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1)

合集下载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

《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

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5.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其中楚辞的影响最直接,故称辞赋。

两汉辞赋盛行,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的演变。

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其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1、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2、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

《汉魏六朝文学史》中的文学流派与作品分析

《汉魏六朝文学史》中的文学流派与作品分析

汉魏六朝文学史:文学流派与作品分析引言《汉魏六朝文学史》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对于了解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时期,众多文人墨客涌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流派层面出发,对汉魏六朝时期的几个主要文学流派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阐述,揭示其中的内涵和特点。

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时期最为重要和典型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以音乐曲调为基础,结合了民间歌谣的元素,通常表达感情、咏史歌功、赞美神仙等内容。

《古诗十九首》中收录了不少优秀的乐府诗篇。

例如,《长歌行》是一首以豪放激昂的文字描绘三国演义中各英雄豪杰战斗场面的乐府诗;而《木兰辞》则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女子为家国忧虑的情感。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各有差异,但都以娓娓动听、凄美而又豪放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骈文骈文是汉魏六朝时期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主要以典故引用和修辞的运用而著称。

这种文体注重对辞章结构和韵律节奏的安排,追求华丽而富有声韵感的效果。

《世说新语》是典型的骈文作品之一。

例如,《杂阿房宫赋》通过运用雄浑豪迈、宏大壮丽且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秦始皇视野开阔、遍观四方、统一九州的卓越才干;而《东坡志林》则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情感。

三、小说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志怪小说。

这类小说常常以神鬼、妖怪、仙佛等超自然现象为题材,充满了奇幻色彩。

其中,《搜神记》是一部集合了各种灵异故事的作品,通过精巧构思和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四、文言文散文除了诗歌和小说外,汉魏六朝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散文。

这些散文多数是以议论性文字为主,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

其中,《世说新语》中所收录的陈寿的《三国志平话》被认为是伟大的文言散文之一,以其优良的文风和独到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赞誉。

结论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流派和作品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

汉魏六朝文学1 (2)

汉魏六朝文学1 (2)

建安风骨 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 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 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当然,这二者是 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 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 色。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 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 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 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 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 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 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 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 们 (如陈子昂)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 面旗帜。
(晋)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 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是悲乎?”师旷曰:“不 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 ” …… ——《韩非子· 十过》 奏乐以生悲为善音, 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 朝, 风尚如斯。 ——钱钟书 《管锥编》 自楚汉以来至魏晋, 音乐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哀, 而 不是表现乐。人们对音乐的欣赏,也日益以它能表现哀, 使人流泪感动为贵。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 史 ( 魏晋南北朝编) 》
学习的要点
首先,诗歌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思妇形象,并主要 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念君”句开始 切入思妇心理,却先对客游在外的丈夫也在思归进行 揣度,写出思妇心思的深致,接着才叙写思妇的相思 之情,“忧来思君不敢忘”,既有思念的痛苦,也有 坚守的忠贞,表达了思妇心情之复杂。“援琴鸣弦发 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写孤独的思妇用琴、歌来 聊遣相思,动作和缓而充满忧伤。整首诗塑造了一位 略带哀怨忧郁的思妇形象,这一形象举止温柔,掩抑 多思,多情而坚贞,温柔而敦厚。这是文人心目中的 女性形象,也存在于现实中,是诗人从动乱的社会现 实中发掘出来的感人形象。

汉魏六朝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司马迁《史记》一、关于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与农夫牧童为伴,饱览山河,广闻史传,培养灵秀之气读书: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孔安国《尚书》,董仲舒《春秋》,范围广,知人论世漫游:东南一带,感受各地民风习俗差异,拓阔视野,接触各阶层,加深历史理解出任:继任父职太史令,《太史公书》即《史记》遭刑:向武帝解释李陵战败投降事情原委而遭刑著史:发奋著书,历史总结(通史)与身世之叹(倾诉)结合,怨刺成分二、李陵之祸与《报任安书》中书令与北军护军使者通信:半公开的宣言*以“推贤进士”为线索,实则1.向任安、刘彻以及天下人解说他的生死观内心对死的渴望—史记的悲剧气氛悲剧英雄—生死的选择是为有意义的目标苟活2.向汉武帝宣告自己的胜利知识者人格尊严与非理性权威的对抗3.不能解救朋友的隐言生死“要之死日,是非乃定”;沉痛、屈辱、愤怨、自豪、自傲、自伤*贡献1.文学史上纯粹抒情散文从私人书信体中开始2.影响后世表达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3.研究司马迁生平的重要资料三、《史记》1.结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始于司马迁。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从上古贯通到汉初)。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叙事艺术(1).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含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等体例的运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突显历史意义;人物传记的排列顺序,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以类相从;《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3).因果关系的探索和展示史学家素养:史学、史才、史德、史识、详因略果、因果关系探究:“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汉魏六朝文学 一

汉魏六朝文学 一

Logo
辞”、“鼓吹曲辞”、“杂歌谣辞”中,尤以 “相和歌 辞”为多。
Logo
▽ 乐府诗曲调的来源 乐府诗的生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 因,是历史与现实共同打造的结果。乐府诗曲 调的来源有多个渠道。 其一,来自中土民间各地的乐曲。 其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曲。 其三,来自文学侍从的创造。
Logo
Logo
恶人干非法无礼的事情,要树立洁身自爱、穷 且益坚、不苟且偷生的人格操守。 ▽ 江南采莲的嬉戏与愉悦 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情调活泼欢快、境界清 新开阔、语言质朴自然的歌辞,这就是《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 田田!鱼戏莲叶间。鱼 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
Logo
▽ 动物植物的诉说与寓意 汉代乐府诗中还有假托动物、植物之口来自述 的寓言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 但寓言诗却很罕见,只有《诗经· 豳风· 鸱鸮》是 严格意义上的寓言诗。汉代府诗中有多首寓言诗, 这成为它的一个亮点。这些诗想象奇特,寓意深 刻,耐人寻味。如《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 相教慎出入。” 说明了世情险恶,告诫人们做事要谨慎。
Logo
明汉代乐府诗在叙事上已经非常娴熟。汉代乐 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 熟。 ▽ 长于写人 汉代乐府诗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男性人物,如被绑架劫持而受到勒索的义公、 成为兄嫂的私奴而饱尝痛苦辛酸的孤儿、不甘贫 困而铤而走险的那位市民、八十始归而家破人亡
Logo
的那位老兵、忠厚善良而无可奈何的仲卿,以及 喜新厌旧而又怨新不如旧的故夫、荒淫无耻而调 戏罗敷的太守、本无官职而衣冠仕洛阳的小子、 暴烈冷酷而贪财附势的刘兄等。 女性人物,如临终托孤而心地慈悲的病妇、 深爱丈夫而安守贫贱的儿母、对天起誓而忠贞不 渝的那位痴情女、绵绵相思而梦中得见的那位痴 情妇、“闻君有他心,……相思与君绝”和“闻 君 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二位刚烈女、“长跪问 故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样式及代表作家 1. 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 、王粲 、陈琳、阮瑀 、刘 桢 、徐干、应瑒 女作家蔡琰:《悲愤诗》
2.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 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 王戎
3.陶渊明
4.谢灵运
1. 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 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2. 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3. 抒情小赋 扬雄《酒赋》、张衡《归田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二)史传文学 史传的成就在汉代达到顶峰 司马迁 《史记》 班固《汉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视频导入:《魏晋南北朝服饰》 点击
一、两汉文学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内容上看
从形式上看
(一)赋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表现手法之一,到战国后期,它发展成为 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 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 只适宜于朗读。 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 抒情小赋。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 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 情感。
(一)文学创作的主题 1. 生死主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曹植的《游仙》、《升无行》、《仙人篇》
3. 隐逸主题 陶渊明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众多文学体裁和杰出的作家作品。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秦汉文学1、秦代文学秦代由于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学成就相对较少。

但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汉代散文(1)贾谊:其政论散文如《过秦论》,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2)晁错:《论贵粟疏》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重农贵粟的主张。

3、汉代辞赋(1)骚体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继承了楚辞的抒情传统。

(2)大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力铺陈描绘,展现了大汉帝国的声威。

(3)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语言清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汉代诗歌(1)乐府民歌:“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追求和幻灭,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魏晋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思想活跃,建安文学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1)“三曹”: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悲凉慷慨,如《龟虽寿》《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植的作品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如《白马篇》《洛神赋》。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正始文学正始时期,政治黑暗,玄学兴起,文学风格趋于隐晦曲折。

代表作家有阮籍和嵇康,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隐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之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现了他的刚直不阿。

3、两晋文学(1)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追求形式的华美,内容较为空洞。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汉赋:是汉代在远承《诗经》赋诵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家铺张恣肆的文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杨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汉代设立的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并负责搜集各地歌谣的音乐管理机关。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近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伤感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无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内容多写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蔡琰为代表的作家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目睹了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

真实地反映了现时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流露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幽怨,带有悲剧色彩,意境宏大,笔调畅朗,从而形成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以“三曹”、“七子”和蔡文姬为代表。

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构成的文学家族。

他们在诗歌中书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文学第一章汉代散文一、《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汉高祖(前206)-----汉惠帝刘盈(前194)-----吕后(前187)-----汉文帝刘恒(前179)-----汉景帝刘启(前156)-----汉武帝刘彻(前140)三、“黄老之学”:汉初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学说。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学派以《老子》为依据,认为虚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是无为的,人效法“道”也应该无为。

因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适应时势,顺其自然。

高祖、文帝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又作《治安策》)、《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五、晁错的政论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说景帝削吴》六、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异同: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

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贾谊的政论文是文学性的政论文,晁错的政论文是实用性的政论文第二章《史记》1、《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2、“李陵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路博德因杅将军公孙敖李绪3、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天子称本纪”;“时势主宰者”《秦本纪》、《项羽本纪》“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自序》)《孔子世家》《陈涉世家》“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自序》)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自序》)“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自序》)5、《史记》弘扬的人文精神A积极入世精神B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C 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D 人道主义精神吕后戚夫人义纵E 人格自尊精神“不堪复对刀笔吏”6、《史》《汉》思想倾向比较①《史记》进步社会观,人民性《汉书》封建正统观念,君权神授②《史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德、才《汉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忠、奸③《史记》对统治者揭露、讽刺《汉书》对统治者歌功颂德7、黄庭坚:“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

”二、《诗经••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有倬其道,韩侯受命。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

”三、司马世系:程伯休甫(远祖)、司马错(四世祖)、司马昌(三世祖)、司马喜(祖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四、梁启超《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书后》:司马谈“始立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的名目”。

“用科学的分类法,厘为若干派而比较评骘,自司马谈始也。

”五、《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六、司马贞《史记索引序》:“《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

”七、顾颉刚《司马谈作史》:“《史记》之作,迁遂不得专美,凡言吾国之之大史学家与大文学家者,必增一人焉曰司马谈。

”八、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就闾里书师受小学书。

”九、董仲舒《顺命》:“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十、董仲舒《春秋繁露》:“木者,司农也;火者,司马也;土者,君之官也,其相司营;金者,司徒也;水者,司寇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十一、《律书序》:“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阵),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

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命于天也。

”十二、《六国年表序》:“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命所助焉。

”十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

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十四、《太史公自序》:“星气之书,多杂礻祥,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

”十五、《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十六、《货殖列传》:“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能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衿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十七、《曹相国世家》:曹参谓惠帝:“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

”十八、《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十九、刘安论屈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

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引自班固《离骚序》)二十、《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其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次志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一、《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二二、《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二三、《儒林列传》:“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不能究宣。

”二四、裴松之:“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裴骃〈〈史记集解•五帝本纪〉〉引〈〈史目〉〉语)〈〈文心雕龙•史学〉〉:“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

”刘知己:“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记,考其宗旨,如法〈〈春秋〉〉。

”“天子以本记,诸侯有世家,公卿以下有列传。

”“(本记)唯叙天子一人。

”二五、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尝考迁之纪传世家矣,子长以事系于天下则谓之纪。

秦始皇已并六国,事异于前,则始皇可纪也;项羽政由己出,且封汉王,则项羽可纪也;孝惠、高后之时,政出房闼,君道不立,虽纪吕后亦可也。

”二六、张照《殿本史记考证》:“马迁之意,并非以本纪非天子不可用也,特以天下之权之所在,则其人系天下之本,即谓之本纪。

若〈〈秦本纪〉〉,言秦未得天下之先,天下之势已在秦地;〈〈吕后本纪〉〉,吕后固亦未若武氏之篡也,而天下之势固在吕后,则亦曰本纪也。

后世史官以君为本纪,臣为列传,固亦无可议者。

但是宗马迁之史法而小变之,固不得据后以议前也。

〈〈索引〉〉之说谬矣。

”二七、刘知己〈〈史通〉〉:“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

”“诸侯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乎其间,缄而不视。

”二八、司马贞〈〈史记索引•礼书〉〉:“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二九、“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史记•宋微子世家〉〉)三十、〈〈太史公自序〉〉:“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三一、司马贞〈〈史记索引•〉〉:“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

”张守节〈〈史记正义〉〉:“世家者,志曰谓世世有禄秩之家,案累世有爵土封国。

”三二、刘知己〈〈史通〉〉:“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三三、〈〈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三四、朱东润:“凡能拱辰共毂,为社稷之臣,效股肱辅弼之任者,则史迁入之世家。

开国可也,不开国可也,世代相续可也,不能相续亦可也。

乃至身在草野,或不旋踵而亡,亦无不可也。

”第三章汉赋一、《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

”《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二、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武帝《瓠子歌》、《秋风辞》三、汉赋演变的三个阶段:1、骚体赋(高祖---武帝间,约六、七十年)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枚乘《七发》: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圣人辩士之“要言妙道”;李善《文选注》:“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启)发太子也。

”2、散体大赋(武帝---东汉中叶,约二百三十年)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哀二世赋》、《长门赋》、《大人赋》子虚(楚)、乌有(齐),亡是公(汉)“此太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

”“欲讽反谀”东方朔《答客难》、《七谏》“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贤不肖何以异哉?”扬雄(西汉末成帝)《法言》(仿《论语》)、《反离骚》(取其句反其意);《甘泉》、《河东》、《羽猎》、《长杨》;《逐贫赋》“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讽一而劝百”班固《两都赋》诵东汉光武帝、明帝3、抒情小赋(东汉和帝以后)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穷鸟赋》蔡邕《述行赋》第四章汉诗汉乐府一、汉乐府机关的职能:1、采集民歌;2、谱曲作歌;3、训练歌舞人员,组织演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