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从其传入与发展、文化大革命中的曲折发展,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现代转型,再到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展现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面貌。

通过对其实践与实现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本文结合研究现状,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文化追求的变迁,也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此课题,对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认识,促进中国美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美学是一门探讨文化艺术的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文艺美学的理论。

在当代中国,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的意义更显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指导和规范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结合与融合,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发展方向。

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历史进行梳理,二是对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

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的美学理论也受到了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曲折发展,学者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美学理论研究受到了严重干扰和扭曲,很多传统的美学观念被颠覆和破坏。

文艺美学的新收获——笔谈《向峰文集》: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手稿〉的美学解读》

文艺美学的新收获——笔谈《向峰文集》: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手稿〉的美学解读》
学, 与作为理性学的经济学 , 具有天然 的联结关系 和鲜明的互补性。这一特点 , 如果说在马 克思撰
写《 手稿》 的当时还没有充分展现 出来 的话 , , 那么 在 10年 后的今 天 , 6 可说 是 “ 滔 者 , 滔 天下 皆是
也。试看 , ” 作为经济本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如旅 游 、 闲、 休 娱乐 、 游戏以及影视 、 竞技 等等, 又有哪 样 不 和感性学 发 生着 联 系 !面对铺 天 盖 地 的社
— —
笔谈《 向峰文集》
编者按 : 向峰教授从事文学艺术研究 5 年 , 王 0 在文艺理论、 文艺美学、 文艺评论及 诗文创作 方面都
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 计发表论文与评 论 50余篇 , 撰和 主编著作 3 0 自 0多部。20 年《 手稿) 04 ( 的美学解 读》 一书荻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向峰文集》 六卷本) ( 收录 了他 5 0年 中撰 写的大部 文稿 , 中- X 从 * 看 qv
题” 。既然人 的问题是 阐述 的核心 , 么, 为人 那 作
的本质力量之一的审美感受的形成 与发展 , 自然 就成为《 手稿》 题 中应有之义” 的“ 了。将审美创造 同经济活动加 以内在的联系 , 说明 了马克思 主义
面发展和审美 的有关人 的审美创造和美感的论述 , 分
出一位精进有成的学者的治学精神 与学术iS- t, 。为此, 本刊特约几位专 家撰写 了有关《 向峰 文集》 的文 章, 以飨读者。
中图分 类号 :0 11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2 4 2 0 ) 2 0 1 1 17 ~8 5 l0 6 0 —0 0 —0 1
2006年 3 月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

“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

“美在创造中”与“美在意象”--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的两个重要命题毛宣国;李广川【摘要】蒋孔阳的“美在创造中”和叶朗的“美在意象”是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体”探讨的两个重要命题。

二者都突破了实体性理论思维的局限性,都是将“美”看成是不断生成的而非凝固不变的,所以对人们思考“美的本体”问题颇有启发。

但二者的哲学基础并不相同。

“美在创造中”注意到美的现象产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注意到人的精神自由、生命创造、情感心理对美的创造的意义,但由于拘泥于劳动实践的美学观点,忽视了人的生存自由对于美的创造的重要性,所以在解释中存在着种种矛盾。

“美在意象”则是在充分审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与美学思维转向和中国美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凸显了美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意义,所以更有助于中国当代美的本体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思维转换。

%In the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Jiang Kong-yang’s “beauty can only be found in creation” and Ye Lang’s“beauty is image” are two important propositions which discuss the ontology of beauty. Both of them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ubstantive theory of thinking, that is the “beauty” as continuously generated rather than solidification constant. Therefore, It’s enlightening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essence of beauty”. But th e two are not the sam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Beauty can only be found in creation” noted of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 beauty phenomenon, noted the significance of creative beauty with the freedom of human spirit, the creation of life, the meaning of the emotional psychology. However, due torigidly adhering to the point of the labor practical aesthetics, it ignor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s freedom survival in beauty’s creation, so there are all sorts of contradic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The point of “beauty is image” is based on the full survey of thought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esthetic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theoretical defect of subject-object binary opposition that occupied predominant position in Chinese aesthetics. It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beauty for human activ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ought transformation of the ontology of beauty in the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美在创造中;美在意象;美的本体;蒋孔阳;叶朗【作者】毛宣国;李广川【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虽然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被中国当代一些美学家斥责为一个假问题予以轻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进程却是与美的本体(本质)问题思考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马克思主义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立足国情、党情,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认真对待。

小编整理了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原因探析摘要: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产生在国外的理论,飘洋过海、历经数十载,终于为先进的中国人所认同、所选择,并最终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扎根,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其原因如下:一、马克思主义符合救国救民的时代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1](p.462)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不断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由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师夷呐喊,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再到维新派师法日本、君主立宪,再到革命派的师法欧美、革命共和,结果中国依然没有富强。

一次次地满怀希望、一次次地希望落空,先进的中国人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2](p.1471)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

袁世凯死后的中国,军阀争权夺利、互相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依然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欧战暴露了备受赞赏的西方文明的弱点。

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废除沙皇的在华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似乎这样一些划时代的事件还有些不够,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而不是公正的归还给中国。

在这些事件和巴黎和会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界与政治气候突然发生了转变——儒家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3](pp.496-497)马克思主义正好适应了这种“群众的情感和吁求”,并且“这些激进的思想能够为中国的社会状况所验证”[3](p.497)。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论文_哲学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论文_哲学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论文_哲学论文从历史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本人关于审美、文学、艺术的论述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学思潮之一。

其实,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不同的存在形态。

从现实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社会运动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这种世界观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又是后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根据某种知识框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和重建。

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可以算是这种理解和重建的一部分,当然是比较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同样,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包括第二国际理论家、前苏联、东欧、中国以及西方美学家等)所做的工作也是这种理解和重建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具体的社会背景和知识框架不同,还由于作为理解对象的马克思文本出版方面的原因,产生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同的理解与重建尝试。

这里不妨先谈一下马克思文本作为理解和解释对象的出版问题。

以哲学文本为例,马克思三部最重要的哲学着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其中前两部也是马克思与美学有关的重要着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发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根据马克思生前发表且流传甚广的政治学着作《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着作《资本论》第一卷,以及恩格斯两部通俗性的论战性着作《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这不仅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重建受到很大的局限,也使得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和重建受到很大的局限。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早理解和重建是从第二国际理论家如梅林、普列汉诺夫等人开始的。

但是限于上述情况及本人原因,他们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在历史领域的运用,进而据此出发重建马克思主义美学,如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认为,只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才能建立科学的美学理论,断定艺术与经济有着因果关系,艺术起源于劳动309~311。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阈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阈

龙源期刊网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阈
作者: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04期
回首整个20世纪,特别是最后的20多年,美学是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之一。

其中,马克思主义担当了重要角色,它的人学立场为中国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又为其不断开拓新视阈提供了理论武器。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要面对21世纪中国发展着的现实,就是要面对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交错的现实,并与以巫术为代表的原始神性文化、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人本文化和百年来的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对今天中国改革实践中涌现的诸多美学现象和美学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特别要诊治现代人处于裂变的精神状态。

由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融中西之学,既是态度,也是目标,它将推动21世纪中国美学向新的视阈开拓,向更高的台阶攀登。

近日,本刊编辑部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阈”研讨会,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前瞻性的回应。

这里,刊发研讨会内外专家们的一组笔谈,以飨读者。

——主持人叶祝弟。

浅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范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范文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指的是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提出了质疑、否定甚至是宣称其已经过时并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

这种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着世界左翼政治运动的基础理论,宣称其过时无用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否定和背弃。

马克思主义最早于 19 世纪中叶出现在欧洲,是在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一套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要求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蓝图。

在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俄国和中国等国家的政治思潮,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以当前形势看,马克思主义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呢?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抽象、理论化,理念落后,不符合当代社会的现实。

这些人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科技进步、全球化趋势、经济发展等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就失去了适应当代社会的能力。

然而,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观点,在当代社会,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对于环境保护以及消除贫穷、改造国家政治制度等问题的思考,仍然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是对当代社会的全面分析和研究,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批判,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实现理论更加贴近于实际。

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理论创新、再创造,以满足当下的需要。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一个有活力的政治理论,它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丰富,也与其他的思想流派不断地交流和互动,拓展了多元化和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思想。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兼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美学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兼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美学价值

与对{ 8 4年 经济 学哲 学手稿》 14 的研究和 阐释 分不 开的。 在人 们接受{ 8 4年 经济学哲 学手 稿》 14 的过程 中 , 已经把
美学的根基 深深地扎根 在 实践 的基础之 上 了, 因此 , 当我们 寻求 中国 当代 马克思主 义 美学的转型 以及 未 来发 展
的 时候 , 立足 于 已有 的美学传统 , 重估《 84经济学哲 学手稿》 14 的价值 , 无疑是 十分必要 的。 中国化 马克 思主义 在 美学传 统的形成 与突破 过程 中 ,14 { 8 4经济学哲 学手 稿》 具有特 殊的双 重价值 , 方面 它是 中国 3代 马克 思主义 一 - "
第 3 卷 第 3期 8
中国化马பைடு நூலகம்思主义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
— —
兼 - (8 4年 经 济 学哲 学手 稿 》 3代 关 学价 值  ̄ 14 g - 的" -
周 维 山
(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 3 6 ) 7 15
[ 摘
要 ]中国化 马克思主 义美学经历 了 6 0余年 的发展 , 已经形 成 了独特 的 美学传统 。 一传统 的形成 , 这 是
19 年至 19 年两年间 , 93 94 杨春时接连发表 了多篇文章 , 超越实践美学》 《 如《 、超越实践美学 , 建立超越
[ 收稿 日期 ] 0 0 1 — 0 2 1 — 2 1
[ 基金项 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资助项 目:00 0 8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sd 84 2 13 0 ; bq 0 04
2 1 年 5月 01
湖北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unl f u e U i ri ( hl o h n oil cec ) ora o bi nv sy P i sp yadSca S i e H e t o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内容提要】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美的根源,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构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的三大根本错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审美实践思想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在一个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

大家反思:中国当代美学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真的不行了,丧失了在美学领域的巨大解释力,还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上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科学理解和深入阐释上,我们的美学家大失水准,表现令人失望?积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

正是这三大根本错失,使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最终穷途末路,走向绝境。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在于它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或关系。

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或关系,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我们的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能坚持什么其他主义。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只能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范畴,决定了以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为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的美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具有着一种内在而深刻的必然联系。

但是,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研究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脱离美的客观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什么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最终把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引向歧途。

本来,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它美还是不美,是由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它的认识或反映而来的,离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认识,这些问题都不存在。

因而,美与不美,都只能是主观的,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即在最终的意义上,美象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所讲的是一种社会意识。

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完全无视这种事实,而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主张美也是客观的,是什么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

在他们看来,只有把美确定为客观的,才能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如果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什么人的观念或意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就完全沦为一种主观和唯心的东西。

如上所述,在美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在美学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吗?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与美是客观的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而承认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导致要在美学研究中承认一个美是客观的。

朱狄先生就讲:“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美学上的客观论者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①实际上,由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便确定什么美是客观的,这只是机械和教条地运用和对待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如果以为这样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可以开创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种看法也太简单了,开创马克思主义美学没这么容易!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这个愿望也是好的和正确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但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与确定一个美是客观的也不是一码事,彼此之间不具什么内在的联系或根本上的统一性。

如果我们把美确定为主观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审美欣赏过程中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然后我们进一步探寻和追问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判断或评价的具体客观内容,从而使美所判断或评价的这种具体客观内容最终落在实处,这样,我们就不是并没有否定这种审美欣赏的客观基础吗?而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根本一致,又怎么可能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呢?历史唯物主义并非不承认人的观念或意识,它只是坚持人的观念或意识来自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反映,这一点难道是那样难以理解吗?由此坚持美是主观的观点,有可能导致我们在美学研究中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但并不必然导致我们走向主观唯心主义,这岂不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第二,在美的根源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坚持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感性、现实、对象,进而解释各种观念的形成,这种做法在人类的物质实践领域是适用的、科学的、正确的,合乎实际,但超出人类的物质实践范畴,它就不灵了,其局限性就立刻暴露出来。

不幸的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者没有看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这种局限性,也坚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揭示美的根源,阐述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结果,虽然诞生了所谓“实践美学”,但这种美学是既没有正确地揭示美的本质,也不能科学地阐明美的根源,反而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性不断受到质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真理品格。

“实践美学”的失利和失败,从根本上宣告了那种以“物质实践”为核心概念或基本范畴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构和探求上不能有所作为!后来,实践美学内部也出现了一种自我调整的声音,这就是美其名曰的所谓“新实践美学”,但这种美学果然回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正确轨道了吗?没有。

它只是在实践美学的框架内做了一些简单的修补罢了,它没有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失败的命运。

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对马克思有关实践论述的概括、总结是不全面不准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光辉著作中,还从人的自我实现维度提出了审美实践伟大思想,在实践论意义上为解释美的根源问题提供了另一科学的思路,而今天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后人和继承者也往往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成说,对马克思有关实践的具体论述缺乏必要的进一步的梳理、概括、提炼和升华,于是乎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今天出现这种可悲局面。

第三,在美的根源的探究上,还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丧失了自己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

鉴于作为谋生劳动的物质实践往往容易造成人的异化,导致“人将不人”,已如上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光辉著作中,马克思创造性地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提出了审美实践伟大思想。

他讲:“诚然,动物也生产。

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②这就分明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不同,人不仅需要吃饱穿暖,有物质实践,而且有崇高的精神生活,有审美实践。

这种审美实践,是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的“生产”,是“真正的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种审美实践的具体意义、实际内涵是什么呢?马克思接着讲:“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③这里,“这种生产”以及人“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都是承上而来的,因而,这些都无一例外指的是“审美实践”,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构成了审美实践的具体意义或实际内涵。

正是有了这种审美实践,“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即自然界才具有了人性、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人才能作为审美主体展开审美欣赏,即“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感受、体验和判断、评价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最终获得美感愉悦。

关于审美实践这种具体意义或实际内涵,他还讲:“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④这里,所谓“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就是指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实践,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即感受到一种个人生命的欢畅和自由,才能“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感受到自己实实在在的生命价值而获得极大的美感愉悦和人生幸福,即“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非常遗憾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创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时只看到一个物质实践,完全没有顾及马克思这种伟大的审美实践思想,造成了马克思这种伟大的审美实践思想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中的严重缺席,造成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巨大的理论缺陷。

受此影响,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在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时,也往往从物质实践出发予以阐释,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物质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质实践的本质就是自由,物质实践创造了美本身和美的世界。

结果,马克思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实践思想遭到严重误读和根本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也最终变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本来意义和固有面貌。

众所周知,如果物质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真正的生产”以及“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质实践对人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和被强迫的,它如何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质实践往往造成人的“异化”,使人“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才明确地讲:“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