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内涵与外延辨略_吴佩林

合集下载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初一阶段是学生接触到大同知识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下是对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大同的概念及核心思想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来源于《尚书·文王篇》:“克明德,温众恤,和宜家,下以事上。

”大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二、大同思想的内涵1. 人伦和睦: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家庭和睦、亲朋友爱、邻里和谐等。

2. 社会公平:大同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剥削和不公平现象,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推动公平正义。

3. 共同发展:大同思想主张人们共同发展,通过和谐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4. 和平共处:大同思想倡导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构建和平的世界。

三、大同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1. 尊老爱幼:大同思想倡导尊敬老人和关心年幼的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维系家庭和睦。

2. 关爱他人:大同思想要求人们关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帮助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3. 友善待人: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现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分享快乐:大同思想鼓励人们分享快乐与喜悦,通过与他人分享来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凝聚力。

四、大同思想的教育意义1. 培养公民意识:大同思想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平、和谐等价值的认同,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合作精神:大同思想强调合作与共赢,鼓励学生学会团结合作,通过协作来达成共同目标。

3. 培养情感素质:大同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其成为善于表达和体谅他人的人。

4. 培养公平心态:大同思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建立公正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五、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应用初一学生在学习大同知识点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应用案例:1. 编写一份关于学校和谐相处的守则,鼓励学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

解析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解析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解析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深厚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这种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习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孝顺、忠诚等美德。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为塑造中国人行为准则的重要力量。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提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教则强调自然与道德的平衡,追求身心的和谐与自由。

这些思想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文化的外延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与笔墨的运用,强调表达情感和审美意境。

音乐、舞蹈和戏剧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音乐舞蹈表达人们的情感与思想。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传统习俗如结婚、葬礼、祭祀等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尊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是相互交织的,相互影响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通过本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习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中国古代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以及艺术形式和传统习俗闻名于世。

《礼运·大同》课件

《礼运·大同》课件

《礼运·大同》鼓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进 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礼运·大同》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 性,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 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社会环境。
对未来的展望
《礼运·大同》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 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创作背景
1 2 3
社会矛盾激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贫富悬殊,权贵 奢侈淫逸,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儒家改良思想
儒家学者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道德沦丧,因 此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试图以 此改良社会。
曾子与孟子的思想交流
曾子和孟子在探讨如何实现理想社会的过程中, 共同构思了《礼运·大同》的思想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 礼运·大同》的理念将更好地应用于实 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智慧和启 示。
在未来社会中,《礼运·大同》所倡导 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将更 加深入人心,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 富。
04
《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同》的文学艺 术价值
语言特色
总结词
简练明快,质朴自然
详细描述
该课件的语言风格简练明快,用词精准,表达清晰,易于理解。同时,语言质 朴自然,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感。
评价与争议
高度评价
被认为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文 献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 历史意义。
争议与批评
对于《礼运·大同》中的某些观点 和主张,存在不同的解读和批评 声音。
与其他文献的关系
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联系
《礼运·大同》与这些经典在思想上有相互影响和继承关系。
对后世文献的影响

请问关于大同思想的总结

请问关于大同思想的总结

请问关于大同思想的总结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它主要强调的是人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并通过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与安宁。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与墨子是大同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强调的是君主应当以德行作为统治的基础,通过实施仁政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墨子则主张以爱和博爱为原则,实现“兼爱”和“非攻”的社会理念,使人们和睦相处,消除暴力与战争的存在。

这些思想为后来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同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庄子提出了“寿考”和“大同”这两个概念,他认为通过放弃功名利禄和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理论研究与思想创造的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大同思想又得到了新的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念,他主张通过内心的悟性来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实践,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知识分子,并被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思潮,如一切平等思想、富国强兵思想等,都对大同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进程,大同思想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了对社会公正和民主法治的追求,提出了“人民至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逐渐接近实现。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都体现了大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总体而言,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它主张人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以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与安宁。

中国社会“大同”思想

中国社会“大同”思想

中国社会“大同”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上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繁荣。

大同思想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平
等的机会和权利,不受阶级、出生、财富等因素影响,同时,每个人也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同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孔子。

他提出了“仁爱、中庸、大同”的思想体系,强调个人应该追求与自己的家人、朋友、邻居、社会、国家和世界和
平共处。

这种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认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和
成就,需要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契合,才能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互相帮助。

在中国古代社会,倡导大同思想的
代表性人物是著名的佛教家慧能、佛教家道显等人,他们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慧能主张“行住坐卧,不离菩提树”,倡导平等和互助的社会共同体。

道显则提出了“放下身心,仿佛涅槃自在”的观念,认为个人应该忘记私利,投入到社会服务中来,共
同促进建设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社会,大同思想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面对社会问题、经济差异、文化
差异等复杂的挑战和问题,大同思想呼唤全社会共同团结,共同奋斗,打造一个团结和谐、慷慨宽大、发展富裕的社会。

总的来说,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保持着深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深
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今后,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弘扬大同思想,让这
个美好的价值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和贡献。

试论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

试论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

试论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论文摘要:大同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政治思想。

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伦理设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伦理思想的最高理想确实是“大同”。

本文着重探讨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及其所产生的道德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同自由平等博爱1“大同”的文化和渊源“大同”一词最先显现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没必要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没必要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儒家学者通过《礼运》而刻画的“大同”社会景象——“天下为公”,人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货力没必要藏于己;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整个社会一团和睦,合作互济、扶弱救贫等等,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期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故自其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遇,孙中山一生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儒家的大同社会。

孙中山学说——三民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大同世界,与孔子的大同世界理想相一致,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大同。

2孙中山对“大同”的新诠释孙中山在给民生主义下概念时说:“民生主义确实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孙中山把通过“平均地权”、“控制资本”所成立的社会叫做“大同”社会,是因为他自信在中国革命后成立起来的民国是一个只有“文明善果”而无“文明恶果”的理想社会。

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孙中山对“大同”一词,我以为有两种明白得或诠释。

其一,他将大同明白得为国家消亡,世界各民族在一个大伙儿庭内彼此融归并和平共处,即所谓“天下大同”。

他还以为这一目标将在中国的侣寻和促成下实现。

其二,他将大同明白得为国家范围内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成立高度和谐的社会,并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提供福祉,相当于实现民生主义。

浅论的大同伦理思想

浅论的大同伦理思想

浅论的大同伦理思想“大同伦理思想”是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主张所有人类都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和睦相处。

这一思想最初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并被广泛接受和实践。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等多个角度来浅论大同伦理思想,探讨它的基本原则、应用和意义。

历史背景大同伦理思想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中的“天下一家”和《礼记•大同篇》中的“物不遗类,乱则治之;治则安之。

物类乃得其安。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大一统、大同世界的构想,如秦始皇的铁骨铮铮的“统一天下”、汉武帝的“开元盛世”、唐朝的“盛世长安”、清代康熙的“圣人世界”等,均与大同伦理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背景大同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即“天人合一”,其中之一即为大同伦理思想。

这一思想发扬光大于宋代,宋代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发达,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宋代文化“诗歌天下”,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美文、书画等方式宣扬了大同伦理思想。

宗教背景大同伦理思想与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宗教有关。

道家讲究顺应天道,强调自然、自由、平衡;儒家崇尚仁义、恪守天理,强调孝悌、忠信等道德标准;佛家则主张人生苦难,唯有施行善行方可获得幸福。

这些传统宗教均倡导“无我”,即摆脱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状态。

这正是大同伦理思想的要义所在。

哲学背景大同伦理思想源于古代哲学。

先秦诸子思想中,道家的“道”厘清了自然、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因果关系,精神升华带给人类以享受;儒家的“仁”则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关系,一种建立在道德修养上的直接关系。

这两者思想形成了大同伦理思想的两个支柱,即“天人合一”和“仁爱相融”。

大同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1. 以仁爱为核心。

大同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善待。

2. 具有人本主义特征。

大同思想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人权和自由的追求。

大同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大同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大同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理念,主张人们共同生活并和谐相处,消除个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同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大同思想的内涵大同思想源于《尚书·大禹谟》中的“天下一统,百姓同心”的理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消除社会上的阶级、身份、贫富等差别。

它强调民主、公平、公正等价值观念,倡导道德自我约束和社会公德。

二、大同思想的价值1. 实现社会和谐:大同思想主张人们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消除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

只有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相互信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2. 促进社会稳定:大同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消除社会上的矛盾和冲突。

当人们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时,社会将更加稳定,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3. 推动社会进步:大同思想鼓励人们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倡导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

只有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才能得到全面进步。

三、大同思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现实意义1. 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大同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要求社会制度公平正义。

政府应加强司法独立,保障每个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2. 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我们可以借鉴其理念,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和睦稳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3. 倡导公民道德:大同思想注重道德自律和社会公德,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倡导公民遵守社会公德,从小事做起,形成和谐社会的风尚。

4. 倡导全球命运共同体:借鉴大同思想,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到全球范围,倡导各国之间的平等合作、和谐共处。

只有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全球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大同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3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 o1.21N o.3 2003年9月JOURNAL OF TAIYUAN I NSTITUT E OF EDUCATIO N Sept.2003收稿日期:2002-11-26作者简介:吴佩林(1973-),男,四川达县人,西华师范大学讲师。

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内涵与外延辨略吴佩林(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 摘 要:“大同”一词在古代有多种涵义,因此,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概念的理解差别很大。

从近代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出发,可以认为古代大同思想在外延上指《礼运》大同思想,在内涵上指晚期儒家吸收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古代;大同思想;内涵;外延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601(2003)03-0032-04大同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两千多年来,它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然而,笔者在研读几位现代学者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时,困惑于他们对古代大同思想概念的界定不一。

于此,笔者不揣学识浅陋,在梳理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一简要辨析,祈望各位专家指教。

一、“大同”一词在古代的涵义要界定古代大同思想这一概念,我们首先有必要弄清“大同”一词的涵义。

在古代,“大同”的涵义有四种: 1.谓天地万物融合为一。

《庄子·在宥》:“颂论形驱,合符大同,大同而无己。

” 2.战国末至汉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3.指国家统一。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王利器集解:“此当隋时而言,隋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对峙局面,故云`大同’。

” 4.大体相同。

《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①“大同”的第一种涵义,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它较早表达了宇宙同一性的问题。

第二种涵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社会理想。

第三种涵义,是对现实政治状况的描述,指的是“大一统”。

第四种涵义,则不具有学理上的意义。

二、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概念的质。

外延指概念的适用对象,是概念的量。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总第64期)根据逻辑学的原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确定了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某一概念的外延;反之,外延确定以后,内涵也会相应地确定下来。

现代一些学者之所以对我国古代大同思想各有极为不同的理解,主要在于他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统一的认识。

周桂钿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有三种大同思想,首先是庄子、惠施所明确表述的宇宙间最广大的统一性;其次是《礼记·礼运》中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的思想;第三是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论。

②显然,周先生对大同思想的理解对应于前文关于“大同”一词的前三种释义,从内涵看,他认为以上三种思想都是论述统一的,统一即同一,可以用“大同”思想来概括它们;从外延看,大同思想涵盖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诸领域。

行月先生认为,在先秦的思想中,所反映出来的大同思想,主要是以孔、墨为代表和以老、庄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思想体系。

③即是说,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既包括了《礼运》大同思想和墨子“尚同”、“兼爱”思想,又包括了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庄子的“至德之世”思想。

因此,行月先生所认为的大同思想在内涵上显然是指空想的社会理想,在外延上包括了儒、墨、道三家的空想社会理想,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

郭洪纪先生认为,古代社会的大同理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依托,在千年跌宕的历史演化中,大同理想最终化解到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结构之中,在本质上适应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宗法制度和皇权统治思想的整合需要,它尽管可以从现代文明的视角透析出一部分可资借鉴的精粹,但在整体上却属于抑制生产力发展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伦理系统。

④郭先生是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大同思想的,他认为古代大同思想在内涵上经历了从儒家人文精神到封建政治文化和封建伦理系统的蜕变,在外延上也经历了从追求“天下为公”的理想到主张“克己复礼”、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变化。

吴雁南先生将晚期儒家的大同理想视作为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第一次乌托邦思潮的总结和高峰,他因此认为,《礼运》大同篇,实际是杂家的思想,除儒、墨、道诸家,还包括杂家的尉缭、吕不韦等。

⑤吴先生的这种看法,与行月先生观点比较接近,以大同思想这一概念涵盖了儒、墨、道、杂诸家的空想社会理想。

分析以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不难发现,尽管学者们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千差万别,但他们在承认《礼运》大同理想属于古代大同思想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为我们统一对古代大同思想的认识提供了思路。

三、从近代著名历史人物的理解来统一对古代大同思想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正如上一部分所显示,要界定古代大同思想这一概念,如果从学者们各自想当然出发,不可能得出统一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选定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从古代大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看,它在近代的作用尤为突出,所以,从近代几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出发来分析古代大同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不仅更为容易,而且也更符合历史实际。

在近代,受到古代大同思想影响较深的历史人物主要有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三人。

洪秀全首先将西方基督教的一些观念揉进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在《原道醒世训》中说:“遐想唐虞三代之世,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德。

尧舜病博施,何分此土彼土?禹稷忧饥溺,何分此民彼民?汤武伐暴吴佩林: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内涵与外延辨略除残,何分此国彼国?孔孟殆车烦马,何分此邦彼邦?盖实见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

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主也。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

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界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是故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而今尚可望哉!”⑥康有为也以《礼运》大同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之一,设计了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太平世”理想社会。

⑦孙中山则将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相等同,认为“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⑧他还在讲三民主义时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⑨从以上三个著名历史人物对大同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可知,人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大同思想仅仅指的是《礼运》大同思想,这样,我们不仅确定了古代大同思想的外延,而且也相应地确定了它的内涵。

下面我们在分析古代大同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分析它的外延。

古代大同思想的内涵之一,它是一种社会理想。

从《礼记·礼运》大同篇的描述看,古代大同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一些政治方面的内容,但就总体而言,它主要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一种美好社会的良好愿望,着眼点在个人道德和社会风尚,因此,就整体来看,大同思想无疑只是一种空想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大同”一词曾存在于哲学与政治学领域,但从历史上看,在哲学或政治学领域很难找出“大同思想”的提法,而更常见的是“同一”、“合一”或“大一统”的说法,因此,尽管“大同”一词与前述三词有关,但适用的范围显然与它们不一样,所以,前文周桂钿先生将“大同思想”的名称适用于哲学、政治学领域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同时,从大同思想的历史发展看,它从来就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思想体系而存在,不但没有化解到传统的政治文化结构之中,而且还表现出否定封建等级宗法制度和皇权统治思想的显著特点,不时地成为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因此,它不可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也不可能属于封建伦理系统。

前文郭洪纪先生未能区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克己复礼”、“内圣外王”的“小康”理想两个概念的差别,其结论难免有失偏颇。

所以,古代大同思想在外延上仅适用于社会学领域。

古代大同思想的内涵之二,它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有学者认为,大同思想表明了孔子向往的只是古代似乎曾经存在过的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复古倾向,因而是消极的。

针对这一论点,有学者研究指出,大同理想多半“是秦末汉初儒者的社会理想”,“是深陷在苦海中的人们遥望着云遮雾障的彼岸而在头脑中闪现出来的一点希望之光”,10是一种基于对远古的怀念,出于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所构画出的一个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愿望与要求,因此,它并不是宣传复古,而是使用了一种托古的手法,是假托远古来宣扬自己的社会理想,所以,它是积极的。

从《礼运》大同篇的内容看,后者的观点更令人信服。

在政治上,《礼运》大同追求天下公有、选举贤能;在经济上,它追求共同劳动、人人为公、各得其所、丰衣足食;在社会道德上,它追求讲信修睦、相互关爱;在社会秩序上,它追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祥和安宁、无奸无盗。

如此之理想显然不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所能达到的,因此,古代大同思想既是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怀念,更是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超越,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所以,从外延看,笔者不赞同行月、吴雁南两先生将道家的消极社会理想包括在古代大同思想之内的观点。

古代大同思想的内涵之三,它虽然吸收了众家的思想,但仍只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首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总第64期)先,从《礼运》大同思想的形成看,它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墨、道、杂家的社会思想进行了有选择地吸收与消化,而并非全盘包容,因此,墨、道、杂诸家的空想社会思想只有一部分包括在大同思想之内。

其次,从历史的发展看,大同思想与道家的社会理想一样,是作为独立的思想体系而传承后世的,而墨、杂两家的社会理想作为系统的思想在后世则失传或消融于其它思想体系之中,故而古代大同思想与墨、道、杂诸家社会理想的发展与结局各不相同。

再次,从所代表的社会阶级看,墨家理想主要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愿望,道家理想主要反映的是没落贵族的消极心态,而大同思想反映的则是最广大群众的美好愿望,显然,这三种社会理想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其内涵也就不一样。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儒、墨、道、杂各家的社会理想虽互相关联,但又各成体系,因此,从外延看,古代大同思想仅仅属于儒家思想体系,而作为整体的墨、道、杂诸家的社会理想则排除在大同思想之外,行月、吴雁南两先生将墨、道、杂诸家的空想社会理想包括在古代大同思想之内的观点混淆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