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李杜优劣论发微

李杜优劣论发微李白、杜甫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两颗明珠,自唐代就有了“李杜优劣”的论争,迄今各诗论大家仍然各执己见。
其实李白与杜甫孰优孰劣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争论,关键只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各不相同,以及审美对象的艺术特色各不相同。
李白与杜甫本来就是两个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他们在属于各自的诗歌领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
一、李杜论争不同的审美趣味从审美主体上说,大部分情况下,由于读者一方面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想的流向和审美思潮的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到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的影响,由此观点来看历代读者对李杜诗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我们才会感到,不论是抑李扬杜,或是抑杜扬李,并不是李杜诗的客观成就和价值产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历史上的文学思潮在变化,审美取向在变化,且读者个体在思想倾向、个性嗜好和审美趣味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李杜的争论下各有看法。
在李杜生前,并不存在抑此扬彼的现象。
从实际情况看,李白在世的时候早已名动天下当时李白结交甚广,当世才学之士多与李白惺惺相敬,名僧名道更是与李白多有交往。
贺知章见了李白的诗作则击节称叹,赞之为“谪仙人”。
而杜甫泽没有李白那样多那样大的盛名,他的作品之流传也远比李白为晚。
只是到了中唐以后,经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崇和鼓吹,杜甫的诗名才开始与李白相齐。
元稹、白居易二人出于个人的审美观,主要是出于他们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现实的诗歌主张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推崇杜甫的新题乐府,因而不惜贬低李白,这可以看做是他们抬高杜甫地位的一种手段,来达到他们宣传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目的,但也是由于中唐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高涨所致。
中唐之后的诗坛是沿着李杜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韩愈、李贺、卢仝、杜牧等诗人显然是对李白富有激情与充满奇幻色彩的浪漫风情更感兴趣;而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的新乐府诗派等诗人对杜甫深刻反映现实和民生疾苦的“史诗”般的深沉诗风更为钟情。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
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
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李杜诗歌的成就我们比不了,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诗歌的艺术手法等。
要说李杜的诗歌就先从他们的人生经历说起。
李白,生于701年,见证了大唐的盛世辉煌。
杜甫,生于712年,洞悉大唐的繁荣和衰败的原因。
李白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起时,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大落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杜甫的一生几乎都很潦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李杜的人生经历对他们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1).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
1.李白他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才的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很虚的诗句。
2.杜甫他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他用大笔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
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
如写大棚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
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
杜甫与李白的诗歌比较研究

杜甫与李白的诗歌比较研究介绍杜甫和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创作风格、主题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杜甫与李白的创作风格比较杜甫的创作风格杜甫以描述社会现实、人民苦难为主要写作内容,他善于借助平易近人、真实感情流露及自然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给人以深思。
他笔下的景物常常呈现出悲壮、沉郁的氛围。
李白的创作风格相比之下,李白则更加擅长于豪放奔放、旷达高远的抒情诗。
他多以山水自然为背景,融入了浪漫主义色彩,并表达了对自由、不拘束生活态度的向往。
他的诗歌常常带有一种豪情壮志和唯美主义的风格。
杜甫与李白诗歌主题比较杜甫的诗歌主题杜甫的诗歌主题广泛而深刻,包括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战乱流离以及人民生活困境等。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挚深厚的情感,直抒胸臆,关注并表达了人民群众面临的苦难和正义。
李白的诗歌主题相比之下,李白在诗歌主题上更加追求个体自由、快乐幸福。
他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奇观和草原狂欢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力量和宇宙万物之美的狂热赞美。
杜甫与李白艺术手法比较杜甫的艺术手法杜甫擅长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并善于以寥寥数语道出复杂情感。
他也常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进行形象化描写,使人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情感。
李白的艺术手法相比之下,李白更注重音韵和节奏上的自由感。
他以豪放激昂的词藻和富有旋律感的韵律表达内心激情与情感。
同时,他还借用典故、神话等元素来扩展诗歌意境,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异同背后的原因分析这些差异源于杜甫和李白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人性格特点。
杜甫在动荡不安、社会困苦的时代生活过,深受政治腐败和社会冲突的影响。
因此,他对社会现实更有关注,写作风格也更为沉郁厚重。
而李白则出生于文化繁荣、国家强盛时期,享受自由奔放的个人生活,并追求超凡脱俗之美。
这些背景形成了他欢乐豪放、不羁浪漫的创作风格。
李杜诗歌的比较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一、总的评价:地位和评价。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裴斐观点)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杜乐府诗的不同点

一、数量不同李白是盛唐乐府大家, 不仅集大成, 而且有新变。
杜甫新题乐府学习李白古乐府而转换方向, 是中、晚唐诗人学习李白乐府的杰出代表。
纵观二人的乐府诗成就,李白乐府诗总量远远超过杜甫乐府, 是其3..93倍。
李白古乐府总数133 首, 是杜甫古乐府30首的4..43倍, 李白新乐府28首, 是杜甫新乐府11首的2..55倍。
因此,从创作数量上来看,李白是绝无仅有的乐府大家,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继承了李白旧题乐府诗创造了为数不多的具有杜甫特点的新题乐府诗。
二、创作题材不同李白: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
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与《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
再一方面,则是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值得指出的是,李白的新题乐府有的是在有意识地补充乐府旧题之不足。
比如,乐府旧题有《悲歌行》、《怨歌行》、《放歌行》、《艳歌行》、《长歌行》、《短歌行》,而李白独创《笑歌行》:“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真是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这一抒情方式是《悲歌行》等旧题乐府所不能替代的。
李白对传统的乐府旧题的挖掘整理主要包括1)对乐府旧辞的语言加以修改锻炼,收到凿璞为玉的功效。
2)将文不对题的乐府旧辞尽力根据史料依题立义。
比如《妾薄命》这一乐府旧题,最早的作者是曹植。
但曹诗并没有塑造一个典型的薄命女性的形象,还不如梁简文帝的拟作,其中有两句提到了王昭君,算是切了题。
李白选用长门阿娇作为薄命妾的典型,才真正将薄命妾的形象树立起来,特别是诗的最后几句:“昔日芙蓉花,今成断肠草。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8bf0db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e.png)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李杜诗歌比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在这里,我试从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略作比较。
一、李杜诗歌内容比较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们一个重在自我,一个重在社会;一个是幻境的描绘,一个是历史的记录。
李白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自我的书写,抒发自我的感情,张扬自我的个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志向的抒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苦闷的倾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他个性的彰显。
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他自我思维的再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是描写的是梦游天姥山所见的幻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的是想象中蜀道的风景。
相反,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
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兵役繁重的痛苦……除此之外,《悲陈陶》讲述陈陶斜大败,《收京三首》记录收复两京的历史,《洗兵马》再现九节度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时的情景,等等这些诗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安史之乱”及乱后十数年的现实生活。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一直以来被人们传颂不已。
然而,对于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两位诗人在我国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对诗歌风格的全面评估1.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气干云著称,常常展现出豪情壮志、放浪形骸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情、叙事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用夸张手法,以及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写景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誉为“诗仙”。
2.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则以抒情写实、坦率率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写社会现实、人生感慨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乏忧国忧民的政治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挚,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誉为“诗圣”。
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1. 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两位诗人的性格、经历、思想观念息息相关。
李白放浪不羁,个性张扬,有着不可一世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特征相契合,多以个人感慨、抒发情感为主。
而杜甫则深受社会风云的熏陶,他的诗作常常承载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的关怀,其诗歌风格更加坦率、真挚,表现了一位有国家情怀的诗人的诗歌风格。
2. 李白与杜甫在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思想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杜甫则在诗歌中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深情厚爱,被后人誉为“民族的良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更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不同性格与境遇所致。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给人以宏大、奔放的艺术享受;而杜甫的诗歌注重写实,表现了一种深沉、执着的情感,使人在从容、沉静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1——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
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一、诗歌风格的不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
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
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
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
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
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
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
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
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
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
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
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
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属于浪漫主义: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的飘逸,在于不著纸;杜甫的沉郁,在力透纸背。
不同的经历与背景,造成李杜虽身在同一朝代,却形成了不同诗歌风格的事实。
在这里,我试从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略作比较。
一、李杜诗歌内容比较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们一个重在自我,一个重在社会;一个是幻境的描绘,一个是历史的记录。
李白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自我的书写,抒发自我的感情,张扬自我的个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志向的抒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苦闷的倾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他个性的彰显。
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他自我思维的再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是描写的是梦游天姥山所见的幻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的是想象中蜀道的风景。
相反,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
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兵役繁重的痛苦……除此之外,《悲陈陶》讲述陈陶斜大败,《收京三首》记录收复两京的历史,《洗兵马》再现九节度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时的情景,等等这些诗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安史之乱”及乱后十数年的现实生活。
如同史册一般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二、李杜诗歌艺术特色比较从诗歌的艺术特色上看,他们一个豪放飘逸,是仙人,遗世而独立;一个沉郁顿挫,是老儒,忧国与忧民。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变幻莫测的神奇想象,以及“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秀美,达到了浪漫主义的巅峰。
他的诗感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一泻千里,就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抒发被废逐后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
强烈的不平和愤懑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倾泻而出,即使是失意的哀感,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悲中见豪,令人读之热血沸腾。
他的诗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等,匪夷所思,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同时,他的诗是天才的创作,发乎情思,语句浑然天成,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源于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源于他傲世独立的人格。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源于他自信与进取的志向。
而且他作诗,不是词句的锻造,而是感情的倾泻,这些都是只属于他的,后人可望而不可即。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积淀着深沉苍凉的情感,雄浑开阔的意境,刚健遒劲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言调,以及曲折有致的章法,集现实主义古今之大成。
他的诗,蕴含这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深深信奉的儒家思想中中和处世的心态又将那份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从而显得缓慢、深沉。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先叙抱负落空,待到不平之气就要爆发出来时,又撇开个人的境遇,转入骊山奢靡生活的描写,继而由此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又一次的凝聚欲出,但是接着又笔锋一转,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的深沉叹息,“入门闻号啕,幼于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写到自己爱子饿死时,悲痛欲绝的感情达到极致,却在这时笔锋又转,“岂知秋禾登,贫篓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由个人的失落想到了天下百姓的苦难,如此深沉忧思一回三折,读来韵味无穷。
除了感情的抑扬顿挫,杜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词句章法的千锤百炼。
“平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杜甫对他自己诗歌词句特色的最好写照。
而章法的曲折有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前三联皆对,首联句中也对。
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掩盖起来,严密变为舒畅。
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而胡应麟更是说此诗“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