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1 .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需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 .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3 .识记:(1)神话概念;(2)神话分类。

4 .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5 .运用:神话分类与中国神话重要神话举例,举神话的例子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价值、意义。

第二章《诗经》1 .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 .理解:(1)《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2)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 .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1 .识记:(1)《尚书》;(2)《春秋》;(3)春秋三传;(4)春秋笔法;(5)编年体、国别体。

2 .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先秦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识记;(1)《论语》《孟子》;(2)《庄子》;(3)《荀子》《韩非子》。

2 .理解:《庄子》三言说理。

3 .运用:分析庄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识记:(1)楚辞;(2)《离骚》;(3)《九歌》;(4)《九章》;(5)宋玉《九辩》;(6)香草美人。

2 .理解:(1)《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2)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3 .运用:结合《离骚》分析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第二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1.识记:(1)《吕氏春秋》;(2)李斯刻石文;(3)《淮南子》。

4 .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倾向、说理特点。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1.识记:(1)汉大赋;(2)骚体赋;(3)诗体赋;(4)抒情小赋。

2.理解:(1)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2)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杂剧的流变1.明初严酷的政策导致杂剧题材偏狭,创作较为单调。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2.明中叶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3.明末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群众性与舞台性。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宫廷派杂剧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炖,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和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主要创作类型有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

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炖创作较多,语言质朴、音律谐和。

喜庆剧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神仙剧有《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节义道德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

起义英雄剧《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了北曲的限制。

刘东生的《娇红记》,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明初杂剧的特点:1.剧作多为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的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2.在语言风格上,有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3.在艺术体制上,突破了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特点:1.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较多。

2.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已经终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明代杂剧的流变一.明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部类组成。

二.明初杂剧较单调。

(一)严酷政策导致题材偏狭,宫廷派产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追求占主导。

(二)精于音律、熟谙南声的作家与时俱进,使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有一些革新。

三.明中叶嘉靖前后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新创获,思想和战斗精神深刻,与诗文领域反复古主义思潮呼应,形成锐意革的新气候。

四.明末杂剧不乏警世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一)南曲杂剧的好处: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逞气使才的工具。

(二)缺点: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群众性与、舞台性。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一.明初杂剧核心人物:朱权、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小群体。

(一)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内心需求,也是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

(二)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主要类型。

二.朱权。

(一)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冲漠子被吕纯阳等度入道,用得道之乐自勉。

(二)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1.源于《史记》、《西京杂记》,具一定进步意义。

2.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三)《太和正音谱》(1398)。

1.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

2.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

3.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三.朱有燉。

(一)杂剧。

《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属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10种属度脱人道的神仙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属节义道德剧。

(二)《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恭爱情,表彰以死明志的道德境界。

(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起义英雄剧。

(四)朱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人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北曲限制。

四.贾仲明和杨讷。

(一)贾杂剧《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状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成仙;创作倾向与朱有燉似,文采华丽,南北曲可同折对唱。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色。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分期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明初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2.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1.“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2.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2.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二、明初诗歌与散文1(1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①高启,号青丘子,最有成就、最早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②杨基《眉庵集》(2)袁凯《海叟集》,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2、散文(1)宋濂:明朝开国文臣《宋学士文集》“以道为文”,文道一元论。

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2)刘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如《活水源记》3、茶陵派:台阁体渐趋衰弱,茶陵派占主导首领李东阳(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诗风仍带台阁体的痕迹,宗法杜甫,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钱基博说他有“开山之功”)前七子批评李东阳,却又继承其复古主张为茶陵人《怀麓堂集》。

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台阁体:明初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中形成的文风。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内容贫乏,雍容典雅,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没有明确的集团宗派意识,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模拟。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把握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从构成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与剧本出发,并结合四要素的本质来分析与把握明杂剧的创作特点,将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作家群体的变化、作品内容的变化、作品体制的变化、演出剧场的变化和主体意识的变化。

其中包括本体的部分有作家与其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包括承担杂剧载体作用的剧场部分。

一、作家群体的变化杂剧是作家为了抒发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而创作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

至金元成熟并盛行以来,一直存在于百姓世俗社会中,勾栏、庙台是杂剧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舞台,深受皇权贵族歧视和压迫的下层文人、民间艺人是杂剧的主要创作者。

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统治集团出于巩固政治、强化集权的目的,公然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有不为君用,其罪皆至抄”①。

明王朝建立伊始,不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特别是在宫廷设置了教坊司、钟鼓司等专门的宴乐管理机构和组织,配置了专职的创作和演职人员,形成为宫廷、官府提供消遣娱乐的御用戏班,并成为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和皇家消遣娱乐的工具。

尤其太祖朱元璋出于巩固政治地位和为其歌功颂德的目的,异常重视宫廷内的戏剧活动,鼓励、授意跻身上层社会的皇族藩王、御用文人和宫廷艺人们从事宫廷杂剧的创作和演出。

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后序》中云:“洪武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②,足见当时宫廷对杂剧的重视程度和规模。

在统治者的直接影响下,明初各王府内也争相收罗聚集大批杂剧作家,如燕王朱棣府内豢养了一大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汤舜民等,据《录鬼薄续编》中记载:“汤舜民,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杨景贤,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般遇宠”。

皇族们除了亲自过问,甚至直接参与杂剧的创作与演出,如周宪王朱有燉一生创作杂剧三十一种皆存于世,是元明两朝杂剧作品传世最多的作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杂剧的流变)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 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就其题材而言主要有: • 1、讽刺杂剧。以康海的《中山狼》、徐复柞《一 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 • 2、爱国题材杂剧。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和《文 姬入塞》洋溢着一种祖国难离、游子留根的感情。 • 3、爱情题材杂剧。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 舜的《桃花人面》都是较好的爱情杂剧。 • 就体制而言,则主要是: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 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标志着纯北杂剧体式的终 结。
பைடு நூலகம்
• 《歌代啸》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 事相对独立。 • 徐渭是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 远影响。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 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开辟了讽刺杂 剧的新路。 • 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 初戏文的专著。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主讲:杨志君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 明初杂剧创作主要集中于宫庭之中,重要的人物
是两位皇族:朱权和朱有燉。 • 他们以杂剧作为政治上韬晦的工具。 • 另外,贾仲明和杨讷也属宫庭派作家。所以明初
杂剧主要风格是:趋向华丽雅致。
• 朱权和朱有燉。
• 朱权和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他们影响
• 评价: • 明初杂剧大多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 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 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 平的浓厚色彩。 • 语言风格上,明初杂剧有着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元杂剧的语言质朴。 • 艺术创新上,明初杂剧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格 局,朱有潡在剧中安排灵活的轮唱合唱。
着一批文人墨客,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
体。
•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
要创作类型。
• 贾仲明和杨讷。 • 他们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贾仲明写 杂剧《萧淑兰》、《升仙梦》。杨讷《西 游记》。 • 刘东生的杂剧《娇红记》,比较细腻婉转 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 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第三节、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和戏剧等艺术领域都 有成就,表现了一种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个性 。他曾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其杂 剧创作也在戏曲史上享有盛名。 • 《四声猿》是一组杂剧,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 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 》、《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 前两部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抨击与戏弄; 后两部是对人才易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