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合集下载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篇一: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为要统一起来。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四句话,如果我们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带来好运与成功。

第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这句话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抛开空谈和理论,勇于行动,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第二句话是“心即是理”,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心学中“心即是理”的核心思想。

心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桥梁。

我们应该通过内心的思考和觉察,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只有通过内心的自我觉察和修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三句话是“致良知”,这句话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良知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是区分善恶、真假的标准。

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良知,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炼,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正直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最后一句话是“知行合一”,这句话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我们应该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

知行合一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抓住机遇并取得成功。

总之,王阳明心学的这四句话,如果我们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引导我们走上一条成功的道路。

通过行动、自我觉察、培养良知和知行合一,我们将能够获得好运和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篇二: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行为实践的统一。

在王阳明的著作中,有几句话被广泛传颂,如果能够用心领悟并贯彻于生活中,将会带来好运与幸福。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教会我们在人生漫漫路上,如何用强大的内心面对生活。

有一部小说叫做《活着》,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开场白:就是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有了更大的意义。

你的人生路上,会不会再有很多次,感觉到自己特别的累,特别的压抑,生活中的琐事总是让你感觉特别的难过,心特别的累,永远找不到一个释放的点。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教会我们在人生漫漫路上,如何用强大的内心面对生活。

有一部小说叫做《活着》,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开场白:就是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有了更大的意义。

记住王阳明这四句话,让你在人生中豁然开朗,洒脱的面对人生。

一、浮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现实的繁华就像过眼云烟一样,只有三更那么短,名利对人的牵绊也只有一根线那么长。

王阳明在这句话中教育我们要淡泊名利,内心对金钱和名声的欲望不要那么重。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人在宇宙中是那么的渺小,就如沧海一栗,生命也是极其短暂的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所能够达到的尘世繁华,其实也就像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还内心以清明,静下心来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才是大智慧。

当你的内心不为眼前所看到的利益而动的时候,你自身的涵养就提高了。

二、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山林之中并不是没有好东西可以供我们享用,比如山间的明月和清风,不用花钱就能够得到。

历史上但凡有一番成就的人,都不会去一心追求生活中一些庸俗的东西。

应该学会去享受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对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内心清净,才能不畏世俗中的诱惑干扰,才能一心的追求你所想要的人生理想。

三、心即是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人的本性就是真理,天下还有什么是心外的事,心外的里吗?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真理都存在人的本心之中。

如果在生活中,你能够对一件事情保持自己的本心去看待,你就能够真正的理解其中的真意。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能保持住自己的一颗本心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是非常难得的,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和眼前的利益,而遮蔽自己的本心。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心学感悟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自觉的哲学
体系,它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洞察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行为。

以下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一些感悟: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

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当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致良知:王阳明心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知,需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洞察来唤醒它。

良知是道德的源泉,只有遵循良知的指引,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三)敬畏之心:王阳明心学认为,我们应该对自然、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保持敬畏之心。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才能更加谦逊、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四)反省与改正:王阳明心学强调反省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错误和不妥之处要及时改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简单生活:王阳明心学认为,简单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内心的平静和修炼。

我们应该减少物质的欲望,避免过度复杂的生活方式,以更加纯粹的方式追求内心的成长和道
德的完善。

总之,王阳明心学是一种对内心修炼和道德自觉的哲学体系,它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敬畏之心、反省与改正以及简单生活的价值。

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谦逊、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成长。

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流,他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识和行动不应该分离,只有将知识融入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致良知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自己的良知不断进化和提升。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省和修正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三、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世界和自己。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自己。

四、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内心本身就是理性的存在,只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就能找到真理和智慧。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答案。

五、忠恕之道王阳明提出了“忠恕之道”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以忠诚和仁爱为准则,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以忠诚和仁爱为准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六、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七、以身作则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领袖,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作为领袖和榜样,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八、追求自由王阳明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需求,人们应该追求自由,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追求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理想。

九、追求完美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完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追求。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方面。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世界的本原和真理都存在于人心之中。

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理存在于外部的天地之间,而王阳明则强调理在内心之中。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理就是人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发现真理,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

2.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结合,而不是分离的。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而且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价值。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实现心即理的关键。

良知是指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人性的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去掉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发现良知并遵循良知的指引去行事。

这样就可以实现心即理的目标,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4.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人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所束缚,而是要遵循内心的本性去行事。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质,但是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往往会干扰人们内心的本性。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发现内心的本性并遵循它去行事。

5.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心即理的途径之一。

格物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则是指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以及格物致知等方面。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一、立什么志就是什么样人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3、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4、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5、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6、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7、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二、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1、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

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

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2、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3、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4、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三、孝道是发自内心的行为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1、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

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2、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3、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4、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5、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

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01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

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

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

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家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最高概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释义: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释义:「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释义:「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释义: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释义: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释义: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释义: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释义: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

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释义: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释义: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释义: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

释义: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释义: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释义: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释义: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