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92451
《中医基础教学》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教学》课程标准中医基础教学课程标准1. 引言中医基础教学是中医药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档旨在制定《中医基础教学》课程标准,以确保中医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该标准将为中医院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促进中医教育的发展。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理解中医基础科学与中医临床实践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临床现象;- 通过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展诊断和治疗;- 科学评估中医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 强调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
3. 课程内容3.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经络理论;-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 中医脏腑经络理论。
3.2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药学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中医治疗学;- 中医预防保健学。
3.3 中医基本技能- 中医脉诊;- 中医舌诊;- 中医问诊;- 中医观诊。
4. 课程要求4.1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 课堂讲授结合临床实。
4.2 教学资源- 中医基础教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实验室和临床实设施;- 信息技术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4.3 评估方式- 理论考试;- 实验和实评估;- 课程作业和论文。
5. 课程建设与管理5.1 课程负责人- 设立课程负责人,具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
5.2 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水平;- 支持教师进行中医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
5.3 课程评估与改进- 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6. 总结本课程标准旨在指导中医基础教学工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
学校和教师应按照该标准进行课程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中医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

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摘要:一、引言二、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中医药学4.中医内科学5.中医外科学6.中医妇科学7.中医儿科学8.中医骨伤科学9.针灸学10.推拿学11.中医养生康复学12.中医经典著作选读三、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的特点1.强调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2.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3.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教学四、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意义1.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2.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3.促进中西医结合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具备较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将对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行概述,以期为有志于从事中医事业的学生提供参考。
二、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我国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以及中医经典著作选读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中医理论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1.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中医诊断学: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
3.中医药学:了解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
4.中医内科学: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5.中医外科学:掌握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6.中医妇科学:研究妇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7.中医儿科学:掌握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8.中医骨伤科学:研究骨伤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9.针灸学: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四)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五)所属系部:药学系(六)编制教研室:社区教研室(七)编制者:张世文(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最基础的课程,塔阐述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祖国医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拓展医学思维模式。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中医理论和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为学习中药专业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中医发展简史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3)熟悉外感六淫、戾气、内伤七情、瘀血的致病特点(4)掌握中医的基本特点、防治原则(5)熟悉辨证论治的方法;了解养生预防的基本知识(6)掌握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7)了解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2.能力目标(1)具有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病患进行指导的能力(2)具有规范、熟练运用常用中医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的能力(3)学会辨证论治(4)具有中医健康宣传、指导养生保健的能力(5)具有和患者沟通的能力3.素质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的整体观、热爱祖国医学(2)培养学习中医的兴趣,正确理解中医的特色和优势(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4)明确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想(四)参考学时72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20学时(五)课程学分4学分(六)课程内容与要求七、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理论课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突出知识特点,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一定量的作业、习题、阶段测验、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要求

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其对中医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是指规定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文件。
它是中医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中医临床专业教学的基础和依据。
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机构在培养中医临床专业人才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大纲要求学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理论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学生才能够理解中医的独特观点和治疗方法。
其次,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备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临床实践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将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基础。
大纲要求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学习中医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和中药配方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情况,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此外,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
中医临床工作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大纲要求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学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隐私。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与其他医务人员进行合作,形成良好的医疗团队。
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中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规范了中医临床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标准,确保了中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大纲要求学生具备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胜任中医临床工作。
此外,大纲还促进了中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了中医教育的发展。
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

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摘要:一、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三、临床实践与研究能力培养四、课程优势与特点五、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正文: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是针对中医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中医人才。
本文将对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临床实践与研究能力培养、课程优势与特点以及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养生学等多个领域。
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培养研究生对中医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既有系统性的理论课程,也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
教学方式多样化,如讲座、讨论、案例分析、临床观摩等,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临床实践与研究能力培养临床实践是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学习环节。
课程设置了一批高质量的临床教学基地,供研究生进行临床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诊疗能力。
此外,课程还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提升创新水平。
四、课程优势与特点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1.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和教授;2.课程设置与临床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4.注重科研能力培养,为研究生继续深造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五、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有:1.医疗机构:担任中医师、中医研究员等岗位;2.教育机构: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工作;3.药品企业:担任药品研发、临床试验等相关工作;4.健康产业:从事中医养生、康复等工作。
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

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摘要:一、引言二、中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三、课程设置与要求1.公共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3.专业核心课程4.选修课程四、实践能力培养1.临床实践2.科研能力培养五、结论正文:【引言】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较高的临床诊疗水平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中医人才。
【中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应具备以下培养目标:1.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临床诊疗技能及现代医学知识;2.熟悉中医药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3.具备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能独立处理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课程设置与要求】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公共课程】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基本素质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选读等。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皮肤科学等。
【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中强调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研究生需在附属医院或其他临床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践,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结论】临床中医专业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中医理论基础、较高临床诊疗水平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中医人才。
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标准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标准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和提高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基于这一标准,教师可以开展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课程设置1.1 教学目标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的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定,让学生学有所得,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2 教学内容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
这些课程内容需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强调基础与应用的平衡。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病例讨论、临床实习等等。
通过针对不同教学环节的不同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和操作技能的水平,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衡量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应该根据以下要求进行考核:考试和考核应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同时也应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性的考察,以确保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四、师资力量临床医学基础课程需要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师应该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他们应该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标准对于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标准,开展科学、系统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最新)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适用专业:中医(针灸推拿)专业(一)前言1、课程性质《中医内科》是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是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措施的临床综合课程,是指导该专业临床实践的主要课程之一。
2、设计思路(二)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1)通过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依据与类证鉴别诊断;(2)结合前导课程,学会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技巧;(3)导入临床案例、临床见习和引入执业医师考试模拟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资格考试能力;(4)学会书写完整中医病历。
2、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各系统病症的关联,理解各病概念;(2)熟悉中医内科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3)学会对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诊断;(4)重点掌握疾病的分型论治,尤其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的实际运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本课程原用余甘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医内科学》。
今年开始使用肖文冲老师主编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中医内科学》教材(2013年8月印刷)。
该教材按照项目任务体例编写,创新历代中医内科学编写体例,内容上作了删减和编写结构上作了调整,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参考教材:《中医内科学》,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第九版。
《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2版。
2、教学建议采用理论授课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病案分析或模拟病人训练,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教学评价本课程采取形成性综合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效果。
(1)平时成绩(50%)=10%提问+20%作业+10%考勤+10%临床案例处理能力;(2)期末考试(50%)=40%选择题+10%名词术语+15%填空+20%简答题+15%病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课程标准供临床专业《中医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医学》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
四、课程基本理念本门课程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力求生动活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采用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加强辅导及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学概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五、课程设计思路1.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鼓励学生以中医模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理改革考试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4.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护士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1.明确学习目标2.注重人文修养3.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4.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该课程的任务是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中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理解、应用中医的精髓和主要内容,学习中医学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知识,掌握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介绍常用的中医与中药方剂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方法、药物、方剂等。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
2、利用中医方法对病人进行独立诊断。
3、掌握基本的中医治疗原则及用药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堂理论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在实验和临床见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师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
3.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测验提问,操作技能考核及考试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篇、章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实验小计绪论绪论 2 2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4 4 第二章气血津液学说 2 2 第二章藏象学说8 8 第三章经络学说 2 2 第十三章腧穴概论 2 2 第十三章常用腧穴 4 4 第十三章毫针刺法 2 2 第十三章艾灸疗法 2 2 第十三章火罐疗法 2 2 第十三章刮痧疗法 2 2 第四章病因学说8 8 第五章四诊8 8 第五章八纲辨证 2 2 第六章防治原则 2 2 第七章中药概论 2 2 第七章方剂概论 2 2 第八章常见病证12 12 第十四章常见疾病 4 4合计64 8 72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课绪论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中医的发展史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史书记载、生活中常见症进行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理论的确立 1.《黄帝内经》2.《神农本草经》3.《伤寒杂病论》等。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现代1.简述中医的发展史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辩证论治辩证:区别证、症、病及其关系 论治:(1)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2.详解中医的基本特色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中药现代化研究3.了解中医现代的发展第一章 阴阳五行基本要求:阴阳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一.阴阳的基本概论:1.定义2.阴阳的属性1.简述阴阳的定义及区分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四)阴阳相互转换 (五)阴阳消长平衡2.解释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阐述阴阳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5. 用于确定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原则,用于指导养生防病五行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简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五行的各自特性 (二)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三)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1. 五行相生 2. 五行相克 3. 五行制化(四)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1. 五行相乘 2. 五行相侮 3. 五行母子相及2.详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生克制化及乘侮等概念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2.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 相生关系的传变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1. 指导四诊 2. 推断病情(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1. 指导脏腑用药 2. 控制疾病传变3.阐述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使用第二章 藏象基本要求:气、血、津液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气气的基本概念气的生成1. 先天之精 2. 后天水谷精微 3. 自然界清气1.了解气的概念、来源,掌握气的分类、功能及基本的气机气的生理功能4. 推动 5. 温煦 6. 防御 7. 固摄 8. 气化 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卫气4.营气 二.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2.了解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三.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3.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功能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4.血能载气(二)气与津液(参考气与血)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4.掌握气、血、津液间的关系藏象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的腑的区别及各自作用 1.掌握五脏与六腑的功能二.五脏的具体功能以及生理联属 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1.主血脉2.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2.熟悉心的功能及生理联属肺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 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1)宣发卫气 (2)宣发浊气 (1)肃降清气(2)肃降水谷清微及津液3.熟悉肺的功能及生理联属(3)肃降呼吸道异物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1.主运化第三章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水湿2.主升清3.主统血在志为思,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熟悉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肝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a)主疏泄(1)疏泄气机(2)疏畅情志(3)助脾运化2.主藏血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熟悉肝的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3.主纳气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此液为唾熟悉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一)胆的生理功能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二)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1.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3.主水液)(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贮尿和排尿(六) 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活动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了解六腑的功能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奇恒之府(一)脑了解奇恒之腑的功能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利用教1.主宰生命活动2.产生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3.主管感觉和运动(二)女子胞1.天癸2.冲任二脉作用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一)五脏间的关系1.心与肺——主血脉与主气、朝百脉以及宗气的作用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4.心与肾——心属火,肾属水 5.肺与脾——脾运化精微,肺呼吸清气,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液 6.肺与肝——肝主升,肺主降 7.肺与肾——肺通调水道,为上源,肾主水,为下源。
肺主气,肾纳气8.肝与脾——肝疏泄,脾运化,肝藏血,脾统血 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六腑间的关系1.七冲门2.绘表说明六腑间关系(三)脏与腑间的关系1.心与小肠2.肺与大肠3.脾与胃(1)脾主运化,胃主运化(2)脾主升清,胃主降和(3)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4.肝与胆(1)肝之余气聚而成胆汁(2)胆汁贮存于胆,疏泄靠肝(3)肝主谋虑,胆主决断5.肾与膀胱掌握五脏之间的联系,了解五脏与六腑间的表里联系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第三章经络基本要求:经络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经络概述 经络的概念 经与络的内容 经与络的区别1.简述经络的概念,经与络的区别二 十二经脉1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2 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的手足分布、躯干分布规律3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4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5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2.讲述十二正经的名称、分布、走行(二)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3.阐述奇经八脉的内容及其功能第十三章 针灸基本要求:腧穴概论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腧穴概述(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 分类 1)经穴 2)奇穴 3)阿是穴 2 腧穴的命名1.了解腧穴的分类及命名原则(二)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1 腧穴的作用 2 腧穴的主治规律2.了解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三)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3.了解特定穴的概念(四)腧穴定位法 1 体表标志法 2 骨度分寸法 3 指量法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常用腧穴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一)手太阴肺经腧穴天府,尺泽,列缺,太渊,鱼际1.掌握手太阴肺经的常用腧穴(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腧穴 商阳,三间,合谷,曲池,迎香2.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地仓,大迎,头维,乳根,天枢,足三里,丰隆 3.掌握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四)足太阴脾经腧穴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4.掌握足太阴脾经的常用腧穴(五)手少阴心经腧穴极泉,少府5.掌握手少阴心经的常用腧穴(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支正,颧寥6.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常用腧穴(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睛明,攒竹,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膏肓,委中7.掌握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涌泉,太溪,照海,复溜8.掌握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天池,曲泽,郄门,内关,大陵,劳宫9.掌握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外关,支沟,天井,翳风,丝竹空 10.掌握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瞳子寥,听会,阳白,风池,风市,阳陵泉,阳辅11.掌握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太冲12.掌握足厥阴肝经的常用腧穴(十三)任脉腧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水分,中脘,膻中,承浆 13.掌握任脉常用腧穴 (十四)督脉腧穴命门,灵台,大椎,百会,素寥 14.掌握督脉常用腧穴(十五)奇穴四神聪,印堂,鱼腰,太阳,癜风15.掌握常用奇穴毫针刺法主要教学方法:配合教学录像《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一)针刺方法 1.毫针结构的讲解2.正确的毫针进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