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合集下载

明代文学第六章

明代文学第六章
朱 有 燉 画 像



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在体式上对于元杂 剧来说有所改进。比如打破了元杂剧一本 四折、一人主唱等等模式,《牡丹园》一 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都可以唱。在 《仗义疏财》中有李逵和燕青的对唱。



(二)明代前期的御前侍从剧作家
1、贾仲明
山东淄川人,明成祖时御用侍从。著杂 剧16种,现存5种。相传《录鬼薄续编》出 自其手,这是一本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 作品的史料性著作。

明初较少道学气、八股气,有较好艺术 性的戏曲有《精忠记》、《金印记》、 《连环记》、《千金记》等。

二、明中叶传奇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了明代中叶 嘉靖年间,明传奇剧的体制逐渐发展完备, 成为了明代剧坛上的主流艺术形式。作家 的创作也更为自觉,更能直面现实,更加 具备战斗精神。这一时期产生了著名的 “三大传奇”。
《宝剑记》剧照
(二)梁辰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剧照
《浣纱记》45出,全剧 以范蠡、西施二人悲欢离 合的爱情为主线,演述了 吴、越两国的兴亡历程。 戏剧歌颂越国君臣的艰苦 奋斗,批判吴国君臣的骄 奢腐化,特别是赞美了范、 西二人为国献身的高尚情 怀。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进后的昆腔进 行演唱的戏剧,曲腔悠扬柔美,曲辞典雅 工丽。对昆腔的传播有很大的推动力。


(一) 明代前期宫廷剧作家
明代前期的宫廷剧作家的代表 人物主要有皇族朱权、朱有燉以 及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等人。



1、朱权
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 淡泊于政治,而醉心于艺术。

朱权画像

(1)戏曲理论著作: 朱权所写的《太和 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 戏曲理论著作。在书中 探讨众多的戏曲理论问 题,如古代戏曲的体制 、流派、制曲方式、戏 曲声乐理论以及北杂剧 曲谱等。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杂剧的流变1.明初严酷的政策导致杂剧题材偏狭,创作较为单调。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2.明中叶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3.明末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群众性与舞台性。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宫廷派杂剧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炖,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和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主要创作类型有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

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炖创作较多,语言质朴、音律谐和。

喜庆剧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神仙剧有《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节义道德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

起义英雄剧《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了北曲的限制。

刘东生的《娇红记》,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明初杂剧的特点:1.剧作多为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的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2.在语言风格上,有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3.在艺术体制上,突破了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特点:1.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较多。

2.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已经终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明代杂剧的流变一.明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部类组成。

二.明初杂剧较单调。

(一)严酷政策导致题材偏狭,宫廷派产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追求占主导。

(二)精于音律、熟谙南声的作家与时俱进,使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有一些革新。

三.明中叶嘉靖前后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新创获,思想和战斗精神深刻,与诗文领域反复古主义思潮呼应,形成锐意革的新气候。

四.明末杂剧不乏警世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一)南曲杂剧的好处: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逞气使才的工具。

(二)缺点: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群众性与、舞台性。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一.明初杂剧核心人物:朱权、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小群体。

(一)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内心需求,也是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

(二)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主要类型。

二.朱权。

(一)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冲漠子被吕纯阳等度入道,用得道之乐自勉。

(二)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1.源于《史记》、《西京杂记》,具一定进步意义。

2.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三)《太和正音谱》(1398)。

1.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

2.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

3.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三.朱有燉。

(一)杂剧。

《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属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10种属度脱人道的神仙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属节义道德剧。

(二)《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恭爱情,表彰以死明志的道德境界。

(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起义英雄剧。

(四)朱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人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北曲限制。

四.贾仲明和杨讷。

(一)贾杂剧《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状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成仙;创作倾向与朱有燉似,文采华丽,南北曲可同折对唱。

第六章_明代戏曲

第六章_明代戏曲
2,理论条件:李梦阳、何景明、王慎中、唐顺之等一批名士在理论上明确 肯定了戏曲文学的价值。
3,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戏曲的繁荣。
五、几种戏曲概念的区别
(一)明代杂剧与元代杂剧之比较
1,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二、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出 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精 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
一、明代前期杂剧
《御制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 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2.唱词安排的均匀。 《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
3.南北曲合流的尝试。 《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13431422后),山东淄
川人。明成祖御前
得意侍从,著杂剧 16种,今存5种。
代表作《萧淑兰情 寄菩萨蛮》。
杨讷,字景贤,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第六章__明代杂剧》(贾学亮)

第六章__明代杂剧》(贾学亮)

《 四 声 猿 》 插 图 明 代 万 历 年 钱 塘 钟 氏 刊 本
42
(一)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 猛烈抨击和尽情戏弄
《狂鼓史》一折,取材于《后汉书· 祢衡传》、 《世说新语》、《三国演义》第23回 “祢正平裸 衣骂曹”。 借古讽今:当年曹操借刘表、黄祖之手,杀了敢 于骂他的祢衡;如今严嵩假杨顺、路楷之流害死 了耿耿大臣沈炼。有感而发,发为十三支曲词。 邪恶的权奸曹操入地狱,正直的祢衡升为天使。 表现“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徐文长 传》) 作者备受压迫后的愤懑不平之气一吐为快,如怒 龙挟雨,惊世骇俗。具有桀骜不驯,狂放的个性, 烈火般激情。
三、《四声猿》
《四声猿》包括四本短戏: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剧本命名,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 三声泪沾裳。”猿啼凄厉,三声令人沾裳, 四声更属断肠之歌。徐借以表达内心的悲哀。 在明代戏曲中,《四声猿》是彻底摆脱封建 说教的迂腐,闪耀着新的思想光彩的杰作。
三、爱国题材杂剧
陈与郊《文姬入塞》, 《昭君出塞》昭君的哀怨: “压翻他杀气三千丈, 那里管啼痕一万行” 陈与郊还编有《古名家杂剧》
叶宪祖的《易水寒》 壮士荆轲抓住秦王, 逼他退还各国土地。
四、爱情题材杂剧
(一)孟称舜《桃花人面》: 根据唐· 崔护题诗 改编。诗情画意中映现出儿女浓情。
孟称舜《桃花人面》 叶蓁儿唱[醋葫芦]:
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 又不是不通人性, 止不过自幼出家。 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 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 正讽经数声叹息, 刚顶礼几度嗟呀。”
(三)汪道昆《大雅堂乐府》
《高唐梦》 (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相会) 《五湖游》(范蠡与西施归隐) 《远山戏》(张敞为妻画眉) 《洛水悲》(曹植与洛神邂逅)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

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把握明代杂剧的类型演变,从构成戏曲的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与剧本出发,并结合四要素的本质来分析与把握明杂剧的创作特点,将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作家群体的变化、作品内容的变化、作品体制的变化、演出剧场的变化和主体意识的变化。

其中包括本体的部分有作家与其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包括承担杂剧载体作用的剧场部分。

一、作家群体的变化杂剧是作家为了抒发自身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而创作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

至金元成熟并盛行以来,一直存在于百姓世俗社会中,勾栏、庙台是杂剧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舞台,深受皇权贵族歧视和压迫的下层文人、民间艺人是杂剧的主要创作者。

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统治集团出于巩固政治、强化集权的目的,公然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有不为君用,其罪皆至抄”①。

明王朝建立伊始,不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特别是在宫廷设置了教坊司、钟鼓司等专门的宴乐管理机构和组织,配置了专职的创作和演职人员,形成为宫廷、官府提供消遣娱乐的御用戏班,并成为宣传封建统治思想和皇家消遣娱乐的工具。

尤其太祖朱元璋出于巩固政治地位和为其歌功颂德的目的,异常重视宫廷内的戏剧活动,鼓励、授意跻身上层社会的皇族藩王、御用文人和宫廷艺人们从事宫廷杂剧的创作和演出。

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后序》中云:“洪武初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②,足见当时宫廷对杂剧的重视程度和规模。

在统治者的直接影响下,明初各王府内也争相收罗聚集大批杂剧作家,如燕王朱棣府内豢养了一大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汤舜民等,据《录鬼薄续编》中记载:“汤舜民,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杨景贤,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般遇宠”。

皇族们除了亲自过问,甚至直接参与杂剧的创作与演出,如周宪王朱有燉一生创作杂剧三十一种皆存于世,是元明两朝杂剧作品传世最多的作家。

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

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

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在中国戏曲史上,明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明代戏曲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而且在剧本创作和演员表演上也有很多突破。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

1. 明代戏曲的背景明代戏曲的背景在明代之前的元代,戏曲以杂剧为主,注重音乐和舞蹈。

而到了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戏曲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文人戏曲与曲艺的融合明代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人戏曲和曲艺的融合。

文人戏曲是由文人学者创作的,注重剧情和人物性格的描写,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有较深刻的反映。

而曲艺则更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具有更加活泼生动的特点。

文人戏曲和曲艺的结合,使得明代戏曲既有了文化内涵,又能够吸引广大观众。

2. 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剧种分类在明代,戏曲剧种不断增加,有徽剧、评剧、越剧、昆曲等。

每个剧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表演方式,使得明代戏曲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戏曲的表演艺术明代戏曲的表演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演员开始注重角色的刻画,通过动作、表情和声音的配合,使得角色更加立体饱满。

同时,音乐和舞蹈也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的配合,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3. 明代戏曲的剧本创作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明代戏曲的剧本创作非常丰富多样。

在历史题材方面,明代创作了很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戏曲,如《长生殿》、《朝阳宫》等。

这些剧本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而在现实题材方面,明代戏曲也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社会现实,如《南柯记》、《牡丹亭》等。

这些剧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揭示,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戏曲的艺术魅力。

剧本内容的探索与创新明代戏曲的剧本内容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在情节设置上,明代戏曲常常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使得剧情更加复杂且有层次感。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明代戏曲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在语言表达上,明代戏曲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押韵和对仗等,使得剧本更加富有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一节明代北杂剧的衰微的历史进程一、明初时期明朝建国伊始,便“尊崇儒术”,以致“士大夫耻留心词曲”①,而朱元璋又曾两次颁布“规范”包括杂剧在内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禁戏法令,使杂剧艺术受到沉重打击。

但是,明初紧承有元,杂剧的创作环境依然较为有利。

此时,不但有一批由元入明的颇富杂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的作家与演员队伍,而且还有长期以来杂剧艺术培养起来的热爱杂剧艺术的观众。

就是当时的统治阶层中,也不乏喜欢欣赏杂剧艺术的人。

朱元璋起兵自封吴王时,即创建教坊司,掌管“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的所谓“宴会奏乐”②;建国后,又于洪武28年创立专门的演剧机构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其中所谓“传奇”,即是北曲杂剧③。

洪武3年,朱棣封燕王,13年之藩北平。

由于燕王朱棣对杂剧特别喜好,•因而对杂剧作家宠遇甚厚,在他周围,便聚积了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一批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④,使燕邸成为当时杂剧活动的一大中心。

由于上述原因,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还算差强人意。

傅①何元朗《曲论》。

②见《明史.乐志一》。

③《明史•职官志三》。

文中传奇即杂剧,此乃承袭元明人说法。

④见《录鬼簿续编》。

惜华《明杂剧全目》列此时作品共有89本之多。

只是从质量上考察,此时既无关王白马郑这样的大家,也无《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这样的杰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武时期的杂剧创作同鼎盛的元杂剧相比是大大衰落了。

就体制而论,此时的杂剧,基本上仍然因循元剧旧制,但因受南戏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守旧有格范的现象。

这种现象尽管是个别的,但它却表明元杂剧那种高度规范的体制刚一入明就开始解体了。

二、永乐至成化时期大约因为洪武永乐二帝的禁戏法令的关系①,杂剧创作进一步衰落。

除汤舜民、杨景贤等朱棣的“老部下”永乐初或许还有杂剧作品问世外,有名姓的杂剧作家仅知有宁献王朱权与周宪王朱有炖二位藩王而已。

其中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传2种;朱有炖创作杂剧31种,总名《成斋传奇》。

若从数量与文笔上看,宁周二王颇有元代杂剧家的气象,但如从取材看,二王所作十有七八是神佛仙道妓女节妇之类的东西,除此就是文人韵事、“义士”之类的作品。

此时的杂剧作品,如从思想内容考察,可取者实如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宪王的杂剧,若从北曲杂剧演变轨迹考察,实则呈现出①禁戏法令详见清人董含《三冈识略》所引《遁园赘语》,洪武30年5•月刊本《御制大明律》及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条。

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象:首先是剧曲联套开始自由化;其次是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最后是使用过新曲牌和新的联套套式。

二王之后将近40年,无一杂剧作家见诸记载。

三、弘治、嘉时期:弘治至嘉靖的约80年间,北曲杂剧才又稍显复兴气象。

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以及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知此时期的杂剧作家有陈铎、王九思、康海、杨慎、李开先、冯惟敏、梁辰鱼等,所作北杂剧大约17种,今存十余种。

这些剧作中,最为优秀的当首推王九思《杜甫游春》与康海《中山狼》。

时人何元朗《曲论》说王九思《杜甫游春》杂剧“虽金元人犹当北面”,王世贞《曲藻》谓“评者以敬夫(按即王九思)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

康王之作,颇具元人气象。

(一)隆庆、万历时期:此时杂剧迅速南曲化,其中北曲杂剧的创作,也深受其影响从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格调。

此时的北曲杂剧,绝大多数都折数不等,只有《红线女》、《虬髯翁》、《昆仑奴》、《寒衣记》等区区数种仍保留元剧一本四折格范。

这表明,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的本质特征几乎丧失殆尽。

而此时的北曲杂剧创作,据祁氏《剧品》,涉及作家40余人,共有剧作40余种①,还算差强人意。

但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仅有梁伯龙《红线女》、孟称舜《桃花人面》、凌初成《虬髯翁》、梅鼎祚《昆仑奴》、王骥德《男王后》、王衡《郁轮袍》、叶宪祖《寒衣记》、《骂座记》、沈自征《渔阳三弄》等区区十数种而已。

第二节明代南杂剧的兴隆明代嘉、隆年间,剧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形式,戏剧史家们通常为了与元杂剧相区别而称之为南杂剧。

一、南杂剧的得名据现有资料,最早对南杂剧这种新的戏剧样式给与足够关注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思考的大约是胡文焕。

胡文焕编选的《群英类选》,估计刊刻于万历21年至万历24年间左右,其卷二十六收有被编选者胡文焕称为“南之杂剧”的剧作13种。

这些剧作分别为徐渭、汪道昆、程士廉、胡文焕以及无名氏所作。

通观胡氏所选的这13种剧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就篇幅而言,均为篇幅短小之剧。

第二是就用曲而言,有全用南曲的,也有南北合套的,还有南北曲混用的只是唯独没有全剧都用北曲的。

这说明,这种剧作①据曾永义《明杂剧概论》,知明隆、万以后共有纯北曲杂剧约66本。

是用南曲或混用南北曲写成的。

就篇幅短小而论,颇似元明北曲杂剧;就其用曲而论,它又与北杂剧不同。

大约基于这样的认识,胡文焕称之为“南之杂剧”①。

胡氏“南之杂剧”的说法,较为准确地揭示出了南杂剧同北杂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说基本上抓住了南杂剧的本质特征。

明末以降,研究者们“不知北剧与南曲之分,但以长者为传奇,短者为杂剧”②因而他们更注重的是以篇幅的长短区分杂剧与传奇,南杂剧因此也就常常被他们连同北杂剧一律以“杂剧”视之了。

也正因为此,南杂剧作为一种戏曲史上独立的戏剧样式的特征就常常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这种状况,就是在王国维、吴梅的戏曲研究著作中也仍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

建国以后,随着戏曲研究、尤其是杂剧研究的深入,有的戏曲研究专著如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等中开始出现“南杂剧”之名,而一些权威性的工具书如《辞海》、《中国曲学大辞典》等也收录了“南杂剧”的条目,南杂剧作为一种“剧体”总算重新得到研究者们足够的关注,而“南杂剧”之名也随之确立③。

二、南杂剧的兴起戏曲剧作纯用南曲,始于宋代,今所见《张协状元》即①《群英类选》见卷26所收的第一个剧作《高唐梦》下“此下皆系南之杂剧,•故有不分出数者”之注。

②王国维《盛明杂剧》初集跋。

③遗憾的是对“南杂剧”的含义的理解至今仍有不一致处。

未用过北曲。

至于南北曲兼用,估计最早出现于元人散曲。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沈和”条说:和,字和甫。

以南北词调和腔自沈和始,如《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极为工巧。

《欢喜冤家》已不存,但《潇湘八景》有传本,其组合方式为一南一北间用。

这种一南一北间用的形式,研究者们称为“南北合套”。

虽然有不少戏曲史家怀疑这种“南北合套”的形式是由沈和所创(因为《录鬼簿》“沈和”条说的是“和腔”),但元人散曲中,有一南一北间用的十几套合套之曲,却是不争的事实。

戏曲作品中南北曲混用,首见于南戏“古杭才人”编的《错立身》与“古杭书会”编撰的《小孙屠》,其后,《琵琶记》以及明初传奇也常见有穿插北曲的情况。

在杂剧中,也有南北曲兼用的例子①,比如明初贾仲明《桃柳升仙梦》剧共4折,4折均为南北合套,而朱有炖《神仙会》一剧甚而毫无规律地运用了16支南曲。

这种南北合套(或合腔)以及其它情况的南北曲混用,无疑为南杂剧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纯用南曲或兼用南北曲所作之剧并不就是南杂剧,因为真正被戏曲史家称为南杂剧的东西,是明代嘉、隆年间才出现的。

据明人记载,最早创作南杂剧的是徐渭与汪道昆两人。

徐①元杂剧如史九敬先《庄周梦》、刘唐卿《降桑椹》、无名氏《东坡梦》等剧中还偶有穿插“南曲”小调的情况,只是这些“南曲”不入套曲。

渭所作《四声猿》杂剧,《古名家杂剧》本末页有“万历戊子夏五,西山樵者校正,龙峰徐氏梓行”字样。

万历戊子为万历十六年(1588)。

此为《四声猿》最早刊本。

四剧具体创作于此前何时,虽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其中的两种南杂剧--《翠乡梦》与《女状元》,学者均认为前者创作于1550年左右、后者创作于1580年前。

至于说汪道昆,所作《大雅堂杂剧》(包含《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剧,通称《大雅堂乐府》)今存万历间原刻本,前有嘉靖庚辰(即嘉靖39年,公元1560年)冬十二月既望东圃主人书之《大雅堂杂剧》序,说明汪氏四种创作于此年即1560年以前。

据潘之恒《亘史·杂篇》卷四《曲余》条,汪氏《大雅堂杂剧》比作于嘉靖37年至39年间。

但是考虑到吕天成《曲品》所说“不作传奇而作南剧者”徐渭排名在前,汪道昆在后,将汪氏四种剧作的创作时间定于徐渭《翠乡梦》之后应无问题。

如此,首创南杂剧之人,自然是徐渭,所创之剧,就是《翠乡梦》。

汪道昆《大雅堂乐府》出来以后,同里程士廉仿之作《帝妃春游》、《秦苏赏夏》、《韩陶月宴》与《戴王访雪》四剧,因题其为《小雅堂乐府》。

四剧完成于1589年孟秋之前。

再有,从刊刻年代不晚于万历31年的由胡文焕编选的《群英类选》卷二十六所收的13种“南之杂剧”看,除去徐渭、汪道昆、程士廉的10种剧作外,还有胡文焕的《桂花风》①、无名氏的《南风记》与《崔护记》三种剧作②,说明南杂剧此前已经较为普遍地流行了。

然而,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三十九下》说:“余昔谱《男后》剧,曲用北调,而白不纯用北体,为南人设也。

已为《离魂》,并用南调。

郁蓝生谓:‘自尔作祖,当一变剧体。

’既遂有相继以南词作剧者。

后为穆考功作《救友》,又于燕中作《双鬟》及《招魂》二剧,悉用南体。

知北剧不复行于今日也。

”在这段话里,王骥德是以南杂剧创始人自居的。

郁蓝生(即吕天成)生于1580年,吕天成在见到王骥德用南调创作第一个杂剧《离魂》之后作出“自尔作祖,当一变剧体”的评价,应该是在1598年以后的事,而此时距徐渭创作《翠乡梦》已经大约有50年的时间了,就是距汪道昆创作的《大雅堂杂剧》,至少也有40年的时间。

至于《救友》、《双鬟》及《招魂》三个南杂剧的创作,王骥德更是已经明言是其后的事③。

既然如此,王氏创制《离魂》与前面所论徐渭创制《翠乡梦》是否矛盾呢?关于这一点,祁彪佳《远山堂剧品》显然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祁氏《剧品》评王骥德《弃官救友》剧说:“南曲向无四出作剧体者,自方诸与一二同志创之,今则已数十百种矣。

”又据祁氏《剧①该剧题作“ 安定泰安子编”。

“安定泰安子编”,即胡文焕,见《远山堂剧品》“具品”。

②其中《崔护记》今一般看作传奇。

③王骥德自谓“于燕中作《双鬟》及《招魂》二剧”,王氏晚年两次进京,万历36年(1608)春离京南返。

这说明,此二剧必作于此年前不久。

如此,王氏四剧当作于1598-1608年的十年间,创作顺序依次为:《离魂》、《救友》、《双鬟》及《招魂》。

品》,王氏的上述四个南杂剧——《离魂》、《救友》、《双鬟》及《招魂》确实都是四折,正与祁氏所谓“以南曲四出作剧体者”相符。

可见,王骥德“作祖”即创始的是“以南曲四出作剧体”的南杂剧,与徐渭首创的今所见为两折且南北曲混用的南杂剧《翠乡梦》其实并不冲突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