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沁园春 雪》

合集下载

第1课 《沁园春 雪》 课件(52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   《沁园春 雪》 课件(52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4.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 样理解?
这三句主要是诗人自指,即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家 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根据 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沁 园春·长沙》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句,与本 词颇有相通之处。
“惜”中寓志
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者居上的豪迈 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 “ 略 ” “ 稍 ” 有 什 么 作 用 ? “ 略 输 ” “ 稍 逊 ” 和 “只识”有什么区别?
“略”“稍”使得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 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只识”,前两者与后者相比, 褒贬的程度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两者。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沁园春(qìn) 莽莽 (mǎng) 滔滔 (tāo) 妖娆 (yāo ráo) 折腰 (zhé) 稍逊 (xùn) 风骚 (sāo) 天骄 (jiāo) 红装素裹(guǒ) 成吉思汗(hán)
奔驰、驰名 ( zhé)折腰、折损
chí
松弛
折( shé)折本
妖 ráo(娆) ( zhē )折腾 jiǎo(侥)幸 不屈不 náo(挠)
这首词描写北国雪景时,既有动态的描绘,如“千 里雪飘”;也有静景的刻画,如“望长城内外,惟 余莽莽”;还有化静为动的描写,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描写使静景动 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示例】 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那 斑斑驳驳的光影宛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 而每一片绿叶都似乎静静地泡在牛乳里。 【静景】墙角的花披着如水的轻纱,幽幽地 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清风阵阵,给人带来丝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2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2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下阕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阕,总括上阙 的写景,对“北国风光”做总评;“引无数英雄竞 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 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祖国的山河如此 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 为统一天下而奋斗。
3、作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他们有什么 共同特点?
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 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大无畏的战斗气 魄?请试着用青春的豪情读出对他们的赞扬。
结合课文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谈谈自己对这首词的 理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写了哪些景物, 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之下,写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 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 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续 写地域的辽阔。勾勒出一幅奇伟雄浑、壮观无比的 北国风光图。
1、上阕分几层?各层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 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 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 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冰封”写地面,凝然安静; “雪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 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4、词人在处理“望”的内容时,采用了哪些
手法?有何妙处?结合具体词句加以举例赏析
。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
法,把“山”“原”人格化。这种动态描写,表现了 活泼奔放的气势。“雪山”绵延起伏,“高原”雄伟 浩大,山舞原驰,化静为动,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句,运用拟人,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 化,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 势和竞争的活力,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重点课文《沁园春雪》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重点课文《沁园春雪》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重点课文《沁园春·雪》知识点【作家作品】《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1945年公开发表,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

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北方茫茫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课文简析】“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设中国而奋斗。

《沁园春·雪》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词语积累】沁(qìn)园春数(shǔ)风流人物妖娆(ráo)素裹(guǒ)惟(wéi)余成吉思汗(hán)分(fèn)外还看今朝(zhāo)【作者思路】第一部分:词的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景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第二部分: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句承上启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亦是全词的主旨句。

【词里的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

成吉思汗: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尊其为元太祖。

九年级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笔记

九年级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笔记

《沁园春·雪》笔记一、课文背景《沁园春·雪》是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由著名文学家XXX创作。

该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课文主题《沁园春·雪》以雪景为背景,通过对雪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1. 重点词汇:包括“沁园春”、“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等,这些词汇在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

2. 表达方式: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使得雪的描绘更加生动逼真。

四、课文结构《沁园春·雪》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描绘雪景,下阕则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词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刻的思考。

五、精彩语句欣赏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句话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丽和广阔。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句话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雪后的山川景色。

3.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句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后初晴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六、感悟与思考通过学习《沁园春·雪》,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真谛。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七、个人笔记与心得在学习《沁园春·雪》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首词的魅力和内涵。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活的美好。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还深入理解了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通过欣赏精彩语句和思考感悟,我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珍惜自然资源,同时也会更加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初三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也是初三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沁园春·雪》的课文原文及教案。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毛泽东和他的乡愁情感;2.理解诗人表达“古人风采”和“自豪情感”的方法;3.通过诗词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作品的情感表达;2.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态度。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是否有过乡愁情感?你们理解什么是乡愁情感?有什么方法可以表达乡愁情感?2.阅读课文:师生共同阅读《沁园春·雪》课文,教师可以讲解以下生词:莽莽:茫茫无边;滔滔:水势汹涌;娇:美丽动人;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3.理解诗歌情感表达: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诗歌中乡愁情感的理解。

师生共同分析诗歌中如何通过北国风光、长城、大河等象征来表达乡愁情感。

4.理解作者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诗歌中对于中国历史和英雄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出现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样的表述?5.拓展延伸: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诗词内容进行讨论和写作,可选择以下话题:1)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乡愁感触;2)以乡愁为题,写一首自己的乡愁诗。

6.总结反思: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诗歌表达乡愁情感的方法和作者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拓展延伸部分的写作作业,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沁园春·雪》说课稿1一、课文地位及其教学侧重点《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

这三个任务,在学习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

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我的教学理念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习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三、我对教材的解读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四、本课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

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五、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第一环节:导入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毛主席的诞辰日。

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主席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__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习毛主席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25张PPT)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25张PPT)语文九年级上册
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 拟人化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 气概。
借代:“文采”“风骚”本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写作特色
1 沁园春·雪
❸ 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这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词作。上阕写景,气势磅礴、气 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 下阕议论,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抒发词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 使主题鲜明突出,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皆短于“文治”。“俱往矣”宣告了 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
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 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了毛泽东 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1 沁园春·雪
评 古 论 今
由景生“议”(承上启下)
抒纵
发论
评价五位帝王——“惜”(做铺垫)
失滔滔”,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
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
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
的风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写作特色
1 沁园春·雪
❷ 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喻成 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 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的美。
1 沁园春·雪
登高远眺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实中有虚 景象雄奇
胸怀万里江山:博大豪迈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比喻,化静为动 充满生机活力
欲与天公试比高。 “试比高”拟人 斗争精神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探究:它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重点字注音
沁园春( qìn ) 稍逊( xùn)
莽莽(mǎnɡ) 风骚( sāo )
妖娆( ráo ) 滔滔( tāo )
折腰( zhé )
俱往矣( yǐ )
成吉思汗( hán )
一代天骄( jiāo )
红装素裹( ɡuǒ )
朗读指导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作为军事家,英雄惜英雄,主席是非常欣赏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的,他不只一次地说过: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 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 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 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宋太祖 (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
汉武帝刘彻
讲究意境和文字美, 读起来既要押韵又要朗朗上口
《沁园春·雪》创作的特定历史时期, 是在十四年抗战期间。 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抵御 外敌。 汉武帝虽然在晚年有一定的缺点,但 他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一个鼎盛 时期。 他“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抗击 匈奴、敢于开拓进取、奠定了民族统 一的基础,其历史功绩令人向往。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 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 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 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 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2.发表过程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 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 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 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 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 《新华日报》上,轰动一 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读
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
诵读训练
诗歌朗读应注意些什么?
•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听读诗词 体会魅力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山江北须俱大望舞山国晴往银河如风日矣蛇长此光上原多城下驰娇内蜡宋太祖 外象 顿惟失余滔莽滔莽 看引惜唐一只欲秦宗千红代 识数无皇宋与里天 弯装风数汉祖冰分骄 弓素天流英武万J\演诵封沁外成 射裹:还人\公讲《九园稍家沁上雄春侯园第.雪里希春一\著妖吉 大看物平雪单略逊试名朗》元竞雪思 雕娆今输风比折飘文骚汗朝高腰采

雄伟壮阔


形象鲜明

动静结合

修辞丰富

生机勃勃


先实后虚

意境壮丽

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哪些属于实写?
• • • • • 实景
冰:封(静态)冰雪弥漫的严冬景象 雪:飘(动态)壮阔雄奇的银装世界

望:登高望远(统领下文,展开画卷)


长城、黄河——静态(互文、夸张)
大雪纷飞,茫茫无际 雄伟壮丽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 多姿多彩。
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 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 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 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 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 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颂河山壮丽秀美。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你从毛主席的诗词中 体会到了哪些美?
大气磅礴的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精读诗文 合作探究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概括上下 两阕的主要内容。
2、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 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3、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 诗的意境。
1、这首词分为上下 两阕,能否概括上下 两阕的主要内容?
毛 泽 东 亲 笔 手 书 的 《 沁 园 春 雪》
温故而知新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 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 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 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 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 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 放射出万道霞光,染 红了天边的白云,映 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 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 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 裹的少女,格外妖艳 多姿!
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 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 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江山如此多娇
沁园 春

擎雪
4305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 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还是一位史学家,诗人,书 法家。
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 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 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 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 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 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 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 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 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 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 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默读诗文下阕 感知
1、“江山如此多娇,引 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 上起什么作用? 2、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样理解“折腰”?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 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 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折腰”本来是鞠 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 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 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 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 倾倒之情。


群山、高原——动态(拟人) 群山绵延 丘陵起伏
哪些属于虚写?
须、看:盼望、期待的心情 想像 红装素裹:红日白雪交相辉映 对美好未来
的展望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上阕:
概括描写 “望”

北国雪景
具体描写 (动、 静)
雪后晴天 “

看”
雄奇、壮丽
下阕
给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分( )外妖娆 ( A.fēn B.fèn ) ②竟折( )腰 ( A.zhē B.zhé ) ③成吉思汗( ) ( A.hán B.hàn ) ④数( )风流人物 ( A.shù B.shǔ ) ⑤还看今朝( ) (A.zhāo B.cháo)
初读初悟 :
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描写北国雪景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议论历史人物。
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2、词的上阕是如何描 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 的?抒发词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 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 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
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形象地展
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
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
跃。
整体感知课文
3、试用散文化的语言 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 的意境。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 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 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体现了诗人北国赏雪的豪迈情 怀。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 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 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 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 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 “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 地域的辽阔,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雄伟的气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