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措施分析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措施分析目的: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麻醉后手术治疗,术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护理效果。
结果: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出现心律失常3例,TnD 2例,术后大出血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低氧血症2例,经治疗和护理干预患者均已治愈出院。
结论: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取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标签: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发症;护理干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心脏大血管疾病,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在主动脉疾病的占比约为60%~70%。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指发病2周内仅累及升主动脉或同时累及升主动脉、弓主动脉降主动脉的疾病[1]。
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一般需要在深低温条件下完成改良全弓置换,比较容易引起患者脏器灌注不足,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5%~30%[2]。
及时治疗、严密监测、科学护理是保证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生命安全的关键步骤。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研究。
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分布在34~72岁之间,平均(47.2±6.1)岁,体质量44~98kg,平均(75.3±11.2)kg。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主动脉CTA或MIR检查确诊。
合并有糖尿病史4例,高血压病史16例,肾功能不全3例,马凡综合征3例,心包积血1例。
1.2 手术方法患者术前均给予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其中行主动脉弓降部+人工血管内覆式改良全弓置换+改良象鼻术10例,近心端Bental+人工血管内覆式改良全弓置换+改良象鼻术4例,David+人工血管内覆式改良全弓置换+改良象鼻术3例,升主动脉根部成形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升主动脉根部成形置换+人工血管内覆式改良全弓置换+二尖瓣置换术1例。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 P S S 1 3 . 0版 , 计量 资料行 t 检验 , 计 数资料
行 ) ( 检验 。
2 结 果
及次数 给予限制 , 指导 患者有效排便 , 避 免用力 , 情绪保持稳定 。 对肢体 活动情况 、瞳孔及神志变化进行观 察 ,若有 神经 功能 障 碍、 剧烈头痛 、 偏瘫 、 失误 、 血压下 降 、 意识 障碍 等 , 需立 即报告并
岁, 平均 ( 4 5 . 3  ̄ 2 . 5 ) 岁。 均经 D S A检查及 C T 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
进行确诊 , 其 中 5例为大脑 中动脉动脉瘤 , 7 例 为后交通动脉瘤 , 8 例为前交通动脉瘤 。 采用 Hu n t - H e s s 在术前进行分级. 1 2 例为 Ⅱ~ Ⅲ级 , 8例为 Ⅳ级以上 。 G C S 在人 院时评分具体分值为 l 0 ~ 1 3 分。
应用 。
1 . 3 统 计 方 法
该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颅 内动脉瘤夹闭术。 术后对伤 口、 瞳 孔、 呼吸道 、 神志 、 肢体 肌力及活动度情况 进行 观察 , 并了解神 经 功 能有 无缺 失。与医生就术 中情况进行沟通 , 对 患者病情进行 评 估, 行护理对接 , 以提 高整体效果 。因动脉瘤有较大 的风险系数 , 临床治疗 并不理想 , 故需 加强 健康宣教 , 取得患者 及家属 配合 。
【 关键词】 颅 内动脉瘤 ; 开颅夹闭术 ; 并发症 ; 防治
【 中图分类号】R 6 5 1 .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 6 7 4 — 0 7 4 2 ( 2 0 1 3 ) 0 1 ( b ) 一 0 0 5 5 — 0 2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中西医护理体会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中西医护理体会作者:王燕萍严丹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总结2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中西医护理 .方法:组织系统学习有关动脉瘤专业知识,实施精心的中西医护理。
结果:术后均恢复正常者13 例,生活部分自理者8例,重残者1 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中西医护理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强术后监测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西医护理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颅内动脉瘤极易破裂,病人病情严重,病死率及病残率极高(1)。
我科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22例,均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22例病人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经头颅CT 及MRI检查外,全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和治疗有决定性意义。
年龄28-76岁,平均52岁.22例病人中前夹通支动脉瘤11例,后夹通支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 2例,2例颈内动脉瘤。
22例均无外伤史。
21例有头痛、呕吐、眩晕、眼眶痛、复视、颈项强直。
1 例昏迷,两侧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1.2 治疗方法 22例均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2术后护理2.1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带有气管插管的病人定时开放气囊,保持呼吸道通畅,血压平稳后头高卧位,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防止脑水肿(2)。
吸氧2~4 升/分,床旁心电监护。
绝对卧床4 周,翻身时1 人固定头部,另2人同侧缓慢翻动身体,动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保持患者于舒适的体位。
2.2病情观察遵医嘱每小时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情况,每小时记录,床旁心电监护。
出入量记录及电解质的监测。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心理状态。
结果:经过两种模式术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接受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术后,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制定针对性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消极心理,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颇内动脉瘤是指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
虽然医学上称其为动脉瘤,但是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不会扩散,不会恶化。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则是防止瘤体破裂,以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治疗时要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来制定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主要有两大治疗方向。
一是开颅夹闭,将颅内动脉瘤的根部进行结扎,让瘤体失去血供,彻底避免瘤体破裂的情况,二是在颅内动脉瘤溜体内放置弹簧圈,称为“栓塞治疗”,减少血流对瘤体血管壁的冲击,降低瘤体破裂风险。
介入栓塞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1]。
但术后也仍有脑血管痉挛和脑出血的风险,因此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有重要意义。
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栓塞治疗介入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40例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2.4±3.45)岁;观察组40例患者,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4.6±3.87)岁。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发表时间:2019-09-05T16:31:55.16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7期作者:徐盼[导读] 精心正确的术后护理对观察患者病情,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作用。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西固医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相关护理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
方法对2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21例,女5例,对术后的相关并发症以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
结果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功能不全以及术后引流量多而需再次开胸。
结论精心正确的术后护理对观察患者病情,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发症;术后护理前言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
依据夹层累及范围可分为: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
其中累及升主动脉为A型,A型夹层中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比(2-5):1。
40岁以前的女性患者多伴有马凡综合征,40岁以前的女性患者多在怀孕时发病[1]。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类威胁患者生命的急性疾病,需尽快手术治疗。
虽然围手术期治疗,手术、麻醉、体外循环技术有了很大提高,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术后病死率仍然很高,Trimarchi等[2]报道A型夹层住院患者术后死亡率25.1%,其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即伴有心包填塞,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变,心肌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肠系膜缺血梗死等)术后病发率高达31.4%,血流动力学稳定组(不伴有上述病变)16.7%。
其死亡危险因素包括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呼吸衰竭等。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6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并经心脏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为StanfordA型,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25-66岁,均行全身麻醉低体温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上述同期行带瓣人造血管置换升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瓣膜,并行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3例。
手术讲解模板: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步骤:
再向内侧切开视神经上的蛛网膜,敞开视交叉池和终板池,放出脑脊液。 后交通动脉瘤的显 露,至此已很充分(图4.4.2.1-22)。至于是否将Liliequist膜打开视情况而 定。打开此膜可放出大脑脚间池的脑脊液,更有利于脑的回缩, 但如有出血可进入脚间池,一般不需将此膜切开。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概述:
后支;后组供应丘脑底部核团(Luys体)。 这些动脉之间不互相沟通,损伤后可造成 供血区梗塞。 后交通动脉瘤多发生于颈内动脉与后交通 动脉交界处的远侧角,但亦可发生于后交 通动脉与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颈内动脉壁 上,还有极少数(4.6%)动脉 瘤发生于后交通动脉本身,或后交通动脉 发出点的近侧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概述: 角处(图4.4.2.1-4)。后交通动脉瘤影 像学表现见图4.4.2.1-5。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适应证: 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适用于:
手术资料: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适应证: 1.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病情较轻,属于 Hunt和Hess分级Ⅰ~Ⅲ级者,可在3天内 进行手术。
手术步骤:
翼点软组织的解剖与其他部位的头皮不同, 在头皮与颅骨之间有颞肌相隔。颞浅筋膜 的前1/4分成两层,浅层只含脂肪、面神 经的颞支(支配额肌)和大的颞静脉;深 层覆盖颞肌,并含有颞深静脉和动脉。如 果在帽状腱膜下层分离头皮瓣至显露出额 骨颧突,约有30%的机会损伤面神经的额 支,导致一侧额肌瘫痪。
手术步骤:
额颞部弧形切口,起自耳前上方1cm处, 与颧弓垂直向上,越过颞嵴,弯向前方, 终于矢状线旁1~2cm(图4.4.2.1-7), 切口完全隐于发际内。注意勿伤及颞浅动 脉的主干和面神经支配额肌的分支。
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查房

手术步骤
1.消毒皮肤,铺巾,贴手术贴膜。 2.头皮注射:沿切口每隔2-3cm做腱膜下注射。备生理盐水250ml+肾上腺素 4-5滴,递10ml注射器做皮下注射,固定吸引器头、双极电凝器。 3.弧形切开皮肤,皮下及腱膜:递干纱布2块于切口两侧,递22#刀切开,上 头皮夹止血,吸引器持续吸引。 4.暴露骨板:递22#刀片游离皮瓣,电凝止血,递头皮拉钩(弹簧拉钩)牵 引拉开皮瓣,暴露骨板。 5.切开及剥离骨膜:递22#刀切开,骨膜剥离子剥离。 6.骨板上方钻孔:递手摇骨钻或电动颅骨钻钻孔,冲洗球(洗创器)抽吸生 理盐水,边钻边滴于孔周围,骨蜡止血。递线锯导引、线锯柄、线锯条锯开 骨板,骨蜡止血。 7.撬开骨瓣:递骨膜剥离子撬开骨瓣,浸泡于庆大盐水中。 8.显露硬脑膜:创面止血,冲洗切口,保护手术野。递鹰嘴咬骨钳咬除不整 齐的骨缘,骨蜡止血;递冲洗球(洗创器)抽吸生理盐水冲洗;递盐水脑棉 片保护脑组织,更换细吸引器头,术者洗手;显露硬脑膜。 9.“U”型切开硬脑膜(蒂在后方),向后翻开硬脑膜:递脑膜钩勾起脑膜, 11#刀切一小孔,脑膜剪“U”形剪开硬脑膜;巡回护士协助摆好显微镜。
术中配合要点
1.巡回护士配合:(1)巡回护士到病房与病房护士共同 核对患者无误后 ,将患者接至指定术间, 巡 回护士与麻 醉师,手术医生,患者本人四方核对无误后 ,迅速建立 两条静脉通路,一般选择在下肢,以保证麻醉, 输液, 输血通畅。并为患者进行导尿,妥善固定尿管。(2)巡 回护士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 动脉压监测。(3)巡回护士与麻醉师,手术医生共同摆 放体位。用脑科专用头架固定好头部, 使其充分暴露术 野,并为患者粘好眼贴,涂好眼膏,防止眼结膜干燥受损。 (4)巡回护士正确连接高频电刀,双极电凝,显微镜 ,电动 颅钻等设备.(5)严密观察手术进展,根据手术需要配合 麻醉医生进行控制性降压,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量, 随时调节输液速度,必要时输血。
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后的护理PPT课件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6
开颅手术治疗
动脉瘤颈夹闭术
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
动脉瘤孤立术
动脉瘤壁加固术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7
术后如何护理?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8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头痛情
况。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9
术后护理
2、防止颅内压及血压突然增高。
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后的护 理
神经外科ICU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
定义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方式 术后护理
潜在并发症护理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
定义
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 出
主要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
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 形成及高血压性脑出血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
病因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8
潜在并发症护理
4、体温升高 5、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观察胃液、大便颜色性状 术后早期进食 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6、肺部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予抗生素
7、尿崩症
监测尿量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9
谢 谢!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
12
术后护理
5、用药护理 1)抗血管痉挛药
物 2)监测药物反应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3
术后护理
5、体位护理 1)抬高床头30° 2)加强翻身、扣
背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4
6、饮食护理
术后护理
7、心理护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5潜在并发症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脑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而形成,主要是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和管腔内压力增高而发生。
颅内动脉瘤出血占脑血管意外中的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
当前治疗脑动脉瘤最经典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显微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脑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是高风险手术,存在1%~3%术中死亡率,10%~15%致残率。
若手术比较顺利,患者预后均较好。
部分患者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较多,即使手术顺利,术后同样可残留部分并发症情况,出现偏瘫、失语、长期昏迷,严重者可成为植物人。
程度较轻者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比较严重者可留下永久性并发症。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高峰期为出血后3~10 d,2~4 周后逐渐减少。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0%~80%,其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是10%~40%。
术后常规静脉泵入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2~4 ml/h)。
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可行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引流术以释放血性脑脊液,减少下腔出血对颅内血管刺激,预防脑血管痉挛。
术后如患者出现头痛、意识障碍、肢体麻木、偏瘫、失语等症状,提示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比较大,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严重影响病人预后,常见原因为术中止血不彻底。
如患者术后长时间麻醉未清醒或麻醉清醒后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意识、肢体活动障碍,应当高度警惕颅内血肿的发生,继续及时的复查CT,必要时做好血肿清除术准备。
脑水肿
术后脑水肿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术后3~5 d 为脑水肿高峰期,早期表现为颅内压增高。
一般选用20%甘露醇、速尿、人血白蛋白等药物减轻脑水肿,但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单次大剂量应用甘露醇,同时注意查看甘露醇有无结晶,以免引起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后果。
控制输液速度及量。
术后绝对卧床24小时,对手术后未清醒者,垫高头部或将床头抬高10~20度,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9%~50%。
术后早期辅助肢体活动,早期康复介入,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
卧床的病人给予双下肢按摩及功能锻炼,避免下肢静脉穿刺输液,穿弹力袜。
癫痫
癫痫是开颅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骤高导致脑疝发生,预后差。
术后常规给予苯巴比妥钠(但其对患者意识状态有所影响)或丙戊酸钠等预防癫痫的发生。
保持环境安静,穿宽松舒适的衣物,预防高热感染,避免癫痫诱发因素。
癫痫发作时,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扣,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及时予以抗癫痫治疗。
感染
切口或颅内感染一般发生在术后3~5 d,通畅表现为高热,切口出现红肿、疼痛、皮下积液等。
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12%,以手术后3~7 d 为最多。
外科热消退后,患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脑膜
刺激征阳性等时,应当考虑颅内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可以应用采取34~36℃温水擦浴促进降温,持续高热者给予冰袋或冰毯物理降温。
电解质紊乱
下丘脑损伤或缺血时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等。
术后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准确记录24 h 出入量,给予高钠饮食,静脉补充高渗钠等措施及时纠正。
认知障碍
部分动脉瘤术后易并发认知障碍,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瘤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如进食、穿衣和如厕)及各种社会活动的独立性。
此类患者需加强看护,及早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如简单的识物、数字、语言、及日常生活简单推理训练等。
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
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对瘫痪肢体加强按摩,应当注意瘫痪侧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待病情稳定后,加强患侧肢体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足下垂,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定时翻身、叩背1~2小时一次,按摩受压处皮肤,保持床铺平整,无皱褶,无渣屑,对污染被服及时更换,预防压疮的发生。
其它
视力障碍者注意防跌倒坠床,用物放置患者易取处。
烦躁不安者加床档保护,适当约束,必要时应用镇静药物,注意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