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重点讲义资料
《传习录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是我国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王阳明)的一部语录问答体著作, 篇幅不大,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氏的心学思想全貌,涉及心性之辨,心物关系,致良知说,知行合一,本体与 功夫论等王学思想中广为人知的主题,问世以来大受欢迎,影响巨大。本次出版对原书中涉及的哲学概念、人物、 典故等均进行了详细注释并作了适当的串讲,对文言原文全文进行白话翻译,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其精髓。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陆澄录 凡七十三 则
徐爱录 凡十四则
薛侃录 凡三十五 则
传习录中
01
钱德洪序
02
答顾东桥书 凡十二则
04
答陆原静书 凡四则
06
答罗整庵少 宰书 凡四 则
03
答周道通书 凡七则
05
答欧阳崇一 凡四则
答聂文蔚 凡七则 答聂文蔚二 凡九则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 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凡十四则 黄直录 凡十二则
黄修易录 凡十一则 黄省曾录 凡十一则
黄以方录 凡二十 五则
钱德洪录 凡四十 八则
钱德洪跋
传习录附录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已出书目)
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传习录 中华经典 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丛书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习录
思想
四则
经典
译
名著
精髓
丛书
全文
原文
文言
翻译
白话
陈九川录
概念
凡
人物
读者
黄
典故
01 传习录序
03 传习录中 05 传习录附录
目录
02 传习录上 04 传习录下
《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3-天下事理皆源于心

王阳明心学之《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3-天下事理皆源于心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
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①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
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①温清定省:《礼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朝省。
”意思作为子女,冬天要关心父母是否暖和,夏天要关心父母是否凉快,晚上要向父母问安,早上要对父母探视。
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心学是用心的学问,不是用脑、用思维分析,用逻辑推理的学问。
很多人学心学喜欢用逻辑、用纯粹推理的方式。
方向搞反了,学习很长时间,知识面很大,深度也足够,但心性的提高还是原地踏步,真到需要考验心性的时候,是要交白卷的。
王阳明传习录

精彩摘录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他心学思想的总结。这四句话分别是:“无善无恶心 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们高度概括了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即以良知为指引,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这四句话不仅 提供了对道德和知识的独特理解,还为我们指明了修炼和提升的方向。
精彩摘录
《王阳明传习录》这部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深 入研读和体会其中的摘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在现实生 活中加以运用。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这部传世之作的魅力所在,从而获得 更深层次的人生启示和智慧指引。
目录分析
卷三主要收录了王阳明关于军事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其中包括了“论兵”、 “论战略”、“论战术”等篇章,这些篇章主要阐述了王阳明对于军事理论、战 略战术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目录分析
卷四主要收录了王阳明关于政治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其中包括了“论政阳明对于政治制度、法 律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王阳明传习录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实现
通过
主张
本性
思想
实践
王阳明
王阳明
认为 方面
思考
传习
传习录
强调
著作
政治
智慧
战争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传习录》是明朝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主要著作之一,记录了他在哲学、政治、 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以下是《传习录》的主要内容摘要: 《传习录》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思考,达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目 的。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智慧和美德,只要通过正确的思考和行为,就能实现自我完 善和社会进步。 王阳明在教育方面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互促进。他主张通过实际经验和实 践操作来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同时,他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政治方面,王阳明强调了“心即理”的观念,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基于道德和良知,而不是基于 强权和利益。他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政治权力应该由人民行使,并且应该遵循公正和平等原则。
传习录注疏讲稿

邓艾民,1920年生于湖南邵阳市,抗战时期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当时正是邓艾民的青年时代,他思想活跃,追求真理,坚定地认为那个时代是需要哲学的时代,因此毅然离开他已经获得优秀成绩的工程学科,转攻哲学,并为之探索终身,在后来的治学过程中,也经过了许多的磨难和坎坷,终不改其志,最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任教。1984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64岁。他在因癌症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仍笔耕不辍,全心投入哲学的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在给挚友的信中说,得恶疾后,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从其治学和生平中,我深深的感到,艾民先生是有大志向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人,是致良知的人,是真正践行阳明境界的人,能推荐他的书,我感到很荣幸。
再简单介绍一下《传习录注疏》的版本特点。
《传习录注疏》是邓艾民先生的遗著,2000年11月台湾法严出版社首次出版,直到2012年12月,大陆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繁体横排版,2015年5月又出了简体横排版。(附照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的手边,拿起这本书,审视它的时候,心里都会觉到一份沉甸甸的幸福和温暖,因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再是刻板的没有感情的铅印文字,里面饱含着明心班师生们智慧的碰撞和回音,也苏醒了阳明先生的光明心。因此我非常乐于向大家推介它,也盼望大家能够由此敲开阳明心学的大门,走上明心的道路。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源自和书的特点。我为什么推荐《传习录注疏》这本书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习阳明心学,《传习录》是最好的入口。《传习录》是王阳明死后,由他的亲传弟子们搜集并出版的,记录阳明先生给弟子们传习解惑的对话和书信的集子。《传习录》内容精炼,不是讲故事,也很少口水话,可以说都是干货,都是硬菜,每一段都很精彩,每一段都可圈可点;《传习录》形式活泼,言为心声,对话就是心和心的碰撞,透过文字体会进去,阳明先生的心和弟子们的心,跃然纸上,和自己的心互相碰撞,更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其他的著作呢,《王阳明全集》内容是很丰富,就是太花时间,不适合用于指示门径,入门以后可以再探究其广博和精微;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也不错,更多的介绍王阳明的生平和事迹,大家有时间也可以读。但都不如《传习录》精炼。
王阳明《传习录》全文及钱穆解读

王阳明《传习录》全文及钱穆解读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阳明心学不仅是身心灵修行的法宝,还是治疗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钱穆列出读《传习录》七点大纲:(1)良知、(2)知行合一、(3)致良知、(4)诚意、(5)谨独、(6)立志和、(7)事上磨炼。
良知讲及王学,最先联想到的是“良知”,“良知”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呢?《传习录》上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便不见天理。
那个为天理本源的人心,便叫良知。
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那生便是天理。
一切助长生者都是善,一切摧生者都是恶。
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那爱便是天理。
一切助长爱者都是善,一切摧爱者都是恶。
那一番求生、求爱的心,以自然明觉而发见,那便是良知,良知便是自然明觉,所以明觉的则称天理。
若舍掉良知,又何从见天理?何从别善恶?《传习录》上还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所以说: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如此说来,人心即是天理。
人心自然能明觉此天理。
知行合一讲王学,除良知外,要说的就是“知行合一”了。
阳明说,《大学》中指出个真知行给人看。
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到美色属知,喜好美色属行。
只要看到美色之时,心中就已经爱好了。
并不是看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爱好。
闻到难闻的气味属于知,厌恶难闻的气味属于行。
只要闻到那难闻的气味时,厌恶之心就已经有了,并不是闻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厌恶。
如鼻子塞住的人虽然看到了难闻的东西在眼前,但由于鼻子闻不到,也就不很厌恶。
也只是他不曾知(闻到)难闻的气味。
就像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敬爱兄长,必定是这个人已经在行为上表现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了,才可以说他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难不成只是懂得说一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话,便可以称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又比如知道痛,必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冷,必定是自己已经遭受了寒冷了;知道饥饿,必定是自己已经历过饥饿了,知与行怎么能分得开?这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不曾有自我的私欲所隔断的。
《传习录》笔记-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

传习录(明)王守仁著目录:1心即是理2格物无分动静3“一以贯之”的功夫4成书的缘起5知行合一6元神·元气·元精7良知即是未发之中8万物皆备于我心9正心诚意10人即天地之心11致其良知12启蒙之道13神而明之14戒慎恐惧在心念15过分矜持亦弊端16生之谓性17良知是造化的精灵18一草一木皆有理19辗转刊行概述<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阳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
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
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
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
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2-至善求于心

王阳明心学之《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2-至善求于心【二】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
至善是心之本体。
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③’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④’者得之。
”①朱熹在《大学章句》中用“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来解释这句话。
②《孟子.告子篇》: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反对告子“仁内义外”之说,认为仁义的根本在心中。
③《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④朱熹《大学章句》注此句:“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接着上一章,徐爱接着问先生:“《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朱子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和先生您说的不一样呀?”《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心性运行的过程)就是这七个字。
这个地方是朱熹和阳明先生思想尖锐对立的地方,朱熹认为“理”应当在事事物物上求,阳明先生认为“理”不外乎人心。
徐爱的疑问,朱子说外求,先生说内求,到底怎么个求法呀?一头浆糊呀。
这个“理”怎么理解呢?这里的“理”就是天理的意思,天理就是“真理、原理、规律”等在意识体的投射,在没投射之前的存在就是老祖宗讲的“道”,上天生成万物,万物就应该有各自的规则和特征。
比如天理落在某条狗身上,这条狗的大脑活动、意识冲动、行为表现都必须符合狗的规则和特征。
如果某一天,你看到一只金毛居然在爬树,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狗要成精吧?言外之意,这个物种虽然生理结构是狗,但已经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狗了。
天理落在人心本体上,就是良知,良知充盈流动起来,驱动生理结构上的人成为一个符合天道意义的人。
《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7-尽心知性和格物

王阳明心学之《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7-尽心知性和格物【六】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先生曰:“性是心之体。
天是性之原。
尽心即是尽性。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
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
‘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
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
尚与天为二。
此便是圣贀之别。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
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
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
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
‘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
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
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
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
今闻此说,益无可疑。
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
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诚无物’ ,《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
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徐爱接着问先生:“‘尽心知性’为啥是具备‘生知安行’天资悟性的人的事呢?”阳明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来源,尽心就是尽性”。
这句比较难懂,“性”,这里指人的本性。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说文》”;“性,质也──《广雅》”;“天命之谓性。
──《礼记·中庸》”;“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正名篇》”。
天是性之原,即天理是人本性的来源,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应该遵守特定的秩序下才能各安其位,生生不息。
作为人类应该有自己该遵守的秩序规则。
作为人类的个体,该如何做,上天已经把这种秩序规则放在人的心里。
尽心就是按照心中的天理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种人生大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
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9、荣辱毁誉皆泰然天地生意,花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