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句法下的城市设计初探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分析中及应用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分析中的应用余伟平(江西省第一测绘院)摘要:本文介绍的是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分析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空间句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然后通过空间句法在城市交通网络分析的过程与步骤,详细介绍了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分析的应用。
关键词: 空间句法城市形态分析空间分析一、空间句法基本理论1.空间句法的概念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空间句法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的细致研究之中,逐渐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空间句法遵循的原则任何一个城市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空间物体和自由空间。
空间物体主要是建筑物, 而自由空间是指由空间物体隔开的、人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
自由空间具有连续性特征, 即从任何一点可以到达空间的任何其他点。
对空间句法而言, 自由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时又叫开空间。
空间句法的基本原则是空间分割,根据城市的自由空间情况,空间分割有3种基本方法:轴线法、凸多边形法、视区分割法。
根据空间分割方法, 空间句法可以导出相应的连接图, 即将分割的每一部分作为图的结点, 图的连接取决于每一部分之间是否相交或相连。
我们从连接图可以导出一系列的形态分析变量。
(1)连接值(Connectivity Value)。
与某节点邻接的节点个数即为该节点的连接值。
在实际空间系统中,某个空间的连接值越高,则表示其空间渗透性越好。
连接值Ci 是与第i个部分空间相交的其他部分空间数。
在相应的图上, 就是与第i个结点相连的结点数。
这里k 是与第i个结点直接相连的结点数。
(2)控制值(Control Value)。
假设系统中每个节点的权重都是1,则某节点a从相邻节点b分配到的权重为[1/(b 的连接值)],那么与a直接相连的节点的连接值倒数之和,就是a 从相邻各节点分配到的权重,这表示节点之间相互控制的程度,因此称为a节点的控制值。
187.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度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度研究蒋晨煜,龙洁摘要: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城乡空间逐步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着从“量”到“质”的转变,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共同的诉求。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构建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关键所在。
笔者以扶绥县城市会客厅城市设计作为实证,利用空间句法理论,通过挖掘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形象和使用三个方面的内涵特质,提出以整合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构建活动吸引力、视线可及度与交通可达性三个层面的定量化研究思路。
希望借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研究体系的科学性、规划技术手段的直观性,从而推动城市空间环境更高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空间句法,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度,全局深度1引言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设计作为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其受到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地位也日益凸显。
城市公共空间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设计的核心研究对象,作为领跑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质量的精髓、交融传播多元文化的载体、共享平衡公众利益的平台以及展示形象与魅力的窗口,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构建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关键,其建设的整体品质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品牌形象、综合竞争力以及大众对人居生活环境满意度。
传统城市设计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分析通常采用经验主义的手法,通过设计师自身经验与常识的主观判断,结合一般的空间规律及规范条例,从而得出设计要点与结论。
然而,伴随着城市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因子不断叠加与更新,人类的行为规律与空间形态、功能之间的关联机制日益复杂。
同时,理性规划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要求城乡规划、城市设计从更加科学严谨的理论、技术等层面出发,对空间方案进行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撑与论证。
传统模式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在空间要素关系处理、个体行为需求判断等方面显得较为主观与粗放,空间方案的创作与评判也常局限于形式、秩序和美学,缺乏更加科学合理、定量精准的分析与论证体系。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形态的演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反映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北京旧城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其城市形态的演变更是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基于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空间句法概述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方法,它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的组织关系、空间构成元素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和规律。
空间句法包括空间构成、空间关系、空间功能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城市形态的重要工具。
三、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1. 历史沿革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旧城经历了从单一的城市形态到多元的城市形态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城市形态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空间句法分析基于空间句法,我们可以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空间构成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空间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
其次,从空间关系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各个空间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城市空间的有机整体。
最后,从空间功能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空间功能不断丰富和拓展,从单一的居住功能逐渐发展为集居住、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空间。
四、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特点和趋势1. 特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多元性等特点。
历史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多元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中,形成了多元的城市功能空间。
2. 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更新不断推进,新的建筑和设施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建筑和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_以南京市河西地区空间结构分析为例

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市河西地区空间结构分析为例The Application of Space Syntax in Urban Design——Case Study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Hexi District in Nanjing City徐璐 徐建刚XU Lu XU Jian-gang文章编号:1009-6000(2011)04-0042-05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徐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徐建刚,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摘要: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目前已被应用于城市诸多方面的分析,包括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可达性,街道布局等。
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公共空间设计,空间句法得出的结论有助于预测空间未来的使用模式且使城市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本文以南京市河西地区为例,对河西地区进行了空间句法分析,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对河西空间结构组织以及路网进行了一些建议调整,并对调整后的路网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通过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空间结构被毫不含糊地表达了出来,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空间对发展中心以及轴线的选择具有非常强有力的作用。
关键词:空间句法;城市空间结构;南京;河西Abstract: Space syntax is a method for analyz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human society.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cluding architecture, settlement, city and the landscape. The method has now been applied to analysis of many aspects of the city, including urban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ccessibility, street layout, etc. From master plan to public space design, conclusions made by the space syntax can help predict space use pattern and can max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conducts space syntax analysis of Hexi district in Nanjing City, and proposes some adjustment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road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After that, verification of the adjusted road has been d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structure has been clearly expressed out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pace syntax, and the results also confirm that space has a powerful force in selecting space center and axes.Key words: space syntax ; urban spatial structur ; Nanjing ; Hexi我国当今的城市建设以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为特征,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引导、策划建设的手段被广泛地运用,它是城市规划的补充。
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作者:梁薇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第19期【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城市的占地面积也呈现出逐步扩张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诸多城市都逐渐朝着其周边区域扩展和延伸,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相关人员在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借助相关空间理论与新兴规划方法。
本文笔者就针对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空间句法;大尺度城市设计;运用1、空间句法概述1.1 空间句法的基本内涵要全面掌握空间句法理论,最为首要的就是了解空间句法这一词语本身的内涵,通常来说,空间句法主要可从句法和空间这两个词进行理解,这两个词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与此同时,而这也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空间句法中所研究的空间主要指的就是空间本身,其并不包含其他非空间因素,现阶段,我国在相关理论的研究方面,绝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更加关注非空间因素的相关属性,将空间理解为空间属性或者空间分布,而不再是空间这一实体本身。
空间句法理论中所研究的空间实际上是和实体相对立的形态,它是人们使用和生存的物质虚体,具备宽度、高度与长度等基本特性。
其次,句法这一词语的基本内涵一直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在理解上面临的难点之一,它也是致使空间句法无法得到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句法”这个词实际上指的就是其在语言学中的内涵,其强调的是不同空间单元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某些限制性规则,也就是同一个大空间内的任何一个小空间片段与其他片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限制性条件。
1.2 空间句法的主要理论及其表达空间句法理论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实际上是空间功能和空间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模型分析与行为学调查等多样化的方法,站在系统论的视角来解读不一样的尺度之下,不同空间的关系以及形成这些关系的主要法则,进而深入探索保持城市发展活力和要素流动性的最佳空间结构,这一理论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无数次调整与优化,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与动态性的理论体系。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设计方法与流程融合机制构建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设计方法与流程融合机制构建□ 黄 铎,古恒宇,姜洪庆[摘 要]空间句法在当前城市设计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并具有进一步推行的潜力,而如何实现空间句法应用的方法构建与流程融合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方法应用,论述了空间句法与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理解的一致性特征,从模型构建、参数运用、模型校核和方案代入四个角度讨论了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方法构建,最后结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其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案例,探讨了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各个阶段中的流程融合,并对空间句法在现阶段城市设计应用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设计;空间句法;方法构建;流程融合[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3-0059-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黄铎,古恒宇,姜洪庆.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设计方法与流程融合机制构建[J].规划师,2018(3):59-65.Model Construction And Process Fusion In Urban Design Based On Space Syntax/Huang Duo, Gu Hengyu,Jiang Hongqing[Abstract]The applicatoin of space syntax in urban design shall be further studied. By reviewing the application of space syntax inurban desig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indicates the equivalence of interpretations of space syntax and urban design on space,discusses model creation, parameter, verification, and proposal programing in the use of space syntax in urban design. With NanjingMassacre Memorial case, the paper practice the method and analyzes crucial problems.[Key words] Urban design, Space syntax, Model construction, Process fusion0引言在城市设计中,传统上偏向社会经济意义的宏观空间结构设计与偏向物质形态意义上的微观空间结构设计主要依赖个人经验判断,缺乏定量评价工具[1]。
论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理念

论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理念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城乡界限也在不断变化,城市面积正在不断变大。
中心城区开始向乡村蔓延,在外部扩张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城市的发展更加科学。
伴随着城市范围和尺度不断加大,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实现对城市的设计规划十分重要。
本文将主要探讨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空间句法;大尺度城市设计1 空间句法简介1.1 空间句法的基本内涵空间句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空间形式与空间功能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而提出的。
空间句法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所以空间句法的基本含义组成比较复杂,简单地对空间句法进行解释,主要包括三部分概念:第一,轴线模型,也就是空间句法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理解城市特殊的空间结构以及分析城市空间与功能关系的基础。
第二,整合度,是在轴线模型分析完成后利用计算机对轴线模型的整合度进行分析的过程。
主要是为了对一个空间的可达性难易程度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
第三,模型分析与校验,主要是为了对轴线模型以及整合度进行综合分析验证,也就是对轴线模型进行优化的过程。
1.2 空间句法的优缺点与传统的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相比,空间句法具有明显的优点:为现在的城市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可以为主观判断提供量化技术支撑;空间句法的图示表达更加简单易懂;具有长期性和预测性规划特点。
但是空间句法的研究和应用毕竟不完善,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能忽視的局限性:绘制轴线图的任务量大,技术不完善,工作繁重,绘制周期较长;建立初步模型后,必须采用大量的模拟计算与实地调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工作经验要求比较高。
空间句法的应用更类似于一种为了促进城市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辅助分析方法[1]。
2 空间句法与大尺度城市设计小尺度的城市设计主要以落实空间形态为主要目标,而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就对大尺度范围内的地区问题、特征要素等要有全面的认识,并且要从城市的整体把握特色以及辨识结构,然后在总体把握城市的基础上编制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的“项目清单”,这样方便在全局层面上管理和控制整个地区最终的形象,并且在保证完善城市结构与功能的同时,使城市建设更具地方特色。
078.基于空间句法的洛阳老城空间形态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的洛阳老城空间形态研究——以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万雍曼,沈宇飞摘要:历经八百年沧桑风雨的洛阳老城至今还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但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仍然无法摆脱整体活力衰退、局部形态瓦解的命运。
本文引入空间句法,探讨老城的空间形态演变、街巷组织特征、节点视线效果,并将空间形态与社会功能、人流分布和历史文化要素进行关联性解读,以此揭示老城空间形态深层的、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组织模式,同时发现老城存在城市地位下降、空间可识别性较低、公共空间偏少等问题。
最终从空间功能、空间潜力、空间可视性等不同的空间层面和角度,提出定位街巷功能、塑造特色组团、建立开放院落等保护老城整体空间形态和激发发展活力的措施,致力于探索以空间句法模拟空间形态分析活化历史街区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洛阳老城,空间句法,空间形态,保护措施引言阮仪三先生曾说“什么东西能反映城市的特色风貌,那只能是名城内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记录着城市的演进历程,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辉煌。
然而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三十年来看,保护原则往往败给了眼前经济效益,传统格局也轻易地被现代建筑所取代,许多历史城区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无法摆脱活力衰退、形态瓦解的命运。
以“金元古城”闻名的洛阳老城始建于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名为“金昌府”,历经了元、明、清及民国至今(见图1)。
至1948年洛阳解放前,老城的城区基本保留了“金昌府”时的空间格局。
得益于避开老城另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多年来老城东西南隅未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空间格局保存较为完好。
但是2013年由于开发公司的介入,对老城东南隅局部地块采取“整体拆迁”的激进措施,导致该区域原有街巷结构基本消失,老城传统格局的整体性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
实质原因在于忽视了历史城市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发展规律,在保护发展的“动”与“不动”之间失去了平衡。
因此,本文引入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致力于结合老城整体性空间形态保护的视角,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从建城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洛阳老城延续怎样的空间形态特点?(2)随着发展规模和城市地位的不断变迁,洛阳老城的空间格局与社会功能、历史文化要素和各类人流分布呈现怎样的相关性?(3)面临活力衰退的现状,老城如何冲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何延续传统格局,如何定位自身功能,重新焕发往昔活力?图1 洛阳老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来源:作者自绘)1理论基础和范围界定1.1空间句法理论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理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提出,段进在其著作中这样解释:“从空间形态入手,以城市空间形态元素之间的整体关联为出发点,从城市构形的层面分析空间不同组合之后的整体联系与空间使用的对应关系,来考察城市发展的本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句法下的城市设计初探理论部分(一)相信大家都读过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对于城市环境的意象构成调研了三个美国城市,发现了人们对于城市意象的认知模式具有类似的构成要素,路径,边界,地域,节点和地标。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城市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建筑与城市空间是人们通过自身的活动建立起来的,人们需要空间来组织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些社会生活也会在空间上留下痕迹,建筑与城市空间往往是连续而复杂的,也是一眼望不穿的,因此人们一般既需要从“ 人看” 的角度来体会各种局部空间,又需要从“ 鸟瞰” 的角度来理解与认知整个空间结构,这种从局部到整体和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过程使得我们可以把握空间形态,于是人们才能在空间中识路与活动,甚至建构空间,但是这个认知过程往往是直觉性的,人们一般很难用言语来精确说明整个空间结构或者描述空间这个客体,因此如何精确而理性地表述空间形态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0 世纪 60~70 年代,Hillier. B 研究了空间与社会这个课题,认为抽象性的社会结构中应该考虑空间因素,而物质性的空间结构中应该考虑社会因素,开创性地提出空间结构中的社会逻辑、以及其中的空间法则,并于1984 年与其同事朱莉安·汉森合著《空间的社会逻辑》(Hillier&Hanson) 。
Hillier. B 重点研究建筑和城市中形态与功能的永恒课题,认为空向结构是其联系的纽带,这些研究成果最终总结为1996 年的《空间是机器》。
《空间的社会逻辑》与《空间是机器》中涉及到研究内容往往简称为“空间句法”。
长期以来,建筑学研究中充斥着各种其他学科的语汇,从工程学到生态学,从心理学社会学,从语言学到符号学,而空间句法则源自对空间本身的深刻探讨,它倡导了一种建立客观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本体的建筑学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空间句法不能给出可直接付诸实施的设计成果,但是它却能提供论据充分的空间关系评价,以在不同设计方案中作出选,或理性地引导设计方向。
空间句法是一种自圆其说的综合的逻辑解释系统。
单纯的数学逻辑分析或形体操作的数学算,虽有量化分析的优势,但易流于形式操作的层面,难以触及建筑学的深层内涵;单纯文化层面的逻辑解析,又往往不够精确,或者其结论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贯彻实施。
间句法则是数学逻辑分析与文化逻辑分析的有机结合,引出了兼具人文深度和可操作性的建筑学理论。
空间句法与通常的逻辑分析方法一样,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方法前提和适用范围。
例如其分析出发点是空间的构形,对于实体形态的诸多问题以及空间的其他方面问题,不能直接用空间句法来解答。
再如,目前空间句法的分析主要针对二维平面,但实际的空间体验应该是三维的。
所以,空间句法研究是对问题的简化。
构形(configuration),从字面上看,是指“轮廓由其各部分或元素配置决定的外形” (据美国传统辞典)。
希列尔将构形定义为“一组相互独立的关系系统,且其中每一关系都决定于其他所有的关系。
” (Hillier, 1996,35)所以,改变系统中一个元素的构形就会改变很多其他元素,很可能是其他所有元素的构形属性;继而使整个系统的构形发生变化。
1房屋的构形本性房屋是对建造前的现存环境在实体和空间上的改变。
这种改变对人来说是复杂的,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功能性” 的影响,即遮蔽和保护,更重要的还有逻辑和类别上的。
它蕴涵着本质上是逻辑的“关系”的概念,即出现了“内部”和“外部” ,其间的关系是彼此独立,但又相互暗示、补充和不可分割的。
同时,这种内、外界限在逻辑上的区别具有复杂的社会学意义。
它不仅产生了物质上的分离,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分离的领域——被保护起来的空间——只认同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他们在此拥有特定的权利。
是这种关系综合体的逻辑性,导致了房屋在社会上的差别,并因此房屋第一次开始反映和干预到社会关系。
房屋正是通过其形态和空间在此过程中的这种本质联系,才由物质对象转化为社会和文化对象。
希列尔指出,房屋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居于其物质功能之上的重要社会意义:(1)将空间完善为某些可操作的社会模式,以产生和抑制一些社会认可的——既而是规范性的——碰面和回避的模式;(2)将实体形态完善为表达文化和艺术认同的模式。
即使最初级的房屋也体现为这两种二元性,即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和物质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
当实体和空间完善为某种模式,即我们所说的构形时,这样才产生社会文化功能。
2基本构形的描述与分析2.1构形的直观描述——关系图解(justified graph)2.2构形的定量描述在关系图解基础之上,空间句法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拓扑计算的形态变量,来定量地描述构形。
其中最基本的变量有如下五个:(1)连接值(connectivity value)。
与某节点邻接的节点个数即为该节点的连接值。
在实际空间系统中,某个空间的连接值越高,则表示其空间渗透性越好。
(2)控制值(control value)。
假设系统中每个节点的权重都是1,则某节点a从相邻节点b分配到的权重为[1/(b的连接值) ],那么与a直接相连的节点的连接值倒数之和,就是a从相邻各节点分配到的权重,这表示节点之间相互控制的程度,因此称为a节点的控制值。
(3)深度值(depth value)。
规定两个邻接节点间的距离为一步,则从一节点到另一节点的最短路程(即最少步数)就是这两个节点间的深度。
系统中某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程(即最少步数)的平均值,即称为该节点的平均深度值。
用关系图解来辅助计算,则更加清晰,公式可表示为[MD= (∑深度×该深度上的节点个数)/(节点总数-1)]。
例如,图1c中,入口空间的平均深度值MD=(1×1 2×2 3×2 4×3 5×1)/(9-1)=3.5。
系统的总深度值则是各节点的平均深度值之和。
很明显,深度值表达的是节点在拓扑意义上的可达性,即节点在空间系统中的便捷度。
这一概念最初源自应用图论的研究成果。
深度是空间句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蕴涵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人们常说的“酒好不怕巷子深” 、“庭院深深” ,这其中的“深”就有局部深度的含义,它主要表达空间转换的次数,而不是指实际距离。
上面所说的平均深度值和总深度值都是整体深度值,是对整个系统的描述;与此概念相对的是局部深度值。
假设从某节点出发,要走k步才能覆盖整个系统,那么其在n步内走过的路程,即为局部深度值(这里n<k)。
(4)集成度(integration value)。
用上述方法定义的“深度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系统中节点的数目。
因此,为剔除系统中元素数量的干扰,P.Steadman改进了计算方法,用相对不对称值(relative asymmetry)来将其标准化,公式是RA=2(MD-1)/(n-2)。
[其中的n为节点总数]。
为与实际意义正相关,将RA取倒数,称为集成度。
后来又用RRA来进一步标准化集成度,以便比较不同大小的空间系统。
RRA=RA/Dn。
对应于整体深度值和局部深度值,也同样存在着整体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
整体集成度表示节点与整个系统内所有节点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局部集成度是表示,某节点与其附近几步内的节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通常计算三步或十步范围,称为“半径-3集成度”或“半径-10集成度” 。
(5)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
上述连接值、控制值和局部集成度,是描述局部层次上的结构特征的;而整体集成度是描述整体层次上的结构特征的。
可理解度用来描述这种局部变量与整体变量之间的相关度。
希列尔指出,无论对城市还是建筑空间,我们都很难原地立刻体验它,必须通过在系统中运动地观察,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建立起整个空间系统的图景。
可理解度就是衡量从一个空间所看到的局部空间结构,是否有助于建立起整个空间系统的图景,即能否作为其看不到的整个空间结构的引导。
所以,如果空间系统中连接值高的空间,其集成度也高,那么,这就是一个可理解性好的空间系统。
以上这些变量定量地描述了节点之间,以及节点与整个结构之间的关系,或者定量描述了整个结构的特征。
3实际空间的构形分析方法构形分析首先要把空间系统转化为节点及其相互连接组成的关系图解,其中,每个节点代表空间系统的一个组成单元。
这种将整个空间系统划分为各组成单元的过程称为空间分割。
3.1 三种基本的空间分割方法从认知角度看,空间可分为大尺度空间与小尺度空间。
大尺度空间就是超过个体的定点感知能力,从一个固定点不能完全感知的空间;而小尺度空间则是可从一点感知的。
人们通过对很多小尺度空间的感知,才逐渐形成对大尺度空间的理解(江斌, 2002, 41)。
复杂的城市和建筑空间可看成大尺度空间,在空间句法中,将其分割为小尺度空间最基本的三种方法,就是凸状、轴线和视区。
3.1.1 凸状凸状本是个数学概念。
连接空间中任意两点的直线,皆处于该空间中,则该空间就是凸状。
因此,凸状是“不包含凹的部分”的小尺度空间。
从认知意义来说,凸状空间中的每个点都能看到整个凸状空间。
这表明,处于同一凸状空间的所有人都能彼此互视,从而达到充分而稳定的了解和互动,所以凸状空间还表达了人们相对静止地使用和聚集状态。
空间句法规定,用最少且最大的凸状覆盖整个空间系统,然后把每个凸状当作一个节点,根据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便可转化为前述关系图解,并计算和分析各种空间句法变量,然后用深浅不同的颜色表示每个凸状空间句法变量的高低(图4)。
3.1.2 轴线轴线即从空间中一点所能看到的最远距离,每条轴线代表沿一维方向展开的一个小尺度空间。
同时,沿轴线方向行进也是最经济、便捷的运动方式,所以轴线与凸状一样,也具有视觉感知和运动状态的双重含义。
空间句法规定,用最少且最长的轴线覆盖整个空间系统,并且穿越每个凸状空间,然后把每条轴线当作一个节点,根据它们之间的交接关系,便可转化为前述关系图解,并计算和分析各种空间句法变量,最后用深浅不同的颜色表示每条轴线句法变量的高低(图5)。
3.1.3视区简单地说,视区就是从空间中某点所能看到的区域。
视区本是个三维的概念,而通常所说的视区是二维的,是指视点在其所处水平面上的可见范围。
定性地视区分析可探讨不同空间在整个空间结构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借此挖掘其社会文化意义。
用视区方法进行空间分割,就是首先在空间系统中选择一定数量的特征点(图6),一般选取道路交叉口和转折点的中心作为特征点,因为这些地方在空间转换上具有战略性地位;接着求出每个点的视区,然后根据这些视区之间的交接关系,转化为关系图解,并计算每个视区的句法变量。
最后的图示可用深浅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每个点句法变量的大小,并用等值线描绘出这些点之间的过渡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