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传习录》读后感1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洁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学问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假如领会了这一点,就应当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熬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推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究不断削减,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宝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虚心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肯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是指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读书做圣贤的观点。
以下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相关原文:
1.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人之常情也。
人有心而后能知,有知而后能行,有行而后能成。
心之所以不得其实者,为好名、利、色、乐所乱也。
故修身者,先治其心,使心之所欲不逾理。
修心者,先修其识,使识之所认不逾实。
修识者,先修其行,使行之所为不逾道。
是故道德之修,莫重于读书。
2. 夫读书者,非为前人说而说之,非为前人言而言之,乃为思己之心,借他人之言以自觉也。
故读书者,不在多,而在精。
读书之人,不可不吾慎焉。
读书之人,若欲为圣贤之道,当将所读之书,日与所知之心相照察。
所读之书,若与所知之心相合,当以之行。
若与所知之心不合,当以之弃。
弃则勿读,勿读则勿言,勿言则勿传。
3.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莫重于明心见性。
心者,人之主宰也,而性者,心之所趋也。
若心明性见,则一切迷途皆可悟也。
故读书之人,当以明心见性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
若心不明性不见,则读书无益也。
以上就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关于读书做圣贤的原文内容。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离不开对心性的认识和理解,读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但读书的关键在于精读并结合自身
心性来思考和实践。
只有心性明悟,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
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1、【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物致知之解释。
2、【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而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工夫。
】-----------------世人伪君子之多,可知矣。
看看官员们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男盗女娼,阳明先生真圣人啊。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欲树之长,必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想起了至尊宝的那句台词,“以前我是用肉眼看这个世界,死去的那一刻我是用心看世界,一切都看得那样清楚”。
星爷有悟性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5、【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进水,生意不穷。
】6、【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
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7、【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
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
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
】8、【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9、【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0、【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王阳明传习录

精彩摘录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他心学思想的总结。这四句话分别是:“无善无恶心 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们高度概括了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即以良知为指引,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这四句话不仅 提供了对道德和知识的独特理解,还为我们指明了修炼和提升的方向。
精彩摘录
《王阳明传习录》这部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深 入研读和体会其中的摘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在现实生 活中加以运用。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这部传世之作的魅力所在,从而获得 更深层次的人生启示和智慧指引。
目录分析
卷三主要收录了王阳明关于军事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其中包括了“论兵”、 “论战略”、“论战术”等篇章,这些篇章主要阐述了王阳明对于军事理论、战 略战术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目录分析
卷四主要收录了王阳明关于政治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其中包括了“论政阳明对于政治制度、法 律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王阳明传习录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实现
通过
主张
本性
思想
实践
王阳明
王阳明
认为 方面
思考
传习
传习录
强调
著作
政治
智慧
战争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传习录》是明朝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主要著作之一,记录了他在哲学、政治、 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以下是《传习录》的主要内容摘要: 《传习录》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思考,达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目 的。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智慧和美德,只要通过正确的思考和行为,就能实现自我完 善和社会进步。 王阳明在教育方面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互促进。他主张通过实际经验和实 践操作来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同时,他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政治方面,王阳明强调了“心即理”的观念,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基于道德和良知,而不是基于 强权和利益。他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政治权力应该由人民行使,并且应该遵循公正和平等原则。
传习录王阳明观后感

传习录王阳明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之一,更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传习录》以对话的方式,系统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对于读者的思想触动也十分深远。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深刻体会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等思想,同时也受到了很大启发。
《传习录》主要以对话方式呈现,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之间关于心学和知行合一的深入讨论,其中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王阳明在书中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心灵中已经具备了天赋的善性,只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发掘和实现。
这种观点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个人主义色彩。
读完《传习录》,我深受触动,认识到人的内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发现,我们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传习录》所宣扬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现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知识大于行动。
而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这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进一步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王阳明以人的心灵为中心,强调心性的善良和无穷的力量,认为人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和改变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环境或他人的眼光所左右。
这种主动的价值观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传习录》也教给我们做人的智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王阳明在书中经常提到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帮互助,不应该纠缠于个人的私利。
这一点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为他人着想,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读完《传习录》使我受益匪浅。
王阳明通过他的思想启迪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帮助我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传习录》读书笔记之阳明心学: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传习录》读书笔记之阳明心学: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教育经典研究中心学习研讨群【原文】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
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
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
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乎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严思疏解】本条接续99条,阳明先生认为,”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孔子非“多学而识之者”,而是“一以贯之”。
这正是纯乎天理之极,所谓“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一在数量上计较,必然务外而遗内,偏离了德性。
如《中庸》之“中”,乃天下之大本,仅仅理解为“无过、无不及”,是远远不够的。
《中庸》曰“‘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通常认为“文”相对于“质”(理)而言,“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
但文王之“文”是“不显惟德”,所谓“不显”,即是内外通透,文、理都合于德性,“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内容简介《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
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凋敝之际,王阳明像一个布道的诗人牡师,高高举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帜,重新设定了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先知般窥破芸芸众生心中之“贼”,他要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荣耀、完美和永恒。
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阳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让熙熙攘攘的众生驻足聆听。
无论你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时候,不妨翻阅这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她会让你得到心灵的澄静和精神的富足。
王阳明简介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
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
明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仗40,谪为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三年到任。
王阳明于弘治十八年(1505)开始讲活动,乃全国有名的朱熹学派思想家,到龙场之初三年中,他处于逆境之中,万念俱灰,转而冷静思索,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从而摆脱了“以经解经”的羁绊,经独立思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学形成的过程中“龙场悟道”至关重要,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
王阳明在贵州创办了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文明书院,一时之间,学子蚁聚,风气大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
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臯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王阳明不仅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阳明心学,于诗词歌赋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
在龙场三年,创作了许多歌咏贵州及龙场秀丽山川的诗篇,收入《王阳明全集·居夷诗》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种人生大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
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9、荣辱毁誉皆泰然天地生意,花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