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

合集下载

明代文学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明代文学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明代文学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明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大时期,它的出现时期在1368年到1644年间,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明代文学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明朝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明代文学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一、明代文学的特点1. 文学风格轻松明快明代文学追求生命的乐趣,注重人性的开放和解放。

它的文学风格轻松明快,走出了古人严肃的典型文学风格。

这种文学风格的代表作就是杨慎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好奇心,文学语言简明有力,富有生动的表现力。

2. 文学内容多样化明代文学执笔者很多,文学内容多样化,不仅涵盖了皇室文学、纪传体、史传、诗词、小说、戏曲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学作品既有直切现实的探讨与揭示,又有对人道关怀的诠释和呼唤,展现了人类文化进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探讨现实问题明代文学探讨现实问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使得明代文学深受民众欢迎。

明代小说《西游记》把民间神话传说融入其中,成为了一部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其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很高。

二、明代文学的社会作用1. 促进民众文化参与明代文学使得文化成为了广泛参与的事物,不仅仅是官府和贵族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滋润,民间文化也开始得到了发扬。

特别是小说和戏曲文艺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使得文艺活动更接近于民众,成为了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2. 传承文化基因明代文学作品广泛涵盖了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对古代文化进行了承继,还能够动员新的文化力量来进行对古代文化的创新。

这样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得先人留下的文化基因能够在更多人的心中发芽生长,起到了宣扬文化的作用。

3. 打破封建迷信明代文学通过传播并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促进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打破了封建迷信的束缚。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明代后期的“阳明学派”,它对中国智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结语总之,明代文学的特点之多样与社会作用之大,将文学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这使得文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热点和核心。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的分期明代文学是指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至今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北京,这276年间发生的文学现象。

在元代文学新变的基础上,明代文学的发展受到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呈现沉寂、曲折、突进等复杂的趋势,犹如波浪,低谷与高潮并存。

前期:1368—1521(洪武—正德)或者1368—1487(洪武—弘治),前期是元代文学的余波,是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

后期:1522—1644(嘉靖—崇祯)或者1488—1644(正德—崇祯),后期的文学变革如狂飚突至,迅猛异常。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①洪武13年制造左臣相胡惟庸私通蒙古和日本案,胡被凌迟处死,持续十年,诛杀三万人。

洪武26年制造大将的蓝玉谋为不轨罪,蓝玉也被凌迟处死。

这两个案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英雄。

②废除实行了上千年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度,将军大政独揽于一身。

③至成宗永乐和宣宗宣德年间,建立内阁制度,削弱诸王权力。

④还设立锦衣卫、东西厂,对群臣和百姓进行监视,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

2、思想文化上实行严格控制,对文人采取拉拢和高压双重手段。

①八股取士——要求士子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按照固定的程式、字数,绝不允许自由发挥,强化对文人思想的禁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向来有隐的权利,而朱元璋却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即可“诛其身而没其家”。

当时文人“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如高启因辞而被腰斩;苏州文人姚谟润、王谟被征不至而斩首抄家。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文学成就丰富多样。

明朝文学以古文为主,继承了唐宋时期文学的传统,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二、文学流派 1. 戏曲明代的戏曲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展了许多戏曲剧种,如京剧、湘剧、评剧等。

其中,京剧是明代的主要剧种,它融合了唐宋元明的戏曲艺术,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

2.诗歌明代的诗歌继承了唐宋诗的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人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真实的感受。

著名的明代诗人有杨慎、杨基、杨慎堂、王世贞等。

3.散文明代的散文注重纪实和议论,散文作品常常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的观察和思考。

明代散文的代表人物有唐寅、袁宏道、冯梦龙等。

4.小说明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

明代小说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闻名于世。

三、文学主题 1. 忠诚和孝顺明代文学注重儒家伦理观念的传播,强调忠诚和孝顺。

许多明代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忠诚和孝顺的主题,如《孝经》、《百善孝为先》等。

2.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明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明代文人常常通过描写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3.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明代文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爱情、友情、家庭等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明代文人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一些人生哲理。

四、艺术特点 1. 古文风格明代文学以古文为主,注重文学语言的庄重和严谨。

明代文人常常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模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修辞手法明代文学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情感真实明代文学作品注重真实感和情感的表达,文人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影响与价值明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文学》课件

《明代文学》课件
诗歌
以高启、杨慎等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时中、辛幼安等为代 表的“豪放派”。
明代文学的特点与影响
01
明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矛盾和斗争。
02
明代文学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提 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REPORT
弘治、正德年间,诗歌风格逐渐转向 豪放、雄浑,代表诗人有李时中、文 徵明等。
明代诗歌的主要风格
清新自然
明代早期诗歌风格多以清新自然 为主,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风 光,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豪放雄浑
明代中期诗歌风格逐渐转向豪放 、雄浑,表现诗人对时代变迁、 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
个性化、多样化
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他 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代表作品 有《雨后游六桥记》。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早期
明初至明中叶,戏曲逐渐 从元杂剧的余韵中走出, 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代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重要桥梁。通过明代文学作品,世界更好地了解
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当代对明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承
当代对明代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明代文学作品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推动了明代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明朝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明代文学的特点

明代文学的特点

明代文学的特点明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其文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

在明代文学中,尤其是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更加深入和真实。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展现出人们的生活、情感、矛盾和斗争,使文学作品更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明代文学注重言情笔调。

明代文学作品中,爱情、家国、友情等情感题材被广泛描写,并赋予作品深刻的情感内涵。

明代文人在描写情感时,常常运用细腻的笔墨和婉转的语言,使作品充满温情和感动。

明代文学注重艺术表现。

明代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形式美和语言美,注重修辞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

在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中,都体现出明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明代文学注重思想内涵。

明代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追求艺术表现,更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刻和丰富。

作家们在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生哲理、道德伦理和社会现象,通过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在现实性、情感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明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明代文学作品中感受到那种真实、温情、华丽和深刻的魅力,这也是明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

在探讨明代文学特点的同时,也不得不提到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不仅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还有许多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这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在明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诗歌、散文、戏曲等传统文学形式的发展,还有小说、笔记、杂剧等新兴文学形式的兴起。

这些新兴文学形式为明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可能性。

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作品

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作品

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作品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明朝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作品也有不少精彩之作。

以下是一些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作品:
1. 《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是一部以淫秽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物的生活来抨击明朝社会的弊病。

2.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一部以佛教故事为基础的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旅程。

3.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通过贾府的衰败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官僚体制的腐败。

4.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一部以义贼英雄为主角的史诗小说。

通过描写宋江等梁山好汉抗击官府的故事,传递了对社会不公正的反抗精神。

5. 《武则天秘史》:作者程德全,是一部以历史人物武则天为题材的小说。

通过描述武则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她的智慧和权谋手段。

这些作品都在明代万历年间创作或流传,并且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经典之作。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一、明诗(一)台阁体永乐成化年间,是明朝的“太平盛世”,因此他们的诗文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和应酬之作,脱离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这种文风由于由统治者倡导,因此一时模仿成风,千篇一律成为流弊。

后来这种萎靡的文风渐为时代所不容,在后起的茶陵派、前七子等流派的冲击下,渐渐退出了文坛。

(二)茶陵派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

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

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

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

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三)前后七子"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这种复古,实为拟古。

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

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

洁身自好的士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

(四)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3、何景明: “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
与李一致,言论偏激:
《杂言十首》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 宋无诗”。
《与李空同论诗书》说:“近诗以盛唐为尚。 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在学古途径、方法上,何不像李那样“尺寸 古法”,而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提出学古要“舍筏登岸”,“不相因袭,而相发 明”,从而达到“自创一堂室,一户镛,成一家 之言”的目的。(《与李空同论诗书》)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梦阳“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 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 化,亦往往有之。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 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 并重,未免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歌》, 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散文《游 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状物,或刻 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第一章 明代诗文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初
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卖柑者言》是传世 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 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语言 犀利。
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18章,195篇,写 于元末。《狙公》章较为著名。
长篇神话诗《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遭遇, 曲折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象丰富,风格雄浑, 颇具浪漫色彩。
•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 传统文学观念向来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 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 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 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 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称《西厢》 《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发展的走势,是一个先抑后扬态 势。以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为界, 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准备期;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后期为文学突变期。审美趣味急剧转向世 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
构成这种突变的主要背景有 :

一、 城市文化的形成 (明代文学背景之一)
二、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 (突变的思想基础) 三、俗文学的发展


李贽批本: 三国志序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 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 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 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书成,士君子之好 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 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主事豁然于心胸 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 有所进益焉。 (明建阳吴观明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关羽主导的情节

(关羽所主导的情节为25个 ) 征讨黄巾军、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战吕布、北海 解围斩管亥、许田射猎愤权奸、徐州袭斩车胄、轻 取王忠、策马刺颜良诛文丑、封金挂印、千里独行、 过五关斩六将、擂鼓斩蔡阳、古城聚义、火烧新野 白河放水、华容道义释曹操、取长沙、刀下留情不 斩黄忠、独镇荆州、单刀赴会,取襄阳威震华夏、 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战徐晃吕蒙袭后、败走 麦城、父子归神 。
返回
二、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突变的思想基础)

1.王学兴起和禅学渗透(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王学 王学左派 禅学 2.肯定人欲

返回
三、俗文学的发展






(一)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与繁荣 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 。 出现了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 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古典名著。 在文学理论上,小说、戏曲评点大量涌现 。 (二)明代戏剧是沿着杂剧、传奇两条线发 展的。 传奇是戏剧的主要成就。
义绝


1.按照社会正义或者道德规范的要求,应当 采取的行动。《曹孟德许田射猎》 2.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张辽义说关云长》 3.恩义。《关云长义释曹操》知恩必报、恩 怨分明 。
关羽形象的另一面

勇,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展示的关公 非凡品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温酒斩华雄,刺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 将,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 夏。
思考题


1.明代文学的城市文化背景 2.明代文学的哲学背景 3.明代俗文学的成就 4.明代雅俗文学的交融
返回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 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章回小说大概 (一)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主要的、完 美的、甚至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 首位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二)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 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 故事,并以次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 美学理想和历史评判。 (三)发展过程:章回小说是从宋元讲史话本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毛批本: 三国志演义序

余尝集才子书者六,其目曰《庄》也、 《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 《水浒》也、《西厢》也,巳谬加评订, 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近又取《三国 志》读之,见其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 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 《三国》矣。
时顺治岁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瑞圣叹氏题

李渔批本: 三国志演义序

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曰《三国》 《水浒》《西游》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 赏称为近是。 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 不匮,章而不繁,诚哉第一才子书也!因再梓以 公诸好古者。是为序。
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 (清两衡堂刊本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卷首)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 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 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第三节 人物形象


全书所写人物有四百多人,成功的有十几 人,性格最鲜明、特征最突出的是“三 绝”。 一、曹操 被称为古今第一奸雄。 1、奸 残暴、权术 2、雄。即英雄的一面,毛泽东评价说,曹 操是一个英雄。 (1)目光远大、识才重才。 (2)足智多谋。
中国古代文学 (四)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杂剧和传奇 汤显祖 明代诗文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关 公形象演变史上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小说 在大量吸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间传说 与讲史话本、影戏、戏曲等方面民间艺人、 书会才人的创作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进一 步的艺术加工,以浓墨重彩塑造出了关公 光彩照人的传奇英雄形象。



四、流派的繁荣
一、 城市文化的形成



1. 文人商人化。(文学突变的基础) 2.读者市民化(文学突变的内因) 3.艺术趣味世俗化(文学突变的方向) 在明代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这种艺 术趣味的基本特征: 其一,题材:重日常琐事,日用起居。 其二,语言:率真自然,俚俗明白。 其三,功用:供人爱玩、足资谈笑。
毛批本:读三国志法(毛宗岗)

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 才之聚(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观才与不才敌, 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 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 一才之胜,则更奇。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 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 绝也。 《三国》一书,乃文章之最妙者。叙三国不自三 国始也,三国必有所自始,则始之以汉帝。叙三 国不自三国终也,三国必有所言终,则终之以晋 国。
(一)“义”的化身,“义绝”: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 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 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 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 谊重。”(毛宗岗《读三国志法》)
出场、兵器、非凡的英雄事迹。

清毛宗岗在其《读〈三国志〉法》中所说: “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 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 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 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 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 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 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 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 第一奇人。”

其一,章回小说之祖。《五代平话》、《京本平 话》、《宣和遗事》是章回小说最早的起源。作品 具有分卷分节的体例特征 。 其二,章回小说的雏形。《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 具有了分段标目的的特征。 其三,章回小说的成熟。以《三国演义》和《水浒 传》为标志。分章标双目。 其四,章回小说的繁荣。以《西游记》、《金瓶梅》 为标志 。 其五,章回小说的顶峰。以《红楼梦》为标志。
四、版本



1.嘉靖本: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 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 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2.李评本,全称《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 百二十回,实为嘉靖本每二则合为一回,将单句则 目改为双句回目,但多不对偶。评语系明万历、天 启年间叶昼假借李贽名义所为。又称“伪李评本”。 3.毛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清代毛纶、毛宗 岗父子在李评本的基础上辩证史实,增删文字,更 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并定书名为《三国演义》。


《三国》一书,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 其叙献帝,则以董卓废立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 一结。其叙西蜀,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绵 竹出降为一结。其叙刘,关,张三人,则以桃园 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其叙诸葛亮, 则以三顾草庐为一起,而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其 叙魏国,则以黄初改元为一起,而以司马受禅为 一结。其叙东吴,则以孙坚匿玺为一起,而以孙 皓衔璧为一结。凡此数段文字,联络交互于其间, 或此方起而彼已结,或此未结而彼又起,读之不 见其断续之迹,而按之则自有章法之可知也。
第二节 情节和主旨


一、《三国演义》的情节 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此,其间一百余 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旋涡。全 书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刘 三国盛衰历史。 二、《三国演义》的主旨 1、深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本质。2、歌颂 理想政治和健全人格。3、展示战争历史。
曹操 ——“奸雄”代表,“奸绝”: 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 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 ○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梦中杀人:贴身侍卫 ○酒中杀人:扬州刺史刘馥。 ○借刀杀人:名士祢衡 ○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二、关云长——“义薄云天”与“勇武盖世”
返回
四、流派的繁荣



1.集团林立、流派纷呈。 诗文方面有:以三杨(杨士奇、溥、荣)为代表的 台阁体;李东阳的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 安派、竟陵派、云间派。 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吴江派。 2.观点偏颇、霸气十足。 其一,明代文学流派的形成特征,主要是“主张型” 的。 其二,有强烈的革新意识。 其三,惟我独尊、霸气十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