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烹调技术(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五章 调味.ppt
合集下载
烹饪工艺课件调味

食盐、 酱油 、 姜、葱 、 甜酸味浓、口味咸甜 蒜等 辣椒、花椒、食盐、味精、料酒 白糖、 醪糟 汁 、豆豉 、 麻辣味厚、咸鲜而香 五香粉、香油等 红油与酱油、白糖、味精 醋、蒜泥或香油 色泽红亮,味微麻辣 食盐、醋、糖、酱油、味精、料 葱、姜、蒜等 酒 豆瓣辣酱、食盐、酱油、味精 泡红椒 、料 酒 、豆鼓 、 甜酱、糖等 泡红辣椒、食盐、白糖、醋、姜 末、蒜末、葱丁 食盐、酱油、红油、花椒面、白 姜末、蒜末、葱花等 糖、芝麻酱、熟芝麻、香油、味 精 酸甜似荔枝,咸鲜在 其中 咸鲜微辣 咸、甜、酸、辣兼备, 葱、姜、蒜香浓郁 咸甜麻辣酸鲜香七味 并重而协调
单一味 作用 调味料 咸味 调味中的主味,提鲜,突出甜 盐、酱油、酱等 味,去腥解腻 甜味 增加鲜味,柔和滋味 白 糖 、 饴糖 、 蜂 蜜 等 酸味 去腥解腻,增鲜 香 醋 、 番茄 酱 、 柠 檬等 辣味 增香、解腻、压异味、增食欲、 辣 椒 、 胡椒 、 芥 末 助消化 等 苦味 除异味,增食欲 陈 皮 、 苦瓜 、 杏 仁 等 鲜味 增鲜、和味 味 精 、 鸡精 、 蚝 油 等 香味 芳香气味,刺激食欲,去腥解 香 油 、 料酒 、 香 料 腻 等
本课小结: 作业与练习: 一、解词 1、火候 3、勾芡 5、炸 7、爆 9、调味
2、水解作用 4、烧 6、炒 8、熘
改进措施:
二、填空 1、我国烹饪历来重视火候的运用,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有记载。 2、清朝的袁枚在 中也强调用火。 3、火力一般分为 、 、 、 等四类。 4、热传递的方式有 、 、 三种。 5、原料在加热过程中产生 , , , , , 六个方面的作用。 6、浆可以分为 , , , , , 六种。 7、勾芡的方法有 , , 三种。 8、烧的烹调方法根据菜肴成品色泽和工艺的不同,可分 为 , , 。 9、根据其成品特点,炸可分为清炸、——、——、——、——、 等几种。 10、根据其烹调方法,用料和成品特点的不同,炒一般分 为 , , , , 等几种烹调方法。 11、熘菜因技术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 , 三种。 12、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蒸可以分成 和 等方法。 13、在调味过程中味有四种变化 , , , 等。
烹饪化学(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五章 食品中其他成分

➢ 在酸性环境中可促进铁的利用,因此,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铁的利 用率
23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4.碘 ➢ 碘是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 人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甚至呆小病,是常见的地方性疾病,通
过食用加碘食盐和含碘丰富的海产品能进行有效的防治 ➢ 摄入碘超出人体需求量则引起高碘甲状腺肿大 ➢ 碘易挥发和随水流失,所以在食用和烹制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采取
四、储存、烹饪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1. 储存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植物性食品
• 适宜的采后处理 • 合适的储藏条件
动物性食品
• 适宜的预处理 • 合理的贮藏手段 • 适量的食品添加剂
32
第五章
第三节 维生素
四、储存、烹饪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2. 烹饪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粮食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5.其他 ➢ 硫:维生素B1 ➢ 镁 : 叶绿素 ➢ 锌:免疫功能
26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1.烹饪加工方法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27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2.烹饪器皿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搪瓷锅
第五章 铜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灰分碱度
7.80 8.20 8.32 8.40 8.40 8.89 9.28 9.40 12.00 14.60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1. 钙
为提高人体对食品中钙的吸收率,在烹饪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以下措施: (1)摄取足量的维生素D可提高钙的吸收率。 (2)充足的高蛋白食物有利于形成可溶性钙盐,促进钙的吸收。 (3)使用糖和醋,如炖骨头汤、炸酥鱼、糖醋排骨等有利于提高钙的吸收率。 (4)含草酸较多的蔬菜焯水后烹制。 (5)多采用发酵食品,使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水解,促进钙、磷的吸收。 (6)多采用荤素搭配、粮豆混合的膳食,保证钙、磷的合理比例,一般为1∶1和1∶2左右。
23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4.碘 ➢ 碘是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 人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甚至呆小病,是常见的地方性疾病,通
过食用加碘食盐和含碘丰富的海产品能进行有效的防治 ➢ 摄入碘超出人体需求量则引起高碘甲状腺肿大 ➢ 碘易挥发和随水流失,所以在食用和烹制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采取
四、储存、烹饪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1. 储存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植物性食品
• 适宜的采后处理 • 合适的储藏条件
动物性食品
• 适宜的预处理 • 合理的贮藏手段 • 适量的食品添加剂
32
第五章
第三节 维生素
四、储存、烹饪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2. 烹饪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粮食加工过程对维生素的影响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5.其他 ➢ 硫:维生素B1 ➢ 镁 : 叶绿素 ➢ 锌:免疫功能
26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1.烹饪加工方法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27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四、烹饪加工过程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2.烹饪器皿对食品无机盐的影响
搪瓷锅
第五章 铜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灰分碱度
7.80 8.20 8.32 8.40 8.40 8.89 9.28 9.40 12.00 14.60
第五章
第二节 无机盐
三、食品中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种类
1. 钙
为提高人体对食品中钙的吸收率,在烹饪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以下措施: (1)摄取足量的维生素D可提高钙的吸收率。 (2)充足的高蛋白食物有利于形成可溶性钙盐,促进钙的吸收。 (3)使用糖和醋,如炖骨头汤、炸酥鱼、糖醋排骨等有利于提高钙的吸收率。 (4)含草酸较多的蔬菜焯水后烹制。 (5)多采用发酵食品,使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水解,促进钙、磷的吸收。 (6)多采用荤素搭配、粮豆混合的膳食,保证钙、磷的合理比例,一般为1∶1和1∶2左右。
中式烹调技艺PPT(第3版)中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三、问答题 1.炒锅的使用与保养方法如何? 2.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是什么? 3.翻锅在烹调专业技术上有什么作用?
壹 任务一 刀工基础知识 贰 任务二 刀法知识 叁 任务三 原料成形知识 肆 知识检测
技能目标
1、掌握磨刀方法,能够磨出锋利的具; 2、掌握刀工姿势中的站姿、握刀姿势、 行刀姿势。
刀法的种类很多,根据刀刃与墩面接触的角度和刀具的运动规律,大致 可分为直刀法、平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其他刀法五大类。
想一想
技能目标
1、能熟练加工出各种基本形态; 2、能熟练加工出各种剞刀工艺型。
知识目标
1、各种基本形态知识; 2、各种剞刀工艺型知识。
基本形态是一般烹调中经常使用的简单几何形状。主要是运用不同的直刀法 来完成的。常见的基本形态有:丝、片、块、段、丁、米、末、蓉泥等。
端锅的手势主要包括端炒锅的手势和握手勺的手势。
1.端炒锅的手势 (1)端炒锅的手势:把垫布折叠铺手掌中,左手大拇指扣紧锅耳的左上侧,其他四 指微弓斜张开拖住锅壁。 (2)握单柄锅(炒勺)的手势:左手握住勺柄,手心朝上方,大拇指在勺柄上面, 其他四 指弓起,指尖朝上,手掌与水平面约成140°夹角,合力握住勺柄。 以上两种端锅的手势,在操作时注意,不要过于用力,以握牢、握稳为准,以便在翻 锅中 充分运用腕力和臂力,使翻锅灵活自如,达到准确、省力的目的。
全套完整课件
壹 一、 认知烹调和烹饪 贰 二、 烹调的作用 叁 三、 中国菜肴特点和中国烹饪的组成 肆 知识检测Biblioteka 任务目标 什么是烹调、烹饪?
思考
烹,起源于火的利用;调,起源于盐的使用。据《中国烹饪词典》 记载:“烹”即加热、烧煮食物;“调”即调和滋味。
想一想
什么是烹调????
壹 任务一 刀工基础知识 贰 任务二 刀法知识 叁 任务三 原料成形知识 肆 知识检测
技能目标
1、掌握磨刀方法,能够磨出锋利的具; 2、掌握刀工姿势中的站姿、握刀姿势、 行刀姿势。
刀法的种类很多,根据刀刃与墩面接触的角度和刀具的运动规律,大致 可分为直刀法、平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其他刀法五大类。
想一想
技能目标
1、能熟练加工出各种基本形态; 2、能熟练加工出各种剞刀工艺型。
知识目标
1、各种基本形态知识; 2、各种剞刀工艺型知识。
基本形态是一般烹调中经常使用的简单几何形状。主要是运用不同的直刀法 来完成的。常见的基本形态有:丝、片、块、段、丁、米、末、蓉泥等。
端锅的手势主要包括端炒锅的手势和握手勺的手势。
1.端炒锅的手势 (1)端炒锅的手势:把垫布折叠铺手掌中,左手大拇指扣紧锅耳的左上侧,其他四 指微弓斜张开拖住锅壁。 (2)握单柄锅(炒勺)的手势:左手握住勺柄,手心朝上方,大拇指在勺柄上面, 其他四 指弓起,指尖朝上,手掌与水平面约成140°夹角,合力握住勺柄。 以上两种端锅的手势,在操作时注意,不要过于用力,以握牢、握稳为准,以便在翻 锅中 充分运用腕力和臂力,使翻锅灵活自如,达到准确、省力的目的。
全套完整课件
壹 一、 认知烹调和烹饪 贰 二、 烹调的作用 叁 三、 中国菜肴特点和中国烹饪的组成 肆 知识检测Biblioteka 任务目标 什么是烹调、烹饪?
思考
烹,起源于火的利用;调,起源于盐的使用。据《中国烹饪词典》 记载:“烹”即加热、烧煮食物;“调”即调和滋味。
想一想
什么是烹调????
中职教育-饮食业基础知识(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五章 厨房生产与管理(二).ppt

7
五、菜肴的开发与创新
3.器皿
菜肴离不开器皿,而器皿衬托菜肴。最初菜肴所使用的 器皿质地为一般陶瓷产品,后来出现了金器、银器以及木制 、竹制、贝壳和玻璃器皿,从而提高了用餐时的格调和档次 。器皿除了质地外,多年来在形状上也有创新和突破,由原 来单一的圆盘逐步增加为多边形、双棱形、椭圆形以及花卉 形、动物形,颜色也是五彩缤纷,为一些新的菜品营造了气 氛。除了以上器皿变化外,聪明的厨师还用原材料(食品的 本身) 作为器皿。
23
六、厨房的外包管理
2.厨房外包管理的弊端
(1)承包金额确定的标准和形式问题 (2)合同中的承包责任条款问题 (3)管理上的协调问题 (4)厨房管理过于经验化的问题
24
六、厨房的外包管理
3.如何规避厨房外包管理的风险
(1)厨房承包呼唤行业标准 (2)明确厨房承包的管理权限,加强餐厅、厨房的一体化管理
(2) 培训的内容。厨房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专 业操作技能以及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识等。
15
二、厨房的人员管理
4.厨房人员积极性的激发
(1)物质激励 (2)目标激励 (3)荣誉激励 (4)情感激励
(5)角色激励 (6)竞争激励 (7)惩罚激励
16
三、厨房的菜点质量管理
1.菜点质量管理的要求
8
五、菜肴的开发与创新
4.菜形
菜肴形状的创新分一般造型和形象造型。一般造型 多为一般菜肴出锅装盘的自然造型,而形象造型则是 利用原材料本身的可塑性造型和经过刀工处理后的成 形。为了适应当今菜肴形象美的创意,厨师应着眼于加 工方便、实用、卫生等诸多方面去下功夫,要与各菜 系各种不同口味加以交流,使本餐馆新创菜肴更受欢 迎。
2.厨房人员的分类及素质要求
五、菜肴的开发与创新
3.器皿
菜肴离不开器皿,而器皿衬托菜肴。最初菜肴所使用的 器皿质地为一般陶瓷产品,后来出现了金器、银器以及木制 、竹制、贝壳和玻璃器皿,从而提高了用餐时的格调和档次 。器皿除了质地外,多年来在形状上也有创新和突破,由原 来单一的圆盘逐步增加为多边形、双棱形、椭圆形以及花卉 形、动物形,颜色也是五彩缤纷,为一些新的菜品营造了气 氛。除了以上器皿变化外,聪明的厨师还用原材料(食品的 本身) 作为器皿。
23
六、厨房的外包管理
2.厨房外包管理的弊端
(1)承包金额确定的标准和形式问题 (2)合同中的承包责任条款问题 (3)管理上的协调问题 (4)厨房管理过于经验化的问题
24
六、厨房的外包管理
3.如何规避厨房外包管理的风险
(1)厨房承包呼唤行业标准 (2)明确厨房承包的管理权限,加强餐厅、厨房的一体化管理
(2) 培训的内容。厨房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专 业操作技能以及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识等。
15
二、厨房的人员管理
4.厨房人员积极性的激发
(1)物质激励 (2)目标激励 (3)荣誉激励 (4)情感激励
(5)角色激励 (6)竞争激励 (7)惩罚激励
16
三、厨房的菜点质量管理
1.菜点质量管理的要求
8
五、菜肴的开发与创新
4.菜形
菜肴形状的创新分一般造型和形象造型。一般造型 多为一般菜肴出锅装盘的自然造型,而形象造型则是 利用原材料本身的可塑性造型和经过刀工处理后的成 形。为了适应当今菜肴形象美的创意,厨师应着眼于加 工方便、实用、卫生等诸多方面去下功夫,要与各菜 系各种不同口味加以交流,使本餐馆新创菜肴更受欢 迎。
2.厨房人员的分类及素质要求
中职教育-烹调技术(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四章 制汤.ppt

5.鲜蘑菇汤 鲜蘑菇汤是利用新鲜蘑菇焯水的汤水制得的,汤色灰褐,味鲜,但有青草的味道。可作一般 菜肴的用汤。 用料:鲜蘑菇1千克,清:4千克. 制法:锅中加清水烧开,下入鲜蘑菇,焯煮5分钟,捞出蘑菇,汤水静置,去除沉淀物,再用 细纱布过滤即可。一般可制清汤3.5千克。
9
三、 制汤的关键
必须选用新鲜、 无腥膻气味的原料
4.高级清汤 高级清汤汤汁澄清,呈淡茶色,滋味鲜醇。高级清汤以一般清汤为基汁进一 步吊制而成。 用料:制作高级清汤需用臊子来吊制,臊子有白臊子和红臊子两种,白臊子 多用鸡脯肉剁成茸加清水 (或用鸡蛋清) 制成,红臊子多用鸡腿肉 (或用猪里脊肉) 剁成茸加清水制成,也可用血水。 制法:将制作好的一般清汤过滤后放凉,加入用清水解好的臊子 (肉末或肉 丁俗称臊子),用勺轻轻推散,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臊子 开始吸附汤中的杂质,并逐渐凝固,漂浮在汤面,用漏勺捞出即为高级清汤。一 次吊汤不净,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二次吊制。
第四章 制汤
第一节 制汤的作用、 种类及原理 第二节 制汤的方法与操作关键
1
学习目标
✓ 了解制汤的作用、种类及原理 ✓ 掌握制汤的方法及操作关键
2
新课引入
怎样熬出营养又美 味的鲫鱼汤呢?
3
第一节 制汤的作用、 种类及原理
一、 制汤的作用
增加菜肴的鲜 味,促进菜肴 美味的形成
丰富菜肴的营 养,提高菜肴 的营养价值
注意调味料投放的时机
• 葱、 姜、 料酒要提前放入,盐应在汤制好以后加入
保持汤质鲜醇
• 密封存放,避免异物落入,同时要及时使用,不可存放过久
10
2.一般白汤 一般汤色浅白,鲜味较浓,主要用于中、 低档菜肴的烹制。 一般白汤的制法有以下两种: (1) 选用猪骨、鸡架、碎肉及髈尖等为原料,洗净后放入锅内,加入清水、葱、姜、料酒,用大火加 热,汤快沸时,用漏勺撇去浮沫,再用大火或中火煮2~3小时,待汤呈浅白色即可。 (2) 利用制高级白汤所剩原料,再加入一些碎肉、鸡骨、葱、姜、料酒,加清水再煮2~3小时,待汤 呈浅白色即可。故这种汤又叫 “二汤”。
9
三、 制汤的关键
必须选用新鲜、 无腥膻气味的原料
4.高级清汤 高级清汤汤汁澄清,呈淡茶色,滋味鲜醇。高级清汤以一般清汤为基汁进一 步吊制而成。 用料:制作高级清汤需用臊子来吊制,臊子有白臊子和红臊子两种,白臊子 多用鸡脯肉剁成茸加清水 (或用鸡蛋清) 制成,红臊子多用鸡腿肉 (或用猪里脊肉) 剁成茸加清水制成,也可用血水。 制法:将制作好的一般清汤过滤后放凉,加入用清水解好的臊子 (肉末或肉 丁俗称臊子),用勺轻轻推散,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臊子 开始吸附汤中的杂质,并逐渐凝固,漂浮在汤面,用漏勺捞出即为高级清汤。一 次吊汤不净,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二次吊制。
第四章 制汤
第一节 制汤的作用、 种类及原理 第二节 制汤的方法与操作关键
1
学习目标
✓ 了解制汤的作用、种类及原理 ✓ 掌握制汤的方法及操作关键
2
新课引入
怎样熬出营养又美 味的鲫鱼汤呢?
3
第一节 制汤的作用、 种类及原理
一、 制汤的作用
增加菜肴的鲜 味,促进菜肴 美味的形成
丰富菜肴的营 养,提高菜肴 的营养价值
注意调味料投放的时机
• 葱、 姜、 料酒要提前放入,盐应在汤制好以后加入
保持汤质鲜醇
• 密封存放,避免异物落入,同时要及时使用,不可存放过久
10
2.一般白汤 一般汤色浅白,鲜味较浓,主要用于中、 低档菜肴的烹制。 一般白汤的制法有以下两种: (1) 选用猪骨、鸡架、碎肉及髈尖等为原料,洗净后放入锅内,加入清水、葱、姜、料酒,用大火加 热,汤快沸时,用漏勺撇去浮沫,再用大火或中火煮2~3小时,待汤呈浅白色即可。 (2) 利用制高级白汤所剩原料,再加入一些碎肉、鸡骨、葱、姜、料酒,加清水再煮2~3小时,待汤 呈浅白色即可。故这种汤又叫 “二汤”。
中职教育-烹饪原料知识(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第八章 调辅料类原料(四).ppt

14
1. 豌豆粉 豌豆粉又称豆粉,是用豌豆的种子加工而成的淀粉。 色泽洁白,质地细,手感滑腻,无 异味,杂质少,且黏性好、胀性大,为芡粉中的上品。 2. 马铃薯粉 马铃薯粉即土豆粉,由马铃薯的块茎加工而成。 色泽洁白,有光泽,粉质细,黏性较大 ,胀性一般,为芡粉中的上品。 3. 甘薯粉 甘薯粉又称山芋粉、红薯粉,由山芋的块根加工而成。 色泽灰暗,杂质较多,胀性一般 ,且味道较差,为芡粉中的下品。 4.木薯粉 木薯粉又称生粉、树薯粉,由木薯的块根加工而成,主产于我国南方,是广东、福建等 地的芡粉原料。 其粉质细腻,色泽雪白,黏性好,胀性极大,杂质少。 木薯粉含有氢氰酸, 不宜生食。 5. 绿豆粉 绿豆粉是用绿豆的种子加工而成的淀粉,其色泽洁白,粉质细腻,无异味,杂质少,且 黏性好、胀性大,为芡粉中的上品。
16
课件 制作
17
2.常用食用油脂
(1) 食用植物油。 食用植物油主要从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提取出来,常温下通常呈液体 状态。 食用植物油按原料来源又可分为豆油、花生油、菜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 椰子油等。 按加工情况不同,也可分为粗制油(又称毛油)、精炼油、色拉油、硬化油等。
2
1) 豆油: 是用大豆的种子经过压榨加工制成的植物油脂。 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分为冷压豆 油和热压豆油,冷压豆油色泽较浅,生豆油味淡,出油率低; 热压豆油出油率高,但色泽较深 ,生豆味浓。 豆油的营养价值较高。
5
4) 葵花籽油: 用向日葵的种子经压榨加工而成,是近年来被人们认识和广泛使用的一种 高级营养食用油脂。 其亚油酸含量高,熔点低,营养物质含量较多,易被人体吸收,被誉为 “健康油脂”。
【产 地】全国,以华东、华北一带为佳。 【产 季】秋冬季。 【烹调用途】与豆油基本相同。 【品质鉴选】以颜色淡、清澈明亮、味道芳香、无酸败异味者为佳。 【注意事项】与豆油相同。 【保存方法】与菜油相同。
1. 豌豆粉 豌豆粉又称豆粉,是用豌豆的种子加工而成的淀粉。 色泽洁白,质地细,手感滑腻,无 异味,杂质少,且黏性好、胀性大,为芡粉中的上品。 2. 马铃薯粉 马铃薯粉即土豆粉,由马铃薯的块茎加工而成。 色泽洁白,有光泽,粉质细,黏性较大 ,胀性一般,为芡粉中的上品。 3. 甘薯粉 甘薯粉又称山芋粉、红薯粉,由山芋的块根加工而成。 色泽灰暗,杂质较多,胀性一般 ,且味道较差,为芡粉中的下品。 4.木薯粉 木薯粉又称生粉、树薯粉,由木薯的块根加工而成,主产于我国南方,是广东、福建等 地的芡粉原料。 其粉质细腻,色泽雪白,黏性好,胀性极大,杂质少。 木薯粉含有氢氰酸, 不宜生食。 5. 绿豆粉 绿豆粉是用绿豆的种子加工而成的淀粉,其色泽洁白,粉质细腻,无异味,杂质少,且 黏性好、胀性大,为芡粉中的上品。
16
课件 制作
17
2.常用食用油脂
(1) 食用植物油。 食用植物油主要从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提取出来,常温下通常呈液体 状态。 食用植物油按原料来源又可分为豆油、花生油、菜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 椰子油等。 按加工情况不同,也可分为粗制油(又称毛油)、精炼油、色拉油、硬化油等。
2
1) 豆油: 是用大豆的种子经过压榨加工制成的植物油脂。 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分为冷压豆 油和热压豆油,冷压豆油色泽较浅,生豆油味淡,出油率低; 热压豆油出油率高,但色泽较深 ,生豆味浓。 豆油的营养价值较高。
5
4) 葵花籽油: 用向日葵的种子经压榨加工而成,是近年来被人们认识和广泛使用的一种 高级营养食用油脂。 其亚油酸含量高,熔点低,营养物质含量较多,易被人体吸收,被誉为 “健康油脂”。
【产 地】全国,以华东、华北一带为佳。 【产 季】秋冬季。 【烹调用途】与豆油基本相同。 【品质鉴选】以颜色淡、清澈明亮、味道芳香、无酸败异味者为佳。 【注意事项】与豆油相同。 【保存方法】与菜油相同。
中职教育-烹饪化学(第三版劳动版)课件:绪论.ppt

饪化学的概念
食品
烹饪
烹饪化学
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能维持人体正常 生理功能、生长发 育和保持人体健康 的体外物质
把食物原料用一 定方法加工成餐 桌食品的行为
6
烹饪化学是食品化 学在烹饪中的应用 和发展,是用化学 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烹饪产品(各种菜 肴、面点)的本质 科学,它构成了烹
饪学科的基础
二、烹饪化学研究的内容
菜肴品质
安全性
营养价值 营养卫生学
感官性能
工艺性能
烹饪和烹饪工艺
状态、性质
理化变化
原料的化学成分、结构
7
三、学习烹饪化学的目的
打开科学烹饪之门的钥匙
四、学习烹饪化学的方法
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创新意识
8
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烹饪化学
1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水 第二章 蛋白质 第三章 糖类 第四章 脂类 第五章 食品中其他成分 第六章 食品颜色 第七章 食品气味 第八章 食品味道
2
绪论
一、烹饪化学的概念 二、烹饪化学研究的内容 三、学习烹饪化学的目的 四、学习烹饪化学的方法
3
新课引入
你的家乡最具特色 的美食是什么呢?
食品
烹饪
烹饪化学
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能维持人体正常 生理功能、生长发 育和保持人体健康 的体外物质
把食物原料用一 定方法加工成餐 桌食品的行为
6
烹饪化学是食品化 学在烹饪中的应用 和发展,是用化学 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烹饪产品(各种菜 肴、面点)的本质 科学,它构成了烹
饪学科的基础
二、烹饪化学研究的内容
菜肴品质
安全性
营养价值 营养卫生学
感官性能
工艺性能
烹饪和烹饪工艺
状态、性质
理化变化
原料的化学成分、结构
7
三、学习烹饪化学的目的
打开科学烹饪之门的钥匙
四、学习烹饪化学的方法
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创新意识
8
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烹饪化学
1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水 第二章 蛋白质 第三章 糖类 第四章 脂类 第五章 食品中其他成分 第六章 食品颜色 第七章 食品气味 第八章 食品味道
2
绪论
一、烹饪化学的概念 二、烹饪化学研究的内容 三、学习烹饪化学的目的 四、学习烹饪化学的方法
3
新课引入
你的家乡最具特色 的美食是什么呢?
《中餐烹调技艺(精品中职)》教学课件主题三调味工艺

一、 调味的作用
调味能使淡而无味的原料获得鲜美的滋味。 1.确定滋味 2.去除异味 3.减轻烈味 4.增加鲜味 5.调和滋味 6.美化色彩
单元二 调味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二、 调味的原则
调味的原则是指在调味的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即要根据原料的性质、 食用者的不同口味、季节及菜肴的种类进行操作。
1.调料的投放要恰当、适时、有序 2.根据烹饪原料的性质调味 3.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调味 4.根据食者的口味要求调味 5.根据菜品风味特点进行调味
单元二 调味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三、 调味的方法
调味时因原料、烹调方法、菜肴种类等不同可采用加热前调味、加热 过程中调味、加热后调味的方法。
加热前调味
02 加热过程中调味
03
加热后的调味
单元二 调味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四、 调味品的使用 1.容器的选择
有腐蚀性的调料,应该选择玻璃、陶瓷等耐腐蚀的容器;含挥发性的调 料,如花椒、大料等应该密封保存;易发生化学反应的调料,如调料油等油 脂性调料,由于在阳光作用下会加速脂肪的氧化,故存放时应避光、密封; 易潮解的调料,如盐、糖、味精等应选择密闭容器。
十一、 黄酒
常用于调味品的酒是料酒,又叫黄酒,用量很大。烹饪肉、禽等菜肴 时,调入黄酒能渗透到食物组织内部,溶解微量有机物质,从而使菜肴质 地松嫩。
单元四 烹饪中常见的调味品
十二、 辣椒制品
辣椒经干制后可加工成各种辣制品,如辣椒酱、辣椒粉、辣椒干、泡 辣椒、辣椒油等。
十三、 胡椒粉
胡椒粉,亦称胡粉,由热带植物胡椒树的果实碾压而成。胡椒有黑胡 椒和白胡椒之分,饮食业多用白胡椒。
2.环境的选择
保管调味品时环境温度要适宜。
3.方法的选择
调味能使淡而无味的原料获得鲜美的滋味。 1.确定滋味 2.去除异味 3.减轻烈味 4.增加鲜味 5.调和滋味 6.美化色彩
单元二 调味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二、 调味的原则
调味的原则是指在调味的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即要根据原料的性质、 食用者的不同口味、季节及菜肴的种类进行操作。
1.调料的投放要恰当、适时、有序 2.根据烹饪原料的性质调味 3.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调味 4.根据食者的口味要求调味 5.根据菜品风味特点进行调味
单元二 调味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三、 调味的方法
调味时因原料、烹调方法、菜肴种类等不同可采用加热前调味、加热 过程中调味、加热后调味的方法。
加热前调味
02 加热过程中调味
03
加热后的调味
单元二 调味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四、 调味品的使用 1.容器的选择
有腐蚀性的调料,应该选择玻璃、陶瓷等耐腐蚀的容器;含挥发性的调 料,如花椒、大料等应该密封保存;易发生化学反应的调料,如调料油等油 脂性调料,由于在阳光作用下会加速脂肪的氧化,故存放时应避光、密封; 易潮解的调料,如盐、糖、味精等应选择密闭容器。
十一、 黄酒
常用于调味品的酒是料酒,又叫黄酒,用量很大。烹饪肉、禽等菜肴 时,调入黄酒能渗透到食物组织内部,溶解微量有机物质,从而使菜肴质 地松嫩。
单元四 烹饪中常见的调味品
十二、 辣椒制品
辣椒经干制后可加工成各种辣制品,如辣椒酱、辣椒粉、辣椒干、泡 辣椒、辣椒油等。
十三、 胡椒粉
胡椒粉,亦称胡粉,由热带植物胡椒树的果实碾压而成。胡椒有黑胡 椒和白胡椒之分,饮食业多用白胡椒。
2.环境的选择
保管调味品时环境温度要适宜。
3.方法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二、 菜肴的调色方法
2.变色法 变色法是利用有关的调味料改变原料的本色,使烹制的菜肴呈现鲜亮色泽的调色方法。变色法主要
利用菜肴在烹制过程中发生焦糖化反应或美拉德反应来改变色泽。
3.兑色法 兑色法是用有关调味料以一定浓度或一定比例调配出菜肴色泽的方法。多用于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
调方法。常用的调味料有酱油、 红醋、红糟、 糖色、 番茄酱、 甜酱、 食用色素等。
在烹制菜肴时,必须按照地方菜的不同规格要求进行调味,尤其是地方名菜,必须保持菜肴的风味 特色,做到 “炒什么菜,像什么菜”。 3.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节菜肴的口味和颜色
在天气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喜欢口味较清淡、颜色较淡的菜肴;在寒冷的冬季,则喜欢口味较浓厚、 颜色较深的菜肴。在调味时可以在保持风味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季节变化适当灵活掌握。 4.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调味
味的适应现象
• 当连续品尝 某些味时, 味觉的反应 或新鲜感都 会越来越弱
6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一、 常见菜品味型的主要特征
7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一、 常见菜品味型的主要特征
8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一、 常见菜品味型的主要特征
9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二、 几种复合调味料的调配
1.椒盐 椒盐味香咸,各地加工方法相似,多用于干炸菜肴。 用料:花椒500克,盐1.5千克。 制法:先将食盐放入炒锅内,炒干水分,然后放入花椒,炒至焦黄时,取出放案板上,擀成细末即可。
3
第一节 味的概念与种类
一、 味的概念
味是指食物中含有的呈味物质,可以分成可口和不可口两大类。可口味指的是咸、甜、鲜等;不可 口味指的是苦、臭、腥等。
味觉是指食物从看到至进入口腔后,咀嚼时给人的综合感觉。味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味觉 包括物理味觉、心理味觉和化学味觉。狭义的味觉指的是化学味觉。物理味觉是指由于菜肴硬度、黏度、 温度等物理因素刺激口腔或咀嚼而产生的物理刺激;心理味觉是指菜肴的色泽、形状、组织结构、就餐 环境、就餐气氛等因素对人们的味觉产生的心理影响。
在调味时,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质的原料进行调味,做到 “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异味 者使之消”。
16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一、 菜肴色泽的来源
1.烹调原料本身的颜色 红色:番茄、胡萝卜、火腿、香肠、午餐肉、腊肉、红辣椒等。 黄色:韭黄、口蘑、黄花菜、蛋黄糕等。 绿色:青椒、青菜、西兰花、四季豆、蒜薹、莴笋等。 白色:鸡脯肉、鱼肉、白萝卜等。 紫色:紫茄子、紫包菜、红苋菜、红菜薹、肝、肾等。 黑色:黑木耳、海参等。 褐色:香菇、海带等。
粘撒调味通常是将加热成熟后的原料置于颗粒料或粉末状调料中,使其粘裹 均匀;也可以将颗粒或粉末状调料投入锅中,翻动原料,裹匀;还可以将原 料装盘后,再撒上颗粒或粉末状调料。此法适用于一些热菜和冷菜的调味。
6.跟碟调味法 跟碟调味法即将调味料盛入小碟或小碗中随菜一起上席,由用餐者蘸而
食之的调味方法。跟碟上席可以一菜多味 (上多种不同味型的味碟),由食用 者根据各自的需要自选蘸食。它较之其他调味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同 时满足多人的口味要求。
2.加热增香法 加热增香法就是借助热力的作用,使调料的香气大量挥发,并与原料的香气相融合,形成浓郁香气
的调香方法。 (1) 炝锅增香。油烧热下入葱、姜、蒜、花椒等炸香称为炝锅,香味物质部分溶入油中,从而增加
浇制法两种。裹制法是将调料均匀裹于原料表面的调味法,可以在原料加热前、 加 热中或加热后使用;浇制法是将调料浇淋在原料表面,多用于热菜加热后及冷菜切 配装盘后的调味。
14
第三节 调味的时机、 方法及基本原则
二、 调味的方法
5.粘撒调味法 粘撒调味法是将固态调味料粘撒在原料或菜肴表面,并使之黏附增味。
3.糖醋汁 糖醋汁的制法有多种,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做法有两种。一种不放番茄酱。一种放番茄酱。 第一种: 用料:香醋100克,白糖150克,酱油10克,精盐2克,湿淀粉20克,植物油50克,水50克,葱花20克。 制法:炒锅洗净下入醋、白糖、酱油、精盐、水,溶化后下入葱花,用水淀粉勾芡,下热油将汁烘起即成。 第二种: 用料:白醋100克,白糖60克,精盐2克,番茄酱25克,唿汁10克,水适量。 制法:炒锅置于中火上,放水、白糖,汤沸后加精盐、番茄酱、唿汁,调匀后下白醋搅匀即成。
10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二、 几种复合调味料的调配
4.咖喱油 咖喱粉味辣而香气不足,而且带有药味,,花生油500克,胡椒粉20克,干红辣椒末50克,生姜末50克,蒜末50克,洋葱末
75克。 制作:炒锅置中火上,下入花生油,烧至四成热,依次放入辣椒末、胡椒粉、姜、蒜、洋葱,炒出香味,
食盐,调拌均匀即可。 8.XO酱(又称酱皇)
用料:虾米粒1.3千克,带肥肉火腿粒1.3千克,虾子150克,瑶柱碎500克,比目鱼末150克,咸鱼粒 300克,野山椒粒1千克,辣椒粉250克,蒜茸900克,干葱茸900克,鸡精250克,味精150克,白糖500 克,花生油1.5千克。
制法:用油750克,将蒜茸和葱茸爆香,再加入其余原料,边炒边加油 (切勿烧焦),至色呈金黄即成
17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二、 菜肴的调色方法
1.保色法 保色法是利用调色手段保护或突出原料本色的方法. 此方法多用于颜色纯正鲜亮 (1) 蔬菜、 水果原料的保色 1) 加油保色。在菜肴表面淋明油或焯水时加油脂,以形成保护性油膜,隔绝空气中氧气与叶绿素
的接触,达到保色目的。 2) 加碱保色。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但在弱碱条件下,水解生成性质稳定、颜色亮绿的叶
常以搅拌和提高水温的方法作辅助。还常用于泥茸原料的调味。
3.热渗调味法 在加热的条件下,使调味料中的呈味物质渗入原料内部。常与分散调味法和腌
制调味法配合使用。热渗调味需要一定的加热时间,一般加热时间越长,原料入味 就越充分。
4.裹浇调味法 裹浇调味法是将液体状态的调味料黏附于原料表面,使其带味。分为裹制法和
15
第三节 调味的时机、 方法及基本原则
三、 调味的基本原则
1.下料必须恰当适时 在调味时投放调味料的数量一定要准确,这也是厨师的基本功之一。一方面要求分清调味品的主次,
力求达到下料规格化、标准化;另一方面要掌握好调味料的投入时机,哪些需要先放入,哪些需要后放 入,做到心中有数,恰到好处。 2.严格按照一定的规格调味,保持风味特色
即成。
6.柠檬汁 用料:柠檬汁500克,精盐15克,味精10克,白糖200克,白醋250克。 制法:将以上调料放入锅内,加热溶解即成。
11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二、 几种复合调味料的调配
7.豆豉汁 豆豉汁色泽棕黑色,有浓郁的豆豉清香,多用来烹制蒸烧类菜肴。 用料:豆豉500克,花生油75克,老抽3克,白糖20克,味精20克,精盐25克。 制法:将豆豉洗干净,用刀剁烂,在炒锅中炒干,放入花生油,上笼蒸透,然后加入老抽、白糖、味精、
二、 味的感知
食物的各种味都是由食物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物的溶液刺激舌头表面上的味蕾,再经过味神 经纤维传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过大脑的识别分类而感知的。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舌尖对咸味最敏感,舌前部对甜味最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最敏感,舌根部对苦味最敏感。
4
第一节 味的概念与种类
4.润色法 润色法是在菜肴原料表面裹上一层薄薄的油脂,使菜肴色泽油润光亮的方法。 此方法主要用于改善
菜肴色彩的亮度,以增加美观。
19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三、 菜肴香味的来源
原料固有的天然香气 • 如芝麻的香味,香菜的香味,奶油、奶粉的乳香 调味料的香气 • 花椒、八角、桂皮、茴香、丁香等散发的香气 食物原料在烹调加热过程中因化学反应而产生的香气 • 主要指美拉德反应,产生具有芳香气味的醛、酚、醇等物质
20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四、 菜肴增香的方法
1.抑臭增香法 抑臭增香法是运用一定的调料和适当的手段,消除、减弱或掩盖原料本身带有的不良气味,同时突
出并赋予原料香气。 (1) 将盐、醋、料酒、葱、姜等调味料和有异味的原料一起拌匀或揉搓,再通过焯水、过油或正式
烹制,使异味成分得以挥发除去。 (2) 加入食盐、料酒、香葱、胡椒、花椒、大蒜等,异味较轻的原料多用此法。 (3加入带有浓香气味的调味料,以掩盖原料的轻微异味。此方法是补充香味的手段。
第五章 调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味的概念与种类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调味的时机、 方法及基本原则 调色与增香 调味料的盛装保管与合理放置
1
学习目标
✓ 掌握味的种类、味型及调配 ✓ 掌握调味的时机及调味的基本原则 ✓ 掌握菜肴调色与增香的方法 ✓ 掌握调味品的储藏方法
2
新课引入
这些菜肴都有怎样 的口味特色呢?
2.芥末糊 芥末粉味辣而带有苦味,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调和苦味而突出香辣味。 用料:芥末粉500克,水 (温开水) 375克,醋250克,植物油125克,白糖少许。 制法:先将芥末粉用温开水和醋拌匀,再加入植物油和白糖,搅拌均匀,静置30分钟即可使用。因糖醋能除去苦 味。油能增进香味,调好后可成为香辣味突出而无苦味的芥末糊。
12
第三节 调味的时机、 方法及基本原则
一、 调味的时机
原料加热前调味
• 其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前就具有一个基础的滋味 (即底味),同时改善原料的气味、色 泽、硬度及持水性,适用于加热中不宜调味或不能很好入味的烹调方法
原料加热中调味
• 菜肴在烹制过程中有序地加入所需调味料,从而确定菜肴的滋味
原料加热后调味
再加入咖喱粉合炒。透出香味时出锅即成。炒制时油温不能太高,否则会将咖喱粉炒煳,失去香味。
5.香糟卤 香糟卤也称香糟汁,具有强烈的醇香味,现成的干香糟 (酒糟) 不能直接作调味用。必须加工成香糟卤才能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二、 菜肴的调色方法
2.变色法 变色法是利用有关的调味料改变原料的本色,使烹制的菜肴呈现鲜亮色泽的调色方法。变色法主要
利用菜肴在烹制过程中发生焦糖化反应或美拉德反应来改变色泽。
3.兑色法 兑色法是用有关调味料以一定浓度或一定比例调配出菜肴色泽的方法。多用于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
调方法。常用的调味料有酱油、 红醋、红糟、 糖色、 番茄酱、 甜酱、 食用色素等。
在烹制菜肴时,必须按照地方菜的不同规格要求进行调味,尤其是地方名菜,必须保持菜肴的风味 特色,做到 “炒什么菜,像什么菜”。 3.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节菜肴的口味和颜色
在天气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喜欢口味较清淡、颜色较淡的菜肴;在寒冷的冬季,则喜欢口味较浓厚、 颜色较深的菜肴。在调味时可以在保持风味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季节变化适当灵活掌握。 4.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调味
味的适应现象
• 当连续品尝 某些味时, 味觉的反应 或新鲜感都 会越来越弱
6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一、 常见菜品味型的主要特征
7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一、 常见菜品味型的主要特征
8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一、 常见菜品味型的主要特征
9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二、 几种复合调味料的调配
1.椒盐 椒盐味香咸,各地加工方法相似,多用于干炸菜肴。 用料:花椒500克,盐1.5千克。 制法:先将食盐放入炒锅内,炒干水分,然后放入花椒,炒至焦黄时,取出放案板上,擀成细末即可。
3
第一节 味的概念与种类
一、 味的概念
味是指食物中含有的呈味物质,可以分成可口和不可口两大类。可口味指的是咸、甜、鲜等;不可 口味指的是苦、臭、腥等。
味觉是指食物从看到至进入口腔后,咀嚼时给人的综合感觉。味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味觉 包括物理味觉、心理味觉和化学味觉。狭义的味觉指的是化学味觉。物理味觉是指由于菜肴硬度、黏度、 温度等物理因素刺激口腔或咀嚼而产生的物理刺激;心理味觉是指菜肴的色泽、形状、组织结构、就餐 环境、就餐气氛等因素对人们的味觉产生的心理影响。
在调味时,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质的原料进行调味,做到 “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异味 者使之消”。
16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一、 菜肴色泽的来源
1.烹调原料本身的颜色 红色:番茄、胡萝卜、火腿、香肠、午餐肉、腊肉、红辣椒等。 黄色:韭黄、口蘑、黄花菜、蛋黄糕等。 绿色:青椒、青菜、西兰花、四季豆、蒜薹、莴笋等。 白色:鸡脯肉、鱼肉、白萝卜等。 紫色:紫茄子、紫包菜、红苋菜、红菜薹、肝、肾等。 黑色:黑木耳、海参等。 褐色:香菇、海带等。
粘撒调味通常是将加热成熟后的原料置于颗粒料或粉末状调料中,使其粘裹 均匀;也可以将颗粒或粉末状调料投入锅中,翻动原料,裹匀;还可以将原 料装盘后,再撒上颗粒或粉末状调料。此法适用于一些热菜和冷菜的调味。
6.跟碟调味法 跟碟调味法即将调味料盛入小碟或小碗中随菜一起上席,由用餐者蘸而
食之的调味方法。跟碟上席可以一菜多味 (上多种不同味型的味碟),由食用 者根据各自的需要自选蘸食。它较之其他调味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同 时满足多人的口味要求。
2.加热增香法 加热增香法就是借助热力的作用,使调料的香气大量挥发,并与原料的香气相融合,形成浓郁香气
的调香方法。 (1) 炝锅增香。油烧热下入葱、姜、蒜、花椒等炸香称为炝锅,香味物质部分溶入油中,从而增加
浇制法两种。裹制法是将调料均匀裹于原料表面的调味法,可以在原料加热前、 加 热中或加热后使用;浇制法是将调料浇淋在原料表面,多用于热菜加热后及冷菜切 配装盘后的调味。
14
第三节 调味的时机、 方法及基本原则
二、 调味的方法
5.粘撒调味法 粘撒调味法是将固态调味料粘撒在原料或菜肴表面,并使之黏附增味。
3.糖醋汁 糖醋汁的制法有多种,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做法有两种。一种不放番茄酱。一种放番茄酱。 第一种: 用料:香醋100克,白糖150克,酱油10克,精盐2克,湿淀粉20克,植物油50克,水50克,葱花20克。 制法:炒锅洗净下入醋、白糖、酱油、精盐、水,溶化后下入葱花,用水淀粉勾芡,下热油将汁烘起即成。 第二种: 用料:白醋100克,白糖60克,精盐2克,番茄酱25克,唿汁10克,水适量。 制法:炒锅置于中火上,放水、白糖,汤沸后加精盐、番茄酱、唿汁,调匀后下白醋搅匀即成。
10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二、 几种复合调味料的调配
4.咖喱油 咖喱粉味辣而香气不足,而且带有药味,,花生油500克,胡椒粉20克,干红辣椒末50克,生姜末50克,蒜末50克,洋葱末
75克。 制作:炒锅置中火上,下入花生油,烧至四成热,依次放入辣椒末、胡椒粉、姜、蒜、洋葱,炒出香味,
食盐,调拌均匀即可。 8.XO酱(又称酱皇)
用料:虾米粒1.3千克,带肥肉火腿粒1.3千克,虾子150克,瑶柱碎500克,比目鱼末150克,咸鱼粒 300克,野山椒粒1千克,辣椒粉250克,蒜茸900克,干葱茸900克,鸡精250克,味精150克,白糖500 克,花生油1.5千克。
制法:用油750克,将蒜茸和葱茸爆香,再加入其余原料,边炒边加油 (切勿烧焦),至色呈金黄即成
17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二、 菜肴的调色方法
1.保色法 保色法是利用调色手段保护或突出原料本色的方法. 此方法多用于颜色纯正鲜亮 (1) 蔬菜、 水果原料的保色 1) 加油保色。在菜肴表面淋明油或焯水时加油脂,以形成保护性油膜,隔绝空气中氧气与叶绿素
的接触,达到保色目的。 2) 加碱保色。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但在弱碱条件下,水解生成性质稳定、颜色亮绿的叶
常以搅拌和提高水温的方法作辅助。还常用于泥茸原料的调味。
3.热渗调味法 在加热的条件下,使调味料中的呈味物质渗入原料内部。常与分散调味法和腌
制调味法配合使用。热渗调味需要一定的加热时间,一般加热时间越长,原料入味 就越充分。
4.裹浇调味法 裹浇调味法是将液体状态的调味料黏附于原料表面,使其带味。分为裹制法和
15
第三节 调味的时机、 方法及基本原则
三、 调味的基本原则
1.下料必须恰当适时 在调味时投放调味料的数量一定要准确,这也是厨师的基本功之一。一方面要求分清调味品的主次,
力求达到下料规格化、标准化;另一方面要掌握好调味料的投入时机,哪些需要先放入,哪些需要后放 入,做到心中有数,恰到好处。 2.严格按照一定的规格调味,保持风味特色
即成。
6.柠檬汁 用料:柠檬汁500克,精盐15克,味精10克,白糖200克,白醋250克。 制法:将以上调料放入锅内,加热溶解即成。
11
第二节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二、 几种复合调味料的调配
7.豆豉汁 豆豉汁色泽棕黑色,有浓郁的豆豉清香,多用来烹制蒸烧类菜肴。 用料:豆豉500克,花生油75克,老抽3克,白糖20克,味精20克,精盐25克。 制法:将豆豉洗干净,用刀剁烂,在炒锅中炒干,放入花生油,上笼蒸透,然后加入老抽、白糖、味精、
二、 味的感知
食物的各种味都是由食物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物的溶液刺激舌头表面上的味蕾,再经过味神 经纤维传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过大脑的识别分类而感知的。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舌尖对咸味最敏感,舌前部对甜味最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最敏感,舌根部对苦味最敏感。
4
第一节 味的概念与种类
4.润色法 润色法是在菜肴原料表面裹上一层薄薄的油脂,使菜肴色泽油润光亮的方法。 此方法主要用于改善
菜肴色彩的亮度,以增加美观。
19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三、 菜肴香味的来源
原料固有的天然香气 • 如芝麻的香味,香菜的香味,奶油、奶粉的乳香 调味料的香气 • 花椒、八角、桂皮、茴香、丁香等散发的香气 食物原料在烹调加热过程中因化学反应而产生的香气 • 主要指美拉德反应,产生具有芳香气味的醛、酚、醇等物质
20
第四节 调色与增香
四、 菜肴增香的方法
1.抑臭增香法 抑臭增香法是运用一定的调料和适当的手段,消除、减弱或掩盖原料本身带有的不良气味,同时突
出并赋予原料香气。 (1) 将盐、醋、料酒、葱、姜等调味料和有异味的原料一起拌匀或揉搓,再通过焯水、过油或正式
烹制,使异味成分得以挥发除去。 (2) 加入食盐、料酒、香葱、胡椒、花椒、大蒜等,异味较轻的原料多用此法。 (3加入带有浓香气味的调味料,以掩盖原料的轻微异味。此方法是补充香味的手段。
第五章 调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味的概念与种类 菜肴的味型与调配 调味的时机、 方法及基本原则 调色与增香 调味料的盛装保管与合理放置
1
学习目标
✓ 掌握味的种类、味型及调配 ✓ 掌握调味的时机及调味的基本原则 ✓ 掌握菜肴调色与增香的方法 ✓ 掌握调味品的储藏方法
2
新课引入
这些菜肴都有怎样 的口味特色呢?
2.芥末糊 芥末粉味辣而带有苦味,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调和苦味而突出香辣味。 用料:芥末粉500克,水 (温开水) 375克,醋250克,植物油125克,白糖少许。 制法:先将芥末粉用温开水和醋拌匀,再加入植物油和白糖,搅拌均匀,静置30分钟即可使用。因糖醋能除去苦 味。油能增进香味,调好后可成为香辣味突出而无苦味的芥末糊。
12
第三节 调味的时机、 方法及基本原则
一、 调味的时机
原料加热前调味
• 其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前就具有一个基础的滋味 (即底味),同时改善原料的气味、色 泽、硬度及持水性,适用于加热中不宜调味或不能很好入味的烹调方法
原料加热中调味
• 菜肴在烹制过程中有序地加入所需调味料,从而确定菜肴的滋味
原料加热后调味
再加入咖喱粉合炒。透出香味时出锅即成。炒制时油温不能太高,否则会将咖喱粉炒煳,失去香味。
5.香糟卤 香糟卤也称香糟汁,具有强烈的醇香味,现成的干香糟 (酒糟) 不能直接作调味用。必须加工成香糟卤才能