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绪论)
茶文化总结课文PPT课件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在数千年的发 展历程中,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传统茶艺的传承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茶叶的采摘、制作、泡茶、品茶等方面的技艺。在传 承过程中,茶艺师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艺和理论体系。
茶在社交礼仪中的作用
01
02
03
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 文化和仪式,通过泡茶、 品茗等环节来体现礼仪和 修养。
商务洽谈
在商务活动中,饮茶是一 种常见的交流方式,有助 于缓解紧张气氛,促进双 方沟通。
家庭聚会
在家庭聚会中,泡一壶好 茶能够增进亲情和友情, 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06 总结与展望
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茶与音乐、舞蹈
茶与音乐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许多以茶为主题的曲目,如古筝独奏 《采茶歌》、笛子独奏《龙井谣》等。这些音乐作品以优美 的旋律和节奏,表现了茶叶的韵味和采茶的场景,给人以美 的享受。
茶与舞蹈
在中国的传统舞蹈中,也有很多以茶为主题的舞蹈节目,如 古典舞《采茶舞》、民族舞《龙井舞》等。这些舞蹈通过优 美的动作和舞姿,表现了茶叶的采摘、制作过程和人们对茶 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一种生活艺术,它融合了茶 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冲泡和品饮 等各个环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
茶文化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内涵,它追 求的是清净、淡泊、高雅的境界,体 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它追求的是一种简约、 自然、清雅的美学风格。
茶的传播与发展
茶的传播
茶文化绪论分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 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 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 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 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 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 族的奶茶。
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
三大饮料。
茶文化趋向热爱人生,而佛教强调苦寂。 但禅宗主张圆通,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使 唐朝茶文化迅猛发展,饮茶之风流行至今。佛 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与 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 宴。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 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 体。
儒家思想
“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
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 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 得茶之真香真味。
紫砂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 味,暑天越宿不馊。
紫砂壶能吸收茶汁,紫砂壶经久使用, 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 也会有茶香。
很多茶馆名字很好:陆羽茶馆、云来茶楼、香茗 居、仙来茶楼等。
茶坊在两晋时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中有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宋朝时已十分繁荣,成为 娱乐社交场所, “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
夫贱隶之所不可阙” 。
清朝茶馆最兴盛,是重要的市井活动场合。相传 最大的茶馆是四川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
多种享受的习俗:品茶外备以美点,伴以歌舞、 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老舍茶馆”.
茶道
一种文化 一门艺术 一份美学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 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 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 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02
茶道与茶艺
茶道的精神内涵
茶道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内涵,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和谐。茶道的精神 内涵包括“和、敬、清、寂”四个方面,其中“和”指的是和谐,是茶道的核心;“敬”指的是尊敬,是茶道的精神基础; “清”指的是清洁,是茶道的外在表现;“寂”指的是静寂,是茶道的最终目标。
茶道的精神内涵还体现在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上。茶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对自然的感恩之心。在品茗的 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体验到生命的珍贵和意义。
茶艺表演与技巧
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泡茶、品 茗、赏茶等环节,展现出茶的韵味和美感。 在茶艺表演中,泡茶师会运用各种技巧,如 温壶温杯、投茶、注水等,将茶叶的香气和 滋味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泡茶师还会根 据茶叶的品种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泡茶方法 和技巧,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茶叶的品质。
03
中国各地茶文化特色闽南地区盛产乌龙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 溪铁观音,其独特的“观音韵”深受茶客喜爱。
02 功夫茶
福建闽南人以工夫茶著称,这种茶艺强调沏泡技 艺和茶具的选用,是当地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03 茶道精神
福建闽南茶文化注重“和、敬、清、寂”的茶道 精神,强调以茶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 谐。
饮茶时间
适宜在早餐后、午餐后和 晚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饮 茶,有助于消化,提神醒 脑。
注意事项
不宜空腹饮茶,避免饮用 浓茶和隔夜茶,孕妇和哺 乳期妇女应适量饮茶。
茶叶的保存与选购技巧
保存方法
茶叶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异 味污染。
选购技巧
选购茶叶时应选择包装完整、标签清晰的产品,注意查看产 品的产地和生产日期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 、闻其香气、品尝其口感等方法来鉴别茶叶的品质。
茶文化讲解

茶文化讲解第一篇:茶文化讲解民族茶文化与婚俗习惯趣闻1.以茶为礼是我们中国人婚礼上一项隆重的礼节,过去在结婚的时候有定亲茶、和合茶、感恩茶、交杯茶等等,现代婚礼中,“敬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让新郎新娘欢乐的是敬完茶叫过爸妈后的“改口费”,关于“敬茶”,在中国传统婚俗中其实是大有讲究的。
为什么婚礼上少不得“茶”呢? “茶不移本,植必生子。
”古人以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发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
故民间男女订亲,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建立婚姻关系的重要方式。
茶成了男人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
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
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
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
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
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
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如女子再受聘别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尘俗所不齿。
2.传统婚俗中,“茶事”一般分成三个部分。
纳征茶(放定)也叫聘定,即男方来女方家下聘礼。
聘礼品种繁多,首饰礼品、瓜果点心、猪羊美酒都可,自然是少不得茶叶。
茶以瓶或者筒计,多则一、二十筒,至少也要有四筒。
因此,行聘礼又称“茶礼”,女子受聘称为“吃茶”。
婚事进行到这一步时,女方因已收受聘礼,故不得悔婚。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讲课课件)全部课程

02
茶叶的种类与特点
绿茶
总结词
未经发酵的茶,色泽鲜绿,口感 清爽鲜美。
详细描述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其色泽 鲜绿,口感清爽鲜美,具有清香 、嫩香的特点。常见的绿茶有龙 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红茶
总结词
全发酵的茶,色泽红润,口感浓郁香 甜。
详细描述
红茶是经过全发酵的茶,其色泽红润 ,口感浓郁香甜,具有果香、甜香的 特点。常见的红茶有祁门红茶、正山 小种、金骏眉等。
略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表演形式
茶艺表演有多种形式,包括单人 表演、双人表演和多人表演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
点。
表演内容
茶艺表演的内容包括茶叶的识别、 茶具的选择与使用、泡茶的步骤 与技巧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展示, 让观众了解和掌握茶艺的基本知
识和技能。
泡茶技巧
泡茶技巧概述
泡茶用水
泡茶技巧是茶艺中的重要环节,掌握正确 的泡茶技巧能够更好地发挥茶叶的品质特 点,提高茶汤的口感和品质。
01
02
03
04
茶叶中的多种成分对人体具有 医疗保健作用,如抗菌、抗病
毒、抗炎、抗癌等。
茶叶中的茶多酚能够抑制细菌 和病毒的生长,具有抗菌消炎
的作用。
茶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有助 于抵抗氧化应激反应,预防慢 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等。
茶叶中的一些成分能够调节人 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助于预防
和抑制癌症。
乌龙茶
总结词
半发酵的茶,色泽青黄,口感醇厚回甘。
详细描述
乌龙茶是经过半发酵的茶,其色泽青黄,口感醇厚回甘,具有花香、果香的特 点。常见的乌龙茶有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等。
黑茶
茶文化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讲:茶文化一、茶之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饮茶种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中国是饮茶的真正发源地。
中国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tú),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茶圣),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二、茶的种类1、绿茶: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清绿茶(滇绿)。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2、红茶;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工夫红茶(祁红)和红碎茶(立顿红茶)三大类。
中国茶文化概述(PPT 51页)

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 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 “和”的一脉相承。
此外,明清时期,茶叶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清 代以后,茶叶外销数量增加,茶叶出口已经成为一种正式 行业,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俄罗斯等 国家。
现代茶文化——新时代的健康文化
世界上有很多知名的红茶,单一的红茶是以茶的产地命 名的,如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阿萨姆邦。世界上的名茶 主要包括: 祁门红茶(中国) 阿萨姆红茶(印度:阿萨姆邦) 大吉岭红茶(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大吉岭) 锡兰高地红茶(斯里兰卡)
二 绿茶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 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中杀 青为其关键工艺。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 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 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区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 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 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 原料。
红茶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 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 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 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 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 香甜味醇的特征。
在中国,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种。 小种红茶中最知名的是正山小种。工夫红茶是从小种红 茶演变而成的,工夫红茶有滇红工夫、祁门工夫红茶。
以茶入文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 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 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张 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 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 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 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步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茶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
2.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 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 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 销、外贸……等等。 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 “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 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 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 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 实行茶马贸易。
三、茶文化的性质
4 区域性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煮茶、点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以烹茶方法而论, 煮茶、 茶 和泡茶之分;以饮茶方法而论,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中部 泡茶之分;以饮茶方法而论, 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 之分 之别 地区喜欢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 地区喜欢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 绿茶 花茶 龙茶,西南一带推崇普洱茶,边疆民族爱喝再加工的砖茶。 龙茶,西南一带推崇普洱茶,边疆民族爱喝再加工的砖茶。就世 普洱茶 砖茶 界范围而言,东方人多为清饮茶 欧美及大洋洲喜欢加有奶 清饮茶; 界范围而言,东方人多为清饮茶;欧美及大洋洲喜欢加有奶、糖 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爱喝的是加有薄荷或柠檬的绿茶 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爱喝的是加有薄荷或柠檬的绿茶 柠檬
二. 茶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
3.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 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 形式表现出来。 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 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 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 敬佛,以茶祭祀等等。
二. 茶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
三、茶文化的性质
2 群众性
茶文化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文化,它雅俗共赏,各得其所。 茶文化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文化,它雅俗共赏,各得其所。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告诉我们:茶的最初发现,传说是“神农尝百草’’始知茶有解毒功能和治病作 告诉我们:茶的最初发现,传说是“神农尝百草’’始知茶有解毒功能和治病作 ’’始知茶有解毒功能和治病 用。在殷周时,茶已成为贡品;秦汉时,茶的种植、贸易、饮用已逐渐扩展 在殷周时,茶已成为贡品;秦汉时,茶的种植、贸易、饮用已逐渐扩展 贡品 种植 开来;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以茶为“精神”的文化现象;盛唐茶已成了“不 开来;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以茶为“精神”的文化现象;盛唐茶已成了“ 问道俗,投钱取饮”之物。由于唐代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 问道俗,投钱取饮”之物。由于唐代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才使人们有条件以 茶为本体,去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营造美的生活。 茶为本体,去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营造美的生活。随着茶物质文化的发 展,使茶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向着广度延伸和深度发展。逐渐形成了固有 使茶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向着广度延伸和深度发展。 的道德和民风民情,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道德和民风民情,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爱茶文人的加工 民风民情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说,茶文化是一物牵动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说,茶文化是一物牵动 文学艺术作品 众心,这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众心,这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五.茶文化所包括的内容
1.茶史学(茶的起源、茶文化的形成、发展) 2.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3.茶民俗学(古今中外饮茶习俗) 4.茶美学(茶的分类、命名、茶具、茶馆、茶艺) 5.茶文化交流学(茶的传播与交流) 6.茶文化功能学(对茶业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茶文化的性质
3 民族性
据记载,茶文化始于古巴蜀族人, 据记载,茶文化始于古巴蜀族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以汉族 茶文化为主体,并由此传播扩展。但每个国家民族, 茶文化为主体,并由此传播扩展。但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特有 的茶文化。 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茶俗 蒙古族、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茶俗, 的茶文化。 中国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茶俗,蒙古族、维吾尔族的 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用茶作食; 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用茶作食;土家族 油茶 盐茶 打油茶、纳西族的“龙虎斗” 强身健体,以茶养生;白族的三道 打油茶、纳西族的“龙虎斗”,强身健体,以茶养生;白族的三道 茶,借茶喻世;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罐罐茶追求的是精神享受 借茶喻世;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罐罐茶追求的是精神享受 竹筒香茶 罐罐茶 和饮茶情趣;藏族的酥油茶、布朗族的酸茶、鄂温克族的奶茶, 和饮茶情趣;藏族的酥油茶、布朗族的酸茶、鄂温克族的奶茶,以 酸茶 奶茶 茶为饮。尽管各国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客来敬茶是一样的。 茶为饮。尽管各国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客来敬茶是一样的。
三、茶文化的性质
1 社会性 2 群众性 3 民族性 性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饮茶文化已渗透到 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和生活的各方面。在中国历史上, 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和生活的各方面。在中国历史上,自唐 朝至今, 朝至今,无论钟鸣鼎食的富贵之家还是粗茶淡饭的普通家庭都离 不开茶。 贵族与士大夫烹泉煮茗、吟诗作画,高唱“君子之交 不开茶。 贵族与士大夫烹泉煮茗、吟诗作画,高唱“ 淡 如水” ;平民百姓,粗茶淡饭,不可或缺。是生活的必要品。 如水” 平民百姓,粗茶淡饭,不可或缺。是生活的必要品。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方式的精神 内涵,包含了有关茶领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 面。 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的集合。
二. 茶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 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 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 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 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一、茶文化的定义
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客观表现,
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常它要借助物质形式来表示, 或以物质为载体。
狭义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
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 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
广义茶文化: 包括茶业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人类各种饮
4.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 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 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 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 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 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四、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现 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促进 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 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 健身、以茶人诗、以茶演艺、以茶为画、以茶起舞、以 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