善写实,1,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

2,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濛濛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3,常常用描写与叙述,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当然李白也有写实的诗,只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同样杜甫也有时用写虚的方法。

他们只是各有侧重,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三)不同的艺术风格
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

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

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

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能之势。

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

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的正是这一点。

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

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界何等壮美!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

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
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

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

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

二.历史地位,笼统来讲可以说一样,但各自有自己的领域。

(一)李白诗歌地位—承前启后。

1,李白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2,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指出建安以后的六朝“颓风”和梁陈“伪体”背弃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并有了更大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二)杜甫诗歌地位—继往开来
1,集古典诗歌的大成。

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

屈原与杜甫当然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时却同样至诚。

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

就诗歌传统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

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显然又与《离骚》相近。

即使只从语言或意象上说,他的诗也和前辈诗人有各种联系,如《前出塞九首》中“驱马天雨雪”,来自鲍照的“北风驱雁天雨霜”。

2,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

杜甫在现实注意诗歌上继承了《诗经》的特色,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可以说他的写实风格发展到了我国诗歌的顶峰,上面写杜甫写实方面已经讲到,在这方面他达到了极高成就,堪为典范。

3,新乐府诗歌的开拓者。

白居易的乐府诗成就是伟大的,但他是在杜甫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杜甫的新乐府思想极大影响了后世创作。

三.影响,两位伟大诗人在各自领域都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一)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1,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李白在《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深深感染了后世诗人,后世诗人可以说争相模仿,尤其是宋代苏轼充满好奇的人格可以说是李白的翻版。

2,诗歌的艺术成就: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可以说李白开创了一代诗风,他的诗歌壮丽宏伟,可以说是华丽的篇章,后世苏轼的诗歌风格可以说继承了李白的诗歌风格,同样的壮美。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1,发扬并完善了汉乐府写实风格,唐末的白居易,继承了他的诗风,并且又有进步。

2,高度的爱国精神。

杜甫诗歌中总是体现了胸怀家国的伟大思想,他看到民间疾苦,并为之痛诉;他看到国家收复失地喜悦万分,看到国家领土沦陷,又悲痛欲绝。

后世陆游,文天祥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们都深受杜甫精神的影响。

3,提高了白话和口语在诗中的表现力和地位,后世宋代的“江西诗派”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直接的表现出了这一点。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

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
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是浪漫主义,杜甫诗歌是现实主义;如果放在先秦,李白的诗近《楚辞》,杜甫的诗近《诗经》。

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泰斗。

从诗歌的境界上来说,李白的诗重在个人的鸿鹄之志,杜甫的诗重在痛诉民间疾苦,个人认为这是有重大差别的,杜甫的境界更高,所以个人推崇杜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