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天窗教案

合集下载

《天窗》教案(9篇)

《天窗》教案(9篇)

《天窗》教案(9篇)《天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天窗》。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天窗》。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窗》的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实物。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幅有关天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引入课文《天窗》。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 学习生字词3.1 学生分组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理解课文内容4.1 学生结合图片和实物,发挥想象,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4.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讨论5.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天窗吗?为什么?”5.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强调天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2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天窗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家里的天窗,并写一篇短文,描述天窗的特点8. 板书设计天窗特点:采光、通风、观赏作用:美化环境、增加生活乐趣六、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024年《天窗》教案七篇

2024年《天窗》教案七篇

2024年《天窗》教案七篇《天窗》教案篇1教材分析《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

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学情分析这篇__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

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__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

(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天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想象力的赞美。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想象力的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天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作者的想象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窗》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天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天窗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天窗有什么了解?天窗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天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正确读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生字词卡片,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正确书写。

(2)教师点评并总结生字词的学习。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力。

5. 欣赏课文(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欣赏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理解。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天窗”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作业、测验或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天窗》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天窗》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天窗》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天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写的是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因为没有窗,而在天花板上做了一个窗户,从天窗里看到天空和太阳,仿佛它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给了她希望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

针对这篇故事,老师们可以设置如下的教学方案。

一、目标1、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贫穷和艰辛的生活中,人们要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和信仰面对困难,从而树立勇敢、自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贫穷与富有的差异,了解穷人的生活状态,从而明白只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和信仰,才能在艰难险阻的生活里取得胜利。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 正确阅读故事,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环境、故事主旨。

2. 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中穷人的生活和小女孩的自救精神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感受能力。

3. 练习写作,让学生以小女孩的视角写一篇作文,讲述“我的天窗”故事。

2、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用心讲授故事的情节和主旨。

2. 课堂讨论法:发挥合作精神,以小组讨论方式掌握故事内容和思想。

3. 写作研讨法:通过分享讨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预习《天窗》,形成初步的了解。

2、理解故事讲述故事灵魂,生动形象地描绘故事人物形象和情节,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了解故事。

3、分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小组内分别掌握故事内容和故事主题,让他们在讨论时了解穷人生活的困难,体验小女孩的自救精神。

4、写作过程举行写作比赛,分别成立评委团,对学生念出其写的文章进行评选,选出最好的作品。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天窗”故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还深刻体会了勇敢、自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懂得了只要心态坚定,生活就会充满希望和阳光。

教学也要不断更新,创造更好更适合孩子们需求的教学方法,探索更加细致、具体、生动的教学手段,让语文教育不断提高。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天窗》。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天窗的形状和位置。

(2)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作用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光的热爱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天窗》。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2.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家庭和亲情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天窗》的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

2. 天窗的图片或实物。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窗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窗的了解和经验。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天窗》。

(2)教师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意思。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引导补充。

(2)小组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5. 总结与拓展:(1)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家庭和亲情。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天窗》,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 拓展作业:观察家里的天窗,描述其形状、位置和作用,并与家人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活动等。

2. 朗读能力:评估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发音、语调和表情等。

3. 生字词掌握: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包括拼写和意思理解。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天窗的形状和位置。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天窗的功能和作用。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中或熟悉的地方的天窗,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光的热爱,学会节约用电,关注环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学会节约用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各种类型的天窗。

(2)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天窗的形状、位置和特点。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自己家中或熟悉的地方的天窗,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拓展延伸:(1)展示多媒体:天窗的功能和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学会节约用电。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观察自己家中或熟悉的地方的天窗,并写一篇短文,描述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讨论交流环节,学生能够分享自己家中或熟悉的地方的天窗,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够了解天窗的功能和作用,关注环保,学会节约用电。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天窗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通过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天窗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分析课文中描述的天窗在不同场景下的作用和变化。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天窗》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一篇课文。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天窗》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一篇课文。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窗”的理解和印象。

(2)介绍课文《天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全班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角度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天窗》,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1)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 结果评价:(1)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天窗教案
一回顾课文内容
1。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2。

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一个人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

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出示:
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慰藉”,安慰。

也就是说当孩子们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急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心灵寄托。

只能透过天窗去观看下雨的情景,这为孩子们透过天窗想象外面下雨的世界埋下了伏笔。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理解孩子们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失去的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

从“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

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排解不愉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

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1。

针对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2。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

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
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

课文中的“想象”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

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1。

选字填空。

慰蔚历厉蝙偏
蔚蓝慰藉历史严厉偏心蝙蝠
2。

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你会看见;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

3。

换一换句中的加点词,但句意不能发生变化。

(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安慰)(2)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欢跃)
(3)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种种事件!(如果)
(4)这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确切)
(5)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奇特)
4。

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作者资料库——茅盾
茅盾(1896~1981),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童趣诗——宋杨万里《船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童趣诗——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中国的窗文化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窗”是一种极其有代表性的空间艺术。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

”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

”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的宇宙观的特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