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举行。
此文教案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意义和相关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祭祀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祭十二郎文的起源与意义(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祭十二郎文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意义,包括相关的传说和民俗故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调研成果。
3. 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的介绍,导入讨论,总结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主要意义。
第二课:祭十二郎文的传统习俗(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习俗的兴趣。
2. 学习(25分钟)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主要习俗,包括悬挂“竹枝马”、放风筝、贴春联、赛石头人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每个习俗的具体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他们对一个习俗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对习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感受祭十二郎文(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意义。
2. 创作(2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创作,可以是绘画、书法、作文等形式。
鼓励学生表达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作业与评价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心得体会,要求包括对祭十二郎文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评价:评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
五、延伸活动1. 班级组织祭十二郎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祭祀的过程;2. 组织学生观看与祭十二郎文相关的文化节目或电影,进一步加深对祭祀活动的了解;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竹枝马、剪纸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归纳.ppt

词类活用
• 1、汝又不果来:名词动用,实现, • 2、莫如西归:名词做状语,向西 • 3、而视茫茫:动词活用为名词,视力 • 4、汝之纯明宜业其者:名词活用为动
词,继承事业
词类活用
• 5、苍苍者欲化为白矣:形容词用 为名词,白发
• 6、然后惟其所愿:动词名用,愿 望
• 7、长吾女与汝女:使动,使…… 长大
古今异义
• 1、吾去汴州 • 古:离开 • 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 2、明年,丞相薨
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 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 • 3、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成长立业 • 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古今异义
• 4、而齿牙动摇 • 古:松动。 • 今:立场不坚定。 •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古:过不了多久。 • 今:数学领域的一分支。
词类活用
• 乃能衔哀致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诚意。 •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保全。 •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
夭折。 • 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
特殊句式
• 1、惟兄嫂是依(宾前,只依靠兄 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 构成“唯……是……”格式,“是” 起提宾作用。)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总结归纳
通假字
• 1、远具时羞之奠 :通“馐”,美 味食物
•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 的样子
• 3、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
人穿衣入棺
通假字
• 5、终葬先人之兆:通“垗”, 墓地
• 6、以待馀年:通“余”,剩下 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惟兄嫂是依 • B、何为而在吾侧也 • C、其又何尤 • D、汝殁以六月二日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骈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祭十二郎》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祭”字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骈文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如文章的意境、形象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结尾部分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审美价值,分析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2.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骈文写作技巧,如对仗、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一次骈文写作练习。
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同学对课文内容有较为精确、清楚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祀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亲密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留意在文中倾注的肤浅真挚的感情。
②同学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同学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商量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同学直接展现成果。
或者同学商量明确,老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学问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其次课时教学要点1.详细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详细研习课文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课件

THANKS
通假字4
表示避讳或特定用法的字,如 “邪”通“耶”。
02 文言句式
判断句
•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常见的判断句标 志有“……者,……也”、“乃”、“即”、“则”、“皆”、 “本”等。在《祭十二郎文》中,有许多判断句,例如“吾兄 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矣”等。
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等修 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回 忆和现实交织的方式,展现了 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感慨。
人物形象
韩愈
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心地善良、为人正直,但命运多舛、 英年早逝。
作者
深情厚意、有责任感、关注家族亲情,对人生和年轻一代有 深刻的思考和期望。
05 文言文学习方法
积累词汇
总结词
积累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不断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能够提高 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详细描述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词汇,可 以通过制作词汇卡片、建立词汇库等方式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随时复习和巩固。
学习句式
总结词
学习文言文的句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常见的句式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的含义和语气。
省略句
• 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有些句子成 分被省略了。省略的内容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祭十二郎文》中有很多省略句,例如“未尝衔杯酒”、“ 未尝不与汝共食”等。
03 文言文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
直译
按照原文的句式和内容,逐字逐 句进行翻译,力求保留原文的表 达方式和风格。
被动句
•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的句子。在文言文中,被动句的标志有“受”、“见”、“为”等。例如,《祭十二郎文 》中的“不兴寝寐而疢动”、“不意志气先之也”、“不图子自归”等都是被动句。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①古义:这里是“松动”。
• 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②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 ①古义:多少。
• ②今义:几何学。
六、文言句式
• 1、惟兄嫂是依 • 惟……是,宾语前置 •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 介词结构后置 •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 宾语前置 •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 • 省略句 • 5、吾又罢去 • 被动句
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世间,天下,名词
12、其: (本文中“其”的用法 比较典型,故另行总结)
其
• 1、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 代词,她的 • 2、其后四年 • 代词,那 • 3、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语气助词或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 4、其信然邪? • 语气助词或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 5、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连词,表选择
6、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其……其,固定格式, 表选择,是……还是 7、未可以为信也 省略句。“以”之后 省略宾语“之”
8、吾念,汝从于东 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9、何为而在吾侧也 宾语前置
10、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 状语后置
七、文学常识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 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 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 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 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 《师说》等。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祭十二郎文》教案[1]
![《祭十二郎文》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1e7bc11b7360b4c2e3f6425.png)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系列----《祭十二郎文》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语文组编写【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深厚、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4.反复诵读、揣摩,把握文章情感脉络、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背景介绍(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
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入、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教学重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难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方法1.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2.教师适当点拨。
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2.熟悉客下注释。
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板书课题)二、解题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
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
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三、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
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
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四、诵读、正音五、学生自读问题: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教学重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难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方法1.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2.教师适当点拨。
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2.熟悉客下注释。
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板书课题)二、解题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
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
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三、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
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
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四、诵读、正音五、学生自读问题: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3.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六、作业第二课时一、内容结构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二、文章结构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三、鉴赏要点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
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锁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等开辟新径。
清代古文家刘大魁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此文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
作者和十二郎,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
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悲痛达于极点。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
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未定的心理状态。
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
这一切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皆不幸早世通“逝”,死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二、古今异义词:1、吾去汴州古:离开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2、明年,丞相薨古:第二年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3、又可冀其成立邪古:成长立业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4、而齿牙动摇古:松动。
今:立场不坚定。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过不了多久今:数学领域的一分支6、未可以为信也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7、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古:没有心思今:不是有意的8、志气日益微古:精气神今: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9、然后惟其所愿古:这样之后今:作连词,与“先”“首先”相呼应三、重点实词:1、乃能衔哀致诚(怀着)2、不省所怙(依靠,指依靠父亲)3、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4、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5、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6、而不克蒙其泽矣(承受)7、终葬当于先人之兆(也可作“垗”,墓地)8、窆不临其穴(下葬,下棺入穴) 9、其又何尤(怨恨)四、重点字词:季父(叔父)具(备办、准备)孤(幼而丧父)殁(死亡)承(继承、接续)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佐戎(辅佐军务)客(作客、客居,寄居他乡)旅食(在外地谋生)辍(停止,指丢下、离开)无涯(边际、极限)戚(哀伤)宜(应该)毛血(毛发气血,指身体、体质)吊(慰问、抚慰、安抚,“形影相吊”)幸(希望,“幸可广问讯”)五、重点虚词:其1、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3、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六、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汝又不果来果:实现业其家业:继承……的事业东亦客也客:做客2、名词作状语莫如西归西:向西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毛血日益衰日:一天天地3、动词作名词而视茫茫视:视力惟其所愿愿:愿望传之非其真邪传:传来的消息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夭亡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养育4、形容词的活用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强夭者而病者全乎形容词作动词,包全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形容词作名词,尽头七、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其又何尤(应为:“其又尤何”)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2、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吾佐戎徐州(省略“于”,应为:“吾于徐州佐戎”)3、被动句吾又罢去(译为:我又被罢免)4、省略句汝从(吾)于东既(吾)又与汝就食江南5、固定句式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其……其……”构成选择疑问句,译为:“是……还是……还是……”)五、难句翻译: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4、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5、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6、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7、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