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三- 人教必修五第7课陈情表教案

合集下载

《陈情表》教案模板10篇

《陈情表》教案模板10篇

《陈情表》教案模板10篇《陈情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明确__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夙遭闵( )凶终鲜( )兄弟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责臣逋( )慢犹蒙衿( )育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除臣洗( )马逮( )奉圣朝过蒙拔擢( )门衰祚( )薄更( )相为命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

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1、检查预习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__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__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小组抢答陈述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__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5《7 陈情表》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5《7 陈情表》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2 、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二、导入:魏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邴原任五官长史。

一次,太子燕会,宾客有一百多人。

曹丕提出一个议题让大家讨论:“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大家众说纷纭,或救父,或救君,意见并不一致。

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如忠与孝的矛盾等。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李密的《陈情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6页。

三、背景简介此表写于西晋晋武帝泰始三年。

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

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已经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

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

四、作者简介李密,西晋犍为武阳人,字令伯。

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力辞。

后任温县令、汉中太守。

五、解题陈:陈述。

情:具体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文章学习。

{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六、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凄苦,悲凉;感激,真挚,诚恳,忠诚,期待七、合作探究活动一:既然李密“愿乞终养”,想请皇上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段中直接表达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曲折迂回地从自己幼年的经历写起?他又是用哪些语句来具体表现的?1、为什么从自己的经历写起?动之以情。

2、第一段中叙写了作者几重不幸?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陈情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陈情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陈情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了解《陈情表》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步了解和欣赏《陈情表》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李密的孝道观念和爱国情怀,以及文章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陈情表》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简单介绍《陈情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并通过朗读示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步分析《陈情表》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具体包括:a.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布局和逻辑关系;b.重点段落的解析: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采用的文学手法;c.文言修辞手法:介绍并讲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d.文化背景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4.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a.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b.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如翻译句子、归纳段落大意等,要求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5.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陈情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景导学“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1、第1段2、第2段3、第3段4、第4段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陈情表》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陈情表》教案(精选10篇)

《陈情表》教案(精选10篇)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精选10篇)《陈情表》教案篇1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

(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陈情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陈情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理解《陈情表》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经验,深入探究《陈情表》的艺术手法和语 言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交流、分享、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等方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 学素养。
掌握文章的主题思 想和作者的情感表 达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文章中的人文精神 和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陈情表》的背景、作者及内容。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创作背景:李密在蜀汉担任尚书郎等职位后,因病辞职,回家照顾年迈的 祖母 文学背景:《陈情表》是李密写给皇帝的一封奏疏,表达了他对祖母的孝 心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课文分析
课文背景:介绍《陈情表》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密的生平事迹 课文结构:分析《陈情表》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层次 课文语言:探讨《陈情表》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课文主题:阐述《陈情表》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 频等多媒体资 源辅助教学
情境教学:通 过角色扮演、 场景模拟等方 式让学生身临 其境地感受课
文情境
小组合作:组 织学生进行小 组讨论,共同 探究问题,培 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沟通能

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分析问 题,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
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 馈
导入
提问导入: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全文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欢迎参考。

陈情表篇一《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

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

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

陈,陈述。

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7《陈情表》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7《陈情表》 教案

陈情表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课题欣赏中国好歌曲《当我老了》,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首歌是唱给谁的。

无论什么人,终将都会老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看图联想联想到《游子吟》并背诵。

三、解题、作者简介1、什么是陈情表?陈:陈述、陈说表:一种文体,向皇帝陈述事情的文体情:什么样的情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情,这篇文章陈说的是什么情?祖孙亲情。

2、作者简介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陈情表:李密向皇帝陈述祖孙二人的深情。

四、欣赏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联想三国里也有一个人物,不愿意为曹操服务,忠于旧主,这个人是谁?徐庶面对急于笼络人心的晋武帝,这篇表好不好写,该怎么写?(学生思考)展示“孝”字,赏析。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可见《陈情表》的感人。

把握感情基调,指导诵读。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

1、朗读并指出不足2、分析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五第7课《陈情表》教案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册数:必修五
章节:第二单元
课题:《陈情表》
课件:无
《陈情表》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

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

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

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

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

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
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

(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

(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

(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

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七、板书设计:
陈 情 表 李 密
教学反思:
教学是
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公开课,即使课前再深入揣摩教材、反复修改教案、细心考虑环节,但是上完课后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因为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遗憾之处,有遗憾存在并不可怕,关键是遗憾在哪儿,我们应能及时找出遗憾,并经过反省、思考、实践,让遗憾不再成为遗憾。

所以我更重视课后的反思。

在公开课后修改教学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设计的过程中,我对课上的一些环节做了一定的修改,感觉仿佛又重新讲过一次,对本节课的成败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对我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