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动脉瘤:夹闭还是栓塞?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心理状态。
结果:经过两种模式术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接受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制定针对性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消极心理,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颇内动脉瘤是指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
虽然医学上称其为动脉瘤,但是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不会扩散,不会恶化。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则是防止瘤体破裂,以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治疗时要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来制定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主要有两大治疗方向。
一是开颅夹闭,将颅内动脉瘤的根部进行结扎,让瘤体失去血供,彻底避免瘤体破裂的情况,二是在颅内动脉瘤溜体内放置弹簧圈,称为“栓塞治疗”,减少血流对瘤体血管壁的冲击,降低瘤体破裂风险。
介入栓塞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1]。
但术后也仍有脑血管痉挛和脑出血的风险,因此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有重要意义。
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40例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2.4±3.45)岁;观察组40例患者,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4.6±3.87)岁。
一期开颅夹闭颅内前后循环两处动脉瘤1例

通 动脉瘤 , Y srf多次改进最终 成为经典的前循环颅 内动 后 aag l 脉瘤 夹闭术手术人路 。该 入路 利用分 离外 侧裂 间隙 , 对脑 组
织 的牵拉最轻 , 能清楚 暴露颈 内动 脉床 突上段 以上 颈 内动脉
及其分支 , 同时能够对鞍 内、 前颅 窝 、 中颅 窝 以及上 斜坡 等颅 底病 变进 行探查及处理 。适用于前交通动 脉瘤 、 内动脉 瘤 、 颈 后交通动 脉瘤 、 脑 中动 脉瘤 、 底 动 脉分 叉 部动 脉瘤 。约 大 基 9 % 的颅 内动脉瘤 位 于或 临近 Wii , 点入 路 可 以达 到 5 ls环 翼 l Wii 环的大部分地方 , ls l 因此翼 点人路处理颅 内前循环动 脉瘤 包括多发动脉瘤报道甚 多。后循 环动脉瘤 的发 生率约 占颅 内
动脉瘤 的 3 8 ~ % , 中以基底 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最多见 , .% 5 其
脉瘤 的不 规则 性( 叶状动脉 瘤 、 分 子母动 脉瘤 、 明显 伸长 的动 脉瘤 ) 对判断破裂的动脉瘤价值很 大 , 尤其是子母动脉 瘤 。为 确保治疗效果 , 提高患者 生活 质量 , 前要 观察瘤 体位 置 、 术 瘤
扩大翼点入路 。14 9 2年 D ny首先报告经翼点入路处 理前 交 ad
析, 关键 寻找责任动脉瘤 。首先夹 闭责任动 脉瘤 , 再次夹 闭其
他动脉瘤 。术前判断破 裂及未 破裂 动脉 瘤是 治疗 的关键 , 因
此寻找及判断责任 动脉瘤 势必非 常重要 。H n io等 以 C T检
查 中血肿 的分布及血管造影 中动 脉瘤 的形 状为判断动 脉瘤破
Ⅱ级。于 2 1 4月 3日在插 管全 麻下 以右 侧扩 大翼 点入 0 1年 路行一 期前后循环动脉瘤 夹 闭术 , 术方 法 为分开 外侧 裂打 手 开视交叉 池及 颈动脉池缓 慢释放 脑脊 液 , 显露 大脑 中动 脉动
七种动脉瘤夹闭原则与技术

七种动脉瘤夹闭原则与技术一、血管钳夹闭原则对于动脉瘤来说,血管钳夹闭是常用的手术技术之一,主要是采用平行式血管钳夹住动脉闭锁,实现血液循环关闭。
它具有手术技术简单易行,操作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以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和影响深度,进行安全的动脉瘤治疗。
血管钳夹闭的基本原则是,在封闭动脉时,须使采用平行平面血管钳,射管钳夹住动脉,使血管壁夹持双层,重叠夹住头部至脚尖,保证夹闭持久有效。
二、骨针腔夹闭原则骨针腔夹闭原则是在夹住动脉瘤做夹闭处理的一种手术技术,采用一种针状的特殊器械,将特定的医用线穿过动脉瘤头部,把动脉闭塞,实现瘤体折叠,并固定穿刺器,使动脉更紧紧地夹闭,保证瘤体的弹性和微动脉的完整性。
此方法瞬间完成夹闭,避免操作过程血行量增加对患者造成再损伤,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重要的是现场可视控制,裂隙区可补偿。
三、周吻合动脉夹闭原则周吻合动脉夹闭原则是常用的一种血管夹闭技术,就是采用围绕动脉瘤两端错开地放置两把射管钳,用手指挤压动脉瘤贴近肌肉,然后把瘤头尾封闭,实施夹闭,有效解决动脉瘤症状。
当近端性动脉瘤比较小、无弹性时,适合采用周吻合的动脉夹闭技术。
此技术操作安全,效果明显,而且在控制血流上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四、延时夹闭原则延时夹闭原则是采用延时的夹闭系统进行动脉闭锁,主要是采用特殊的紧缩套管,在装有支撑块的螺杆内紧缩动脉闭锁,实现夹住动脉以阻断血液流动。
它可以注意防止受损血管内血流再增加,而且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安全有效地控制入口和出口的血流,确保肢体的血液循环平衡。
此方法的特点是可以控制整个血管的血流,减少损伤,保护邻近的深部血管,有利于完整治疗动脉瘤。
五、造瘘动脉夹闭原则造瘘动脉夹闭原则是采用特殊器械,利用射管线或狭窄的器械折断动脉,实施夹闭,使动脉瘤封闭,改变血流方向,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造瘘技术可利用疝气促使动脉在腔内弹性瘘,然后采用夹锁器械将动脉封闭,实现夹闭,有利于血流的顺畅,同时可完全解决动脉瘤的问题。
动脉瘤的形态学分类

动脉瘤的形态学分类
动脉瘤可以根据形态和结构进行多种分类。
1. 囊状动脉瘤:是某一段血管壁局部向外膨出呈气球状囊性扩张,直径在2cm左右,有的达5cm。
此种动脉瘤可使血流形成逆行性旋涡。
2. 梭形动脉瘤:所累及的血管部位呈均匀性扩张,两端均匀性缩小,可回到正常血管直径。
这种动脉较少发生附壁血栓。
3. 蜿蜒性动脉瘤:所累及的血管呈不对称性扩张,呈蜿蜒状膨隆。
此外,还有圆柱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等。
每种类型的动脉瘤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病理表现,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手术讲解模板: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步骤:
再向内侧切开视神经上的蛛网膜,敞开视交叉池和终板池,放出脑脊液。 后交通动脉瘤的显 露,至此已很充分(图4.4.2.1-22)。至于是否将Liliequist膜打开视情况而 定。打开此膜可放出大脑脚间池的脑脊液,更有利于脑的回缩, 但如有出血可进入脚间池,一般不需将此膜切开。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概述:
后支;后组供应丘脑底部核团(Luys体)。 这些动脉之间不互相沟通,损伤后可造成 供血区梗塞。 后交通动脉瘤多发生于颈内动脉与后交通 动脉交界处的远侧角,但亦可发生于后交 通动脉与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颈内动脉壁 上,还有极少数(4.6%)动脉 瘤发生于后交通动脉本身,或后交通动脉 发出点的近侧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概述: 角处(图4.4.2.1-4)。后交通动脉瘤影 像学表现见图4.4.2.1-5。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适应证: 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适用于: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适应证: 1.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病情较轻,属于 Hunt和Hess分级Ⅰ~Ⅲ级者,可在3天内 进行手术。
手术步骤:
翼点软组织的解剖与其他部位的头皮不同, 在头皮与颅骨之间有颞肌相隔。颞浅筋膜 的前1/4分成两层,浅层只含脂肪、面神 经的颞支(支配额肌)和大的颞静脉;深 层覆盖颞肌,并含有颞深静脉和动脉。如 果在帽状腱膜下层分离头皮瓣至显露出额 骨颧突,约有30%的机会损伤面神经的额 支,导致一侧额肌瘫痪。
手术步骤:
额颞部弧形切口,起自耳前上方1cm处, 与颧弓垂直向上,越过颞嵴,弯向前方, 终于矢状线旁1~2cm(图4.4.2.1-7), 切口完全隐于发际内。注意勿伤及颞浅动 脉的主干和面神经支配额肌的分支。
颅内血管性疾病介入治疗

颈动脉海绵窦瘘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
➢ 覆膜支架 对于年轻或者血管较直病人,可应用覆膜支架将瘘口封闭,从而治愈CCF并能保留颈内动脉通常。
如果向直径较小,较迂曲的颅内血管内置入支架,则需要制作精巧、顺应性和弹性较好的支架。 ➢ 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
在上述技术都不成功时,如经“球囊闭塞实验”证实,对侧动脉代偿良好,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 脉也是可以考虑的治疗方式。
➢ 目前常用的栓塞材料为液体胶NBCA(氰丙烯酸正丁酯)和Onyx(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注射 NBCA前,先将NBCA与碘苯酯以一定比例混合(1︰2,1︰3等),这种比例由畸形团的血流速度 和流量决定。使用Onyx栓塞前,先以DMSO(二甲基亚砜)完全充满微导管(90秒),然后再缓 慢注入Onyx,透视下实时监控Onyx流出的量及方向、区域。栓塞完成后,回抽栓塞剂的同时,回 撤微导管。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采用球囊封堵瘘口
a.左侧颈内动脉造影侧位,左侧眼上静脉增粗(↑),左侧大脑前、中动脉未显影; b.透视下侧位片,显示充盈对比剂球囊的位置(↑); c.球囊封堵后,左侧颈内动脉造影侧位,未见对比剂外溢,左侧大脑前、中动脉显影(↑)
颈动脉海绵窦瘘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
颅内动静脉畸形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禁忌证
➢ 畸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无法清晰显示的AVM,一些AVM发育比较幼稚,供 血动脉为一些非常纤细的血管,微导管难于到达或到达后仅能栓塞很少的 部分
➢ 供血动脉没有足够的反流距离 ➢ 严重打破AVM的血流动力学平衡,可能导致严重出血 ➢ 供血动脉过度迂曲,微导管无法到达
(二)禁忌证
➢ 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 无法耐受介入手术或无法仰卧 ➢ 原发疾病未能给予纠正 ➢ 全身系统感染
15例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分析

我院2 0 0 8 — 0 5 -2 0 0 9 — 0 5采 用 介 入 栓 塞 治 疗 后 循 环 动 脉 瘤患者 l 5 例, l 临床 疗 效 满 意 , 现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我 院 2 0 0 8 - 0 5 …2 0 0 9 0 5介 入 栓 塞 治疗 后 循
手术成功率 5 3 . 3 3 ; 7例 死 亡 , 病死率 4 6 . 6 7 ; 住 院 时 间 所有患者 均通过 头颅 C T 及 腰 穿 确 ( 3 1 . 8 5 ±6 . 8 7 )d 。观 察 组 手 术 成 功 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组 ( P<
0 . 0 5 ) , 病 死 率 明显 低 于 对 照 组 ( P <O . 0 5 ) , 住 院 时 间 明显 少
动脉 瘤 的首 选 治 疗 方 法 , 值 得 临床 推 广 。 【 关 键 词】 后 循 环 动 脉 瘤 ; 介人 ; 栓 塞
【 中 图 分 类 号】 R 7 3 9 . 4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6 7 3 — 5 1 1 0 ( 2 0 1 3 ) 0 4 — 0 0 6 8 — 0 2 1 . 5 栓 塞 成 功 的 判 定 ( 1 ) 动 脉 瘤 在 动 脉 造 影 检 查 中 不 显
・6 8 ・
主垦 旦 丝
盘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1 N e r v o u D i s e a s e s F e b . 2 0 1 3 , V 0 1 . 1 6 N 0 . 4
比性 。
量资料以( ± s ) 表示 , 采用 t 检验, 计数 资料 检验 , P<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比分析

颈 内动 脉一 交通 动脉 瘤 显 微 手 术 夹 闭与 血 管 内栓 塞对 比分 析 后
鲍 庆 华 。 臧 卫 东
1 郑 州 大 学 基 础 医 学 院人 体 解 剖 学 教研 室 郑 州 ) 4 0 0 2 郑 州 市 中 医 院神 经外 科 郑 州 500 ) 4 0 5 50 2
1 5例 , 型 ( 5 2 3 大 1 ~ 5mm) l , 大 型 ( 2 2 例 巨 > 5mm) 2例 。 13 治 疗 方 法 . 扩 大 翼 点 入 路 显 微 手 术 夹 闭 治 疗 ( 微 外 显
Z一 一 2 087, 一 0 037 0 5 . P . % .0
表 1 显 微 手 术 夹 闭 与 血 管 内介 入 治 疗 的 R n i 分 ( a kn评 )
表1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rankin评分n组别显微外科治疗组血管内介入治疗组n02356978311310710142z2087p0037005表2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后瘤颈残留复发再出血比较n组别显微外科治疗组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07n瘤颈残留动脉瘤复发再出血977101351z2053p0040053讨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率居颅内动脉瘤的首位1至今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仍是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手段之一2
1 1 一 般 资 料 男 9 . 3例 , 1 1例 ; 龄 1 ~ 8 女 1 年 9 4岁 , 均 平 5. 64岁 。术 前 Hu tHes 级 0级 4例 , 级 2 n— s 分 I 6例 ,I 5 I级 7
例 ,I 级 1 0例 ,V 级 1 II 0 I 2例 , 级 5例 。 合 并 高 血 压 5 V 7例 , 糖尿病 2 7例 , 梗 死 3 。 脑 例 1 2 影 像 学检 查 本 组 患 者 院 前 均 行 C 检 查 , 院 后 行 _ T 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动脉瘤:夹闭还是栓塞?原著:Aaron Cohen-Gadol(USA)翻译:侯坤(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审校:朱卿(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出处:转载自“神外资讯”公众号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治疗都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式;但根据两种治疗方式的不同风险,特别是位于富含穿支区域及脑干前方时,这些特定的后循环动脉瘤具有明显更适合的治疗方式。
虽然大多数后循环动脉瘤为囊状动脉瘤,但该区域夹层假性动脉瘤与梭形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
在制定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计划时,要考虑病变可及性、动脉瘤与穿支血管及后床突的解剖关系、双抗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特别是对破裂动脉瘤合并脑积水的患者)。
后循环动脉瘤包括椎动脉(VA)、椎基底(VB)交界处、基底动脉分叉处、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与大脑后动脉(PCA)的动脉瘤。
与前循环动脉瘤不同,这些动脉瘤位置深在、入路困难,形态更复杂。
由于后循环动脉起源于脑干前方,供应非常重要的区域,出现并发症后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疗起来比前循环动脉瘤更困难。
虽然血管内治疗与显微手术治疗都有潜在的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但目前的治疗主流正从显微手术向血管内治疗过渡。
在过去10年间,经验的积累及研究的增多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比如国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试验(ISAT)与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ISUIA)的结果均显示,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管内治疗。
尽管如此,不加区分地套用治疗原则仍是不明智的。
所有动脉瘤的治疗都应由包括高级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治疗专家在内的多学科团队进行评估,做到根据不同动脉瘤与患者的特点来决定最终治疗计划的目的。
本章,笔者将重点讨论后循环动脉瘤选择显微手术还是血管内治疗的细节问题。
许多概念已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或栓塞》一章中进行了探讨。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显微夹闭病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显微夹闭在技术上颇具挑战性,因为这类动脉瘤的手术可及性相对较差,操作可带来较高的丘脑穿支梗塞的风险。
通过三个解剖间隙可到达基底动脉尖,包括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不常用的颈内动脉上间隙。
手术的风险在于未能充分辨认丘脑穿支动脉以及未能做到理想的近端血管控制。
另外,瘤顶的朝向、基底动脉分叉部与后床突的关系也会影响手术的可及性。
朝向上方与后方的动脉瘤会遮挡远端瘤颈后方的穿支动脉,而朝向前方的动脉瘤会遮挡对侧SCA与PCA。
朝向前方的动脉瘤中,穿支血管从瘤顶发出,分离并保护这些穿支动脉比较容易。
但是,朝向后方的动脉瘤将穿支动脉压向瘤颈背侧,使这类动脉瘤的手术异常困难。
手术的可及性取决于基底动脉尖与后床突的垂直关系。
高位基底动脉分叉部被ICA遮挡,需进行头侧的神经血管分离才能观察到瘤颈,但从近端控制载瘤动脉比较容易。
穿支动脉的起源处也更靠下,便于从瘤颈进行分离。
后床突会遮挡低位基底动脉分叉部,阻碍对近端载瘤动脉的确切控制。
并且在这种血管条件下,穿支血管的走行更加垂直,阻碍解剖与分离。
考虑到基底动脉尖与天幕缘、后床突的解剖关系,颞下入路更有优势。
PCA(P1段)近端动脉瘤与SCA动脉瘤在手术显露方面类似。
均为侧方起源,经侧裂入路容易显露,但与SCA动脉瘤不同,其对丘脑穿支动脉(发自PCoA或P1段,常与瘤顶或瘤颈黏连)的手术视角是呈切线方向的。
PCA远端动脉瘤显露困难,应进行个体化评估,所幸比较罕见。
虽然可经颞下入路到达PCA远端动脉瘤,但由于手术野可视性差,且颞叶牵拉较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病例1女,43岁,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破裂引起SAH,Hunt-Hess Ⅳ级。
与血管内治疗团队讨论后,由于动脉瘤颈宽,行显微手术夹闭。
图1:DSA三维重建后显示朝向前方的高位、宽颈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左图)。
手术后影像显示动脉瘤完全夹闭(右图)。
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病例由于显露脚间池的安全性有限,并且对丘脑穿支动脉操作存在风险,这类动脉瘤更适合行血管内治疗。
当然,血管内治疗也不是万全之策。
基底动脉尖动脉瘤通常宽颈,累及一侧或双侧P1段。
如果朝向后方或正好低于鞍背,血管内治疗则明确优于手术夹闭。
虽然血流导向装置已成功应用于一些患者中,但应避免用于基底动脉尖穿支血管丰富的患者。
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是有效、安全的。
最佳的支架释放方式应是通过PCoA自一侧P1段到达对侧P1段,这种方式可重建基底动脉分叉部,并有助于栓塞动脉瘤。
遗憾的是,许多患者的PCoA解剖条件并不匀许这么做。
其他支架释放方式包括从基底动脉到一侧P1段(一侧式)、Y型支架(从BA到双侧P1段),T型支架(通过PCoA从一侧P1段到另一侧P1段)。
从技术角度讲,一侧式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并不能充分缩小瘤颈来保护未置入支架的P1段。
Y型与T型支架更能保护双侧P1段,但操作更复杂,对经验与技术要求高。
球囊辅助栓塞技术可将球囊自P1段放到基底动脉或经PCoA从P1段放到P1段。
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通常是夹层假性动脉瘤或基底动脉开窗动脉瘤。
两种类型均可通过支架重建行血管内治疗。
由于基底动脉干富含穿支血管,血流导向装置只能留待特殊情况使用。
开窗处动脉瘤可行弹簧圈栓塞,而夹层假性动脉瘤采用双支架(即支架内套支架)技术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病例2男,75岁,因TIA起病,意外发现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高龄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获益最多。
图2:前后位与侧位血管造影(上排)显示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手术后血管造影(下排)显示动脉瘤Raymond 3级栓塞。
病例3女,70岁,因基底动脉中段侧壁动脉瘤来院。
既往有大脑中动脉卒中史。
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图3:后循环DSA显示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手术后血管造影显示Raymond 3级栓塞。
这类动脉瘤尚无较好的显微手术方法。
PICA动脉瘤:显微夹闭病例显微手术仍是PICA与远段AICA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
PICA 与AICA管径较细,常发自动脉瘤颈部,血管内治疗具有一定危险性。
这类病灶可较容易地通过枕下外侧入路或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到达,特别是位于远端血管者,分支血管少,最小的解剖操作即能容易进行近端控制。
虽然PICA近端动脉瘤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但仍可安全地分离并保护后组颅神经与横行的穿支血管。
当载瘤动脉无法保留而需重建血流时,仍能很好地耐受临时血流阻断。
病例4女,39岁,左侧PICA起始处动脉瘤破裂致SAH,Hunt-Hess Ⅱ级。
经左侧枕下外侧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后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夹闭。
图4:血管造影显示PICA起始处动脉瘤(上排)。
PICA管径细且起源于动脉瘤颈部。
手术后血管造影证实以两个瘤夹完全夹闭动脉瘤(下排)。
病例5男,70岁,PICA动脉瘤破裂。
由于PICA迂曲,血管内治疗未成功。
遂行显微手术完全夹闭动脉瘤。
图5:PICA远端动脉瘤(左上图),血管内治疗未成功。
动脉瘤夹(右上图、左下图)成功将宽颈动脉瘤夹闭,保留PICA(右下图)。
PICA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病例PICA动脉瘤包括PICA起始处动脉瘤与PICA远端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PICA起始处动脉瘤有明显的概念重叠,但本章仅讨论PICA起始处的囊状动脉瘤。
PICA起始处动脉瘤可起源于VA或PICA。
PICA常发自动脉瘤颈。
显微手术更容易保留PICA起始处;但当PICA起始处能容易地通过血管内技术保留时,弹簧圈栓塞/支架置入/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是一种持久、安全与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式。
VA动脉瘤最常累及PICA起始处。
不累及PICA的VA动脉瘤通常是穿过硬脑膜自V4段向远端发展的夹层假性动脉瘤。
放或不放置弹簧圈下行双支架置入技术(支架内套支架)可用于处理这类动脉瘤。
该区域通常无穿支动脉发出,血流导向装置已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VA 动脉瘤。
PICA远端动脉瘤通常更容易行夹闭术。
另一个需考虑的问题是PICA、SCA与AICA的血供重叠,在某些患者即使牺牲PICA也不会导致不良后果。
病例6女,52岁,基底动脉尖与PICA动脉瘤。
先施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两个动脉瘤。
PICA动脉瘤需球囊辅助固定微导管来防止踢管。
图6:三维重建显示,PICA动脉瘤较小且宽颈,单纯弹簧圈栓塞(左上图)。
由于工作角度不理想且动脉瘤较小,为避免微导管脱出,球囊在椎动脉处固定微导管(右上图)。
最终获得稳定的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效果(下排)。
病例7男,56岁,因头痛检查发现PICA起始处夹层动脉瘤。
用密网支架行血管内治疗。
手术后,血管造影显示与血管壁贴合良好,造影剂在瘤顶滞留,瘤腔不完全充盈,PICA显影良好。
图7:右侧VA血管造影显示PICA起始处夹层动脉瘤(上排)。
DynaCT三维重建显示支架在动脉瘤部位与血管壁贴合良好(左下图)。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右下图)。
SCA动脉瘤:显微夹闭病例由于瘤颈在解剖上很少有脑干穿支发出,SCA动脉瘤比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更适合行显微手术夹闭。
这些重要的丘脑穿支既不发自PCA 起始部下方,也不发自SCA起始部上方。
并且动脉瘤朝向外侧时,经侧裂入路的视野良好。
这些独特的解剖学优势决定了SCA动脉瘤的瘤颈容易安全地显露,无需广范分离或冒穿支梗塞的风险。
虽然SCA动脉瘤的位置并不高,但低位SCA动脉瘤更难在手术中显露,可能需磨除后床突或鞍背。
总之,SCA动脉瘤容易达到,穿支动脉损伤的风险小。
病例8男,55岁,意外发现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与左侧SCA动脉瘤。
采用额眶颧开颅夹闭SCA动脉瘤,然后行支架辅助栓塞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图8: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与左侧SCA动脉瘤(左上图)。
右侧骨窗像显示高位基底动脉尖,在行SCA动脉瘤夹闭(右上图)时不能同时夹闭。
手术后血管造影显示两个动脉瘤均成功处理(下图)。
SCA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病例多数SCA动脉瘤较小,SCA与基底动脉管径相差大,因而无论单纯弹簧圈栓塞还是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均有困难。
AICA动脉瘤也是如此,如果手术能显露,夹闭是更有效的选择。
另外,对于老年且合并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保护性次全栓塞也是合理的选择。
病例9女,70岁,以TIA起病,检查发现左侧SCA动脉瘤。
行弹簧圈栓塞治疗。
2年后MRA显示无复发。
图9:显示左侧SCA动脉瘤(左图)。
栓塞后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正常血管结构保护良好(右图)。
后循环夹层、巨大或复杂形态动脉瘤复杂动脉瘤有多种类型,包括巨大、多叶、夹层、蛇形、梭形和宽颈动脉瘤。
动脉瘤宽颈、瘤内血栓形成、位于动脉远端或有血管发出时,血管内治疗均困难,通常不能完全栓塞,需多次治疗。
另一方面,手术也极具挑战性且充满风险;但手术可显露并能有效控制近端者,仍应选择手术治疗。
PICA动脉瘤就是如此,通常比较复杂,但手术容易达到也能处理。
椎动脉动脉瘤通常是夹层动脉瘤,无瘤颈可供夹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