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合集下载

王阳明经典句子

王阳明经典句子

王阳明经典句子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心学”上。

他所提出的“致良知”,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

在他的《传习录》中,有许多经典句子,下面将针对其中几句进行探讨。

「吾之到人皆至此,而止于此者,非特人皆也,予亦然。

」这句话出自《传习录》中的第五十条,其意思是“我到达这个地步,只有这里了,别人也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可以理解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心之多而不可知者,惟其所由则自得矣。

」这句话出自《传习录》中的第六十一条,其意思是“心的可能性是广阔的,但是只能通过实践得知其中的奥秘。

”就好像爬山一样,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吾之内视也,则无物而不见;外观而俯视则无物而见之状矣。

此其所由以皆见之也。

夫言观者,谓之以内视观也。

」这句话出自《传习录》中的第七十五条,其意思是“如果我们从内部进行观察,即使没有任何物体,也可以看到一切;如果从外面注视,即使有物体,也有可能看不到。

这是因为我们从内部观察得来的看法,是一切的基础。

”这个观点表明了主体的中心性和内向性,指出了心灵的主导地位,是先天的,不可替代。

只有通过我们的内观,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察觉外在世界,深入研究自己的心灵。

「物不胜有,阴不胜阳,惟中道而阴阳调和。

」这句话出自《答问子》中,其意思是“万物在数量上并不是胜者为王,阴和阳的相互协调才是对和平统一的唯一途径。

”这个观点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密切相关,反映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

「必知其意而吾心。

」这句话出自《太极图说》中,其意思是“必须明确理解他人的意思,才能理解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意思,我们就会受到外部信息的扰动,而使我们的内心无法纯洁和自由。

王阳明经典句子中的主要思想是生活中普适的人生哲理,这些思想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时代性,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传习录精讲:知行合一在一心

传习录精讲:知行合一在一心

传习录精讲:知行合一在一心《传习录》5(节选)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

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学:我读这段话,有一个疑问:王阳明说的这个“宗旨”,是不是“知行合一”的宗旨?他讲“知行合一”的意思比较明白,为什么这里又讲一个宗旨?这个宗旨究竟是指什么?应该如何理解呢?程:这个问题提得好。

“知行合一”确实是有宗旨的,宗旨是什么?就是“诚意”。

“诚意”就是“知行合一”的“一”。

没有“诚意”,一也就没有了,知与行就分成两个了,就不成其为一了。

“诚”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心,没有二心。

一心之行,就是“诚意”。

如果不能“诚意”,就成了三心二意。

所以诚是在心上讲的,心能一即诚,心不一则不诚。

一心而不二心,也就没有分别了。

因此一心之在,既是知,也是行。

如果你将知与行做了分别,你就生出了两个心,两个心就分了,就合不到一起了,就会认为知是知,行是行。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儒学的“八目”,总括了儒学之道。

《传习录》88条: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传习录》88条: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传习录》88条:心正则“中”,身修则“和”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

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

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传习录》88条)《传习录》88条精读【1】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阳明先生说格物致知为诚意之事,即“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工夫,“诚意”是“格物致知”的主意。

如《传习录》第6条说:“《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又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大学》首章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阳明先生说“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格物”为《大学》八条目之始,是入德之门,学者做格物工夫,在入门下手工夫处不能出丝毫偏差,所谓“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阳明先生指出,格物工夫须以诚意为头脑,才能避免徇物丧己、支离决裂。

如《传习录》129条说:“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

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

于此不察,直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其二,孔子不空言性与天道,只以“学”接引孔门弟子。

《大学》作者以三纲八目来阐发孔门之学,儒家心性修养工夫之真切笃实处正体现在“格物致知”上。

学者需在格物致知上著实用功,工夫之笃实处,也是难处。

朱子曰:“事事物物上便有大本,若只说大本,便是释老之学”。

阳明先生曰:“必须身习其事,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

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此后世格物之学所以为谬也”。

【2】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王阳明学书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传习录》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译文:《传习录》记载:“我的心灵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心灵。

心灵之外无物,心灵之外无理。

天地万物,都在我的心灵之中。

”原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者行之不悖,行之者知之不止。

”译文:“认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认识的完成。

认识的人行动不会违背,行动的人认识不会停止。

”原文:“致良知,诚意正心。

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致良知,即是致天理。

”译文:“实现良知,真诚诚意,端正心灵。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良知。

实现良知,就是实现天理。

”原文:“学者有四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仁不至,天下无可爱之人;智不达,天下无可行之道;勇不坚,天下无可守之业。

”译文:“学者有四件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向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成的事情;仁爱不至,天下就没有值得爱的人;智慧不达到,天下就没有能行的道路;勇气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坚守的事业。

”原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只是不行。

”译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道而不行动,只是不知道;行动而不知道,只是没有行动。

”原文:“心即理也,天理即在人心。

人心即天理,天理即在人心。

”译文:“心灵就是理,天理就在人心。

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心。

”通过以上文言文翻译,我们得以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认为,心灵即宇宙,宇宙即心灵,天地万物皆在心灵之中。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认识与行动密不可分。

只有实现良知,端正心灵,才能达到天理。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语录: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语录: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语录: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作者:王阳明(明朝)】《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

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经典语录】(部分)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

欲树之长,必於始生时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於始学时去夫外好。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则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而所生,故知是错。

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谦虚其心,宏大其量5、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6、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7、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8、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9、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1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

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传习录》笔记-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

《传习录》笔记-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

传习录(明)王守仁著目录:1心即是理2格物无分动静3“一以贯之”的功夫4成书的缘起5知行合一6元神·元气·元精7良知即是未发之中8万物皆备于我心9正心诚意10人即天地之心11致其良知12启蒙之道13神而明之14戒慎恐惧在心念15过分矜持亦弊端16生之谓性17良知是造化的精灵18一草一木皆有理19辗转刊行概述<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阳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

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

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

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

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王阳明语录

王阳明语录

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
--------------格物致知之解释。

2、【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而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工夫。


-----------------世人伪君子之多,可知矣。

看看官员们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男盗女娼,阳明先生真圣人啊。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欲树之长,必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想起了至尊宝的那句台词,“以前我是用肉眼看这个世界,死去的那一刻我是用心看世界,一切都看得那样清楚”。

星爷有悟性
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
5、【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进水,生意不穷。


6、【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

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
7、【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

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

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


8、【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
9、【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0、【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11、【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截,然非入道正路。


12、【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

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眷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13、【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

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

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