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杂剧的创新重点
明代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明代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一、引言在明代(1368年-1644年)期间,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发展。
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剧作家、演员和表演形式,为后世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明代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并介绍其中的关键因素和影响。
二、明代戏曲剧种及其特点1.昆曲:昆曲是明代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剧种之一,以其婉转悠扬、唱腔华丽而闻名。
2.京剧:京剧是明代最后一代传统剧种,将歌唱、舞蹈、表演和功夫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风格。
3.琴书:琴书则以说书和弹奏乐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三、明代剧作家与他们的作品1.汤显祖:被誉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作品《牡丹亭》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经典之一。
2.关汉卿:以史诗式的剧本著称,其作品《窦娥冤》等透露出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精神。
3.郑光祖:他的作品《西华山》展现了明代历史背景下的英雄主义。
四、明代戏曲表演形式与技巧1.变脸:京剧中的一种特殊面具变换技巧,演员通过迅速更换面具,来表达人物角色内心情感的变化。
2.跳板舞:昆曲中常见的一种身体技巧,演员利用跳板进行高空翻跃和平地腾挪,为戏曲表演增添了视觉效果。
五、明代戏曲艺术对后世影响1.明代戏曲中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为后来发展的各类戏曲剧种提供了重要基础。
2.明代剧作家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进行批判性反思,影响了后世文艺创作。
六、结论明代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对中国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剧种特点、剧作家和表演技巧的出现使得明代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后世各类戏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明代杂剧的戏剧美学

明代杂剧的戏剧美学简介明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杂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对于明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杂剧的戏剧美学,包括其创作特点、表演风格以及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1. 创作特点明代杂剧在创作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1.1 剧本结构明代杂剧通常由多个故事线交织而成,情节复杂多样。
它们常常采用错综复杂的结构,通过人物关系、悬念和情感营造紧张氛围。
1.2 创新题材与传统元曲相比,明代杂剧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
它们揭示社会问题、道德困境和人性弱点等现实主义议题,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和人民心理状态。
1.3 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明代杂剧采用了大量对白、唱词和音乐,丰富了剧目的表现形式。
此外,舞台布景、服饰和道具也被精心设计,以增强戏剧效果。
2. 表演风格明代杂剧的表演风格独特而精彩,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表演特点:2.1 精湛技艺明代杂剧要求演员具备出色的歌唱、舞蹈和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运用各种声腔和面部表情来传达角色情感,并通过华丽的舞姿展示人物个性与内心变化。
2.2 幽默喜剧杂剧在内容上注重幽默、滑稽的描绘。
演员通过夸张的动作、滑稽搞笑的对白以及即兴发挥,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2.3 舞台美术呈现杂剧注重视觉艺术效果,舞台布景精致别致,服装华丽多样。
配合灯光效果和威武雄壮的音乐,营造出独特的戏剧氛围。
3. 影响和价值明代杂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对于当时的观众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1 文化传承明代杂剧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还吸收了西方戏剧元素,并融合创新。
这种文化传承推动了后来戏曲发展的多样性和繁荣。
3.2 社会反映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明代杂剧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现实,并激发对社会改变的需求。
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阶级冲突和人民心理状态等重要历史事件。
3.3 戏剧艺术欣赏明代杂剧以其独特而精彩的表演风格,在戏剧艺术欣赏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整理: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杂剧的流变1.明初严酷的政策导致杂剧题材偏狭,创作较为单调。
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中几乎垄断了杂剧剧坛。
2.明中叶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了新的创获,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形成了锐意革新的气候。
3.明末不乏警世之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南曲杂剧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们逞气使才的匕首和投枪。
缺点是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视群众性与舞台性。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宫廷派杂剧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炖,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和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主要创作类型有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
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炖创作较多,语言质朴、音律谐和。
喜庆剧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神仙剧有《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节义道德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
起义英雄剧《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了北曲的限制。
刘东生的《娇红记》,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明初杂剧的特点:1.剧作多为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的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2.在语言风格上,有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3.在艺术体制上,突破了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特点:1.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较多。
2.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已经终结。
明代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明代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明代的戏曲艺术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明代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成为明代戏曲独特的特点。
明代戏曲艺术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前代戏曲的传承上。
明代继承了唐代和元代的戏曲传统,发扬了唐代的坐板、元曲的高度唱腔。
在继承的基础上,明代戏曲艺术加入了大量的元素,使得戏曲艺术更加多样化。
明代戏曲艺术的创新则体现在角色刻画上。
明代戏曲创作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角色更加丰满和立体。
在明代戏曲中,角色性格的塑造更加细腻,人物形象的描写更加深入人心。
明代戏曲重视人物心理的刻画,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和表演技巧,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明代戏曲艺术的创新还体现在剧情结构上。
明代戏曲在叙事结构上更加注重连贯性和发展性,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和有序。
明代的戏曲作品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改编和创新,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多样。
明代戏曲中的情节更加复杂,既有悲剧的思考,也有喜剧的笑料,使得戏曲艺术更加富有吸引力。
此外,明代戏曲艺术在舞台表演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明代戏曲借鉴了京剧的表演技巧,丰富了戏曲表演的形式。
明代戏曲注重舞台美术的布置和服装道具的使用,通过舞台设计和服装道具的精心安排,使得戏曲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戏曲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元素,使得表演更加动感和生动。
此外,明代戏曲的演唱技巧也进行了改良,出现了更多的嗓音技巧和音乐元素。
总之,明代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使得明代戏曲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继承了前代戏曲的传统,明代戏曲艺术在角色刻画、剧情结构和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明代戏曲艺术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世的戏曲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元明时期杂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元明时期杂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引言元明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中杂剧艺术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一时期,杂剧经历了创新与传承的过程,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元明时期杂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并分析其对中国戏曲的贡献。
一、元明时期杂剧的起源与特点1.杂剧的起源:简介杂剧起源于元代,以京剧和豫剧为主要表现形式。
2.杂剧的特点:介绍杂剧融合了说、唱、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歌词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活泼。
二、元明时期杂剧艺术的创新1.剧本创作:阐述元明时期杂剧创作者在题材选取和故事结构上的突破与创新。
2.表演形式:分析元明时期杂剧行当表演和动作语言方面的改进与创新。
3.舞美设计:介绍杂剧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如剧场布景、道具使用等。
三、元明时期杂剧艺术的传承1.表演传统:探讨元明时期杂剧行当与表演技巧在后世戏曲中的延续与传承。
2.剧本创作传承:分析后世戏曲作品中对元明时期杂剧题材和结构的借鉴与延续。
3.观念传承:讨论元明时期杂剧艺术思想在管理体制和教育培养方面的影响与传承。
四、元明时期杂剧艺术对中国戏曲的贡献1.丰富了戏曲形式:分析杂剧给中国戏曲带来的多样性和活力。
2.提升了观众体验:探讨元明时期杂剧行当和舞美设计对观众与演员之间互动的影响。
3.影响了后世戏曲发展:介绍元明时期杂剧行当和剧本创作对后世京剧、豫剧等戏曲形式的影响。
结论元明时期杂剧艺术通过创新和传承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融合的多种表演形式、剧本创作和舞台美术设计,以及对后世戏曲的影响,使杂剧艺术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环。
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明代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分析

明代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分析引言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明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即杂剧。
本文将探讨明代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定义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剧形式,主要是通过歌唱、舞蹈、表演和音乐等艺术手段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越剧、粤剧、评弹等多种流派。
这些戏曲形式在历史上均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明代杂剧明代杂剧是明代时期新兴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以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为特点,包括唱、念、做、打、舞等,结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字牌、曲牌、曲调等。
杂剧的故事情节多样且生动,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还有一些现实题材。
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相对单一和固定,主要以唱腔、音乐和舞蹈为主。
各种戏曲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例如京剧以唱腔和身段为主,越剧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动人的表演为特色。
传统戏曲注重舞台布景、服饰和道具的运用,以营造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
明代杂剧则采用了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不仅注重唱腔和舞蹈,还引入了念白、演技等元素。
同时,杂剧的曲牌和曲调也相对丰富多样,更贴近日常生活和时代背景。
杂剧更加注重演员的个人表演技巧和魅力,强调角色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剧情结构的不同传统戏曲通常以某一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选取其中的经典片段或故事情节进行演绎。
传统戏曲具有严密的剧情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本,角色扮相和台词也有固定的范式。
传统戏曲强调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等正面形象,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伟大的人物形象。
明代杂剧则相对更加随意和多样化。
杂剧的剧情结构较为灵活,往往将几个故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剧本。
杂剧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既有英雄人物,也有普通人物,甚至一些搞笑的角色。
杂剧更加注重发展故事情节,并且强调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表达。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

【戏曲专题复习】——明杂剧明代杂剧的流变一.明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部类组成。
二.明初杂剧较单调。
(一)严酷政策导致题材偏狭,宫廷派产生,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追求占主导。
(二)精于音律、熟谙南声的作家与时俱进,使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制的突破、唱词安排的均匀和南北曲合流的尝试等形式层面有一些革新。
三.明中叶嘉靖前后杂剧在内容和作法上都有新创获,思想和战斗精神深刻,与诗文领域反复古主义思潮呼应,形成锐意革的新气候。
四.明末杂剧不乏警世作,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
(一)南曲杂剧的好处: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逞气使才的工具。
(二)缺点: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重群众性与、舞台性。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一.明初杂剧核心人物:朱权、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小群体。
(一)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内心需求,也是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
(二)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主要类型。
二.朱权。
(一)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冲漠子被吕纯阳等度入道,用得道之乐自勉。
(二)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1.源于《史记》、《西京杂记》,具一定进步意义。
2.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三)《太和正音谱》(1398)。
1.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
2.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
3.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三.朱有燉。
(一)杂剧。
《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属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10种属度脱人道的神仙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属节义道德剧。
(二)《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恭爱情,表彰以死明志的道德境界。
(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起义英雄剧。
(四)朱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人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北曲限制。
四.贾仲明和杨讷。
(一)贾杂剧《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状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成仙;创作倾向与朱有燉似,文采华丽,南北曲可同折对唱。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明代杂剧是明代戏剧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剧种形态的变化、题材内容的转变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
下面将就这些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明代杂剧在剧种形态上有着显著的变化。
明代初期杂剧主要以《汉宫秋》、《新春贺岁》等狂歌与杂曲的结合形式出现,后期逐渐发展成以忠孝情节为主要内容的独立戏剧形式。
这种剧种形态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杂剧与狂歌、杂曲结合的初期形态,二是杂剧独立成为一种戏剧形式的后期形态。
明代中期,由于历代文人士子的努力,杂剧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剧种,并在明代中晚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其次,明代杂剧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转变。
明初的杂剧内容主要以对传统史话与历史人物的传承与创新为主,例如《青霞枕》、《草木皆兵》等作品。
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杂剧的题材逐渐丰富多样化,包括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反映等方面。
例如《流沙河》、《破幽梦》等杂剧,在剧中讨论了人性的善恶、官府的腐败以及社会的黑暗面等问题,凸显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此外,明代杂剧在艺术手法上也进行了创新。
明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通过将自己的才华用于杂剧的创作中,使其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了独特的特色。
例如,明代杂剧中出现了以“向戏剧中的人物致辞”为开场方式的新套头,使戏剧更加引人入胜;他们还采用了歌词和对白的结合形式,使剧情更加生动。
此外,他们还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情节的布局,使剧情更加紧凑,更加具有戏剧性。
总的来说,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表现在剧种形态的变化、题材内容的转变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
这些变化与明代社会变革和文化审美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使杂剧得以不断发展,成为了明代戏剧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明代杂剧不仅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杂剧的创新重点:明杂剧的创新;徐渭的成就;明代戏曲由两大部类组成:即杂剧和传奇,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二个高潮。
以传奇为主流。
明杂剧总的来讲,缺少了元杂剧那种磅礴粗犷的气势和博大内容。
虽然逊色于元杂剧,但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以自身的惯性向前发展,显示出自己特有的个性。
一、典雅化。
有了更精美的艺术形式。
其一,作家文人化、官吏化。
其二,音乐雅化,结合了幽雅的南方音乐。
其三,情调:增加了士大夫、文人的情调。
二、时事剧。
有了更强的现实性、批判性。
第一节明初杂剧一、特征:1、题材:宫廷剧。
以表现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杂剧。
明初杂剧最有代表性的是宫廷派杂剧,题材狭窄。
主要内容是:其一,歌功颂德、风花雪月。
其二,伦理教化。
其三,神仙道化。
2、作家:主要是以皇室人员为核心。
3、体制创新。
尝试对元杂剧体制全面突破。
二、代表作家。
1、朱权。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一说十七子),封为宁王。
酷爱戏曲、音乐和道家学说,是著名的戏曲家、戏曲理论家。
这也是出于政治上自我保护的需要。
其成就主要有:其一,戏曲理论专著《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为古代戏曲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其二,创作剧本十二种,现存两种。
《冲漠子独步大罗天》是借剧抒怀,写的是“生于帝乡”的冲漠子,看破尘世,抱道养拙,远离富贵功名,埋名于白云之野。
主人公正是作者的自况。
《卓文君私奔相如》写的是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却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卓文君守寡后,不要守节,不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过琴声传情,结成美满因缘。
为了自由,放弃锦衣玉食,宁愿卖酒度日。
2、朱有燉。
朱元璋的孙子,嗣位为周王,也是戏曲爱好者和高产作家。
他的剧本在当时风靡一时。
沈德潜称其剧“有金元风范”。
剧本今存三十一种,是保留杂剧最多的作家。
(一)内容上:主要四类:其一,喜庆剧:即歌舞升平的。
有十个如《八仙庆寿》、《牡丹仙》。
其二,神仙剧:度脱入道的。
有十个如《十长老》。
其三,节义道德剧:有九个,其中六部是写妓女死不可摧的节操的,把妓女写成“有羞耻、有志气生成知道三纲五常的人,简直是道德的楷模。
如《烟花梦》、《香囊怨》。
《香囊怨》就是写妓女的对情忠贞不二的高洁品质的。
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子敬有情。
其四,英雄剧:两个。
如《仗义疏财》《豹子和尚》。
对水浒英雄有歪曲有肯定,表现出作者的贵族立场,散发出浓重的宫廷气息。
《仗》剧写李逵等路见不平,救出被官府欺压的李撇古父女,并代交公娘,又假扮李女嫁与强娶的赵都巡,乘机打他一顿。
后来张叔夜出榜招安,李逵在李撇古的劝说下,翻然悔悟,并劝说宋江接受了招安。
剧中的李逵成了一个变节分子,与小说很不同。
《豹》剧把鲁智深时僧时俗时盗的角色。
幼时为僧,戒行不精,被责还俗,娶妻生子,后又上山落草。
(二)艺术上:追求创新。
其一,剧中采用旦、末、外均唱,对唱、齐唱的形式。
其二,南北合套。
《吕洞宾》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其三,五本二楔子。
《牡丹园》、《曲江池》。
3、杨讷。
《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
明中后期杂剧一、特征:(一)作家:大都是为社会名流文坛巨擘,如康海、王九思、徐渭。
徐渭代表了明杂剧的高潮。
(二)题材:不断拓宽。
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讽刺剧、爱国题材剧、爱情题材剧,还有影射剧,借戏曲进行人身攻击。
(三)艺术:南杂剧。
(四)戏剧理论迅速跟进。
其一,吕天成,沈璟的弟子。
其成就主要在戏曲评论方面。
作《曲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
载明天启以前传奇、散曲作家一百五十人和作品一百九十二种的名称。
对嘉靖以前的作家作品分成四个品级,隆庆以后的分成九个品级,各加短评。
大抵以音律为标准。
其二,王骥德,徐渭的弟子,沈竟的朋友。
他的《曲律》是我国最早而又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
此书全面论述了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和演唱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浑等方面,资料价值很大。
二、作家作品:(一)王九思和康海:两人都是著名的文人,进士和状元出身,属于前七子之列,因与张谨是同乡,最后削职为民。
1、王九思,剧本有两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其一,《杜甫游春》。
此剧的意义有二:一是以杜甫自况,借剧抒愤写怀。
借杜甫痛斥李林甫事来攻击放归自己的李东阳。
二是,开写文人逸事剧之先。
其二,《中山狼院本》。
开一本一折短剧之先。
2、康海的《中山狼》。
其一,影射剧。
是影射李梦阳忘恩负义,由此发端,使杂剧成为了一种富有战斗力的文体。
其二,确立了中山狼主题。
3、徐复祚的《一文钱》继承了元杂剧《看钱奴》吝啬鬼的题材传统,描写了一个吝啬鬼卢员外形象,使富有和吝啬形成巨大的反差,产生了一种可笑可叹的荒唐感。
剧中的卢员外已经富甲连城了,他还认为“财便是命,命便是财”,“见了钱财,犹如蚊子见血”,为了积聚财富,连家中的妻子儿女不免受冻挨饿。
有一次检到一文钱,生怕别人发现,决心要用掉它,他买了一文钱芝麻,躲到山上偷着享乐。
4、吕天成的《齐东绝倒》,是中国文学史上十分难得的一部反腐败、讽权威的作品。
此剧矛头直指中国公认的圣君尧舜,对中国古代政治腐败,官官相护,权比法大进行了讽刺。
舜帝之父犯下杀人大罪,为了使父亲逃脱法网,舜置国家而不顾,背着父亲逃至海滨。
后经已禅位的尧出面疏通,主法大臣皋陶答应免去其父之罪,舜才回来治国。
5、冯惟敏擅长表现爱情题材,写得有新意。
他的《僧尼共犯》写的是特殊对象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表现了明代的人性的张扬和包容。
徐渭是多才多艺的作家。
其诗文书画和戏曲都进入了一流境界。
他的杂剧被誉为“明曲之第一”(澄道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王骥德)。
一、作者:浙江山阴人。
是一个才情极高,个性极强,命运极差的人。
其一,才情极高:是天才的艺术家,诗文书画、戏曲无一不精、无一不奇。
他自己说,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其二,个性极强。
他经常处于一种狂态之中。
离经叛道、不拘礼法、愤世嫉俗、追求个性自由,很不得志的浪漫文人。
其三,命运极差。
八次参加乡试,没有考中举人。
后为浙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屡出奇谋为抗击倭寇立下战功。
胡宗宪出事后,屡遭迫害,一度精神失常。
从此就生活在佯狂与真狂之间。
九次自杀未果,一次杀妻却成,入狱七年。
出狱后更加放浪形骸。
晚年以卖字画为生,穷困潦倒以终。
死后四年,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才发现他的价值,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四声猿》:是徐渭创作的一组杂剧,也是最早的杂剧组剧。
既《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和《女状元》。
其名出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四声更甚于三声,其取意为断肠之歌。
其一,《狂鼓史》和《玉禅师》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抨击和戏弄。
《狂鼓史》只有一折,仅三千字,其实是一篇漫骂秀,所以此剧又名《阴骂曹》。
此剧构思巧妙,生前被曹操害死的祢衡,死后击鼓骂曹。
这是影射忠臣沈炼对严嵩罪状的控诉。
《玉禅师》以漫画式的轻松笔调,揭示政权与神权的冲突。
临安府尹柳宣教由于玉通大师不参拜,便记恨在心,设美人计陷害。
妓女红莲受命前去,以肚疼要捂为由,破了和尚的色戒大防,致令玉通大师羞愧自杀。
和尚为报此仇,死后投身为柳的女儿柳翠,成为柳的掌上明珠。
柳翠长大后,先是为妓女,后又为尼姑,让柳府尹受尽耻辱。
其二,《雌木兰》和《女状元》是对女性的赞歌,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人才埋没的惋惜和哀叹。
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巾帼压倒须眉,却敌安邦、建立奇功,归来后只能重返闺房;黄崇嘏假扮男子,轻取状元,笑获高官,为女子扬眉吐气,身份暴露后,只好嫁鸡随鸡。
剧中大打抱不平地说:“裙钗伴,立地顶天,说什么男子汉!”“世间好事属何人,不在男儿在女子。
”三、地位:其一,杂剧。
代表了明杂剧的最高水平。
其二,创新意识。
第一,开讽刺杂剧新路。
他的杂剧对正统和权威勇于揭露、善于讽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第二,浓郁的民间文学的色彩。
有较多的世俗观念和市民精神。
第三,精通声律,《女状元》五折全用南曲创作,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第四,突破南北戏的界限,运用传奇体制于杂剧之中,写成最早的杂剧合集。
第五,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短剧的剧作家,《四声猿》三个是短剧,从此短剧大为盛行。
其三,理论。
他的《南词叙录》一书,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为戏曲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明代文学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明代戏曲在元杂剧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戏曲品种纷繁,分为两大系统:既有从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又有从宋元南戏发展而来的明传奇。
元杂剧虽然在元末已经衰微下去,但杂剧剧本作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学样式,还是以其文体的惯性在明代文坛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明代作家所创作的五百多种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写下了杂剧史上相对低沉但又具备自身个性的新篇章。
明代杂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前期从明初至成化年间(1368—1487),紧承元杂剧余绪,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即渐趋萧条;中期从弘治至隆庆年间(1487—1572),作家作品不多,但在内容和体制上表现出新的变化;后期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2—1644),则出现繁荣的形势。
1.明代前期杂剧明初杂剧由于明初的几个皇帝,如太祖、成祖、宣宗等人的爱好,曾出现多繁荣。
但在文化专制政策的压制下,所取得的成就却很有限。
明初杂剧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由元入明者,著名的有王子一、刘东生、贾仲明等,他们杂剧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非庸即弱,影响不大;二是明初长成的,主要是两位藩王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两位藩王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是借此表明自己胸无野心异志、只爱吟风弄月。
作为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成为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朱有燉创作杂剧三十一种,以游赏庆寿、歌舞升平、神仙道化为题材的约有二十多种,是典型的富贵人家的消遣娱乐之作。
另有十余种牵涉社会生活,也有意识地灌注了统治者所要求的道德思想。
不过,朱有燉杂剧结构匀称,语言俊爽,音律谐美,在形式上也颇多创新,如打破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采用南北合套的体制,促进了杂剧形式的演化,深受称赞,当时在开封一带演唱,风行一时。
2.明代中期杂剧明中期杂剧处于转变时期,作家与作品均不多。
著名的作家有康海、王九思、徐渭、冯惟敏等。
这时杂剧的体制变化很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等元杂剧的常规已被打破,甚至出现南北曲混用的情况。
康海著有《中山狼》,是一本讽刺世情的寓言剧,对社会特别是官场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好心遭恶报的变形描绘,剧中流露出很强烈的愤世疾俗的情绪,但剧情和剧中形象的刻画相对薄弱些。
此剧出现后,剧坛上许多作家都以中山狼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形成了以康海为代表的中山狼题材创作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