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古诗两首
29古诗两首

读背课文29《古诗两首》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课文内容填空1、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月初。
那天是、鹊桥相会的日子。
2、《乞巧》这首诗是唐朝诗人________写的;《嫦娥》这首诗是唐朝诗人________写的读后感: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美丽嫦娥奔月成仙,这一个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人们心间,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七夕节的浪漫,中秋节的温馨,无不寄托着重情重义的中国人对爱情和亲情的美好向往。
剪不断的连心的血脉,最动人的是丝丝的真情,一个“情”字,是人们永远为之感动和歌咏的主题。
笔记本作业抄写古诗和诗意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
家家户户的女孩子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向织女乞取智巧,数不清的彩线都已经穿完了。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意: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记词语听写词语29《古诗两首》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9古诗两首(乞巧)完美

[正音正字]
乞 ( qǐ ) (乞巧 )
气 ( qì ) (天气 ) 宵 (xiāo) (今宵) 宵:晚上
霄 (xiāo) (碧霄) 霄:天空
[字词理解]
1.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
初七,又名七夕。
2.今宵:这天晚上。 3.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
七夕今宵看碧霄
今夜是一 年一度的七夕 节,人们都情 不自禁地来到 户外观看碧蓝 的天空。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 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 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 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 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 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 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 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 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 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 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 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 乞巧。
气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 初七日,又名七夕。少 女节,女儿节。
学习目标
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 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 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了 解传统节日——乞巧节。
自学指导一
1、搜集整理诗人的资料。 2、将课本翻到122页,自由大 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确字 音、节奏。
这首诗是 代诗人 描写 的名诗。农历 的夜晚,俗称 “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 和 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 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有 , “乞巧”就是向 乞求 的意思。
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完成练习册P74第五题第一小题。 3、把乞巧节介绍给你的朋友或爸爸妈 妈。
O(∩_∩)O谢谢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望 着天上祝福他们,并且女孩子 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不但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 心灵手巧,而且还祈求亲人幸 福,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29古诗两首_乞巧

碧霄
星座
2
xiāo
碧 霄
xiāo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
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崔颢 )
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z ǐ 乞我姊妹千万年。
乞
xiāo
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 巧 霄 渡
29.古诗两首
qǐ
乞巧
乞 气
29.古诗两首
qǐ
乞巧
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 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 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 诗》仅存其诗两首。
神话故事:《牛郎织女》
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 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 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 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 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 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 ,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 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 。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 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 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 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 一次。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 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
qǐ
乞
xiāo
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29古诗乞巧嫦娥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的精读课文。
也是小学教学的重担课文。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乞巧》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嫦娥》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的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1.教师激趣。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按照课文看拼音写词语。
2. 补充诗句,再填空。
乞巧作者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夕指的是农历________,是传说中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2)《乞巧》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描写民间乞巧盛况的名诗,体现了________。
(3)“乞巧”是指向织女乞取________的意思。
这时。
人间女子通常对着________用五彩线穿针。
3. 形近字组词。
4. 填空(1)写出下面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深________沉________长河________应悔________(2)《嫦娥》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借________的故事抒写了________。
5. 《嫦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我还知道他写过很多诗,最喜欢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
6. 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1)“宵”的音节是________,它是________结构的字,部首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2)“霄”是________结构的字,部首是________,第八笔是________。
(3)“屏”的部首是________,去掉部首余________画。
7. 补充词语________河桥________碧霄________秋月________灵药。
8. 我能根据音节写词语。
9. 拼一拼,写一写。
10. 火眼金睛,对的打对,错的打错。
(1)“长河”指很长的河。
________(2)《嫦娥》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
________(3)“乞巧”指的是阳历的七月初七。
________。
11. 选择合适的解释12. 按课文内容填空(1)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________月初________。
那天是________、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29、古诗《嫦娥》

学案
导案
复习引入
(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朗诵古诗,读准字音,并把古诗读通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屏烛晓偷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后Fra bibliotek引导展示。(二)导入
感知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2、写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并组词。
屏()烛()晓()偷()
拼()浊()浇()愉()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测评提高
默写古诗:
通过测评、练习形成能力,达到一课一得。
学习收获
(学生)
教学反思
(老师)
4、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借助注释,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理解古诗。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情,重在与学生一起理解古诗。
(二)展示
交流
一、背诵古诗
二、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练习反馈
1、《嫦娥》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同嫦娥一样_________的处境和心情。
课 题:
29、古诗两首《嫦娥》
课 型
新 授 课
年级
三 年
执教
学习目标:
1.学习“屏、烛、晓、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学习难点: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预习准备:
1、教学课件、诗人和嫦娥图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嫦娥》课件(共18张PPT)

反映了什么现实情况?
❖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 “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 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
❖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 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 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嫦娥
嫦娥奔月
远古天上十个太阳,人们无法生活
后羿射日
❖ 后羿取出白色的 箭,一支一支地 向骄横的太阳射 去
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 娥。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9:45:46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52021/9/152021/9/15Sep-2115-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5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深入理解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 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 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 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 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 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 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 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 乞巧PPT

qǐ
乞巧
执教人:黄兴镇蓝田小学 李志国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 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 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卒,年 仅十七。《全唐诗》存 其诗两首。《乞巧》是 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 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 称“七夕”,又称“女 儿节”“少女节”。
的故事。
☆ 课后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开个故事会。
诗中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 间故事,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的很 再读古诗,思考: 清楚。 体会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美 好愿望?
愿天下的女子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
牛郎织女
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牵牛织女星 吧!
秋 夕
(唐) 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古希腊人把它 想象为一只在 夜空中展翅翱 翔的苍鹰,牛 郎星就是鹰的 心。 牛郎星和天鹰 座β、γ星的 连线正指向织 女星,古人把 β、γ星看做 星
牛郎 星
说说你的 美好心愿:
你想为谁“乞”?“乞取”什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乞巧》,阅读牛郎织女
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 什么好的方法吗?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 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 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 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 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 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 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一、教材编排特点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是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强调教材的整合性,体现整合的思想。
本册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每个单元前的导语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还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2、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的方法和要求,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冶情操和训练阅读的功能。
3、联系单元专题,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
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做到了整合和贯通,单元内各部分内容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二、单元整体分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这组教材围绕神话故事、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
本组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
《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前者蕴含着一个节日,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传说中隔着“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乞巧意思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嫦娥》一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嫦娥奔月》。
建议把学古诗和阅读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意境和情境,在有关的情境中理解事情,表达感情。
《西门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西门豹治邺的事迹,表现在三个方面:调查→除害→开渠。
如果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变化,可分为:故事发生(邺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因此,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
通过大胆提问,以问题的探究来把握课文内容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
进行角色表演。
课文第二部分故事性强,情节吸引人,适宜进行角色表演。
《女娲补天》:抓住夸张的想象力,抓住想象的大胆和神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们的情感也附着在他(她)的身上。
一方面是神奇、夸张的想象,一方面是表达造福人类,让世界更美好的思想感情。
体会神奇、夸张的想象力。
《夸父追日》:自学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体现略读的要求,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
遇到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工具书解决。
初读课文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对照原文,可以看出课文出色的改写。
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了。
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
围绕着本组的专题,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以神话、传说故事会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召开神话、传说故事会,习作时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大胆的想象。
关于神话故事,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接触过《盘古开天地》一课,并搜集阅读了其他的神话故事,孩子们已经初步感知神话故事的特点,本单元是在这个基础上安排的,选编的课文都是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意在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积累,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四年级下册的教材第八单元是故事长廊,其中有古希腊的神话《普罗米修斯》和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又将学生阅读的主线由中国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引向世界各国的经典故事。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积累生动的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知识与能力1、会认16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灌溉、冶炼”等书后词语表中28个词语。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复述故事,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我会变”。
5、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西门豹》这个故事。
2、学习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大胆想象、小组交流讨论,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对阅读中国古老神话和传说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主动去搜集阅读神话和传说,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喜悦。
1、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以及传说的丰富的想象和神奇。
2、对阅读中国古老神话和传说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主动去搜集阅读神话和传说,能把握故事内容,生动清楚地讲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喜悦。
3、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29古诗两首教材简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案一1.生字卡片、图片、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两课时第一课时(乞巧)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和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习古诗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
)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指名读)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
)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古诗。
)4.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反馈:1.汇报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
(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自由说说,借机理解“碧霄”)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能背诵杜甫的《牛郎织女》吗?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说说对织女了解多少啊?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各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
)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出示古诗“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想象古人在过乞巧节的心情与情景,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反馈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2.她们穿了多少条红丝呢?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再诵读诗句。
四、拓展感悟: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2.同学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