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画电影创作工程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工匠精神铸就影像神话

60FILM AND TV CULTURE影视文化近年来,国产动画在制作方式上看齐国际水准,在创作理念上重视传统文化精髓采撷,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视听艺术特色的动画佳作。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即是国产动画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艺术呈现,该片对动画叙事语言、人物形象等的解构和重构,体现出我国动画电影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其视听风格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观众看到一种对“中国学派”动画精神理念的延续,而这将是国产动画在先进动画技术加持下,实现文化表达的审美新趋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于2015年,是国产动画电影近10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该片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并收获了票房9.56亿元。
影片在商业和艺术价值上实现并举,展现了宏大多变的叙事场景,用极富东方文化魅力的故事文本,融入西方动画电影叙事框架,赢得市场认可,一举获得成功。
[1]《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充满了民族文化气质,创作者汲取中国动画学派的精神营养,塑造新形象,让银幕经典更加顺潮流、接地气,营造出独特的东方美学价值。
让家喻户晓的东方故事借助电影更好地传播到海外,促进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影片改编自经典名著《西游记》,其人物形象的重构体现了新的演绎和扩展,动画事业焕发了新生机。
大量的中国元素在影片中得到彰显,是我国文化自信的艺术体现。
一、回顾——国产动画电影艺术风格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国产动画的活水源泉。
20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创作者们对民族元素的使用充满热情,“探民族形式之风”由此开始,京剧、昆曲、国画、民乐、皮影窗花、剪纸等传统艺术滋润着动画创作者们的心田。
[2]他们在人物面部设计上绘制出京剧脸谱造型,在背景设计上填充古代壁画工笔重彩,在配乐上使用极富民族情趣的戏曲锣鼓点,并从洛阳汉墓像砖撷取素材,汉代画像石艺术中寻找灵感,将民间生活、耕作、征战等场景设计在动画环境中;从民间文学或神话传说中选择生动、活泼、洒脱的人物形象作为动画主人公原型。
怀旧·乡愁·乌托邦:中国动画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以《中国奇谭》为例

2023年开年最爆款的中国动画无疑就是《中国奇谭》了,据统计,从2023年1月开播到8月,该片在B站的播放量已达2.8亿次,围绕着它的二创作品播放量也达到上亿次,[1]并且,它在各大社交平台好评如潮,可谓热度口碑双丰收。
“中国奇谭”现象如何生成?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什么样的参考?本文围绕怀旧、乡愁、乌托邦三个关键词对《中国奇谭》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展开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动画艺术审美再造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机制。
一、民族文化事象的浪漫呈现:一种“乡愁”叙事西方理论中的“怀旧”概念最初与瑞士士兵思乡而产生病症相关,后来被引申为一种因时空变迁而带来的忧郁情感,被阐释为一个回归精神家园和重拾同一性的哲学概念。
从心灵感知的层面上来说,当今时代,过去的慢时间被现代的快时间所取代,过去的稳固空间被快速和频繁的迁移所打破,传统生活的同一性体验被不断冲击,现代生活被体验为“过渡、短暂、偶然”[2],这种现代性体验中的断裂感、破碎感让个体更容易感受到一种匮乏与缺失。
在这样一个以破碎与动荡为标签的现代文化中,“怀旧”作为一种因时空变迁而带来的情感体验就有了时代共鸣腔,即从个体的体验汇聚摘 要 《中国奇谭》热度口碑双丰收,主要源于其文化叙事与中国当下语境中的情感结构相契合,其文化叙事的显著特征为一种“乡愁”叙事,即通过民族文化事象的浪漫呈现,打造一个浓郁的中国标识,托起一份疗愈现代性创伤的乡愁,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消解“怀旧”中的“返回性”与“私人性”局限,并在乡愁的回环往复中激发当下的震颤以敞开未来。
“乡愁乌托邦”以历史传统为基点构建回环上升的螺旋,通过审美介入现实,唤起对当下的更深切体验以获取更强大的现实建构力量,正是这种情感结构创造了中国动画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独特性,成为中国动画艺术民族化生成的重要创生机制。
关键词 怀旧;乡愁;乡愁乌托邦;文化叙事;《中国奇谭》怀旧·乡愁·乌托邦:中国动画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以《中国奇谭》为例苏东晓[1]据哔哩哔哩平台播放页面统计,截至2023年8月31日,《中国奇谭》有2.8亿次播放量,71.6万条弹幕,573.8万个追番,https:///bangumi/play/ss39707?spm_id_from=333.337.0.0;另在哔哩哔哩平台搜索以《中国奇谭》为对象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对其播放量进行不完全统计约达上亿次,https:///all?keyword=%E4%B8%AD%E5%9B%BD%E5%A5%87%E8%B0%AD&from_source=webtop_search&spm_id_from=333.1007&search_source=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巩固和拓展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6期!"#$%&'()*+,-./0123,樊 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发展目标上,经历了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战略转型;在着力点上,经历了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为经济建设服务”到“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重要调整,文化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重大判断和深化。
以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过去五年的文化成就部分为切入点,可以看到其涵盖的内容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最主要的亮点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和文化自信的不断彰显。
本文试对此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在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早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明确这一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低语朱以撒①我必须穿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老家的门口,拐一个弯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很熟悉的场景:两个老妇人倚在门边,头挨得很近,正在交谈。
她们注视着过往行人,调整着本来就很低的音量,以致低到只限定在两人的耳听范围内。
一方口中的气息笼罩着对方的脸,如果是冬日,随着密谈的节奏,两张脸之间不时升起一片薄薄的雾。
②少年时经常遇到这么一种言说方式——悄悄地、窃窃地,有一种神秘在言说的背后。
一有人靠近,话语戛然而止。
好几次想逼近言谈的内容,却都徒劳。
③肯定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使人如此。
一种语言不是推到广大空间为人所知,而是有意控制在两人之间——对话的数量降低到最小值,也许就潜藏着戒备和保全的警觉。
④如果轻轻地言说也能传达出内在的意绪,那么,这个世界永在寥廓和清静之中。
⑤敛约、平和、徐徐溜出唇齿的话语,在耳际轻拂时,内心已开始温暖。
同样地表明一种含蓄,如微风一般轻柔,听到了,甚至更为明晰。
柔情似水,其中就包含了语言的柔软性,还有表达时运用恰当的速度。
对于强音的普遍使用,肯定是代表某一种权力,企图压倒倾听的对方。
噪音,有一部分就是这类话语的沉渣——那么多人在街市上冲着手机叫嚷,这一段路程就都充满了声浪,人像浪中的泳者,污浊没过头顶,看不到宁静的岸。
⑥一个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秘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以前的人生在这方面趋于简单。
找不到适合倾诉的人时,就一个人呆在田野上,直到黄昏才悄然返回——我自己就曾如此,只有面对旷野,才使自己轻快一些。
而平日,语言被收藏着,如同储蓄罐中的硬币,不轻易掏一枚出来消费。
传统文化动画化的一次突破

传统文化动画化的一次突破作者:徐金龙许秋伊来源:《歌海》2018年第04期当圣诞节的灯光在大街小巷上闪耀,又有谁记得春节红彤彤的纸灯笼?当人们因为异域的神而欢欣鼓舞,又有多少人记得门神的身影?在文化交融的今天,《小门神》用最现代化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用现代的故事包装传统文化。
虽然尚有疏漏,但是《小门神》的出世依然是传统文化动画化的一次突破。
那古老的小镇、细密的雨滴、河边响起来的鞭炮、放飞的孔明灯,每次出现都把我们带入回忆的漩涡之中,让我们想起曾经的林林总总。
《小门神》是2016年由追光动画所制作的动画电影,该电影讲述了门神兄弟因为神界的下岗危机而选择来到人间的南浔古镇,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对单亲母女,并在遇到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之中,为了实现电影场景和观众回忆的衔接,《小门神》精心选取了“门神”这一常用的文化符号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
早在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在《荆楚岁时记》里,梁宗懔也记载了与门神文化有关的民俗,每当正月初一的时候,荆楚地区百姓都会“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在此基础上,电影将五种颜色作为自己的常用色调,在场景渲染方面就具有了中国传统色彩。
如在神荼和郁垒去天庭再就业的时候,他们看到宫墙是赤色的;在他们去参加所谓再就业的会议的时候,幌子是鲜艳的明黄色;当郁垒去解开封印的时候,他来到了一片雪地,在雪地里生长着一枝梅花,这个场景将白色和赤色融合起来,又暗合了中国特有的“踏雪寻梅”的典故;郁垒将怪兽年释放出来的时候,整个场景的设计以黑色为主,通过黑色渲染出“年”作为怪兽邪恶的一面。
与此同时,《小门神》也使用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的叠加。
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推动北京动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推动北京动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9.27•【字号】•【施行日期】2023.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广播影视正文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推动北京动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近日,《关于推动北京动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9月27日关于推动北京动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动漫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统筹首都动漫游戏资源,繁荣精品创作,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动漫行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动漫丰富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首都贡献。
二、工作原则坚持正确导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坚持首善标准。
紧密结合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和城市功能定位,贯彻“动漫+”理念,发挥北京动漫在创意、科技、金融和人才等领域优势,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动漫行业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
2025届安徽省铜陵市联考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铜陵市联考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拉大锯的大黄辛牧①说大黄是一个木匠,很多人并不服:“他算什么木匠?他只会拉锯。
”大黄只是笑,不多说什么。
②大黄爱上木匠,爱上拉锯,是从一首儿歌开始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娘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孙也要争着去;姥娘煮上大米饭,舅舅杀只大公鸡。
③一首儿歌,竟使得大黄对锯产生了兴趣。
他不知从哪里弄来半截小钢铅条,将木工那里捡到的一些木头儿锯得方方正正。
年龄大一些了,大黄的父亲就让他劈柴。
有一次,大黄的父亲大约在什么地方生了气,回到家时,正瞅见大黄在那里画线,赶上去,朝着大黄的屁股踢了一脚,嘴里还数落着:“让你劈块烂木头当柴火烧,你比建座宫殿还下功夫,你小子在学校里念书怎么不用上这个劲儿?”大黄天生好脾气,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认真地画线,然后再一板一眼地用手锯锯木头。
手锯也叫单锯,很难掌握,正常大人都锯不了,可大黄却锯得游刃有奈,把木头锯得平整而规则。
④到了十六岁大黄便不上学了,跟着邻村师父学木匠,先是跟着师父拉大锯,木匠行里有句话叫“百日斧子千日锛,大锯只需一早晨”。
大锯太容易了,一早晨就能学会。
但是大黄跟师父学徒,一直拉大锯。
有好几次师父已经准备让地开始学木工手艺,不巧那段日子里木匠活儿多,而锯木头是第一道工序,又没有新的学徒工换。
于是师父征求大黄意见:“能不能再干一段,你学活儿反正是早晚的事。
”大黄一口就答应下来:“听师父的。
”⑥其实,自从拉大锯后,大黄感觉一直挺好。
听着那刺刺的锯声,或长或短,或轻或重,或粗或细,越听越悦耳,有时来回拉一上午都不觉得累,连拉下锯的都支撑不住了,他却像拉二胡一样,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非遗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叙事策略与美学表达

非遗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叙事策略与美学表达目录一、非遗题材电影历史回顾 (2)1. 起源与发展 (3)1.1 早期非遗题材电影的出现背景 (4)1.2 国内外非遗题材电影的发展概况 (6)1.3 重要里程碑与代表作介绍 (7)2. 历史阶段划分及特点 (8)2.1 探索阶段 (10)2.2 发展阶段 (11)2.3 成熟阶段 (12)二、非遗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 (14)1. 叙事主题与视角选择 (15)1.1 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主题设定 (17)1.2 多元视角展现非遗魅力 (18)2. 叙事结构与情节安排特点 (19)2.1 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结合 (20)2.2 情节跌宕起伏,紧扣观众心弦 (21)3. 符号、意象与视听语言运用 (23)3.1 符号化表现非遗文化 (24)3.2 意象营造艺术氛围 (25)3.3 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 (26)三、非遗题材电影的美学表达 (28)一、非遗题材电影历史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由一代代人民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等。
非遗题材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记录、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使命。
早期的非遗题材电影多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它们记录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传承过程以及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
这些作品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向观众展示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1953年上映的电影《阿诗玛》就是一部典型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它通过讲述彝族民间传说中的女主人公阿诗玛的故事,展现了彝族民间歌舞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影艺术的进步,非遗题材电影逐渐从单纯的纪录片转向了剧情片、动画片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开始更加深入地探讨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2018年上映的电影《大鱼海棠》就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为背景的动画电影,它通过展现独特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元素,让观众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