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医学读书报告

《伤寒论》医学读书报告
《伤寒论》医学读书报告

《伤寒论》医学读书报告

一、经典简介: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张仲景,名机,南阳涅阳县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年),死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自动好学,博览群书,特好医学,师事同郡名医张伯祖。建安初,军阀混战,扰攘不休,中土人民死亡流徙,“疫疠数起”,“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仅在建安十年(205年)前,张仲景宗族二百余口,死亡即达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者占百分之七十。这

种惨病情况,使张仲景对于医术钻研更勤,他总结前人医学成果,博采药方,写了许多有价值的医学用书。惜多已亡佚,留传于后世者,唯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校勘,将书中伤寒部分定名为《伤寒论》;杂病部分定名为《金匮要略》。《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述了伤寒等外感热性病的病理、诊断、治疗及用药。《金匮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四十多种杂病的治疗方法一百三十九条,二百六十二方,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重视内脏间的整体联系性,强调保持人体的正气,同时也不忽视去邪。

二、读书心得:

还记得大一刚进学校的一堂中医基础理论课,吴丽丽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如果你能把经典《伤寒杂病论》理解、背诵出来并能够灵活运用,那么你就是中医业界中等以上的医生了。”当时,我半信半疑,毕竟伤寒论是大三的课程,而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基,中诊,中药这些基础课难道不重要吗?我决定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读了《伤寒论》,直到现在,我丝毫没有后悔我提前读了伤寒论这本经典,即使为此我放弃了原本研习课本,学习所谓“基础”所用的时间,因为我通过这本《伤寒论》真正地踏入了中医的门槛。原因就我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

1、《伤寒论》开创了中医六经辩证体系,经久不衰。

伤寒论以张仲景开创的六经辨证为纲领编辑,有它自己的条理性,且应验于临床。伤寒论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收集每个病例并系

统整理而成的,所以其理论(六经辩证系统)形成直接来自临床大量实践,所以更贴近于现实。而其六经辩证是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辨证方法。这种辩证方法的优势在于把外感病有层次的区分出来有益于更合理的指导临床治疗。比起我们中诊书所追捧的脏腑辨证更实用,更能在临床中得到准确应验。按潘毅老师所概括:“脏腑辨证易懂,六经辨证实用!”我个人的确感受到这点,针对一个病例如果用脏腑辨证,往往会产生偏颇。因为五行是圆的,怎么说都能说通!比如如果辨证脾阳虚的病人,那可以培土伐木,可以补火生土,可以补肾阳助脾阳,这样恰恰不能抓住疾病根本而延误病情甚至误诊。而运用六经辨证,你可以充分体会到病势的进退,邪正盛衰,并且你马上会有对应的合理的治疗方案出来,如表里兼证,表证轻,里证重则治里;表里证皆有,程度差不多,先治表,后治里。由此,常言道:“疑难杂病,施法仲景。”后世医家,初入医道,开方济世,得道立派,形成自己的一套立论,都是站在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包括“温病派”、“补土派”、“滋阴派”…

2、《伤寒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是传统中医传承的最好教科书。

吴丽丽教授说过,传统中医的传承是一代代中医人师带徒培养出来的。古代中国没有西化思想的介入,出现了一代又一代当世的名医,并且在原有张仲景医圣的基础上有不断地提升,进步发展。恰恰都是

医学文献读书报告

医学文献读书报告 医学文献读书报告 部分均要求宋体小四号,西文字体要求Times Ne Roman。总字数 以2500~3000字为宜。 附件b: 读书报告PPT制作要求 1、PPT报告的内容应与读书报告原文内容一致,按照题目与关键 词、前言、文献查证、结论、参考文献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汇报。 2、PPT中需标注出对应的参考文献(如下图所示),且序号与读 书报告中的参考文献一致。 3、可以在PPT中适当添加相关的图片、图表或超链接内容。 4、报告内容重点突出。 附件: 读书报告评价标准 姓名: 科室: 工号: 入院题目: ? 附件4 寻找“最美护士”摄影比赛方案 值201X年“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医院决定在全院范围 内寻找我院最美护士、捕捉护士最美瞬间摄影比赛,旨在倡导、弘扬

我院护理人员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具体 活动方案如下: 一、参选方式: 科室、同事、个人自荐。 二、报名要求: 1.参赛人员可用数码相机、高像素手机进行拍摄; 摄影作品应贯穿活动精神、主题突出、角度独特、积极、健康、 真实; 3.摄影作品内容为护士日常工作(如: 为患者提供治疗、宣教、评估、生活照护、进社区等服务); 4.每张摄影作品附参赛宣言。 三、报名请参选人员于201X年4月18日(周五)17:00前,将 电子版摄影作品发送至邮箱jfzmhs@16 3.。 四、评选方式:由医院宣教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选,评选出济 医附院“最美护士”摄影作品设臵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 名,优秀奖若干名。 附件5 以“护患手牵手爱心在行动”为主题征文 比赛的通知 为进一步拉近我院护患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我院护士与患 者之间和谐的护患关系,值“ 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现面向全院范围内征集以“护患手 牵手、爱心在行动”为主题的文章,具体方案如下: 一、征文主题:护患手牵手爱心在行动。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重症医学科读书报告

重症医学科读书报告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一、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2012年修订的AP分级和分类系统(美国亚特兰大),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范AP的分类。AP按照临床表现和预后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轻症AP(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通常在1~2周内恢复,不需反复的胰腺影像学检查,病死率极低。 2.中度重症AP(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伴有一过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 h内可以恢复),或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对于有重症倾向的AP患者,要定期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持续评估。 3.重症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必须伴有持续(>48 h)的器官功能衰竭,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极高。危重急性胰腺炎(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CAP)是由SAP的定义衍生而来,伴有持续的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或全身感染,病死率极高,因此值得临床关注。基于决定因素的分类(determinant-based classification,DBC)方法与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revision of Atlanta classification,RAC)标准同年提出,后续相关研究也提示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可能是决定AP预后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AP 应采用三分类还是四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最新的证据表明仅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病死率直接相关的危险因素,但该研究的CAP例数过少,因此四分类原则在AP严重程度判断上尚未显现出显著优势。国内相关研究比较了RAC和DBC对AP的分类效力总体相仿,在判断住院时间延长方面DBC略优。 二、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胆石症仍是我国AP的主要病因,其次是酒精性AP。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诊断和处理时机至关重要,尤其应注意胆道微结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c pancreatitis,HTGP)日渐增多,且呈年轻化、重症化态势,有超越酒精性AP成为第二大病因的趋势,需引起重视。其机制可能与三酰甘油分解的游离脂肪酸对胰腺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其引起的胰腺微循环障碍有关。当血清三酰甘油≥11.3mmol/L时,极易发生AP;当三酰甘油<5.65mmoL/L时,发生AP的危险性减少。 三、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一)AP的临床表现 腹痛是AP的主要症状,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少数无腹痛。典型的腹痛位于上腹或左上腹,可放射至背部、胸部和左侧腹部。多为钝痛或锐痛。但腹痛的程度和部位与病情严重度缺乏相关性。其他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和(或)呕吐、黄疸、腹胀及发热等。 (二)AP的并发症 1.局部并发症 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cute peripancreatic fluid collection,APFC)、急性坏死物积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1、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 运行受阻,—项强。 2、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此为表虚症。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 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 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 [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 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 及阳明了。脉数急者:“数” 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躁烦” 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 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 误用辛温发 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迷,且多睡眠而语言难出。邪 热上壅于肺,呼吸不利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 风温之证若再误下,重伤其津液,化源必然枯 竭,则见小便不利;津伤热炽,神昏加重,故直视而失溲。 [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总之,若遇“风温”'一证,不明白清热以救阴之理,误用火攻,可因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肝风内动。证见发黄、惊痫、瘈疭等危候,故言之:若已被火,而复以火熏之,谓逆而再 逆,终促命期。此为医家之大罪,实为风温之大戒!

读书报告模板

硬膜下血肿 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 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慢性硬膜下血肿绝大多数 有轻微头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部着力。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 引起。 临床表现 1.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 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多见。 2.慢性硬膜下血肿 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伤后1~3个月后出现如 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迟钝、精神失 常等。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检查 1.X线平片检查 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伴有颅骨骨折,慢性硬膜下病人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 和骨质吸收。 2.头部CT扫描 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 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3.头部MRI扫描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MRI的T1和T2均表现为高信号。 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高情况、伴有局灶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即 可明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老年人及小儿。一般在伤后3周至数月出现慢性颅内 压增高症状,多数经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 治疗 1.急性硬膜下血肿 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2.慢性硬膜下血肿 首选颅骨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术。对于血肿囊壁肥厚伴钙化须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

护理札记读书报告

读护理札记 护理的价值 南丁格尔著《护理札记》,在我看来是我们护理人员最早的课本,这本书里简述了“护理”这个单词的来源,且竭尽全力地从患者本身出发,并没有各种疾病和复杂的并发症,但却是真正的从患者角度设身处地的再着想。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悉心的护理能不能使患者不再痛苦,是不是真的可以修缮疾病,答案是:不知道,人们对医学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觉得它能够起作用,甚至是无所不能,给与新鲜的空气、适当的温度、舒适的环境都不重要,而且于事无补。但是事实是很多疾病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而且现有的治疗方案还有待商酌,这个时候悉心的护理在此却非常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控制疾病的流行。 在工作中,忽略我们护士工作价值的有很多,相信很多同事都有这样的经历:入院时,向你抱怨怎么抽这么多血,需要化验这么多吗……查房时,医生怎么还不来,查房还没到这儿,每天早上就来看我一眼,这就是看病呀……手术时,等了一天了,我们什么时候做呀?按顺序?你不知道,你们护士长知不知道……出院时,小结还没写?医嘱还没开?带药还没来?你们干什么吃的,早上医生就和我说出院了……但是无论和我们护士如何吵,看见医生的时候都是xx医生好,xx医生谢谢,前后的反差让我觉得护士的价值是不是就是这些琐事。 但是每天下班回家后我都会想想自己今天有没有和患者聊聊天,了解了解他们最近身体有没有好一点,答案是没有。《护理札记》这本书全文讲的都是基础护理,书中第一章就是在讲述开窗通气对患者及治疗的害处,窗户的发明就是为了打开。南丁格尔说的没有错,我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从这本书中,我思考过,在我踏上临床还没有太长时间的时候尽早的转变,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让我意识到很多平时会忽略或想错的细节,比如“病人对那些走起路来响动大的护士比较反感;”比如说“我们应该坐在病人能够看到你的地方,这样当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才可以不用费力地转动他的头来看你。任何人都会下意识地看着对他们说话的人。如果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不坐在适当的地方,就会让他非常劳累,从而对他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说“不管你是离开一天、一个小时还是十分钟,你都应该事先告诉你的病人,什么时候你会走开,

护士护理学读书报告范文(3篇)

护士护理学读书报告范文(3篇) 护理学读书报告范文:初读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用它平凡而真实的语言描绘会出那个时期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真切关怀,其中第三章提到的精细的安排让我受益颇多,在现在社会,我们对病人的照顾往往不全面,只是把病人的相关治疗做好就觉得万事大吉了,却不曾想往往有些小的事情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 南丁格尔背景资料:佛罗伦斯?南丁格尔,英国人,1820年5月12日生于意大利的一个富有之家。她从小就经常照看附近村庄的病人、残疾人,并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坚决地选择了护士工作。1853年,她在伦敦担任妇女医院院长。次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她受政府之邀,带领38名女前往克里米亚护理受伤士兵。南丁格尔精心细致的护理工作和顽强无私的敬业精神,使她在士兵中成了传奇式的人物。1869年,南丁格尔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建立了专门的护士训练学校,从这所学校毕业的护士们曾到世界各国帮助改进医院护理工作。南丁格尔以最高贵的奉献精神把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护理札记》这本书从通风,房子的健康条件,精细的安排,噪音,食物,床和被褥,光线,房间和墙壁的清洁,个人卫生,对病人的观察这些方面详细的阐述了护理工作的细节问题,它从患者最基本的方面入手,但是这些方面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其中精细的安排对我影响颇多,书中提到“当我不在的时候病人会发生什么?” 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我们是否在我们的工作中想过当我们把这个病人的治疗做完了,我们还会不会去想这个病人会发生什么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想的,也许我们会找这样那样的理由,这就是我们没做好安排和责任心不强,就比如:压疮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有人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病人有翻身卡,而且我们也会给病人每两个小时翻一次身,为什么病人还会发生压疮,我们是否想过在这两小时之间病人会发生什么呢,也许病人在这期间不小心把屁股弄湿了,而病人又没管它,而病人又没告诉我们,这就大大增加了发生

《伤寒论》读后感1000字

《伤寒论》读后感1000字 让中医文化沁入心脾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 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

医学英语读书报告

101 of 121 laboratory general checklist 07.28.2015 实验室常规检查表 supervisory review of work, reassignment of duties, or other actions deemed appropriate by the biorepository director.工作的监督检查, 分配职责,或采取其他行动,似乎是生物研究者们最欣赏的 合规的依据: ? records of corrective action to include evidence of ? 纠正措施包括培训和评估能力证据记录,记录关于培训和 评估的胜任的积极行为 inspector instructions: 检查员指示:● floor plan and equipment locations地面计划及设备位置 ● overview of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 if available如果有可能,可 以建筑自动化系统(bas) ●physical facilities 物质设施; physical facility (adequate space, acceptable temperature/humidity, areas clean, adequate storage areas, adequate emergency power)物理设施(适当的空间,可以接受的 温度/湿度,清洁,充足的存储区域,足够的应急电源)● perimeter security and access security to specific specimen collections ●确保周边安全性和特定的样本集的访问安 全 ● is the work area sufficient for you to perform your duties safely and accurately? 你的工作是否足够安全、准确地履行你的职责? gen.84000gen globaleuropeanatmnetwork泛欧atm网; restricted access 限制访问 phase i段落一 access to the biorepository is restricted to authorized individuals.、 进入生物是被禁止的授权人。 (security codes, user codes) that limit individuals access to those areas they are authorized to enter or use. authorization is required for access to the 注:这可能是通过使用访问代码(安全代码,用户代码),限制个人进入这些领域,他们 被授权进入或使用。需要授权为获得: 1. biorepository生物 2. specimens, aliquots and any extracts thereof标本,样品和任何其提取物 3. participant/client and study records参与者/客户和学习记录 access codes/user codes must be maintained and current (e.g. inactivated when employment of an authorized individuals employment ends) 接入码/用户代码必须保持和当前(如授权个人的就业结束时,灭 活)。 space 空间 在空间上的不足之处应记录,所以有激励改善。在空间上的不足被认为是次要的,除非

四圣心源读后感-

《四圣心源》之“一气周身” 黄氏积累数十年经验,将古今学说融会贯通,在医学事业上不懈的努力,对促进医学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四圣心源》一书影响颇大。在阅读该书时,其中“一气周身”的理论让我影响深刻。 “一气周身”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一气”广义上应该等同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的定义范畴,狭义上讲,应该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之象。黄元御先生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理论模型,该理论非常重视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形成了独特的人体气化理论,该理论根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切中人体生理的本质,有效指导临床辨证立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宇宙都可以看作是气的运行。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亦可以看做是宇宙这个不停运行的大气中的一部分气。而黄元御将这套理论运用到临床上,达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当年乾隆皇帝久病不愈,请其诊治,获得佳效,于是赐题“妙悟岐黄”赐之,并诏为御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即是说,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而人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间的这股气也不过是阴阳之变化。故而黄元御则把这种规律具体地总结为:阴阳就是一气之升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一脉相承,是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它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可谓由源到流,高屋建瓴。 一气周流的结构是浑然一体的。人体的一气周流描述的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从中焦来讲的话,主要表现为中焦的脾胃之气。中焦的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其不停息的升降斡旋,犹如漩涡,由内向外,旋转出来,往上左升的部分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部分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生命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以中焦土气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一气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的不同状态而已。并非表现为周围一圈是木火金水,中间单独存在一团土气,不是这样的结构。一气周流的组成结构类似于太极图的结构,它实际上是浑然一

医学读书报告格式

医学读书报告格式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下面和XX 一起来看看怎么写吧!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岀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岀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张仲景,名机,南阳涅阳县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 死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他自动好学,博览群书,特好医学,

师事同郡名医张伯祖。建安初,军阀混战,扰攘不休,中土人民死亡流徙,“疫病数起”,“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燈,或举族而丧” O仅在建安十年前,张仲景宗族二百余口,死亡即达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者占百分之七十。这种惨病情况,使张仲景对于医术钻研更勤,他总结前人医学成果,博采药方,写了许多有价值的医学用书。惜多已亡佚,留传于后世者,唯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校勘,将书中伤寒部分定名为《伤寒论》;杂病部分定名为《金匮要略》。《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述了伤寒等外感热性病的病理、诊断、治疗及用药。《金匮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四十多种杂病的治疗方法一百三十九条,二百六十二方,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重视内脏间的整体联系性,强调保持人体的正气,同时也不忽视去邪。 还记得大一刚进学校的一堂中医基础理论课,吴丽丽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如果你能把经典《伤寒杂病论》理解、背诵出来并能够灵活运用,那么你就是中医业界中等以上的医生了。”当时,我半信半疑,毕竟伤寒论是大三的课程,而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基,中诊,中药这些基础课难道不重要吗?我决定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读了《伤寒论》,直到现在, 我丝毫没有后悔我提前读了伤寒论这本经典,即使为此我放弃了原本研习课本,学习所谓“基础”所用的时间,因为我通过这本《伤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李培生教授是国内伤寒论大师,研学李培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对提高中医学习者的理论及临床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本人研读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1.咽喉为三阴经之所过处,赖阴液以滋润,阴津少,不能上承滋润,则咽喉干燥。 2.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伤。 3.平素最易出汗之人,多为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阴液易泄。 4.治疗外感病,必先分辨病证之表里、轻重、缓急而施治,一般而论,凡有表证,当用汗法,使表邪从汗而解,若病证里实已成,下证已急,表证已罢,则攻下实邪为正治,既使尚有表证,以其里证解重,应当先用攻下之法,若当先用攻下,反用汗法,也为误治,亦易产生变证。 5.桂枝甘草汤证以心悸,欲得按为主证,属心阳伤之较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见心神浮越之烦燥证,则心阳虚损较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的征候,说明心阳虚损更重,以致达到了亡阳的程度。 6.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7.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均属阳虚水停,其主要区别是:真武汤证病变重点在肾,病势重,且多伴有少阴阳虚证候,苓桂术甘汤证病变重点在于心脾,病势轻,而以水气上冲证候为主。 8.鉴别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应着重对比两点:其一,小便的利与不利,小便利者,属水停中焦,小便量少不利者,为水蓄下焦;其二,病痛的部位证在心下,为水停中焦,证在小腹,则水蓄下焦。 9.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辨识大结胸的三个典型证候,可称之为“结胸之证”。 10.大柴胡汤证虽可有心下痞满而痛,但按之并不石硬;而结胸证则是热与水结胸胁,帮既有心下疼痛,又按之石硬。 11.阳明热实在肠胃,结胸热实在胸膈;大结胸表现为胸胁、心下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但头汗出等证;而阳明腑实则见腹满痛、绕脐痛、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等证。 12.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在心下,故其脉浮滑。 13.生姜泻心证是心下痞满而挟有水气之邪,其主要证候:心下痞硬,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证。

温病读书心得

略论“温病”学说对于《伤寒论》的发展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温病学起源于《内经》时代,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论》中亦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条文。在唐宋以前,温病基本隶属于伤寒的范畴,唐宋以后,随着江南地区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渐增多,外感热病和流行感染的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长期治疗热病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逐渐发展并突破了《伤寒论》的理论框架。时至明清,以明代汪石山、吴又可和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医家不断在临床上探索总结,发展创新,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了温病学自己的理论体系。应当说,温病学确实源于《伤寒论》,但温病学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绝不是《伤寒论》一书所能完全概括的。 首先,在辩证体系方面,《伤寒论》首创的六经辨证体系综合概括了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辩证亦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阶段辩证方法,且辩证过程和思路更为直观详实。六经辨证对寒邪发病的病变论述较详,太阳病几乎占了一半的条文,阳明病的条文相对较简,而与之相对应,卫气营血辩证中的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辩证的证型和相应的治法要细致很多。此外,单纯分阶段和层次的辩证论治体系还不足以满足临床的要求,故而,温病学更提出了三焦辩证,以三焦来归纳临床错综复杂的辨证表现。凡心肺之病属上焦、脾胃之病属中焦,肝肾之病属下焦。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互为经纬,共同构建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 此外,《伤寒论》首创的方证辩证体系以六经为纲,共有112方,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也极大。《温病条辨》将温病分为9种,列238法,处方198首,直接引用《伤寒论》原方和化裁原方有83首,其余为引用其他前代医家的方子和自创,由此可见,温病的方证辩证体系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对温病的辩证治疗也更细致完备。 第二,在病因学诊断方面,《金匮要略》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说,系统而明确地将疾病病因分类,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但在温病病因上,将温病归于伤寒的一类,对温病病因并未提出实质性的认识。温病学突破了传统的“六淫”致病学说,吴又可在《素问》“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疠气”致病学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后的温病学家又对于暑温、伏暑、湿温、秋燥以及各种瘟疫、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麻疹、天花等常见传染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这些都是发前人之未发,是对于中医病因学的重大贡献。其对外邪的认识,较之前代医家的认识,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 第三,在诊断方法方面,《伤寒论》重视脉象,其腹诊也很有特色,但在舌诊方面很少涉及,而温病学以叶天士为代表,重视脉象之余,更重视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对于斑疹白痘的诊断也很重视。例如热病病人开始表现为黄苔,热毒

医学读书报告怎么写

关于医患关系的思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健康的概念也重新被人们审视,定期的体检逐渐得以普及,有病了就要尽早就医这个意识也逐渐得以强化。医生和患者,一个治病救人,一个康复而归,本来应该是和和乐乐的事情,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患纠纷却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医患关系”这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医生患者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求医行为与行医行为的互动。美国医学史学家西格里斯认为:“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句话指出了医患关系的“狭义”和“广义”两种情形。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专门术语,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的群体(医疗者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就医者一方)在治疗或者缓解患者疾病过程中所建立的相互关系。医患关系是诚信为基础的具有法律强制性的信托关系,它体现了医患关系双方的价值追求。 1医患关系的模式 关于医患关系的模式,萨斯霍轮德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医患关系模式,即:主动——被动模式,知道指导——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模式。在休克昏迷患者、精神病患者、急性创伤者或难以表述主观意识的患者,医生是主动的,患者是被动的,属于主动——被动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求医时病情并不如上述情况那般严重,求医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了解及减轻如食欲不振和头痛发热之类的疾病,此种情况下,患者求医是因为医生可以提供必需的照顾,医生通过诊断、分析和治疗,指导患者和医生关系;而患者则为医生的指导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症状和病史),并依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作。而共同参与模式是针对慢性疾病及有一定医学技术知识的患者设计的一种技术模式,患者不仅主动配合协调,而且进一步参与,而医生则是“帮助患者自助”,如糖尿病患者逐日按照医生所开的处方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 2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2.1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的好坏对医患关系影响极大,一直是患者不满和和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1]。目前很多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患者来就诊就是有求于己,对患者的态度生硬,语言冷淡,无视患者的疑问和痛苦。加上医护人员的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心情紧张郁闷买家具了心里的不平衡,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态度不好,使患者产生反感和不信任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 2.2收费方面 周亮等[2]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医疗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加上医疗制度的改革、医院的经营和职工的效益直接挂钩,有些医生出于个人的利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同时由于医院的关了问题,导致多收费和重复收费的问题,成为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线。 2.3医患之间的差异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生和患者的分工、专业知识、医疗信息的掌握及其各自的权益不同,从而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态度存在差异,对医疗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就出现了冲突[3]。 2.4患者的心理情况 在医疗工作中,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是医患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4]。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特别是重大疾病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患者想快速减轻症状、换证多了解自己的病情等问题会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其心理负担过重,当这些要求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伤寒论读书笔记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

医学类读书报告PPT

关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文献的读书报告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传统文献综述、pubmed摘要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等方面的疾病均有可能造成出血现象。呕血和黑便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果出血量较大时即有可能造成周围循环衰竭,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本次报告主要就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展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消化道黏膜炎症、溃疡、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等,是常见的急症,若大量出血,血容量急剧减少可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死率高达8% ~13.7%[1],近十几年来,由于急诊内镜等检查手段的发展,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一般能迅速作出诊断[1]。目前临床上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①药物治疗; ②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 ③纤维内镜直视下止血; ④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2],临床上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药进行治疗较为多见,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本次报告选取“张茶丽,于红刚的《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meta分析》”、“李元学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王拱辰,王萍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进展》”综述、以及pubmed上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摘要,通过这些文献资料阐明我对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观点。 一.主要内容 1.rct rct是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和对照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里同步进行研究并观察试验效应,再用客观的效应指标测量和评价试验结果的试验设计。本文选取的rct是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对采用口服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并与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比较,结果表明,口服雷贝拉唑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咪替丁,再出血率较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在同等治疗条件下,雷贝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较西咪替丁显著,可明显抑制再出血的发生,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meta分析 meta分析师对相同主题的一组同质性符合要求的文学量化分析。以统一主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综合分析。本文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合并分析结果[z = 6.79,p <0.00001,or = 7.89,95% ci ( 4.35,14.33)],表明奥曲肽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比单用质子泵抑制剂有效。同时meta 分析也具有不能纳入全部的相关研究、不能提取全部相关数据和存在发表偏移等局限性,而本文研究中的局限性: ①纳入的研究均为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无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其中5 个研究未提及随机化的方法,同时所有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也未提及退出和随访情况和分配隐藏及意向治疗的分析,因此总体方法学质量低下,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等; ②研究以显效、有效及无效等作为指标报道总有效率,但所采用的疗效判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并非同一批号以及剂量和疗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各研究存在一定的临床异质性,其可能影响到结果的分析。③纳入研究均为中文文献,无1 篇英文文献,虽然这样更能代表中国人本身的发病特点,更有实际指导意义,但仍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同时纳入的研究中缺乏灰色文献,因此存在发表偏倚; ④纳入的6 个研究中仅有1 个研究报道其不良反应,并且其中若存在病例死亡也未报道其死亡的原因,所以对于其药物的安全性不能正确地做出准确地评价。⑤文献提及了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但统计止血率时未根据病因分类。[1]因此,设计合理、严密的meta分析文章能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伤寒论 读书笔记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人体感觉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不堪风袭故恶风。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懈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黑暗滞所致。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效,不克不及暖和分肉,故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材一定痛苦悲伤,脉阴阳俱紧,此营黑暗滞,太阳经气盛行不畅所致。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力暖和,则病势轻细,不会再有传变。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 必鼾,语言难出。] 误用辛温发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倒,且多就寝而语言难出。邪热上壅于肺,呼吸倒霉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