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摄影构图6 质感纵深感立体形状
利用密集构图制作有立体感的照片

利用密集构图制作有立体感的照片摄影是一门艺术,通过摄影可以将平凡的事物变得有趣和有立体感。
而密集构图是一种常用的摄影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有立体感的照片。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密集构图制作有立体感的照片。
一、什么是密集构图密集构图是一种摄影构图技巧,通过将主体物体放置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使画面中的元素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密集构图可以使照片更加生动和有趣,给人一种立体感。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在进行密集构图之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层次感的物体,如建筑物、树木、花朵等。
这些物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立体感,通过密集构图可以进一步增强其立体感。
三、确定拍摄角度拍摄角度是制作有立体感照片的关键。
可以选择一个低角度或高角度来拍摄,这样可以使主体物体更加突出,并增强立体感。
同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视角,以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四、使用前景元素在进行密集构图时,可以使用前景元素来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前景元素可以是一些小物体,如花朵、树枝等,将其放置在主体物体的前方,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五、运用对比对比是制作有立体感照片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以通过对比明暗、颜色、大小等来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例如,可以选择一个明亮的主体物体和一个暗淡的背景,或者选择一个鲜艳的颜色和一个淡雅的颜色进行对比。
六、利用线条和形状线条和形状是制作有立体感照片的重要元素。
可以利用线条和形状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例如,可以利用建筑物的线条和形状来创造出有层次感的照片。
七、注意光线和阴影光线和阴影是制作有立体感照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以利用光线和阴影来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例如,可以选择一个侧光或逆光来照亮主体物体,同时在背景中形成明暗对比。
八、后期处理在拍摄完成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后期处理来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可以调整对比度、饱和度、明暗等参数,使照片更加生动和有立体感。
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滤镜和特效来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总结:通过利用密集构图技巧,可以制作出有立体感的照片。
摄影构图学

无忌版的《摄影构图学》(第一部分)原版是M国的色友,录入是无忌的godright泡菜,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胡编瞎砍,不对的请众泡菜一起改正,没有版权,有色友觉得引用自己的图片不合适的,我立刻修改。
图片大多是无忌泡菜的作品,也有蜂鸟和河南摄影家协会网和河南摄影网及其他出处的。
如果本专题中图片的引用伤害了你的利益,请提出,我立刻改正。
原贴在无忌中,贴了部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有关摄影构图的知识,首先,我想问大家是否有这种经历?看到了别人拍的作品,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当自己去拍的时候却拍不出来?为什么呢?还有一种情况,有人能在我们的周围找出独特的视角,拍出很美的照片,看了别人的照片恍然大悟,却埋怨自己说以前没有发现?为什么呢?因为你缺乏摄影创作中所需要的敏感性,错过了天时、地利、人和。
这种敏感性是怎样得来的?这是从长期摄影实践中得来的,它的实质就是对摄影构图的视觉敏感性,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这种敏感性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这种训练就是学习摄影构图的过程。
许多论述摄影构图的文章都是从以下几种方法谈起的:一、从分析古代名画出发,给你讲一大套构图模式:如金字塔式、三角形、S形曲线、对角线、L形等。
这些东西不论和当代摄影作品的面貌,还是和我们所看到的周围世界,可以说都是毫不相关的。
这种指导是学究式的。
(当你面对着的一片杂乱无章的细节,要从中挑选出主题,但又感到无计可施的时候,这种指导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二、把题材有趣、构图巧妙的照片发表出来,并附上摄影者拍摄过程和相机参数的详尽说明。
这实际上是在鼓励你跑到同样或相似的拍摄地点去,按照原作的拍摄条件重演一遍,求得和原作相同的拍摄效果,然而,这种盲目的模仿是极其有害的,摄影是光的艺术,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即使你去拍了,你不可能拍出和大师一模一样的作品。
三、用图解的方法来分析优秀构图中的点、线、面。
这种分析方法产生出的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对分析者超乎寻常的尊敬和羡慕。
摄影构图知识:摄影构图的五个基本要素

摄影构图知识:摄影构图的五个基本要素摄影构图是摄影艺术的基础,是指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对画面元素进行合理布局和组织的过程。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使照片更具有艺术感和观赏性。
摄影构图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线条、形状、色彩、空间和节奏,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五个要素的意义和在构图中的运用。
第一个要素是线条。
线条在构图中起到组织和引导画面的作用,可以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和曲线。
水平线会令画面产生宁静、稳定的感觉,垂直线则会给人一种高大、挺拔的感觉,对角线能够在画面中产生动态的张力,而曲线则会给人产生柔和、流畅的感觉。
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主题的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来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构图效果。
第二个要素是形状。
形状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是固定的、有规律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曲线、波浪等无规律的形状。
在构图中,合理运用形状能够营造出对称、平衡、动态、丰富变化等不同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趣。
第三个要素是色彩。
色彩在构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传达照片主题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氛围,还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营造画面的整体氛围。
色彩的鲜明对比和色彩的深浅变化也能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摄影师可以根据主题需要,合理运用色彩的搭配和变化来丰富照片的表现形式。
第四个要素是空间。
空间是构图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它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产生远近、高低、大小等视觉错觉。
在构图中,摄影师需要合理利用前景、中景和远景来塑造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和自然感。
最后一个要素是节奏。
节奏在构图中是指画面中元素之间的关联和联系的规律,可以是大小、形态、颜色或者布局的对比和重复。
合理的节奏能够使画面更加和谐、有序,增加照片的观赏性和挑战性。
以上就是摄影构图的五个基本要素,线条、形状、色彩、空间和节奏。
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需要对这五个要素有所了解,根据照片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要素来构图,使照片更具有艺术感和观赏性。
摄影构图法则全解析

摄影构图法则全解析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师通过捕捉光线和构图将所见之美呈现给观众。
摄影构图是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进行的关键决策之一,它决定了最终照片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法则,帮助您提升摄影技巧,创作出更具艺术感和吸引力的照片。
1. 线条与对称一条明确的线条可以引导人们的视觉,并带来视觉动感与层次感。
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都可以起到引导作用。
例如,一个水平的海岸线可以用来分割画面,给人以平稳和宽广的感觉;一条对角线可以从画面一个角落引导观众目光穿过整个画面;垂直线可以用来创造垂直感或纵深感。
除了简单的线条,对称也是一个有力的构图元素。
对称可以平衡画面,并给人以安宁与稳重的感觉。
但是,完全对称的画面可能会显得呆板乏味,所以在构图时可以适当打破对称,增加一些不规则元素来增加趣味性与层次感。
2. 黄金分割与斜角构图黄金分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摄影与绘画中的构图法则。
它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两边占比约为1:1,中间占比约为2:3。
这种比例被认为是最美丽和最吸引人的比例之一,可以使照片更具平衡感和美感。
斜角构图,则是将主题放置在画面的四个角落之一,而不是中心位置。
这样做可以增加张力和活力,并创造更具有戏剧性和动感的照片。
3. 对比与层次对比是摄影中常用的构图手法之一。
通过使用明暗对比、颜色对比或者物体对比等方式,在画面中营造出强烈的对比关系。
例如,在明亮背景上拍摄黑色物体,或者在颜色鲜明的物体旁边放置灰色物体等等。
层次可以增加照片的深度与立体感。
通过在画面中设置前景、中景和背景等不同层次元素,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并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其境的感觉。
4. 视角与透视视角指的是拍摄时相机与主题之间的位置关系。
通过调整视角可以改变拍摄对象的形象与外貌,并创造出不同效果。
透视则是通过调整位置和角度来表现远近距离关系。
大光圈拍摄近景并留下模糊背景,可以突出主题并创造出浅景深效果;小光圈拍摄远景并使整个画面清晰可见,可以展示广阔的空间感。
十三种摄影构图技巧分析

十三种摄影构图技巧分析摄影是一门艺术,而构图则是摄影作品的骨架,它决定了照片的结构和视觉效果。
掌握好构图技巧,可以让我们的照片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分析十三种常见的摄影构图技巧。
一、中心构图中心构图是将主体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这种构图方式简单直接,能够突出主体,让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主体上。
比如拍摄一朵盛开的鲜花,将其置于画面中心,周围的环境作为背景来衬托,能使花朵显得格外鲜艳和醒目。
二、对称构图对称构图给人一种平衡、稳定、和谐的感觉。
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
例如拍摄一座古老的建筑,其左右对称的结构通过对称构图展现出来,能凸显建筑的庄严和宏伟。
三、三分法构图将画面横向和纵向平均分成九等份,四条分割线的交点就是所谓的“趣味中心”。
把主体放在这些交点上或者沿着分割线分布,能让画面更加平衡和富有美感。
比如拍摄风景时,把地平线放在画面的上三分之一或下三分之一处,会让天空或地面有更好的表现。
四、黄金分割构图黄金分割比例约为 1:0618,这是一种被广泛认为具有美感的比例关系。
在摄影中,我们可以将主体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使画面更具艺术感。
五、框架构图利用窗户、门框、树枝等元素形成一个框架,将主体框在其中。
这样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在框架内的主体上,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纵深感。
六、引导线构图利用道路、河流、栏杆等线条元素,引导观众的视线延伸到主体上。
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动感,让照片更具吸引力。
七、对角线构图将主体沿着画面的对角线分布,能够让画面充满动态和张力。
比如拍摄奔跑的人物或者倾斜的建筑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构图方式。
八、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这种构图方式可以让画面更加稳定和均衡,同时也能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
九、留白构图在画面中留出一定的空白空间,让主体更加突出,同时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这种构图方式常用于拍摄简洁、高雅的主题。
第二章 色彩设计与构图

第二节 构图设计与应用——知识正文
2.常见的构图方法
(6)曲线构图 前面提到的线条元素都是直线,而曲线也是线条元素中 另一重要部分。曲线变化多端,而且是表达情感强烈、 造型能力极强的线条。曲线构图主要包含C形曲线和S 形曲线。在商品信息采集中,在曲线构图时主要采用S 形曲线,特别适合表现首饰项链等商品的特性。S形曲 线,属于竖形曲线,除了表现曲线的柔美感外,也能使 观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随着曲线移动,并且能够有效地 把分散的空间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以增加画面的纵深 感。C形曲线构图的表现力来自线条的弧度,弧度越明 显,张力越大,因此重点在于弧度与力度的展现,画面 的动感和力量感要强于S形曲线。
第一节 色彩设计与应用的要点—知识正文
2.色彩的混合
(2)减色混合,被称为CMY色料三原色的混合,即把 不同色彩的色料混合在一起,生成新的颜色。有色颜料 之所以能显色,是因为物体对色谱中的色光选择吸收和 反射所致。“吸收”的部分光也就是“减去”的部分光。印 刷、绘画等都是减色混合,当进行混合时,相对于在照 在上面的白光中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剩下的反射光 混合的结果就是混合得到的颜色。随着混合越多,白光 中被减去的也越多,剩下的反射光也就越少,最后趋向 于黑色。
第一节 色彩设计与应用的要点—知识正文
2.色彩的混合
(3)空间混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 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的视觉内产生的色彩 空间幻觉感所达成的混合。这种混合与前两种混合的不 同之处在于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合,其混合必须借助 一定的空间距离来完成。空间混合是在人的视觉内完成 的,所以也称视觉调和。
在拍摄构图中包含的因素有很多,如点、线、面、 光线、形状、色彩、空间、质感等。构图的任务就是把 各种因素很好地安排在一起,使画面主题明确、画面协 调,具有表现力。
纵深与动感体会线条构图的魅力纵深构图

纵深与动感体会线条构图的魅力纵深构图线条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的视线往往会随着线条移动,无论它们是由道路、排成行的笔直树干和电线杆等构成的明线条,还是隐含在形体、色调和颜色的轮廓中的间接线条,都是如此。
正如英国摄影家鲍勃•霍姆斯所说,在摄影构图中,运用不同的线条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水平线条能表现平稳和宁静,是最静的形式。
如果照片中有地平线,如像风景照片中的地平线,那么它可能会进一步缓和人们的情绪。
低的地平线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而高地平线更会给人以亲近的感觉。
一、关于线条的基本知识1、人们对线条的认识神秘的线条感,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用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最早民族之一,这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有用线条勾绘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彩陶纹饰,在殷商时期就有古朴爽直的甲骨文和圆润敦厚的象形文字,这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和运用了线条的艺术。
风化岁月作品线条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外在形式,它制约着物体的表面形状,每一个存在着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外沿轮廓形状,都呈现出一定线条组合。
野摄狼来了作品比如方形的桌子,长主形的柜子,它们有棱有角,有面有分界线,圆的球、圆形的柱子等有孤形的线条,树木有垂直线,河岩有曲线,车船、树、瓜果等生活中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形状和轮廓线条,物体的不同运动,也呈现出不同的线条组合,站立着的人和跑着的人线条结构都不同,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对各种物体的外沿线条轮廊及运动物体的线条变化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经验,所以反过来,通过一定线条的组合,人们就能联想到某种物体的形态和运动。
因此,所有造型艺术都非常重视线条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它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语言。
2、线条的功能线条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A、线条可以作用于画面的整体结构和主体形象的总的姿态,不管是大海、森林,还是高山和深谷,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并根据其特点,选出横、直、曲斜等线条形式,在画面结构中发挥它主要的作用。
如何拍摄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照片

如何拍摄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照片拍摄照片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而如何拍摄出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照片,更是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你拍摄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照片。
一、选取合适的主题在拍摄三维照片之前,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非常重要。
主题的深度和层次感可以为照片增添立体感。
例如,你可以选择一座建筑物、一片山脉或者一朵花作为主题。
在拍摄时,注意观察主题的各个方面,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来拍摄,以获得更具立体感的效果。
二、运用景深景深是拍摄三维照片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控制景深,我们可以让照片中的主体更加鲜明,背景更加模糊,从而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大光圈来拍摄,这样可以缩小景深范围,使主体更加突出。
三、利用前景元素在构图时,考虑加入一些前景元素可以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前景元素位于照片的前方,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参考点,使画面更具深度。
例如,当拍摄风景时,你可以在前方加入一些树木、草地或者岩石等元素,为画面增添层次感。
四、运用透视原理透视是指物体随着远离观察者而逐渐缩小的现象。
利用透视效果,我们可以使画面呈现出深度和立体感。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延伸线并沿着这条线来构图。
例如,你可以选择一条道路、河流或者栏杆,利用其延伸的形态来增加照片的深度感。
五、运用阴影和光影阴影和光影是创造立体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运用阴影和光影,我们可以增加照片的层次感。
在拍摄时,注意观察光线的方向和角度,并选择在有明暗对比的地方拍摄。
例如,拍摄建筑物时,可以利用正午阳光的明暗变化来突出建筑物的立体形状。
六、运用人物在照片中加入人物可以增加照片的立体感。
人物的存在可以为观众提供尺度感,并在画面中增加层次感。
例如,在拍摄风景时,可以邀请朋友或家人作为模特,站在画面的前方,为画面增添生动感和立体感。
七、后期处理在拍摄之后,进行适当的后期处理也可以增强照片的立体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与背景衬托有 关,一般来说背 景与主体有较大 的色调、明暗反 差,有利于表现 物体的立体形状, 这种反差使主体 与背景分开,产 生距离感,有利 于立体形状的表 现。
(4)与拍摄高
度有关。仰、 俯拍较平拍 所表现的立 体感强,能 表现物体的 多面。
作
业
1、如何真实表现物体的质感? 2、通过哪些手段来表现纵深感?
(1)选择不同光线入射角,即不同的 时间段或不同的天气。
(2)把远处 背景控制在 景深范围外, 使背景发虚, 这种方法经 常用于空间 深度不大的 场合。
3、立体形状的表现
立体的唯一特征是因为它有多面,没有
多面就没有立体形状,表现物体的立体 形状,要突出它的的多面性。那么如何 表现物体的多面性呢:
一般来说,低速片有利于质感的表现。 因其宽容度较大,较高速片细腻。
良好的质感表现是以良好的摄影综合技术 为基础的,能否把物体拍摄出逼真、栩栩 如生的质感来,也是测验一位摄影师综合 技术基础的指标之一。
2、纵深感的表现
第一、运用线条透视现象(也称
形体透视)来表现 第二、运用影调透视现象(也称 空气 透视)来表现
3、正确用光
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 用光也不一样。表现 粗糙表面的物体,宜 用侧光,如砖石、老 人皮肤、钢铁等,侧 光能使凹凸不平的表 面产生细微的光点, 能把粗糙物体正确表 现出来。如用顺光、 逆光都不能正确表现。 拍摄青年女性、儿童 最好用散射光或柔光, 使其皮肤更柔和细腻。
4、胶卷(感光度)的选择
同学们,再见!
3、充分运用前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般在拍摄大场面风光中,尽量找 适当的前景,或树木、或山石、或人物, 而且尽量要靠近前景来拍,尤其是运用 相同物体的对比,,这一前景不但在内 容上起作用,而且可以用近大远小景物 对比使人产生纵深感。
4、正确选择拍摄角度
正确选择拍摄角度。线条的会聚及延伸的程 度都与拍摄角度有关。斜侧方向,消失点在 画面之内,表现空间深远感有利,俯角加斜 侧角度,再配以长幅画面,则能最大限度地 突出延伸线,有利于表现深远的空间感。
新 闻 摄 影
主讲 陈力生
第二讲 摄影构图
六、质感、纵深感
与立体形状的表现
(一)质感
(二)纵深感的表现
(三)立体形状的表现
(一 ) 质 感
质感是指被摄体结构性质在照片上
的真实再现。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物 体质地不同,其表面有不同的表现 形式。如柔软的棉花、坚硬的钢铁、 有纹理的木头、晶莹剔透的玉石, 鲜艳欲滴的鲜花,老人粗糙的皮肤、 小孩皮肤的细润、光滑的玻璃表面 等等。质感的真实表现能给人予栩 栩如生之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 力。
(1)一般正面拍摄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立 体感,侧面拍摄表现立体感强。
(2)与光射的入射角 有关。顺光或散射 光表现立体不突出, 斜侧光使被摄体受 光面不同,强化立 体形状;强光较弱 光有利于表现立体 形状,强光变化幅 度大,在画面形成 跳跃感。一般来说 逆光也不利于表现 物体的立体感,它 只能表现物体的轮 廓形状,造成剪影 或半剪影效果。
运用影调透视现象来表达空间感
1、近的物体色调深且暗,远的淡而浅 些,越远越暗淡; 2、近的物体色彩度饱和高,远的物体 色彩不饱和,这种感觉对越远的物体越 明显,以至到很远处分辨不出颜色。 3、立体感的表现
1、近的物体色调深且暗,远的淡而浅 些,越远越暗淡
2、近的物体色彩度饱和高,远的物体色彩不饱和, 这种感觉对越远的物体越明显,以至到很远处分 辨不出颜色。
线条的透视现象在画面上的表现
(1)近大远小 (2)近宽远窄
(3)近清晰远柔化、模糊
(1)近大远小
(2)近宽远窄
(3)近清 晰远柔化、 模糊
运用线条的透视现象来表现纵深感
1、要尽量靠近景物的起点拍摄并运用大光圈使 景物在画面上有明显的近大远小的对比。
2、充分利用有 规则排列的物体 或平行的纵向线 条,形成线条在 画面上的透视收 缩现象,以表达 空间感。如成行 栽种的树木、成 行的电线杆,笔 直的田垅等。
质感的表现
1、准确聚焦 2、准确曝光 3、正确用光 4、胶卷(感光度)的选择
1、准确聚焦
质感的表现是表 现物体的细微之 处,所以聚焦十 分重要,一定要 仔细、反复、认 真聚焦,稍有不 慎,质感的表现 一定会大打折扣。
2、准确曝光
要把握好正确的曝光 组合。曝光过度或不 足,都会减弱质感的 表现力,在没有十分 把握的情况下,可用 几个曝光组合拍同一 物体。因表现质感拍 摄距离较近,景别较 小,所以最好使用三 角架拍摄,因为轻微 的晃动都会影响质感 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