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

合集下载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导读:《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

话题虽然已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篇1原文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3)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4)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5)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6)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7)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8)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9)之数,以卫王宫(10)。

没死(11)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12)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3)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14),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18)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19)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20)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阅读答案及译文

《触龙说赵太后》阅读答案及译文

《触龙说赵太后》阅读答案及译文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谢:谢罪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曾:竟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无D、恣君之所使之恣:肆意答案:D(恣:听凭)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少益耆食,和于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答案:A(介词,才/副词,就;B。

触龙说赵太后文言知识整理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注释

触龙说赵太后文言知识整理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注释

触龙说赵太后文言知识整理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注释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tuò)其面。

”1、赵太后:即赵威后,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惠文王去世后,她一度临朝听政;2、赵氏:指赵国,先秦时对朝代、国名常用“氏”字,构成一个名词;3、长安君:赵威后幼子的封号,孝成王之弟;4、质:人质,当时各国之间结盟,常要国君的儿子或兄弟留住在盟国,作为执行盟约的人质;5、强谏:极力规劝。

左师触龙愿见。

太后盛(shèng)气而胥(xū)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zēng)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ì)也,故愿望见。

”太后曰:“老妇恃辇(niǎn)而行。

”1、左师:官名;2、盛气:怒气冲冲;胥:等待;3、徐趋:慢慢地用小碎步走上前来,“趋”是小步疾走以示恭敬。

触龙托言足疾,不能急行,故做出“趋”的姿态,以表恭敬;4、谢:告罪;5、窃自恕:私下原谅自己;6、玉体:贵体;7、郄:疲劳,指不舒服;8、恃:凭借;辇:古代帝、后所坐的车。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日三四里,少(shǎo)益嗜(shì)食,和于身。

”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1、衰:减少;2、殊:极;3、嗜食:爱吃的食物;4、和于身:使身体舒畅和适;5、色少解:怒气略微消了些。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shào),不肖(xiào);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mò)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shào),愿及未填沟壑(hè)而托之。

”1、贱息:对人谦称自己的儿子;2、不肖:原指不像父亲那样好,引申为不贤、不成材;3、愿令补黑衣之数:希望能让他补进黑衣卫士的数目里;黑衣,指王宫卫士,当时这种卫士都穿黑色军衣;4、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把这个请求说给太后听;5、敬诺:恭谨应答之词,犹言遵命;6、及:趁着;7、填沟壑:这是古代谦称自己死的说法,意即死后无人埋葬,被扔在山沟里。

解读《触龙说赵太后》

解读《触龙说赵太后》

解读《触龙说赵太后》战国时期,秦国大举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宠爱小儿子【长安君】,执意不肯。

面对强敌压境,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说服赵太后,最终让【长安君】出质于齐,换取救兵。

原文其实并不长,但认真学习起来,会发现包罗万有;简短的一篇文章,包含了人际相处、与领导沟通、劝说、孩子养育等等我们如今都会关注并格外需求的内容。

此刻,初登基的国王或手握大权的太后,大权不稳;同时邻国对你国发兵,你们请求其他国家支援,但那个国家说,发兵可以,但必须要用你最爱的孩子去做人质;要知道,你非常非常非常疼惜爱护这个孩子,根本不舍。

就在你进退两难时,你的大臣们都来劝说你,必须交出你的孩子,原本你还有纠结,这下不纠结了,我就要好好保护这个孩子,你们谁来劝我,我就“呸”谁一脸唾沫。

此刻,你戒备心十足,并誓死要捍卫自己孩子的安全。

那么,对方如何说,会让你放下芥蒂与防备,心甘情愿的交出孩子去做人质,从而换取别国出兵相助?年迈的触龙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智慧的解决方法,相信一定可以引发我们深思,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在所有人都劝谏赵太后,赵太后已经动怒的情况下;年迈的触龙出发了,赵太后心知肚明触龙过来要说什么,于是带着愤怒在大殿等着他。

结果呢,从触龙进门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让赵太后意外了……触龙进门就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他说我这个老头子这脚不行了,年纪大了就根本跑不快。

我连快跑一点都不行,这么久没有来看你,是我的不对啊,触龙从进门开始,通过自己年迈身体走路不便的方式,先给赵太后谢罪;而后,触龙关心询问赵太后身体怎样,腿脚是不是也和他一样,让对方放下戒备心后,又从最初气愤的状态,缓和下来。

他没有提劝太后用孩子做人质的事;而是,找与对方的共同点,先激发对方共情;触龙老了,赵太后也年纪大了,大家都是“老年人”了,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腿脚不便。

触龙说自己年纪大,身体不好,吃也吃不下,但是为了长久的健康,还是会让自己每天散步;开始铺垫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日常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避免不了阅读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原文】触龙说赵太后出处:《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

太后盛气而揖之(4)。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

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10)。

没死以闻(11)。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原文】触龙说赵太后出处:《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

太后盛气而揖之(4)。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

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10)。

没死以闻(11)。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9)。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一旦山陵崩(20),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

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21):“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注释】(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

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

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

(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

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帛书,中有触龙见赵太后章,正作触龙,据此改正。

(4)揖:辞让。

《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

义较胜。

(5)郄(xì戏):同隙。

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

(6)鬻(zhù注):粥的本字。

(7)耆(shì试):通“嗜”。

(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

(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

(11)没死:冒死。

臣对君的谦卑用语。

(12)填沟壑:“死”的比喻说法。

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

(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4)踵:足跟。

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

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

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

(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

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

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

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

(18)微:非。

(19)重器:指金玉珍宝。

(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

崩:喻帝王死。

(21)子义:赵国贤人。

【译文】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

”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

太后明确告诉左右:“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

太后怒容满面地等待他。

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手推车。

”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

”触龙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为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

”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

”太后的脸色稍为和缓些了。

左师公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才。

臣子老了,偏偏爱怜他。

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

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

”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

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

虽然还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

”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做母亲的更爱。

”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

”回答说:“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

”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

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

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

”左师公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

”左师公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

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

现在老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对国家做出功绩。

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

”太后说:“行啊。

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

”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君王的儿子,有着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依靠没功勋的高位,没劳绩的俸禄,而占有着金玉珍宝等贵重的东西,更何况作臣子的呢?”【解析】赵威后执政时,赵国还有一些名臣武将,如平原君、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但比较秦国面言,已是国弱力微了。

当时正是秦昭王在位。

他凭着商鞅变法以来日益强大的国势,推行“远交近攻"的政策,蚕食诸侯。

他趁赵惠文王去世之机,进攻赵国。

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凶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触龙提出的“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和把“爱子”与“爱国”结合起米,使了女有功于国,能自托于国的作法,在两干多年后的今人,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艺术性,方面有两点很突出: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历史上的赵威后,据《战国策·齐四·齐使使者问赵威后》,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太太;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

她曾说过:“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这种重民轻君的话,不是一般人说得出来的。

正因她有政治才能,才得以“新用事”。

但她作为母亲,也和常人一样,溺爱小儿子。

不过,在触龙的劝谏下,凭着她的政治经验,很快地认识到,只有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子。

于是她完个接受了触龙的意见。

本文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

文章一开始就写她:“明谓左右,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摆出一副强横的面孔。

但随着触龙劝谏的深人,她的情绪慢慢改变了。

在表情上,由“盛气”而“色少解”,而“笑”;在语言上,先是冷冰冰的(如“恃辇而行”),再是说客气话(如“敬诺”),再是说心里话(如“妇人异甚”),再是被动应答(如“然”“无有”),最后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完全接受劝谏。

赵太后的情绪是随着触龙的劝谏一步步地改变的。

触龙的形象也刻画得很生动。

他与一般大臣只强调国家利益,不关心长安君利益,一味强谏不同;他既关心国家利益,又关心长安君利利益,并把两者统一起来。

他是真心实意地为赵太后和长安君着想。

赵太后不只是被他所说的道理折服,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

他善于做思想工作:先从寒喧请安入手,消除紧张气氛;再提出共同关心的“爱子”问题;再提出“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原则;再用历史事实说明爱长安君就应该“及今令有功于国”,把“爱子”与“爱国”统一起来。

层层开导,步步深入,有理有情,终于说服了赵太后。

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

(这两个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主要是由于作者能通过语言和行动,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清人林西仲在《古文析义》中,评论本文的结构,有一段很好的解释:“余细绎前后问答,譬善弈者,初观其闲闲置子,似觉无用;待成局之后较之,方知自首至尾,悉无虚着。

其日‘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又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皆述己之老态,以起下文‘填沟壑’之语。

其曰‘太后玉体有郄’,又曰‘日食饮得无衰’,皆指太后之老态,以起下义‘由陵崩’之语,本未暇一言叙及寒暄也。

其称舒祺之不肖也,见其纨娇痴,少不更也,故下文有‘位尊无功,奉厚无劳’之说焉。

其请补黑农以卫王宫也,见其目前割爱,使离左右,欲令其有有以自托,为之计长久也,故下文有长安君自托于赵之说焉。

其曰‘愿及未填沟壑’也,见已之既衰,不能别有所待,今日黑衣之请,实千载一时至计也,故下文方有‘及今令有功’之说焉。

”从《触龙说赵太后》看说话艺术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

”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

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